鋼鋸嶺上的神學——你的生命「正統」嗎?

2021-02-08 以信啟悟

這部偉大的布道電影在上映前已經收穫了無數的讚譽,然而實際觀影之後想起這些讚譽仍覺不夠,所以我只好在此手動加一個贊。由於主人公道斯的安息日會信仰背景,這部片子註定在基督徒群體裡產生巨大的分歧。道斯的傳奇經歷令許多人動容,但是也令不少基督徒產生困惑:安息日會到底是不是異端?如果是異端,基督徒又該如何看待這部電影?


這種困惑其實反映出基督徒群體中長久存在的一種傾向,即一件事物一旦在教義上被否定,其它價值就隨之大打折扣了。細究其根源,可能不是出於基督徒對一般價值的不感興趣,而是擔心對一般價值的接納冒犯到自己信仰的「正統」地位。這是一種擔心信念被冒犯的焦慮感。可是信念哪有那麼容易被冒犯呢?信念是定義一個人塑造一個人的最根本力量,如果信念真的受到威脅,你會誓死去捍衛它,否則那就不是你的信念。影片其實給了我們一個示範,道斯說感覺自己的價值觀在受到挑戰,他必須去面對它。


如果『血戰鋼鋸嶺』只是促使福音派教會針對安息日會的教義發表一個「正統」聲明,影片帶給人的感動豈不就是虛假的麼?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本人非常看重教義的正統性,但是本文無意也沒有能力去處理這一複雜的教義和歷史問題,僅就從影片收穫的感動反思對正統的理解。


不知是安息日會還是他個人經歷的原因,道斯把十誡中Thou shall not murder替換成了Thou shall not kill。在軍事法庭受審時,法官適時而準確地提醒他對十誡的認識出現了偏差。然而這改變不了道斯,他是那樣固執地持守那獨特的信念。道斯之所以能夠以被告的身份站在軍事法庭上,豈不就是這信念的結果嗎?道斯是被這信念塑造的,換句話說,這信念道成肉身以道斯的身份被世人看見。道斯從小到大一切的生活經驗也都指向這一信念。然而現在他的世界受到了挑戰,他必須勝過心中的掙扎,叫這頭被激怒的野獸重新平靜下來,否則他就不再是道斯。道斯差點妥協承認自己的罪,然而他反悔了,他要求做無罪辯護,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確是無罪的。與其說道斯勝利了,不如說不可殺人的信念勝利了。這信念既不違背法律,也不觸犯道德,因此在良心自由的旗幟下被無罪開釋。


我始終認為法庭這一幕是整部影片的重心。法庭是極具象徵意義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比戰場更加殘酷。戰場挑戰人的肉體,法庭卻挑戰人的靈魂。「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道斯在上法庭之前軟弱妥協了,然而一旦法庭宣告他無罪,他會在戰場上不懼生死。


「正統」對於道斯來說可能是一個極為遙遠的詞。他就是一個土裡土氣的鄉巴佬,他所有的就是對他說Thou shall not kill的上帝,這也是在一切的處境中唯一能讓他抓住的,也是他能夠勇敢地把自己交託給未婚妻多蘿茜的原因。不可殺人就是他的正統教義。加爾文在解釋十誡時說每條誡命都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面。不可殺人積極的一面就是救人生命。可以說,正是教義才是他在鋼鋸嶺上偉大事業的動力。


如果說道斯的信仰並不正統,那麼感動我們的究竟是什麼?或者說我們在何種意義上在意正統呢?所謂布道,是傳遞一種不屬於這世界的直擊靈魂的信息,這也是梅爾吉布森的電影一直在努力的。撇開星期六安息日不談,在這一偉大的布道電影中,感動我們的不就是這種直擊靈魂的信息嗎?而這種信息對於基督徒來說,是多麼的熟悉啊。耶穌向來反對教條主義。他會說只有扛槍殺敵才是正義的嗎?或者他會說扛槍殺敵是不正義的嗎?我不是在探討戰爭倫理,而是說你扛槍殺敵或者拒絕扛槍殺敵是為誰而做?為了國家?為了你的英雄夢想?為了心中的仇恨?還是為了你深愛的姑娘?


如果說「正統」意味著被主肯定,那麼主最看重的難道不是「正統」的生命嗎?在我看來,這世上最痛苦的一種人應該是系統神學家。因為他們掌握著有關上帝的最為系統的知識,可是他們知道的越多,生命面臨的挑戰就越大。逃避傳道的呼召吧,也要逃避知識的恩賜。跟隨上帝的道路,步步驚心。人越接近上帝,撒旦會越發瘋狂地攻擊他,到那時,人還能夠「正統」嗎?中國有一句古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基督教有一個寓意相似然而結局更加痛苦的故事。遠藤周作在『沉默』裡記載了葡萄牙耶穌會教士洛特裡哥遠赴日本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而棄教一事。當他被迫要背起別人的十字架時,除了「不正統」地羞辱耶穌之外,他發現別無選擇。



遠藤周作 沉默


我曾著迷於那個著名的公式:墮落前,人可能犯罪;墮落後,人不可能不犯罪;得救後,人可能不犯罪;得榮後,人不可能犯罪。現在我意識到這一公式雖在神學上是「正統」的,然而在生命體驗上可能過於簡化了人因有限性而處在一種軟弱不堪的處境當中,以至於即使蒙恩得救之人也天天得罪神,起碼我是如此。


願我們常常想起自己已經在天國的法庭上被宣告無罪,這不僅是出於一種良心自由的安慰,而是有神子基督作了贖罪的祭。勇敢些,再勇敢些,攀上屬靈的鋼鋸嶺,殺敵,或是救人,無不是為了赦免我們的那一位而作。放下那一點可憐的正統焦慮感吧,真正正統的生命不會為是否受到別人的冒犯而焦慮不安,而是單純、固執甚至有些愚蠢地捨棄自己。


2016.12.13


相關焦點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藝文錄
    就像薩姆•沃辛頓所飾的上尉說的,我們都清楚,文明世界的法則在戰場上是失效的,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不帶槍就上去,那不是腦子有病自尋死路嗎?當然,我沒有見過戰爭的真貌,但毫無疑問《血戰鋼鋸嶺》是我在銀幕上所見過的尺度最兇猛的戰爭戲。最起碼,它絲毫沒有遮遮掩掩那些破碎的肢體、橫流的內臟、狂湧的血漿,它最大程度地接近我們想像中的二戰戰場。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就像薩姆·沃辛頓所飾的上校說的,我們都清楚,文明世界的法則在戰場上是失效的,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不帶槍就上去,那不是腦子有病自尋死路嗎?  當然,我沒有見過戰爭的真貌,但毫無疑問《鋼鋸嶺》是我在銀幕上所見過的尺度最兇猛的戰爭戲。最起碼,它絲毫沒有遮遮掩掩那些破碎的肢體、橫流的內臟、狂湧的血漿,它最大程度地接近我們想像中的二戰戰場。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堅不可摧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之所以具備改編價值,是因為人物原型擁有一個不可思議的想法——他想衝上戰場為國效力但卻因為信仰上帝不願意拿起槍作戰。當鏡頭轉向血腥的佔領鋼鋸嶺的現場,當一位位剛建立起感情的戰友紛紛倒於血泊中,當每個人在日軍壓迫式的掃射下瘋狂地尋找武器時,戴斯蒙德依然不肯拿起武器復仇,他的軍醫身份,要求他把救人當作第一使命。
  • 震撼大片:《血戰鋼鋸嶺》
    -影片介紹-《血戰鋼鋸嶺》是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等主演的一部戰爭歷史片。該片於2016年11月4號在美國上映,12月8號在中國大陸上映。一個人手無寸鐵地憑藉一己之力在高達約120 公尺的「鋼鋸嶺」攀繩來回穿梭救人,即使他自己也受傷,但借著自創的繩索結法,不顧生命危險地一次又一次帶著傷兵爬上鋼鋸嶺,在日軍的槍林彈雨中拯救了75 名同袍,甚至之後還醫治其他受重傷的日本敵軍。這個感人事跡讓他成為美國首位獲得最高榮譽勳章(美國最高軍事獎章)的反戰人士,也是全世界唯一沒殺一個人的戰爭英雄。
  • 你要的鋼鋸嶺,來了
    他筋疲力竭、雙手被繩索磨得血肉模糊,卻最終救回了75條瀕死的生命。這信仰的強大力量將人們深深打動。而當片尾的記錄影像映出,人們得知一切均為真實而並非電影杜撰的傳奇,即使是那些會被當做英雄「高光時刻」的情景,也絕無摻假。此時幾乎所有人都帶著一種無法按捺的激動與敬佩從座位上起身,獻上久久不息的掌聲。      真實遠比故事精彩,信仰只關乎堅持的力量。
  • 《血戰鋼鋸嶺》為什麼能再次逆襲?
    點擊標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如果說限制級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在首周逆襲現象級爆款《你的名字》成為單日冠軍,以及在工作日連續衛冕單日冠軍已經令人驚嘆的話
  • 閃耀在鋼鋸嶺上的信仰之光
    《血戰鋼鋸嶺》根據二戰中美國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衝繩島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以《勇敢的心》為觀眾所屬知的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梅爾·吉勃遜在戰爭漸漸遠離公眾視野的2016年,用這樣一部優秀的影片讓人們重溫血與火的灼熱,帶觀眾回到槍林彈雨、屍橫遍野的衝繩島戰場。
  • 《血戰鋼鋸嶺》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
    《血戰鋼鋸嶺》,是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等主演的一部戰爭歷史片。該片於2016年11月4號在美國上映,12月8號在中國大陸上映。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信仰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
  • 【薦 片】電影《血戰鋼鋸嶺》
    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終不願拿起槍枝操練,為此寧願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軍事法庭。幾經周折,戴斯蒙德最終和戰友來到了鋼鋸嶺。槍林彈雨,轉瞬之間無數人應聲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僅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數十條瀕死的生命……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 為何「敦刻爾克、鋼鋸嶺、比利林恩」票房差距這麼大?
    文/哈麥 來自/搜狐娛樂經授權轉載自/中國電影產業01《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都是戰爭題材,都是世界級名導的作品,但結果完全不同,不管是在評論上還是票房上。這三部電影的命運,實際上反映了電影行業的諸多複雜規則,上至投資商,下至觀眾,以及電影本體商業性和藝術性的永恆衝突。
  • 好萊塢新作『血戰鋼鋸嶺』帶來的震撼
    影片《血戰鋼鋸嶺》講述一位基督徒因為信仰的緣故拒絕攜帶武器參加被稱為「20世紀最慘烈」的美日衝繩島戰役,但他卻在戰場上赤手空拳拯救了75名戰友的故事。真實的故事:故事主角戴斯蒙‧杜斯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1941 年爆發珍珠港事件,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報國,便在1942年自願加入美國陸軍,因為遵守《聖經》裡的十誡,所以只想擔任「非戰鬥人員」的軍醫,儘管其他同袍們不諒解他,甚至霸凌刁難,但他仍持守自己的信仰,堅持不使用武器也不殺人。
  • 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介紹 創造了「零差評」口碑
    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介紹 創造了「零差評」口碑時間:2017-01-25 07:28   來源:系統天堂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介紹 創造了零差評口碑 電影《血戰鋼鋸嶺》在北美上映以後獲得了很好的口碑,這部電視劇創造了零差評的口碑,相信電影一定很好看,你知道電影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嗎
  • 重溫「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一部虔誠的暴力大片,典型美式主場電影,耀眼的個人英雄,簡單粗暴的血戰場面,信仰旗幟在戰火中飄揚,前半場溫潤爾雅,後半段冷酷慘絕,不迴避血肉模糊的特寫,不醜化敵人的尊嚴,用一次次「再救一個」的祈禱成就主人公堅定信仰的神話,結尾就差一曲The Mass嫋嫋升起。
  • 另類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
    風語者》、某豆評分7.9的《珍珠島》、某豆評分8.4的《敦刻爾克》等等,包括今天介紹的《血戰鋼鋸嶺》某豆評分8.7。片子各有各的特點,有突出愛情的,有還原戰爭本身的,有刻畫某個人物的,而《血戰鋼鋸嶺》深刻的是突出戰爭中的「信仰」,一本《聖經》貫穿全劇。
  • 電影《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12月8日全國正式上映導演梅爾·吉勃遜《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        自11月4日北美公映以來,這部講述二戰真實故事的影片就刷新了媒體、影評人對「奧斯卡最佳導演梅爾·吉勃遜、「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阿凡達」薩姆·沃辛頓、「精靈王」雨果·維文等一票好萊塢巨星,共同成就了這部即將載入電影史冊的戰爭巨製———《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震撼的戰爭場面」        《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英雄戴斯蒙德·
  • 梅爾·吉勃遜十年磨劍 《血戰鋼鋸嶺》展現奇蹟
    《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美國軍醫、二等兵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了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據史料記載,衝繩戰役中的鋼鋸嶺之戰被形容是「一片血海」,為了呈現鋼鋸嶺上慘絕人寰的樣貌,梅爾•吉布森斥資5000萬美元炸毀了澳洲雪梨郊區一個近萬坪的農場,營造出最貼近人間煉獄的戰爭場景,不僅在爆炸同時用氣筒將血漿噴射在演員臉上
  • 血戰鋼鋸嶺
    在軍事法庭即將判決的最後一刻,父親闖進了法庭向審判長遞上了將軍的赦免信,道斯被判無罪。從此,他成為不攜帶武器第77步兵師的一名軍醫。 衝繩戰役打響,77步兵師被派往第一線——鋼鋸嶺。 在通往鋼鋸嶺的道路上,兩支隊伍相對行進,一支是躍躍欲試的新軍,一支是後送的傷員和士兵的屍體。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宗教信仰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影片·推薦丨本周末小古推薦你看《28歲未成年》《薩利機長》《血戰鋼鋸嶺》!
    導演: 梅爾·吉勃遜編劇: 安德魯·奈特 / 蘭道爾·華萊士 / 格雷戈瑞·克羅斯比 / 羅伯特·申坎主演: 安德魯·加菲爾德 / 薩姆·沃辛頓 / 文斯·沃恩 / 雨果·維文 / 盧克·布雷西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澳大利亞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6-12-08(中國大陸)血戰鋼鋸嶺的劇情簡介
  • 人造煉獄《血戰鋼鋸嶺》
    關於今年11月初,北美上映的這部新片《血戰鋼鋸嶺》觀眾口碑極佳,由闊別導筒十年的梅爾·吉勃遜再度擔當導演,這位拍出了《勇敢的心》的好萊塢導演,又一次證明了他對史詩類型電影的指導能力。(《血戰鋼鋸嶺》帶回了戰爭大片的震撼)今年梅爾·吉勃遜的回歸,似乎預示著傳統題材的電影,又有人回來扛大旗了。實打實的把戰爭場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