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人來說,是從阿來史詩般的《塵埃落定》了解到土司「王國」。宋元明清時期,在我國西南地區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土司,由中央政府授予他們的首領官職,世襲罔替,使他們世世代代擁有治下的民眾、土地和武裝,土司權力甚至大過王。即使到了土司制度後期,除了中央王朝規定負擔的貢賦和徵徭之外,當地一切軍政事務皆由土司自治。
在不少人心目中,土司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酋長,他們統治著一個個「小王國」,那裡有神秘的風俗、獨特的信仰和「天高皇帝遠」的逍遙。無論中央王朝如何改天換日,土司王始終過著華美的日子。
湖南的永順土司,就是著名的土司之一,有「土司小朝廷」之稱。今天湖南省永順縣的老司城遺址,就是當年永順土司的統治中心。作為溪州彭氏土官、永順彭氏土司的,司治所在地,老司城見證了土司制度的興亡,見證了從土官制到土司制這一重要歷史階段,見證了土司時期多民族文化在這裡的交流與交融。
據《永順縣誌》載,老司城簡稱「司城」,也稱福石城,是歷代湘西土家族政治文化中心。自永順第十世土司彭福石於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建立司城,到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的「改土歸流」,歷經23代土司們的不斷精心營造,有過近600年輝煌鼎盛的歷史。
老司城建於一個地勢極峻峭的山地之上,依山傍水,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通道是靈溪河上的木橋,易守難攻,實現了自然地形與軍事防禦的完美融合。在歷代土司苦心經營下,老司城固若金湯,繁華似錦。老司城分內羅城、外羅城,有縱橫交錯的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
在永順地區,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土王坐在老司城,一統乾坤。修金殿,修午門,涼洞熱洞自生成,土王散悶。內金殿,外羅城,四海都聞名。老司城中風水好,萬馬歸朝……」
清代雍正初年,「改土歸流」的政策一出,全國2000多個土司政權末日來臨。永順土司王成為流官,
繁華的老司城也漸漸廢棄。歷經200年滄桑之後的老司城,早已洗去了老司城當年「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的輝煌與華美。
考古表明,老司城遺址是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遺址。老司城遺址總面積25平千米,核心城區面積25萬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著宮殿區、衙署區、司法區、墓葬區、宗教區、教育區、居民區、作坊區8大功能區,其中,「皇城」為橢圓形,總佔地60畝。城市遺址布局合理,建築精巧,功能完善。
地面歷史遺蹟有祖師殿、擺手堂、古墓群、古街道、古城牆、彭氏宗祠、德政碑、「子孫永享」牌坊等。城牆以紅砂巖錯縫平鋪疊砌,西北部城牆保存基本完整,最高處達6米,盡顯土司宮城的恢宏氣勢。人們稱讚其為「江南紫禁城」「中國的馬丘比丘」「東方龐貝古城」。
如今的老司城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深居於叢山老林之中,村中尚有幾十戶人家居住。這裡既沒有水運和陸路通達的區位優勢,又沒有良田萬頃的農業優勢,更沒有商賈雲集的商業優勢。
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綿延800年的土司王府,是古溪州政治、經濟、文明的重心,是所謂「五溪之巨鎮,百裡之邊城」。這樣一個深居僻遠的山村,歷史上曾如何擔負起一個漫長而具有重要影響的土司政權的運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