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頓是誰?
在她的新浪微博裡,王菲、陳坤、姚晨等眾明星大腕兒都是她的鐵桿粉絲。
她在網上發表的《滾蛋吧!腫瘤君》連載的帖子,點擊量超過兩百萬。這部記錄了她抗癌故事的漫畫《滾蛋吧!腫瘤君》出版後被改編為熱映電影。
▲電影海報
她其實是一名惡性淋巴瘤患者,真實名字叫項瑤,1982年出生,2012年11月16日去世,曾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做插畫師,出版了《熟女單身日記》《熟女養成日誌》《減肥俠》等多部漫畫繪本。
▲圖為2012年熊頓接受健康時報記者的採訪。健康時報記者牛宏超/攝
記者回憶:
這個因用詼諧、調侃的漫畫語言,記錄了自己的抗癌故事,鼓舞了很多人,而被網友們熱捧,被親切地稱為「勵志姐」的小姑娘,在2012年11月16日17:25分,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全程。
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仍不改堅強、幽默、樂觀的態度,早在11月12日就下達了病危通知單,但堅強的熊頓還是堅持了5天才離開這個世界,可見她有多麼不舍。
我在2012年夏天,有幸採訪到熊頓,我們聊了減肥、聊了偶像、聊了旅遊、聊了家人,甚至聊到結婚生子,惟獨對所患的腫瘤她總是匆匆帶過,其實她更願意展示給世人的是自己最好的一面,滿腦子小女子情結。
▼2012年8月,經熊頓本人同意,《健康時報》摘取刊出了她漫畫書中的一個故事。
今天吐翻了,醫生說是好現象。因為化療反應在我身上,說明腫瘤「那小子」也夠嗆!所以自由的吐吧!嗷嗷嗷!
這幾天疼得厲害,躺不下來,睡覺也只有坐著,結果屁股承重過大極其酸麻,靈機一動想了個辦法,坐在馬桶上,把屁股部分空出來減少壓力,還真靈!
打了兩針嗎啡,總算睡著了,以為會有什麼幻覺啊!快感啊!統統沒有,就是整個睡過去……失望。
今天果然換方案,要再置個PICC管,以後治療就是「雙管齊下了」。
我媽現在變成了緊張大師。我咳嗽一聲,她就睡不著覺;我擤個鼻涕,她就添兩根白頭髮;甚至我流點汗,她也急得團團轉,想不通我流的是什麼汗,是不是病又犯了什麼的……我都快崩潰了,不過想想也對,人家現在可是幾十萬重金打造的身體,能不金貴嗎?
……
這些詼諧的文字,出自年僅30歲的惡性淋巴瘤患者——《滾蛋吧!腫瘤君》的作者熊頓(網名)。
這位自稱很爺們的南方小女子,把自己治療腫瘤的過程,用漫畫形式在網站上連載,點擊量超過了200萬次。在她的漫畫中把痛苦的胸腔穿刺,描繪成從胸口勾出兩條蟲子;把化療後嚴重掉發,幻想長出像秀蘭·鄧波兒那樣的捲髮。
樂觀、幽默、堅強的熊頓派作風,徹底顛覆了大家對癌症的認識,積極樂觀的漫畫給人帶來了很多歡樂。有網友評論道,看漫畫時不是被戳中笑點就是被戳中淚點。同時她對癌症的態度也引起了癌友的共鳴:「打敗身體裡的腫瘤君!」
2012年8月,記者在北京腫瘤醫院放療科門外,見到了等候治療的熊頓。
「不要拍、不要拍,我可不想把發福照登到報紙上。」愛美的熊頓因治療中打了激素藥物,1年多來,體重從不到120斤一下長到150多斤。
「現在最煩的事就是不斷長的體重,晚上睡覺感覺脖子下面都枕著肉,難受死了,要到什麼時候能減下去呀!」相比起腫瘤,熊頓此時更擔心的是形象問題,她甚至想到以後瘦了,皮膚垂下來難看的樣子。
採訪中,她也很少提到腫瘤和病痛,好似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但能感覺到這份豁達是在接受了腫瘤這個事實後的醒悟,以及面對困境的勇氣。
「為什麼要怨天尤人?得病本身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為什麼要痛上加痛、讓自己更難受?生病後我就喜歡看愉悅的、高興的、開心的東西,漫畫當然是第一選擇,而且我還要給自己找樂子。」
找樂子絕對是熊頓的強項,化療後剃了光頭,熊頓想到是洗臉時順便把頭也洗了,既方便又涼快。化療兩天後,症狀緩解了,熊頓第一件事是照鏡子發現自己的細脖子又回來了。
「生病讓人不開心,但畫漫畫會讓我感覺到輕鬆,我會儘量找一些能讓自己開心起來的東西。」她說。
熊頓的主治醫生、北京腫瘤醫院淋巴腫瘤內科宋玉琴醫生也被她的樂觀所感動:通過畫漫畫可適當轉移治療中的痛苦感受,對她的病情康復和治療很有幫助。
熊頓所患的是非霍金淋巴瘤,近幾年來發病率明顯上升,直接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誘發因素主要有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良、環境汙染、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社會老齡化等。
病倒那天是2011年8月21日,熊頓說其實此前早有徵兆,只是自己不知道,更不會想到和癌症扯上關係。
因為是插畫師,經常伏案畫畫難免會出現肩膀疼痛,熊頓當時以為是肩周炎,隨便按按揉揉,生活一切照舊。
有一天,從健身房冒雨回來後開始咳嗽、臉也腫了,肩膀越來越疼,這樣的狀況持續一兩個月,吃藥也不見好,直到有一天她「咣當」一下暈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朋友駕車闖了兩個紅燈把她送到醫院,立刻被醫生「扣下」。
其實一開始,熊頓沒覺得這病怎麼樣。為迎接父母到來,她甚至還偷偷溜出病房,到附近賓館開了一間房,吹著空調、看著電視,還洗了個澡,護士急得到處找她。
後來經過胸部穿刺顯示,在熊頓的胸腔裡有一個腫物,比她的心臟還大——惡性淋巴瘤!
之後熊頓老老實實在醫院進行了9個療程化療,做第8個療程時腫瘤已經沒有了,她決定回家休息,可是1個月後複查腫瘤又長起來了,而且越長越大。目前,熊頓正在接受局部放療來緩解疼痛。
「真是倒黴,不過那也沒有辦法,我相信我會好起來的,等我好了最想去美國看看,因為那邊有我最愛的偶像麥可·傑克遜,我可是他的骨灰級粉絲。」
問熊頓想沒想過,為什麼會得這病?
熊頓一臉茫然,只是抱怨原來的工作量太大,因為原來工作的地方只有她一位插畫師,她經常熬夜畫畫,加班更是家常便飯,感覺總有做不完的活。
在宋玉琴醫生的病房裡患此病的年輕人中,很多都是從事精神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的職業,大家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與熊頓很相似。
在漫畫中,熊頓這樣的描述:病前的我一直是頭彪悍的女紙(子),仗著自己壯漢型的體格晨昏顛倒,三餐不定。冬天衣不過三件,夏天睡不蓋毛毯。從來沒有為健康操過心。所以K歌必定刷夜,聚餐必喝大酒,刨去加班的苦逼時光,生活的確五光十色。
病後幾乎都在醫院,睜眼就是灰白的天花板,入耳就是打療、吃藥、體溫、白細胞增減……日子的無聊可想而知。但對於一個畫漫畫的來說,生活給予我的,不管是幸運還是坎坷,是快樂還是痛苦,是喜是憂是笑是哭.……這所有情緒與經歷通通可以成為付諸筆尖素材。
沒有走不出的困境,只要抱著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心態。
北京腫瘤醫院淋巴腫瘤內科宋玉琴主任醫師介紹,即使全世界最好的病理醫生,也可能在淋巴瘤診斷上栽跟頭。對於這種最讓醫生頭疼的淋巴瘤,宋玉琴醫生歸納了以下幾個特點來說明它的複雜性。
遍布全身:除毛髮、指甲、角膜外,淋巴細胞幾乎遍布全身,只要有血液、淋巴液通過的地方就有淋巴細胞,即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異常,都可能埋下癌變隱患。
為什麼要遍布全身?其實,淋巴細胞是個勞碌命,一生都在忙著與外來細菌、病毒等「打仗」,而幾乎遍布全身的淋巴結和淋巴組織就是它們的主要戰場,在長期鬥爭的惡劣環境下和緊張的工作壓力下,淋巴細胞很可能不堪重負,發生癌變。它還要隨時清除體內衰老壞死的細胞,維護機體內環境整潔有序,發揮其免疫系統屏障的作用。
症狀千變:並不是脖子上長了包的都是淋巴瘤,這類患者僅佔淋巴瘤的60%~70%。還有一部分患者的症狀千奇百怪。比如長在胃腸道,患者會出現胃疼、吃不下飯、腹瀉等症狀;長在鼻咽則出現流鼻血、鼻涕、鼻塞等不適;長在皮膚會出現類似銀屑病、皮炎等病症。還有的因淋巴結腫大壓迫了上腔靜脈,出現胸痛、胸悶等症狀,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因此淋巴瘤誤診率也就比較高。
宋醫生發現,在北京腫瘤醫院淋巴腫瘤內科住的年輕人,很多都是從事精神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的職業。他們生活習慣往往沒有規律,長時間用電腦,再加上工作緊張、熬夜以及長時間處在輻射環境中,免疫系統始終處在高度緊張狀態,很容易發生癌變。
因此,防範淋巴瘤先要會減壓、規律生活,尤其不要熬夜,免接觸有害化學物質,裝修好的新房要延長通風時間,不要馬上入住。出現慢性炎症要及早治療,避免EB病毒、幽門螺桿菌傳染等。
近日,美國癌症協會(ACS)、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三大部門聯合發文,推薦預防癌症的生活方式,具體為以下五點,說起來都是老生常淡,但真正要做到也是不易。
保持正常體重
為了預防乳腺癌,ACS建議女性每周至少做150分鐘的中強度鍛鍊、每天最多喝一杯酒精類飲品、保持身體質量指數(BMI)<25kg/m2。在一項臨床試驗(2905位女性)中,高危乳腺癌發病女性在採納ACS建議後發病風險降低了44%。
每天至少鍛鍊30分鐘
多項觀察性研究均發現,體育鍛鍊可以降低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按照最低運動推薦水平,建議每天進行慢跑、自行車、跳繩等體育活動,每天至少30分鐘。
多吃蔬菜少吃肉
除了控制體重和增加鍛鍊外,飲食習慣也會影響癌症的發生。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結果顯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加工肉製品是否會升高癌症發病風險。有研究發現,每天多吃50g加工肉製品,癌症發病風險會升高11%。
適量飲酒
研究表明,過多飲酒對於癌症預防也極為不利,建議每天最多飲一標準杯的酒(含18毫升酒精的酒,如酒精含量為5%的啤酒,一標準杯為約360毫升)。攝入量再多會進一步提高患癌風險。重度酗酒(每天飲酒5標準杯以上)與10種癌症的發病顯著相關:口咽癌、食管鱗狀上皮癌、乳腺癌、喉癌、結腸直腸癌、肝癌、胃癌、膽囊癌、胰腺癌和肺癌。
維生素類補品別亂吃
近期一項隨機性臨床試驗研究了健康人群食用維生素類補品是否可以降低癌症發病風險。然而,該研究帶來了發人深省的結果。例如,過量補充葉酸會升高癌症發病風險,特別是前列腺癌和結直腸癌;過量攝入維生素E可以升高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不過,這些都是過量攝入補品造成的,所以注意保持正常的攝入水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