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火了!
3 月 4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決策層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要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短短的一句話,讓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再次成為熱詞。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什麼?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或者 「新基建」,是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一個相對概念。
以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的是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因此也被稱之為 「鐵公基」,它們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不過,在新的社會發展條件下,以 「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無法滿足要求。
於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概念應運而生。
新華社旗下的《瞭望》雜誌在其《瞭望|「新基建」 帶來新機會》一文中認為:
「新基建」 則主要指以 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信息數位化的基礎設施……能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新一輪的網絡建設,如光纖寬帶、窄帶物聯網等;數據信息相關服務,如大數據中心、雲計算中心以及信息和網絡的安全保障等,也必將成為我國 「新基建」 的核心所在。
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的定義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
根據相關定義,我們可以把「新基建」總結分為以下七大類:
圖自:曉說通信(下文表格同)建」核心
信息數位化成為「新基建」核心
2 月 14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 月 21 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 網絡、工業網際網路等加快發展。
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一連串的會議,極大地強調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也極大地豐富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內涵——相比較以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5G 建設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建設大數據中心等信息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多地進入到高層的布局當中,也必將成為我國 「新基建」 的核心所在。
5G
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5G 作為移動通信領域的重大變革點,是當前 「新基建」 的領銜領域,此前 5G 也已經被高層定調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不管是從未來承接的產業規模,還是對新興產業所起的技術作用來看,5G 都是最值得期待的。
實際上,我國重點發展的各大新興產業,如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企業上雲、人工智慧、遠程醫療等,均需要以 5G 作為產業支撐;而 5G 本身的上下遊產業鏈也非常廣泛,甚至直接延伸到了消費領域。
大數據中心
海量資訊時代的諾亞方舟
大數據中心,可以說是海量資訊時代的諾亞方舟。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將大量依賴於數據資源,因此從國家政務到各大行業,建立數據中心將有助於促進行業轉型和實現企業上雲。在當今的技術浪潮中,網際網路數據中心是最重要的趨勢。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Synergy Research 的調查數據,全球頂級雲計算服務提供商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每家公司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支出至少達到每季度 10 億美元的投資水平。而全球數據總量每 18 個月翻番,數據中心建設會跟不上大數據爆發的步伐。另外,在雲計算之外,5G、產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的一日千裡,亦在共同顯著推高著人類社會對數據中心的需求。
人工智慧
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
人工智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大的層面說,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社會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實際上,在國家最高決策層面,人工智慧已經受到重點關注。
而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持續探索新一代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的規劃中,到 2020 年,我國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可見今年對於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性。
用大數據打好信息化「新基建」的地基
黨的十九大四中全會指明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向。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強調,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數位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高層首次在 「新基建」 中提及數據中心,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大數據被作為一種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富礦」。它能有效集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信息資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支撐。
大數據還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有效手段,通過打通政府、公共服務部門的數據,促進數據流轉共享;通過數據驅動,促進行政審批事務的簡化,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從而更好地服務民生,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大數據還將重塑政府治理模式。通過數據驅動,推動政府決策由過去基於少量的「樣本數據」,轉向基於海量的「全體數據」,並重塑政府信息化的管理架構、業務架構,形成用「數據決策、數據服務」的現代化治理模式。
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物聯網等高速發展,海量的數據是無序的、非結構化的,而且每種數據來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個政府部門、不同機構都基於自己的煙囪式數據,發布相關分析結果,不免導致片面和碎片化。
分析此次大數據技術在「新冠」疫情中的應用情況,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大數據等技術在分析疫情發展情況,監控地方疫情發展態勢,輔助疫情防控等反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技術應用仍存在很多先天不足,跨部門的數據對接效率低下、數據標準沒有統一、數據共享困難等,可挖掘的潛力巨大。
大數據如何更好地發揮支撐作用,為「新基建」服務?對此,美亞柏科董事長認為,大數據想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必須建設集各種數據信息於一體、開放共享、安全可靠的大數據中臺,大數據中臺就是信息化系統的新地基。
如何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大數據體系,滕達提出:一方面走共享、融合之路,條塊結合,以公共安全、應急、健康、信用等重點風險防範化解為出發點,逐步融合政府及企業數據資源,建立以智能化為目標,解決發現隱患、評估風險、應急處置等問題的國家大數據中臺;
另一方面建立「部省為樞紐、城市為重心」的總體布局,做好總關聯、總索引、總導航,把我國200多個智慧城市串聯成網,消滅智慧城市之間的信息孤島現象,實現城與民、城與城、城與國之間的高效互動。
無論如何,在宏觀政策、專家觀點、產業需求、資本市場等因素的支撐之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確在當前呈現一片大好形勢。而事實證明,誰在運用大數據上領先一步,誰就掌握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責任編輯:暢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