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爾達諾在《人體》中描寫了一系列破裂的男女關係: 母子、 姐弟、 情人。他用一對姐弟的照片作為自己的書封。照片中的男孩是個士兵, 姐姐試圖摟著他, 感到他體內 「有一種不可言說的危險」。 (受訪者供圖/圖)
義大利粒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是寫小說出名的,他的第一部小說叫《質數的孤獨》,曾獲得了義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獎,在歐洲銷量超過500萬冊,小說還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2008年,《質數的孤獨》出版的那一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拆彈部隊》對伊拉克戰爭的含蓄批判,催生了喬爾達諾「到阿富汗去」的強烈願望。
「戰爭是一劑毒品,它會讓人上癮。」
帶上「上癮」的想像,2010年12月,28歲的喬爾達諾隨義大利軍隊去了阿富汗,在那裡待了十天。那時美國人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已經綿延九年。官方的說法,稱之為「和平任務」。
「把戰爭叫做『和平任務』其實是一種偽善。這就是一場真正的戰爭,每天都有人被殺,也有人在殺人。」喬爾達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從阿富汗歸來,喬爾達諾用了一年時間,把自己的體驗套進虛構的角色裡,寫成小說《人體》。但《人體》並非一部戰地小說,脫下戰爭的外衣,核心其實是「致青春」。
《質數的孤獨》義大利封面和《人體》的封面來自同一個荷蘭女攝影師的自拍。喬爾達諾從網上無意中看到了她的網站,發現了她的自拍像,《質數的孤獨》之後,這個女孩成了義大利的「封面之星」。
《人體》要做封面的時候,喬爾達諾又逛到了她的網站,發現她為弟弟拍攝的一組照片,她弟弟是一個士兵。而《人體》的主人公也巧好是一對姐弟。喬爾達諾對這種恰好深深打動,攝影師沒有讀過《人體》,也毫無概念,她發來的照片中,她試圖摟著她的弟弟,喬爾達諾再次被打動:「我能感受到她弟弟身體內部有一種不可言說的危險。我不知道他是否在阿富汗服役,不過他是一個真正的士兵,這張照片背後有一些真實的東西存在。」
2012年10月,《人體》義大利版出版,首印達35萬冊,暢銷義大利。2013年8月,《人體》中文版出版,喬爾達諾帶著中文版來到中國,參加了上海書展。
理科生喬爾達諾認為講故事的第一要義是 「找個不尋常的視角&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