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山西農民一場「自由還是不自由」的辯論著實讓我震驚了

2020-12-24 公正行

近日讀書,62年前山西忻定縣南王人民公社大南邢生產大隊一場關於自由問題的大辯論震撼了我,特別想介紹給大家了解一下。

時間是1958年12月25日到26日,起源是人民公社成立以後,大南邢有的農民很高興,但也有部分人認為:「人民公社好是好,就是不如以前隨便(自由)了。」為此,全村社員敞開思想,進行了一場熱烈的關於自由問題的辯論。《山西日報》1959年1月6日進行了專題報導,討論過程及結果如下:

一、人民公社促進生產力發展 徵服自然有了更大的自由

張仁旺說:幾千年來,咱們農民都是給老天爺、龍王爺、土地爺這「三個爺爺」當奴才的,遇到天旱、水澇都沒有一點法子。可是實現合作化以後,特別是人民公社化以後就不同了,我們已經有力量用「三仙傳道」的辦法,把池泉的水引到山坡上去,「三爺」也得聽咱指揮了,這應當說是人生的最大自由。

宋三毛對這種看法很感興趣,他說:就拿大南邢來說吧,因為是個低洼區,過去往往三年兩頭遭澇災,人民不知吃過多少苦頭。難道當時人們不懂得排澇嗎?不是。只因為土地是分散經營,想排也辦不到。自合作化以後,我們才得到排澇的自由。如今我們依靠人民公社的力量,不但可以保證豐收,而且在幾年以後,將會在整個忻定盆地實現「河渠密如綱,井庫滿天星,河與渠相連,渠與庫想通」。那時大南邢便又能排水,又能灌溉,多大的雨也成不了災,一年無雨也能保豐收,這樣的自由過去真的是想不到。

張繼寶放了十多年的牲口,他說:「對於養牲口,我不外行,也很熱愛這個職業。可是過去為了「吃穿」二字,會幹的不能幹,不會幹的偏得幹,這就是個大不自由。建立公社後,實行了分工分業,量才使用,這我就自由了,可以安安心心地去當飼養員了。」

婦女們更是活躍,她們紛紛說:不再憋在家裡受鍋臺的束縛了,在家庭中有地位了,男人再也不跟她吵架生氣了……。

總之,大家一致認為:集體化程度越高,生產力越發展,人們的自由越大;互助組比單幹自由,合作社又比互助組自由,人民公社又比合作社自由。

有兩種人認為不自由:一種是過去騎在人民頭上、不勞而食的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和壞分子;另一種是資本主義思想還沒有徹底肅清的富裕中農。

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有了極少數人發展資本主義的自由,就沒有大多數人建設社會主義的自由;資本主義的自由越取消的徹底,社會主義的自由就越有保障。

到公社舊址參觀

二、自由並非無組織無紀律 離開集體便無真正自由

在大家認為公社對勞動人民有更大的自由的時候,張寶山等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不能「木匠的斧子」砍一面,公社固然有自由的一面,但也有不自由的一面,比如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對個人的自由就有拘束。

由此給大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辯論題目:公社自由是一面還是兩面?自由要不要組織紀律性?集體的大自由和個人的小自由是什麼關係?

有些人覺得張寶山他們的意見有一些道理,有些人覺得他們是完全錯誤的。在後一種觀點看來:人民公社的自由的確有兩個方面,但不是張寶山等人說的那兩個方面。正確的認識應該是:

公社民兵

一方面同過去比較起來,人民公社確實使勞動人民「一圪蛋兒」自由啦,比如今年夏天一家一戶吃飯時,人口少的人家因為糧食調劑不開,吃飯還得搭搭對對,如今成立了人民公社統一調劑糧食,人人可以吃飽吃好了。

【插播一段當時糧食狀況:過去咱莊(楊莊)每人每年只能吃到165斤糧食,27戶人家,有22戶缺鹽,25戶缺油,現在每人每年能吃到比過去多一倍的糧食,頓頓有菜,難道不比過去好嗎?】

【再插播一段70年代口糧水平:一個人口糧分兩個部分,一部分叫基本口糧,以人頭論,一口人300斤的定量,勞動不勞動都能夠得到;另一部分是工分糧,根據你在生產隊勞動掙得的工分多少來定。所以那個時候人均定量都可以達到400斤以上的,好的可以500多斤。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單單基本口糧就比解放初期高多了。】

另一方面同將來比,現在就不能算完全自由了,比如我們都想多吃肉,但目前生產的肉還不能滿足需要。因此我們「苦戰三年」,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正是為了爭得更大更多的自由。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就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就要依靠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像戰士和工人那樣有組織有紀律。要不然,咱農民還是一盤散沙,什麼也幹不成。咱們單幹的時候,表面看來更自由,可是我們時時都有給野獸當「乾糧」的危險,哪裡談得上自由。所以自由和組織,自由和紀律,既是兩回事,也是一回事。沒有組織、沒有紀律是得不到更大自由的。並且社會越發展,人們越自由,就越得加強組織性紀律性。要不是軍事化、戰鬥化、集體化、民主化,今年咱村的躍進成績絕對沒有那麼大。

【插播:82年分田單幹後,沒有幾個身強力壯的農民在農村享受單幹的自由,他們紛紛拋家舍業到城裡找了份工作,自覺自愿在一個單位被別人管著,以失去自由為代價換取工資收入。可見單幹的自由並不是農民想要的東西。】

張隆珠、張有才等人從個人的小自由必須服從集體利益的鞏固和發展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個人的小自由都是從集體利益的鞏固和發展裡來的,誰要想幹就幹,不想幹就算,不顧集體利益,不但集體利益要受到影響,個人的小自由也不會有保障。拿河網化來說吧,如果都像張寶山他們那樣自由散漫,不用說總是搞不成。河網化要高不成,大家沾不上光,你自己的生活也不會自由幸福。因此,離開集體利益的鞏固和發展是沒有個人的小自由的,個人的小自由必須服從集體。張寶山他們覺得公社只有集體的大自由沒有個人的小自由,完全是一種糊塗的想法。

三、在不妨礙集體利益的原則下 大集體中可以有小自由

此時,有人提出了一個極端的主張:要逐步取消小自由。他們的理由有二:第一,既然個人的一切小自由都是從集體的大自由中來的,所以集體的大自由中已經把一切個人的自由完全代替了,以後隨著生產的發展,樣樣東西都供給,要吃啥,都吃啥,要穿啥,都穿啥,個人的小自由就連一點作用也沒有了。第二,個人的小自由是個灰東西,個人的自由多了,必然要影響大集體,大家都要自由開了,什麼軍事化、戰鬥化、集體化就沒法維持,所以小自由是越少越好,沒有了更好。

張能治、喬雲集等不同意上述觀點。他們認為:個人的一切的小自由雖然都是從集體的大自由中來的,但是並不是有了大集體就不允許有個人的小自由了。因為每個人的喜愛和所好是不同的。如我們的食堂每頓飯菜多樣化,並對老人、小孩、病人給以可能的照顧,所以大家都滿意我們的食堂。如果不顧社員的不同情況,大家來個清一色,社員就會有意見。

張玉梅同意這種觀點說:「咳,這就說對啦。比方我們婦女就跟你們男人情況不一般,要不給我們婦女有一些特殊的小自由,那可沒辦法啦。」

劉恩寬、王仁和、劉蘭花等認為:「在不妨礙集體利益的原則下,大集體可以有個人的小自由,隨著公社的鞏固、生產的發展,小自由還要越來越多。」理由是,以後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一個人就能做幾十個人的活兒,因此勞動時間準要縮短,自由支配的時間準要增加哩。現在是「苦戰三年」時間,勞動比較緊張一些,看來自由支配的時間還不算多,但將來勞動的時間比現在就少了,剩下的時間就多了,隨便由自己來支配。再說,也不能把集體勞動說成不自由,咱們大家都齊心合勁的好好勞動,咱們的國家工業化了,生產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了,品種花樣也會越來越豐富了。那樣,咱們現在吃不上的就可以吃上,現在用不上的就可以用上,並且自由挑選的範圍也一天比一天擴大。

因此他們把集體的大自由和個人的小自由比作河跟渠的關係,河裡水溢了,渠裡卻幹得見不上水,世上沒這個道理。

自由多了會不會影響集體,大家討論的結果是,看你是什麼樣的自由:資本主義、個人主義、本位主義的自由一定會影響集體,因而決不能允許。但是正當合理的自由,不但不會影響集體,反而有利於集體。人們得到了多種多樣的小自由就會想一想:這些東西是哪來的。吃水想起了打井人,他們就會對集體更加愛護的。咱村的人為什麼這樣擁護公社,就是大家都懂得公社是自由幸福的命根子。

《山西日報》最後對這場大辯論起的三個作用得出結論:一是劃清了界限,提高了認識,解除了群眾對人民公社和軍事化、戰鬥化、集體化的不少誤解,不但看到現在,而且還看到了將來。二是根據辯論的結果,群眾的需要,和本大隊的條件,確定了在大集體範圍內的各種小自由,改正了工作中的缺點,從而進一步密切了幹群關係。三是揭穿了敵人的造謠,也打擊了杜勒斯之流對我國人民公社的污衊。

【正行君讀此文感覺震撼的理由:第一,當時村集體是如此的民主,大家可以就一個問題的不同認識,展開如此廣泛深入的討論,一討論就是兩天,大家暢所欲言,統一思想,這在當今很難想像。第二,當時農民的思想水平如此之高,討論程度如此之深,即著眼現實的生產生活實際,又有理論和哲學的思辨,還能時刻想到國家的整體布局,真正做到了整體觀和大局觀,這是如今對黨的高級幹部的要求呀。第三,人民群眾如此熱愛人民公社,這種情感一定是真實的,絕對不是虛誇的。因為農民是最現實的,不能給他們帶來好處的事情,他們怎麼會有如此熱情呢?他們怎麼會如此擁護呢?……第四,關於自由的一點隨想。承包後,我也常常感到不自由。承包前,我們去海灘,可以走很遠很遠,那麼的自由愜意,承包後,都被分割成一段一段的,那麼遼闊的海域,你只能走二三百米,你說遺憾不?承包前,莊稼地、果園可以隨意進去,去裡邊挖野菜,隨便走走,承包後不可以了,都被攔截上了,因為是個人的了。承包前,是山就可以上,隨便看到哪座山感覺不錯就可以爬,現在不行了,都是個人的了。過去,我們隨便在祖國的大地上走動,沒有那麼多攔截和限制,感覺自己是個主人;現在到處都是攔截和限制,自由感喪失了,主人翁的感覺也被質疑了。】

相關焦點

  • 在大數據時代裡,我們辯論關於自由的答案
    是手機app的使用貫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是5g、AI、數據化、信息化成為年度熱詞?那麼,你認為數據化的時代下生活,是更自由還是不自由呢?讓我們隨著明天的比賽一起去思考這一問題7月29日H組初賽辯題【大數據時代,我們活的更自由/不自由】
  • 曾經的爾康變成農民,活的更加灑脫自由
    還珠格格過去已有多年,林心如在上綜藝的時候說,有一次和周杰有一場吻戲,導演要求二人吻得投入一些,但是林心如卻表示很噁心。後來林心如上節目,爆料是周杰強吻自己,本來只是嘴巴碰嘴巴的戲份,但是周杰卻故意伸了舌頭。
  • 不自由,毋寧死!
    派屈克·亨利派屈克·亨利 (Patrick Henry,1736~1799),蘇格蘭裔美國人,獨立戰爭時期的自由主義者,美國革命時期傑出的演說家和政治家。在反英鬥爭中發表過許多著名演說。被普遍傳誦的警句「不自由,毋寧死」就出自他的演說。晚年政治上趨於保守。議長先生:我比任何人更欽佩剛剛在議會上發言的先生們的愛國精神和才能。
  • 「鋼·人」自由女神背後的男人,卻喜歡農民女孩
    是法國的雕塑家,186年前的今天,「自由女神像」的設計者他出生於法國阿爾薩斯的科爾馬,他就是法國的雕塑家—弗裡德利·奧古斯特·巴託爾迪,當然,自由女神也是他的成名作。於是巴託爾迪1870年開始重新設計改造運河燈塔,變成了「自由女神像」所以,巴託爾迪的自由女神像是一個有著秘密過去的女人。在她早期被設想為蘇伊士運河的燈塔時,看起來和我們現在認識的這位女士很不一樣。是的,她一直是個高個子的女人,為別人開路。但最初,巴託爾迪設想了一個穿著埃及長袍的深色皮膚的農民女孩。
  • 「我是自由攝影師,可我一點也不自由.」
    前一陣,小編跟一位朋友聊天,談起熱愛的攝影行業,也都紛紛打開了話匣子,他現在是一名影樓攝影師,因為最近工作很忙,所以總是特別嚮往自由,嚮往那種理想的生活。   「我其實想做個自由攝影師,沒這麼大的壓力,關鍵是自由啊!」
  • 什麼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
  • 我是女性,我想要性自由
    相較於同期上映的《除暴》《風平浪靜》《熱氣球飛行家》,《氣球》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在這個流量時代不佔優勢。一個男生有性慾望大家會認為他血氣方剛,是一個正常的男人。而情侶、夫妻之間這個矛盾更為明顯,男方很少會去考慮另一半有沒有獲得性快感,想不想要進行性行為。他們更多的是把另一半當作洩慾工具,只要自己舒服了,另一半在這個過程是否愉悅並不重要。反正事後哄一哄就好。而生育自由則是很多女性更無法得到的事物,如果說性權力你只需要和另一半進行溝通或者對抗,那你想獲取生育自由則要和兩個家庭進行商談。
  • 《奇葩說》第七季:辯論大神熊浩贏下的,是一場漏洞百出的比賽
    《奇葩說》第七季,1V1對戰的最後一場,熊浩VS喚俊。辯題是:「婚禮當天,發現還是沒有那麼愛TA,要不要逃婚?」
  • 龍應臺:自由不自由都是我的選擇
    早在1999年,她曾經接受時任臺北市長馬英九的邀請,出任臺北市文化局長;那一次的她頂著「文人從政」的帽子,在眾人的目光下,衝衝撞撞做了四年。任期結束後,她毫無留戀地請辭,重歸自由之身,去香港教書,繼續寫作,出版了《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作品,沒人預見她會再回政壇,但她卻回來了。
  • 陳銘:一生溫暖純良唯一不舍的是愛與自由
    像肖驍第一場說的那樣有些人離開是因為山的另一邊有一座最佳女主角的獎盃在等著,有的人是去尋找自己的星辰與大海,有人離開這裡是因為一生溫暖純良唯一不舍的是那份愛和自由。離開是因為自由,而有人的半途回歸則是因為愛。對節辯論的愛,對《奇葩說》的愛。「要想贏,學陳銘,上價值,搞煽情。」這是楊奇涵對陳銘的揶揄之詞。既然如此,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陳銘,為什麼能夠獲得無數觀眾的讚嘆和諸多辯手的欣賞?
  • 曾與劉欣隔空辯論,說好的「言論自由」呢……
    3月28日,一條新聞吸引了有理哥的目光:曾與 CGTN主持人劉欣隔空辯論中美貿易爭端的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FOX)女主播翠西·裡根(Trish Regan)被解約了。我不認為這是我們應該公開參與的事務。」記住,所謂的政治中立僅僅是自我標榜。其實,從福克斯的報導立場看,其不少評論員普遍被認為與共和黨關係良好,所以才會有翠西冒出來就疫情問題公開批評民主黨、為川普辯解。但事實證明,川普政府這次應對疫情確實糟糕透頂,翠西巧舌如簧的替川普出頭招致了諸多批評,這給福克斯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翠西被掃地出門也是情理之中。
  • 我的自由 你的自由
    )好像活的越來越不像自己了。迫不及待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似乎不出去浪一圈就不是自己了。最近剛好讀到青年作家李尚龍的作品。要不要這麼幸福(頹廢)啊我跟她說,下午沒啥安排出來喝茶。並且告訴她,我想去西藏,邀她一起。此時,地鐵的喇叭想起:楚河漢街到了pp立馬警覺地問我,劉老師,你去哪了,在哪裡?我說我去送資料了,在地鐵裡。
  • 自由先生們一直在路上
    drum&bass2017年4月15日山西FIX音樂現場專場演出既然到了山西,美食自然少不了,大快朵頤之後才能有力氣開燥~緊鑼密鼓的幾個專場演出結束後,樂隊的腳步還是沒有停下來。2017年自由先生樂隊計劃把一些新作品錄製成EP。所以,在系列演出後,樂隊成員又開始了同名歌曲《自由先生》的錄製工作。
  • 《山西日報》深度透視整版推出運城承辦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實踐與探索
    參加過開幕式社火表演的9歲背閣小演員張佳樂,再也不抱怨平時訓練枯燥沒意思了:「背閣是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要好好練,以後還要去更遠的地方、更大的舞臺表演呢!」無論是在主會場還是分會場,這些農民志願者,戴著紅袖章或穿著紅馬甲,維持交通秩序、引導車輛停放、清掃處理垃圾,為節慶提供著各種志願服務。今年64歲,專程趕到運城的晉城農民呂學軍就是其中一位。他說:「國家專門給咱農民設立了豐收節,我是專程來幫忙的,這也是我一個農民參與農民豐收節的獨特方式。」
  • 我的「自由之路」首映了,快來一睹為快
    元旦期間,打開帳戶一看,帳戶收益已經到30%以上,這個收益率讓我甚是欣喜,因為我知道股神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也只有20%,突然有把這個帳戶向各位網友公開的想法,於是在天天基金設置了一個叫做「自由之路」的組合,把我在天天基金網購買的基金全部轉到這個組個裡面,向各位朋友實盤公開。
  • 《雙重幻想》:逃避自由還是走向自由
    女主也不可能奢望未來。要認真地活下去,只能把握當下。 一旦回首過去,就意味著掙脫的荒謬,意味著付出的無意義,意味著個人意識覺醒的可笑。所以女主只能習慣困境。 但正是在重重困境的跋涉中,女主漸漸充實了自我的力量,之前的種種付出,不過是走向自由的代價,也是必由之路。 劇情的邏輯基本上是成立的。
  • 《我的自由年代》告訴我們真正的自由
    看《我的自由年代》這部電視劇,小編的感觸真的很深刻,這部電視劇裡面剛正不阿的男主角,懵懵懂懂的女主角,善良聰慧的女二號,有趣較真的男二號都是這部電視劇的精彩之處,他們渴望著自由,追逐著自由。小編還記得《我的自由年代》過年那一集,演員們說了各自對自由的看法,果然「對自由有多大的理解就有多大的自由」。果然,演員們現實中以自己的方式追尋著自己的自由。我記住了容容的「自由就是有自己的信仰(不一定是宗教),向著標杆一直跑」,當時沒有理解得那麼多,但她行出來了:做所有人的小太陽,無論外界的評價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
  • 《自由不自由》
    這間屋子是她兩年前租來的,明明只是籤好了一年,但這裡實在過於便宜,她一直遲遲不搬,房東姐姐也沒說什麼。一房一廳的出租屋,剛來的時候還是新的,有個大陽臺,所以比其他房間都要貴上一百塊,她覺得這裡很不錯,但聽到價格的其他人都說貴了。她不在意,因為這裡,是她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地方。
  • 不舍愛與自由什麼意思?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原文出處解釋
    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意思是你這一輩子生活在一個讓人感受到溫暖的世界中,滿眼所見皆是純潔善良,心中有愛,嚮往自由。一個人只有溫暖純良了,才有資格談論愛與自由。否則自由,多少有些冠以假汝之名。  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也能擁有愛與自由,這也是一個父親對於女兒最美好的祝願。  高曉松說「願你一生溫暖純良 不舍愛與自由」。
  • 我的身體雖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於是他提出分手,女方不同意,他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告訴你女方,女方還是不願意分手。之後那段日子,他們當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誰也沒有提起分手的事。直至到蕭煌奇真正看不見後,才漸漸疏遠了。女方的確有情有義,能陪伴蕭煌奇走過那段美好的時光,於是蕭煌奇寫了這首歌,紀念那位愛人,紀念曾經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