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一九四二》|「向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

2020-12-25 麗霞石日記

2012年離1942年已經過去了70年,中國人快要忘了飢餓的滋味,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卻將我們拉回了那個冷風刺骨,餓殍遍地的冬天。災難,是這個民族最深重的記憶,不需要滿街橫行的殭屍,也不需要天崩地裂的世界末日,一場旱災,一場地震,一場瘟疫,就足以喚起中國人對災難的全部記憶。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1942年國際上發生著這樣的大事:史達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邱吉爾感冒,三千萬河南百姓關於吃的問題,和這些事情比起來只能算是一樁小事。一沒收成,二沒救濟,就連縣裡的大戶都被搶了個一乾二淨,老東家範殿元也在搶糧的衝突中折了自己的兒子,不論是昔日的地主還是長工,河南的百姓被迫踏上了向西逃荒的道路。他們奔著活路去,卻不會想到等待他們的是軍閥,貪官,日本侵略者的機槍炸彈,甚至來自自己同胞的子彈。

首先發難的是蔣鼎文,時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司令,災荒之年蔣鼎文甚至還想著從河南搜刮三十萬擔軍糧,然而,此時的河南百姓早已身無長物。

省長李培基為蔣鼎文籌措軍糧

閻王好送,小鬼難纏,老東家雖然沒受到蔣鼎文政策的影響,卻被昔日縣衙的夥夫老馬給擺了一道,勒索了三升白面,之後又被潰兵搶走了全部家當。

但是老馬的好日子並沒有長久,國民黨軍隊放棄河南的時候,他的「巡迴法庭」被潰兵搶走了,老馬也淪為了災民。

對於一條普通的生命來說,活下去,就是他們全部的訴求,為了一口糧食,可以賣身,賣妻,賣子,尊嚴在那個冬天,一文不值。

日軍的轟炸貢獻了全片最為慘烈的鏡頭,不論是《集結號》、《芳華》還是《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電影總是毫不避諱地展現戰爭的慘烈。

聖經下壓著的是一顆早已洞穿了的心臟

這部電影依然體現著馮小剛電影獨有的幽默,對貪官汙吏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這部片子裡沒有愛情,只有脆弱的生命在亂世中相互支撐。

老東家歷經磨難,抱著自己唯一的親人——他的孫子來到潼關時,操著關中土話的三秦子弟,把那些本該射向侵略者的子彈射向了自己的同胞,在躲避掃射的時候,老東家用力過猛,將自己唯一的孫子也活活捂死了。

災難是一朵烏雲,在中國土地的上空時隱時現。

2019年是建國七十周年,蕩滌這喜慶祥和氣氛的不是緩緩流動的時間,而是不期而至的一場肺炎。這場肺炎爆發在農曆新年的前夕,新年的炮仗聲中隱忍著來自災難的擔憂。一霎間,一份塵封了17年的記憶在人們的腦海中變得清晰起來。那場似乎只存在於父母口中或者教科書上的災難就這樣再次擺在了我們面前。每個人都像一個驚慌失措的孩子,恐懼、質疑,又像受困的野獸,圈禁在家中,急躁、鬱悶,只有「年」過了個清靜。

但是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那些恐懼和急躁就像暴雨過後的山洪,終究是慢慢退去了。大家開始適應禁足生活,甚至將圈禁的日子過出了別樣的境界,不論是在家折騰自己,實踐留中多年的健身計劃,還是折騰蔬菜,準備練一手絕世刀工,或者是無聊到立個笤帚也要造一把NASA的謠,這些都展示著人類強大的適應力。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災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就像過去我們遭受的許多災難一樣,當災情退去,當我們走出這個禁錮著我們同時又保護著我們的監牢,我們是否還能記著那段歷史,或者說願意去記憶那段歷史。

事實上,我們總是健忘的。

南京大屠殺是整個中華民族難以磨滅的恥辱與傷痕,但這場災難的死難人數卻只有粗略的統計,我們雖有不甘,卻不得不無奈地接受這個事實。或許在舊社會,中國人遭受了太多的苦難,遭受烈火炙烤的人時間久了就不會感受到疼痛,苦難的人民在那些數不清的災難中已經失去了記憶的能力——死人,是再正常不過的。1942年的河南旱災,便屬於這諸多苦難之一。

電影沒有告訴我們那三千萬人最後如何熬過了冬天,只留下一句:「這些糟心的事都過去了,你又寫它。」

據鄧拓《中國救荒史》的統計,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災共1074次,平均約每3年4個月便有1次;水災共1058次,平均3年5個月1次。因為有了劉震雲的小說,馮小剛的電影,河南的旱災才沒有被冰冷的數字掩蓋。而那些沒有被詳細記載下來的災難,又有多少歷史隨著那些經歷者的逝去消失在人類的記憶之中?

我們,也在經歷著同樣艱難的冬天。網絡時代的今天,記載歷史的權力早已落到了每一個人的手中,在災難中,我們是一個群體,但同時又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除了做一個經歷者也應當做一個記憶者。記得那些趁著危機做人民生意的人,那些居心叵測的人,那些將人民安危置之不顧的人;更要記得,那些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人,那些平凡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記得歷史的教訓,也要記得政府的努力;記得英雄的偉績,更要記得自己平凡的生活。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也應當由人民去記載。

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希望大家面向光明的未來,昂起倔強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顆熾熱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

讓我們充滿「期待」。

相關焦點

  • 疫情中重溫電影《一九四二》,對天災與人禍的新認知
    1942不是2012重溫了一部叫《一九四二》的電影,它不是像《2012》那樣的3D科幻災難大片,而是絕對的藝術的真實。帶來的是完全不同於科幻的心靈震憾,而是對天災與人禍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和劫難的新認知。1942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大饑荒。
  • 重溫電影《一九四二》:淚目中淺談生死邊緣的人性
    重溫電影《一九四二》,仍是含淚看完,內心更加千瘡百孔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九四二年我們雖然沒有失去祖國母親,但正是國家滿目瘡痍,最為羸弱的時候,身處苦難的祖國母親難以庇護自己的孩子,只能任由我們風雨飄搖,掙扎在死亡線上。
  • 《風雨無阻 向前進》系列公益短片播出
    由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和全國工商聯聯合製作,主題為「風雨無阻向前進」的企業家系列公益短片,即日起正式推出,將在CCTV-6電影頻道和各大全媒體平臺陸續發布和播出。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選擇了電影《星球大戰》中的臺詞「路就在腳下」,認定「越是面對挑戰越要面向未來,無論困難有多大,都要堅守實業,高質量發展。」
  • 影片分析 |《一九四二》與《溫故一九四二》改編對比
    在敘事視角與敘事線索方面,電影《一九四二》與原著小說相比有較大的變化。在敘事視角的層面上,原著小說採用了第一人稱「我」的限知視角敘事,作者通過親身採訪,調查,查資料,再加上個人的議論(即個人觀點)和抒情(即親身感觸)而寫成。
  • 重溫《一九四二》:我們都在逃荒的路上
    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卻並不為人熟知、即便為人熟知也早已為人忘卻的故事。在大街上隨便拉住一位小姐姐問:「電影《一九四二》您看過嗎?」得到的回答是:免費請我,我都不會看,我寧願看《唐探》。從《集結號》時的華麗轉身,到《唐山大地震》的深刻冷峻,再到《一九四二》的悲天憫人,馮小剛已經把責任和道義扛在肩頭。
  • 重溫《一九四二》:我們都在逃荒的路上
    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卻並不為人熟知、即便為人熟知也早已為人忘卻的故事。在眾多APP一遍遍神經質地追問路人「你幸福嗎?」或者通過一段秀表達「我們多幸福啊!」在網絡上看似幸福逼人、歌舞昇平形勢大好的今天,飢餓、逃荒、災難,這樣的字眼顯得不合時宜。
  • 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河南大饑荒由於饑荒所致,河南許多地區的災民向南方遷徙。
  •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而有這麼三部非商業片,才真是馮小剛的心頭好:一部是《唐山大地震》,一部是《集結號》,還有一部就是2012年上映的這部紀實性電影《一九四二》。《一九四二》上映的時候,評分並不高,觀眾緣也不大好,甚至當時有媒體直言道:「大過年的,誰願意看這種讓人堵心的電影啊!」
  • 《一九四二》影評:教育意義極其深刻,觸動內心敏感神經
    翻看時代久遠,泛黃的老相片,重溫歷史長河,撼動人心的老電影,歷史是時代的教科書,給了我們最真實的記憶,和最深刻的啟發。馮小剛導演的影片《一九四二》,是一部紀錄歷史、再現經典的教育意義極其深刻的影片。看了《唐山大地震》如果你還意猶未盡,走進影院來看《一九四二》!
  • 《一九四二》:不能遺忘的飢餓之輕
    雖有原作的堅實基礎,但在影片拍攝前,導演馮小剛還是多次前往實地調查搜集史料,無奈史實太駭人,在我們這個沒有分級制的電影市場裡,導演只好大量捨棄過於「刺激」的素材,並大幅弱化了電影中種種因飢餓而導致的道德\倫理衝擊(當然也考慮到了普通觀眾的接受度),不過即使這樣,當我們在電影院裡看到《一九四二》時,其震撼程度也是近年來的國產片無法比擬的。
  • 《一九四二》的中國饑荒史
    20年前,李雪健在主旋律電影《焦裕祿》中飾演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20年後,他又在《一九四二》中飾演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從縣委書記到省主席,從40歲因飢餓而死的焦裕祿到60歲淡泊權力的李培基,李雪健都試圖展現一個為民請命的中國傳統清官形象:焦裕祿追著火車勸阻饑民逃荒,李培基面對逃荒的難民向蔣鼎文求免軍糧,這一幕何其相似!
  • 「向前進,向前進……」唱響半個多世紀的女兵進行曲
    《紅色娘子軍連歌》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讎深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 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讎深共產主義真黨是領路人奴隸得翻身奴隸得翻身《紅色娘子軍為此,她還嚮導演謝晉誇了海口,說要創作一個長久流傳的歌。 年輕時的黃準。事實證明黃準沒有食言,這首《紅色娘子軍連歌》兌現了她當初的諾言。她三次深入海南體驗生活,收集了眾多海南民歌,仔細分析了海南民歌的特點,還拜訪了還健在的娘子軍戰士。隨著影片的上映,《紅色娘子軍連歌》傳遍大江南北,為幾代人所喜歡。
  • 深入看看電影《一九四二》背後隱藏的秘密
    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電影《一九四二》未知的幕後故事,我喜歡《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從故事主題、人物塑造和情節製作來看,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該片是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製作的故事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導演,主演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該片於正式開機,在內地上映。這部電影是關於一九四二年,因為乾旱,河南發生了饑荒。範殿元叫範殿元,災難之年,戰爭臨近,他開著一輛馬車,車上放著糧食,他和他一起坐在糧食上一家人,他也加入了從饑荒中逃到陝西的人流中。
  • 淺談《一九四二》
    昨天吃飯的時候孩子不吃飯,還浪費糧食,剛好影視推薦了《一九四二》我就隨口一說真應該讓你看看《一九四二》這部電影。當然孩子才三歲,看不懂電影,只喜歡動畫片。然後吃完飯閒來無事就點開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家人們一起看。開頭就深深吸引了我,河南大旱,寸草不生,三千要人背井離鄉逃饑荒,當然地主家肥的流油因為打仗也隨著大家一起「逃荒」。
  • 別讓別人的傷害,成為我們前進的攔阻,人生需要的是堅持不懈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絕不會在自己的弟兄面前談論自己的收穫,免得他們領會錯誤產生誤會,以為我是在向他們炫耀自己的收穫,是在奚落他們。一步一步向前行,千萬不能半途棄。累了可以歇一歇,但是不能永久停。困難只是暫時的,堅持不懈有希望。人生路上攔阻多,光明希望也不少。遇到事情莫放棄,耐心尋找是良策。
  • 風雨無阻向前進 | 「夢想不死,我們不散」
    風雨無阻向前進 | 「夢想不死,我們不散」 時間:2020.02.2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中國電影報導 分享到:
  • 向光而生,獻禮特區:他們見證光明
    從拓荒牛到奮鬥者,從民生服務到時代新人——他們,重溫時代崢嶸,再現人文底蘊,升華科技內核,勇攀科學高地。他們每一個人,在深圳光明這片山水田園與科技重鎮水乳交融之地,丈量自己的步履,也找到了家的歸宿。從1976年大學畢業分配到光明農場工作至2019年6月退休,在光明工作了43年的王錦才,是原衛光生物董事長,是改革開放40年「滿格」的見證者,也是敢為人先的實踐者。「我大學畢業後到光明農場,從事畜牧工作。」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王錦才說,當時的光明農場農業生產結構單一,主要種植水稻、花生,動物養殖以奶牛、豬為主,但數量很少。
  • 「妯娌聯手」 共同向幸福前進
    新年到 歡樂到廈門衛視 推出跨年大劇《向幸福前進》秦海璐 劉敏濤「妯娌聯手」 共同向幸福前進!在《向幸福前進》中,劉敏濤扮演的餐館老闆娘「向前芳」開了一家東北燉菜館,在劇中她幹練又直爽,把東北女人的性格演繹得淋漓盡致。在餐館裡,在丈夫和嫂子家人面前,她有著既好強又溫柔的特質;對待自己的哥哥「向前進」,她又十分地照顧。可以說向前芳經營的不僅是一家東北菜館,更是撐起了一家人的營生。
  • 電影《一九四二》影評
    沒錯,就是電影《一九四二》。這部影片的創作是基於1942年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白熱化狀態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講述了1942年發生在河南地區的旱災事件,因為旱災的發生,導致了三百多萬人的飢慌且瀕臨死亡的狀況。這部電影激起了人們尤其是老一輩革命家和前輩們對78年前的那場災難的回憶,這部電影恰如其分的迎合了觀眾的心理,同時這部影片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災難發生時中國不同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 禹國剛:相信未來中國資本市場可以更向前一點
    原標題: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一任副總經理禹國剛:相信未來中國資本市場可以更向前一點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姜楠禹國剛,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一任副總經理,籌備者、創建者之一,作為「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者」,在2018年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