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離1942年已經過去了70年,中國人快要忘了飢餓的滋味,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卻將我們拉回了那個冷風刺骨,餓殍遍地的冬天。災難,是這個民族最深重的記憶,不需要滿街橫行的殭屍,也不需要天崩地裂的世界末日,一場旱災,一場地震,一場瘟疫,就足以喚起中國人對災難的全部記憶。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1942年國際上發生著這樣的大事:史達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邱吉爾感冒,三千萬河南百姓關於吃的問題,和這些事情比起來只能算是一樁小事。一沒收成,二沒救濟,就連縣裡的大戶都被搶了個一乾二淨,老東家範殿元也在搶糧的衝突中折了自己的兒子,不論是昔日的地主還是長工,河南的百姓被迫踏上了向西逃荒的道路。他們奔著活路去,卻不會想到等待他們的是軍閥,貪官,日本侵略者的機槍炸彈,甚至來自自己同胞的子彈。
首先發難的是蔣鼎文,時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司令,災荒之年蔣鼎文甚至還想著從河南搜刮三十萬擔軍糧,然而,此時的河南百姓早已身無長物。
省長李培基為蔣鼎文籌措軍糧
閻王好送,小鬼難纏,老東家雖然沒受到蔣鼎文政策的影響,卻被昔日縣衙的夥夫老馬給擺了一道,勒索了三升白面,之後又被潰兵搶走了全部家當。
但是老馬的好日子並沒有長久,國民黨軍隊放棄河南的時候,他的「巡迴法庭」被潰兵搶走了,老馬也淪為了災民。
對於一條普通的生命來說,活下去,就是他們全部的訴求,為了一口糧食,可以賣身,賣妻,賣子,尊嚴在那個冬天,一文不值。
日軍的轟炸貢獻了全片最為慘烈的鏡頭,不論是《集結號》、《芳華》還是《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電影總是毫不避諱地展現戰爭的慘烈。
聖經下壓著的是一顆早已洞穿了的心臟
這部電影依然體現著馮小剛電影獨有的幽默,對貪官汙吏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這部片子裡沒有愛情,只有脆弱的生命在亂世中相互支撐。
老東家歷經磨難,抱著自己唯一的親人——他的孫子來到潼關時,操著關中土話的三秦子弟,把那些本該射向侵略者的子彈射向了自己的同胞,在躲避掃射的時候,老東家用力過猛,將自己唯一的孫子也活活捂死了。
災難是一朵烏雲,在中國土地的上空時隱時現。
2019年是建國七十周年,蕩滌這喜慶祥和氣氛的不是緩緩流動的時間,而是不期而至的一場肺炎。這場肺炎爆發在農曆新年的前夕,新年的炮仗聲中隱忍著來自災難的擔憂。一霎間,一份塵封了17年的記憶在人們的腦海中變得清晰起來。那場似乎只存在於父母口中或者教科書上的災難就這樣再次擺在了我們面前。每個人都像一個驚慌失措的孩子,恐懼、質疑,又像受困的野獸,圈禁在家中,急躁、鬱悶,只有「年」過了個清靜。
但是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那些恐懼和急躁就像暴雨過後的山洪,終究是慢慢退去了。大家開始適應禁足生活,甚至將圈禁的日子過出了別樣的境界,不論是在家折騰自己,實踐留中多年的健身計劃,還是折騰蔬菜,準備練一手絕世刀工,或者是無聊到立個笤帚也要造一把NASA的謠,這些都展示著人類強大的適應力。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災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就像過去我們遭受的許多災難一樣,當災情退去,當我們走出這個禁錮著我們同時又保護著我們的監牢,我們是否還能記著那段歷史,或者說願意去記憶那段歷史。
事實上,我們總是健忘的。
南京大屠殺是整個中華民族難以磨滅的恥辱與傷痕,但這場災難的死難人數卻只有粗略的統計,我們雖有不甘,卻不得不無奈地接受這個事實。或許在舊社會,中國人遭受了太多的苦難,遭受烈火炙烤的人時間久了就不會感受到疼痛,苦難的人民在那些數不清的災難中已經失去了記憶的能力——死人,是再正常不過的。1942年的河南旱災,便屬於這諸多苦難之一。
電影沒有告訴我們那三千萬人最後如何熬過了冬天,只留下一句:「這些糟心的事都過去了,你又寫它。」
據鄧拓《中國救荒史》的統計,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災共1074次,平均約每3年4個月便有1次;水災共1058次,平均3年5個月1次。因為有了劉震雲的小說,馮小剛的電影,河南的旱災才沒有被冰冷的數字掩蓋。而那些沒有被詳細記載下來的災難,又有多少歷史隨著那些經歷者的逝去消失在人類的記憶之中?
我們,也在經歷著同樣艱難的冬天。網絡時代的今天,記載歷史的權力早已落到了每一個人的手中,在災難中,我們是一個群體,但同時又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除了做一個經歷者也應當做一個記憶者。記得那些趁著危機做人民生意的人,那些居心叵測的人,那些將人民安危置之不顧的人;更要記得,那些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人,那些平凡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記得歷史的教訓,也要記得政府的努力;記得英雄的偉績,更要記得自己平凡的生活。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也應當由人民去記載。
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希望大家面向光明的未來,昂起倔強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顆熾熱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
讓我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