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一九四二》:我們都在逃荒的路上

2020-08-27 李老先生有塊地


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卻並不為人熟知、即便為人熟知也早已為人忘卻的故事。

在眾多APP一遍遍神經質地追問路人「你幸福嗎?」或者通過一段秀表達「我們多幸福啊!」

在網絡上看似幸福逼人、歌舞昇平形勢大好的今天,飢餓、逃荒、災難,這樣的字眼顯得不合時宜。

這種題材的電影也註定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在大街上隨便拉住一位小姐姐問:「電影《一九四二》您看過嗎?」

得到的回答是:免費請我,我都不會看,我寧願看《唐探》。



我看了,很認真的看了三遍,並且被深深地感動。

你知道這年頭,感動比感冒要困難得多。

時間,1942,抗日戰爭的關鍵一年;地點,河南到陝西的路上。戰爭、旱災、政府的漠視,迫使成千上萬的河南人背井離鄉選擇了逃亡。風餐露宿的長途跋涉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因飢餓和病痛死去,屍體無人掩埋,野狗分食。我看見一張張絕望的臉,一雙雙空洞的眼神。希望真的就在前方?到了陝西就能活?沒有人知道答案。他們只知道抬起腿,往前挪,一步又一步,艱難而無助。河南人一遇災荒就往陝西跑,就如山東人闖關東一樣,成了一種習慣和本能。

逃荒路上,瞎鹿為了追一頭偷丟了的驢而丟了自己的性命;花枝想用自己的身體換三塊餅乾;星星也只賣了5升小米;剛出生的孫子被老東家活活悶死在懷中……

「生命如蟻獸,麻木比所有悲傷都深刻;惶恐只是起初,劫難在人們心中。」姚貝娜憂傷的歌聲破空傳來,像一雙無形的手,一刻不歇地揉搓著我的心,讓它始終褶皺,不得舒展。


沉浸在故事中,我久久不能釋懷。是該信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還是該打家劫舍以身換糧不擇手段只要能活下去?是像老馬一樣舔食日本人刀尖上的施捨,還是像栓住一樣死死攥緊風車只為了答應花枝的那句承諾?如果是我,生死關頭,我該如何取捨?捫心自問,我竟遲遲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覆。這樣的猶疑讓我深感沮喪。

我一直在想,我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是什麼幫助這個民族,度過一次又一次近乎滅頂的災厄,破除一個又一個在劫難逃的魔咒,緩慢而堅毅地前行?當栓住拼了命也要從日本人手中要回孩兒的風車,當老東家牽著小女孩的手蹣跚在回家的路上,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將痛楚,隱藏在傷感優雅的敘述裡。在殘忍、兇蠻、貪婪的外表之下,尋找到關愛、堅韌、尊嚴的人性之光。馮小剛做的很出色。他說,拍完這樣一部電影後,他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退休,要麼就拍一些徹底的沒心沒肺的娛樂片。馮小剛是個聰明人,早些年和葛爺合作了諸多叫好又叫座的賀歲片。但他深知,要想成為大師,光靠撓痒痒是遠遠不夠的。撓多了,大眾煩,自己也煩。

《集結號》時的華麗轉身,到《唐山大地震》的深刻冷峻,再到《一九四二》的悲天憫人,馮小剛已經把責任和道義扛在肩頭。比起熱衷於搞堂會拍宣傳片的張藝謀,不說人話不著四六的陳凱歌,馮小剛更像一位點穴高手,每一次出擊都能準確地扣住大眾的命門。

——不要以為每天早上喝杯牛奶啃幾口漢堡我們就活大發了,餓了幾千年的中國人有著揮之不去的糧食情結。即便我們現在不再餓肚子了,但精神上卻沒有飽腹的感覺。

物質愈豐富,精神愈乾癟。



現在,好像我們每個人都能故作時尚、故作科技地在網上刷屏,把雞零狗碎當聖經,把東拉西扯當福音。我們生活在如此娛樂的一個時代,我們是幸福的,但我們也是無助的。因為我們被迫生活得這麼快速但無法得知目的地在哪裡,甚至也不知墓地在哪裡,我們只能擁擠在這塊大眾聚集的船甲板上集體拼命呼喊,「我好HI,我真的好HI啊!」

現下有很多不知所云的音樂被奉為神曲流傳,抖音,快手上二流子似的段子手都能火遍中國,我不知道那些所謂的文化精英們要把我們引向何方,被商業化裹挾著的我們又最終走向哪裡。

最後再勸馮導一句,你都到這個境界了,還屑於和那些爛片比拼票房嗎?去他媽的《唐探》、《長城》,拿惡搞當幽默,拿肉麻當有趣,他們必定成不了長青的電影。

而這部《一九四二》,將是烙在中國人心頭上的一道疤痕,且永難癒合。

相關焦點

  • 重溫《一九四二》:我們都在逃荒的路上
    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卻並不為人熟知、即便為人熟知也早已為人忘卻的故事。在眾多APP一遍遍神經質地追問路人「你幸福嗎?」或者通過一段秀表達「我們多幸福啊!」在網絡上看似幸福逼人、歌舞昇平形勢大好的今天,飢餓、逃荒、災難,這樣的字眼顯得不合時宜。
  • 疫情中重溫電影《一九四二》,對天災與人禍的新認知
    1942不是2012重溫了一部叫《一九四二》的電影,它不是像《2012》那樣的3D科幻災難大片,而是絕對的藝術的真實。帶來的是完全不同於科幻的心靈震憾,而是對天災與人禍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和劫難的新認知。1942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大饑荒。
  • 重溫電影《一九四二》:淚目中淺談生死邊緣的人性
    重溫電影《一九四二》,仍是含淚看完,內心更加千瘡百孔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九四二年我們雖然沒有失去祖國母親,但正是國家滿目瘡痍,最為羸弱的時候,身處苦難的祖國母親難以庇護自己的孩子,只能任由我們風雨飄搖,掙扎在死亡線上。
  • 淺談《一九四二》
    昨天吃飯的時候孩子不吃飯,還浪費糧食,剛好影視推薦了《一九四二》我就隨口一說真應該讓你看看《一九四二》這部電影。當然孩子才三歲,看不懂電影,只喜歡動畫片。然後吃完飯閒來無事就點開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家人們一起看。開頭就深深吸引了我,河南大旱,寸草不生,三千要人背井離鄉逃饑荒,當然地主家肥的流油因為打仗也隨著大家一起「逃荒」。
  •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這一年,世界上那麼多事都被爭先報導,唯獨河南大饑荒沒有被引起注意。甚至連中國自己人都不在乎,最後是美國記者白修德進入受災重區,記錄下當年的慘狀。逃荒路上的災民最後知名作家劉震云為重溫這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歷史,走訪災難的倖存者,最終寫了一本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
  •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最後知名作家劉震云為重溫這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歷史,走訪災難的倖存者,最終寫了一本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1943年春,河南地區仍然乾旱,很多災民為了活命,選擇全家一起外逃,災情最嚴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萬人湧向了陝西,逃荒路上餓死的、從火車上失足掉下來摔死的、軋死的人數無法統計。目前公認這場災難中死亡人數是300萬,但真實的具體數字已經永遠成為了迷。
  • 《一九四二》:一部讓我這個大男人哭了幾次的電影,張國立很敬業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範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 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河南大饑荒由於饑荒所致,河南許多地區的災民向南方遷徙。
  • 影評分析《一九四二》
    由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影片《一九四二》,講述的正是那個特殊歲月的故事:日寇不斷加大侵略步伐當時的國民政府疲於抗戰,然而另一方面河南百姓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大饑荒,幾百萬的人民為了活命拖家帶口地向西逃荒,去尋找生的希望。這部影片以極為深沉、嚴肅的風格,為觀眾們深刻地重現了當時官員們的腐敗、社會的動蕩,以及當時百姓的疾苦,帶領觀眾重新「溫故」了這段不該被每一位國人遺忘的歷史。
  • 再回顧《一九四二》,你看懂它所詮釋的人性了麼?
    想必很多人對《一九四二》這部影片很熟悉,它是由著名導演馮小剛老師親自執導拍攝,雖然《一九四二》的票房成績和口碑還算不錯,但在當下這個時代這部影片並不是很成功。到最後連溫飽都成了問題,無奈之下小資把貓煮了,這一情景讓很多人看了深有感悟,也能夠看得出逃荒過程的艱辛。就這樣,我們目睹著老範身邊的親人接二連三地死去,甚至連家中的夥計也難逃一死。
  • 兒媳在逃荒路上餓死,婆婆趁著她身體還熱,趕緊給孩子喝口奶
    逃荒路上,姑娘為吃頓飽飯,用自己換5升小米,一部壓抑的電影在上世紀40年代,也就是1942年,某地發生了一次罕見的旱災。天災加上戰爭,數百萬人受到牽連,他們一直在逃荒的路上,流離失所。這部電影真實地反映當時的慘狀,看後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它就是多次榮獲&34;獎的《一九四二》。
  • 影片分析 |《一九四二》與《溫故一九四二》改編對比
    電影《一九四二》與原著小說相比,其敘事線索採用了多線索敘事,即三條敘事主線(範老東家及瞎鹿一家等災民去陝西逃荒、蔣介石政府的救災、白修德等國際人道主義者的救災)和兩條敘事輔線(日軍侵略河南、老馬一干人成立的「戰區巡檢法庭」)。電影這種多線索敘事的運用,既可以多角度地反映歷史事件的真相,還能多層次地分析災難事件的發生原因,最重要的是能夠讓觀眾反思災難怎樣才能不再重演。
  • 《一九四二》:不能遺忘的飢餓之輕
    在經歷了一場餓殍遍野的大饑荒和一次慘絕人寰的大逃荒之後,張國立扮演的「老東家」決定不再往前走了,所有的親人、朋友死的死、逃的逃,活著本身都變成了一件因孤獨而意義待考的事,那就回家吧,死,也死在家裡。於是,老東家逆著逃荒的人流走去,並收留了一個在路邊痛哭的小女孩。許多年後,這位小女孩的後代中出現了這個故事的講述者。
  • 重溫《一九四二》|「向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
    2012年離1942年已經過去了70年,中國人快要忘了飢餓的滋味,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卻將我們拉回了那個冷風刺骨,餓殍遍地的冬天。災難,是這個民族最深重的記憶,不需要滿街橫行的殭屍,也不需要天崩地裂的世界末日,一場旱災,一場地震,一場瘟疫,就足以喚起中國人對災難的全部記憶。
  • 《一九四二》的中國饑荒史
    劉震雲出生在河南延津,在一九四二年大饑荒中,他的二姥娘、三姥娘都做了流民,二姥爺、三妗子都餓死在逃荒路上。《溫故1942》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一個饑民用刀子割一個「死人」身上的肉吃,刀子下去,「死人」呻吟道:我還活著哩……事實上,「人相食」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少見。「起初是劫路殺人吃;後來發展到進家偷人吃;再後來,又出現了買人吃和買人殺肉賣的事;最後發展到吃親人。」
  • 電影《一九四二》影評
    影片最打動電影老廝雞本人的片段就是:一條長長的逃荒隊伍,曲折蜿蜒,一眼望不到盡頭,人們由如螻蟻一般,渺小而又無助,掙扎在生死線上。當看到瞎鹿為了賣女兒給自己的母親治病時,老東家從自己僅剩的一袋小米中分出一碗給瞎鹿;當看到嫂子沒有奶水身子太虛的時候,星星甘願將陪伴自己多年的貓殺死煮湯供嫂子喝;當瞎鹿看到老東家兒媳婦挺著大肚子一步步艱難地往前挪時,瞎鹿毫無遲疑的答應載著她一起逃荒;當栓柱艱難的擠上火車但第二天早上睜開眼卻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在身邊時,他毅然跳下了能給他帶來生存希望的火車……這一幕幕在通過這種細節性的手法描述出來之後
  • 深扒一下電影《一九四二》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今天我們來深扒一下電影《一九四二》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我本人喜歡《一九四二》這部影片,從故事的題材,人物的塑造,劇情的製作都是一部十分不錯的電影。該片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
  • 《一九四二》講一段歷史往事
    如果沒有2012年上映的《一九四二》,也許很難再有機會讓我去主動收集關於當年「河南大饑荒」的資料與信息:範殿元的妻子也受不了長期飢餓的折磨死在了路上,範殿元只說了一句「死得好,下輩子千萬不要託生到這兒了」,碎花逃荒的災民被洛陽的軍隊驅趕,無處可去;
  • 重溫《一九四二》:理解了馮小剛為啥「拼命」要把這部電影拍下來
    對於很多人來說,認識這件事,大多都是從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中了解的。 不知道是該慶幸呢還是該諷刺呢? 毫無疑問,電影《一九四二》是不遑多讓的經典片子。
  • 馮小剛準備十幾年拍攝《一九四二》票房慘澹,硬漢酒後忍不住流淚
    這一年,世界上那麼多事都被爭先報導,唯獨河南大饑荒沒有被引起注意。甚至連中國自己人都不在乎,最後是美國記者白修德進入受災重區,記錄下當年的慘狀。 逃荒路上的災民 在《一九四二》裡,在地主範殿元的身上,觀眾同樣能夠感受到命運的無常與戲劇化:範殿元本是河南財力雄厚的大地主,卻因為旱災和蝗災的突然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