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深扒一下電影《一九四二》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我本人喜歡《一九四二》這部影片,從故事的題材,人物的塑造,劇情的製作都是一部十分不錯的電影。
該片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饑荒。老東家叫範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
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
你不知道的幕後信息
在拍攝期間,張國立、張涵予、馮遠徵、徐帆、張默等演員等不僅要減肥以滿足角色的要求,還要苦練方言貼近人物原型 。拍攝過程中,有一次飛機不聽遙控了,直接飛到農村一個住戶的家裡面。在實際拍攝期間,整個劇組最多的時候有600多工作人員,最少也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連主演張國立都感嘆人太多了。《一九四二》是一部特別的電影,這部電影的主演拍幾個月,就得餓幾個月。張國立餓極了的時候,發現根本就沒有力氣說話,他就建議編劇劉震雲修改劇本,將稍顯冗長的對話做儘可能的精簡。由於種種原因,該片在1994年、2000年及2002年三度籌備都未能順利開機。直到2011年2月,該片才開機啟動 。從1993年馮小剛看中該片劇本到付諸拍攝總共歷時18年。該片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在籌備電影劇本之初,導演馮小剛、編劇劉震雲等幕後主創就重走了逃荒路,輾轉河南、山西、陝西、重慶、埃及開羅等多地,直擊歷史線索發源地。
創作背景中你不知道的幕後信息
《一九四二》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饑荒,講述的是中國人民的苦難。1993年,馮小剛經王朔推薦看了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後,就萌發了將其拍成電影的願望。此後劉震雲一直不斷的修改《一九四二》的劇本,甚至推翻重寫。劉震雲表示就創作來講,劇本中的這些人物好像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自己對他們產生了感情。在創作的時候,劉震雲把劇本落實到人物身上。他表示《一九四二》的主題是人,是千千萬萬最廣大的人民,他們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拍攝過程中你不知道的幕後信息
《一九四二》的拍攝橫跨7地,歷時135天 。從選景開始,製片主任胡曉峰就感覺到這個戲的難點了:電影的外景地數量和跨度很大,外景地從山西、重慶一直到東北調兵山,其中在山西境內的拍攝時間最長;而馮小剛對另一外景地重慶的要求也極高,一切細節都要還原歷史原貌,所有店鋪、招牌都必須是原來有過的,不能是杜撰的。為此,劇組翻拍了10萬張歷史照片,街道兩邊店鋪裡的小擺設和1000多塊牌匾全部根據歷史圖片設計。第三個主要外景地在東北,而選擇在東北拍戲,寒冷就成了大問題。但是上千名演員在零下幾度、十幾度、甚至是零下二十幾度的情況下還是堅持完成了拍攝工作。
為了拍攝該片,劇組上下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張國立、張涵予、馮遠徵、徐帆、張默等演員在拍攝危險鏡頭的時候都堅持親身上陣。拍攝爆炸戲時,每次都有滾燙的碎石打在徐帆、馮遠徵的臉上和頸口;張默在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中上演跳火車;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得主阿德裡安·布羅迪更是在鐵軌旁零距離親踩爆點。不僅演員,該片的幕後主創為了影片的拍攝也都竭盡所能,攝影指導呂樂需要身吊繩索,才能在結冰的峭壁上選擇最佳的拍攝機位。為此馮小剛導演把安全作為首要原則不斷強調,確保劇組順利完成了拍攝 。
在拍攝重慶轟炸的爆炸戲時,因為要把一條街給炸掉,而街道上布置了大約有24個炸點,布置的這些炸點有的在房屋底層,有的在房屋頂層,所以整個劇組對於安全防範等等都做了非常周密的計劃,而且用了一些以前沒有用過的方法,比如用了像5D2這樣的小型拍攝設備,然後做了一個特殊的攝影機安全保護盒子,再把它放在炸點上面,這樣拍出來的鏡頭就會有視覺衝擊效果。為了能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戰爭戲方面劇組還特意採用了不同與以往電影的拍攝方法,為的是能夠給觀眾呈現出全景式的戰爭場面。
《一九四二》是一部溫暖的電影,這部電影沒有悲觀,而是相信人性的溫暖,給人往前行進的力量,哀而不傷。馮小剛拍這部電影具有杜甫式對民生的悲天憫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艱的情懷。《一九四二》是對人在生存底線之下對人性和文化還能保持多少的拷問,幸運的是,導演還是力圖保持著一些人性的溫暖和人的尊嚴 。有效地利用了過往電影的成功元素,如自然災害後的人性重建和白熱化的戰爭場面,以及少許馮式幽默滲透其中,這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成人禮。它體現了中國電影藝術的良心和道德感,超越了中華民族的普適情感 。這部電影的意義主要有四點:第一,它具有啟蒙價值,是魯迅精神的銀幕傳達。第二,它有這對個體感性生命生存權的尊重和悲憫,而文明的進程就是個體與整體的關係。第三,它塑造了集體意識,打造了公共記憶。第四,它的題材具有超越性,不是簡單的戰爭片、抗日題材等能概括的。
也有人認為《一九四二》是講「人相食」的殘酷故事,但是導演馮小剛卻把一個複雜的故事給簡單化。這部電影暴露了很大的空洞,像戛然而止的神父和信仰線索,多少有種無法繼續探討的負氣感。在最基本的反應災民面貌上,《一九四二》也不是太讓人信服。至少在演員表演以及人物塑造上,馮小剛根本沒有表現出準備18年的實力,也無法讓人感受到人物的真實情緒。這部電影羅列了一堆事情,卻沒能真正總結推論,而是草草而止。在這部電影裡,導演馮小剛端起了架子,仿佛說書先生一般,搞了個全景式的敘述,讓觀眾恍若回到了茶館。國民政府如何如何、老百姓如何如何、日本人又如何如何。一連串的故事講下來,不少觀眾都覺得災民好苦,但究竟是如何苦到骨子裡、苦到五臟六腑中,觀眾還是不能感同身受,只能從斷肢殘臂裡或者賣兒鬻女中尋覓自己的淚點,這種強加用外力推動情感走向的故事處理方法是很低級的,遠不及馮小剛同類題材的作品《集結號》。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