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河》是馮小剛嘔心瀝血之作的電影《一九四二》的主題曲。是一首描述追尋與希望,充滿著對生命的渴求之情的大愛之歌。選用的是小敏創作的主內(基督教)聖歌:《唱一首天上的歌》。
為什麼馮小剛導演要選用一首基督教聖歌作為電影《一九四二》的主題曲呢?
說來話長……
電影《一九四二》是根據著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震雲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反映了1942年河南千萬民眾在天災和戰亂中被迫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的一段歷史。馮小剛為此等待、醞釀了十八年之久。
劉震雲原本為電影《一九四二》寫過一首歌,是一種沉痛的訴說「……讓我播種吧,讓我收穫,可以嗎黃河」。
但是,就是因為一趟河南之行,馮小剛最終選擇了小敏的《唱一首天上的歌》。
事情是這樣的:
為了讓《一九四二》有血有肉,馮導決定深入河南與兩位饑荒倖存的老者見面。
沒想到這兩位歷經患難從饑荒死裡逃生的老人都是基督徒,從他們臉上流露出的喜樂深深感染了馮導。他十分好奇為何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竟然這麼喜樂?
於是就問:「你們當時沒餓死,現在還活得這麼喜樂,這是為什麼?」老人回答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馮導追問說,「基督徒幹啥?」老人家回答說:「將來能上天堂」。馮導又問:「上天堂幹啥?」他們回答得即乾脆又幽默,「上天堂喝涼水都餓不死!」
就在這一問一答的愉快交談過程中,兩位沒有文化的老基督徒向大導演馮小剛傳了基督的福音。
後來,老人家又為馮導唱了小敏的《唱一首天上的歌》,馮導聽後大為震撼,他說此生第一次聽到這麼讓人敞亮的天籟之音,覺得自己的心門敞開了、亮了。也不由自主地跟著老人唱了起來。
馮導決定把這首歌曲用作《一九四二》主題曲(片尾曲)。
但劇組人員覺得詩歌表現的歡快感與電影內容的悽涼氣氛不搭配,於是請知名作曲家趙季平進行修改。
演唱者姚貝娜在這首歌裡也融入了自己對生命的感悟,"生命果真如河,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你會抵達怎樣的奇妙彼岸。"
當電影拍出來之後,就在放映之前,他就在微博上說:「『生命的河,喜悅的河,緩緩流進我的心窩,我要唱一首歌 一首天上的歌,頭上的烏雲,心裡的憂傷 ,全都灑落』——《一九四二》片尾歌,歌詞取自聖歌,震雲整理,趙季平作曲,姚貝那演唱。好聽。都對。」
基督徒演員孫海英一看見馮小剛的微博信息,就留言說:」馮小剛導演,我告訴你,你用的是迦南詩歌,是我們小敏寫的。」馮小剛這才知道這是一首聖詩歌,是小敏所作,並為此事致歉。
後來經過聯繫,在徵得小敏的其同意之後,正式在電影中為小敏署名。並付給小敏稿費。
是的,該曲震撼的旋律,獨特的歌詞,超越的意境,哀傷又不失希望的氛圍,確使得中國電影加了一層人性的罪與救贖意識,不僅給國人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更及時震撼和撫慰了廣大民眾的失落、受傷和麻木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