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故事——電影《一九四二》主題曲《生命的河》的傳奇

2021-02-18 新生命微頻道

《生命的河》是馮小剛嘔心瀝血之作的電影《一九四二》的主題曲。是一首描述追尋與希望,充滿著對生命的渴求之情的大愛之歌。選用的是小敏創作的主內(基督教)聖歌:《唱一首天上的歌》。


為什麼馮小剛導演要選用一首基督教聖歌作為電影《一九四二》的主題曲呢?

說來話長……

電影《一九四二》是根據著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震雲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反映了1942年河南千萬民眾在天災和戰亂中被迫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的一段歷史。馮小剛為此等待、醞釀了十八年之久。


劉震雲原本為電影《一九四二》寫過一首歌,是一種沉痛的訴說「……讓我播種吧,讓我收穫,可以嗎黃河」。

但是,就是因為一趟河南之行,馮小剛最終選擇了小敏的《唱一首天上的歌》。


事情是這樣的:

為了讓《一九四二》有血有肉,馮導決定深入河南與兩位饑荒倖存的老者見面。

沒想到這兩位歷經患難從饑荒死裡逃生的老人都是基督徒,從他們臉上流露出的喜樂深深感染了馮導。他十分好奇為何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竟然這麼喜樂?

於是就問:「你們當時沒餓死,現在還活得這麼喜樂,這是為什麼?」老人回答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馮導追問說,「基督徒幹啥?」老人家回答說:「將來能上天堂」。馮導又問:「上天堂幹啥?」他們回答得即乾脆又幽默,「上天堂喝涼水都餓不死!」

就在這一問一答的愉快交談過程中,兩位沒有文化的老基督徒向大導演馮小剛傳了基督的福音。

後來,老人家又為馮導唱了小敏的《唱一首天上的歌》,馮導聽後大為震撼,他說此生第一次聽到這麼讓人敞亮的天籟之音,覺得自己的心門敞開了、亮了。也不由自主地跟著老人唱了起來。

馮導決定把這首歌曲用作《一九四二》主題曲(片尾曲)。

但劇組人員覺得詩歌表現的歡快感與電影內容的悽涼氣氛不搭配,於是請知名作曲家趙季平進行修改。

演唱者姚貝娜在這首歌裡也融入了自己對生命的感悟,"生命果真如河,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你會抵達怎樣的奇妙彼岸。"

當電影拍出來之後,就在放映之前,他就在微博上說:「『生命的河,喜悅的河,緩緩流進我的心窩,我要唱一首歌 一首天上的歌,頭上的烏雲,心裡的憂傷 ,全都灑落』——《一九四二》片尾歌,歌詞取自聖歌,震雲整理,趙季平作曲,姚貝那演唱。好聽。都對。」

基督徒演員孫海英一看見馮小剛的微博信息,就留言說:」馮小剛導演,我告訴你,你用的是迦南詩歌,是我們小敏寫的。」馮小剛這才知道這是一首聖詩歌,是小敏所作,並為此事致歉。

後來經過聯繫,在徵得小敏的其同意之後,正式在電影中為小敏署名。並付給小敏稿費。

  馮小剛說:這個歌詞啊,它沒有順著苦難繼續走,「生命的河,喜悅的河,緩緩流進心窩,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頭上的烏雲,心裡的憂傷全都灑落」,這個歌一下讓我覺得,就是我內心有一種,我說的事有點升華的感覺。

是的,該曲震撼的旋律,獨特的歌詞,超越的意境,哀傷又不失希望的氛圍,確使得中國電影加了一層人性的罪與救贖意識,不僅給國人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更及時震撼和撫慰了廣大民眾的失落、受傷和麻木的心靈。

相關焦點

  • 深扒一下電影《一九四二》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今天我們來深扒一下電影《一九四二》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我本人喜歡《一九四二》這部影片,從故事的題材,人物的塑造,劇情的製作都是一部十分不錯的電影。該片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
  • 電影《一九四二》影評
    正值秋高氣爽的中秋佳節與國慶節雙節之際,電影老廝雞應網友的推薦,觀賞了一部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影片。沒錯,就是電影《一九四二》。這部影片的創作是基於1942年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白熱化狀態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講述了1942年發生在河南地區的旱災事件,因為旱災的發生,導致了三百多萬人的飢慌且瀕臨死亡的狀況。
  • 聲入人心 | 唱一首天上的歌《生命的河》(帶視頻)
    小敏是河南人,學問不高,也從未受過音樂訓練,卻在聖靈的感動中,寫下了成百上千的詩歌,她說「聖靈才是詩歌的作者,我只是耶穌所用的器皿。」在早些年間,她父親也吃驚地說「這小妹子哪學過這些?十首八首也就算了,可是,這是九百首呀!這真是上帝給咱中國的禮物啦!」
  • 影片分析 |《一九四二》與《溫故一九四二》改編對比
    而電影《一九四二》對故事內容的展現採用「零度感情」去表現,採用了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敘事,也可說是「上帝視點」,即劇作者不是從某個劇中人的視角出發來敘事的,而是超然於劇外,用一雙高空俯視的視角,關注著芸芸眾生在災難來到時的生存狀況,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地看著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時空裡演繹著不同的人生,完整而全面。
  • 再回顧《一九四二》,你看懂它所詮釋的人性了麼?
    想必很多人對《一九四二》這部影片很熟悉,它是由著名導演馮小剛老師親自執導拍攝,雖然《一九四二》的票房成績和口碑還算不錯,但在當下這個時代這部影片並不是很成功。電影幾乎從各個角度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許多細節無法突出,不過還是讓觀眾感受到了當時的處境。
  • 深入看看電影《一九四二》背後隱藏的秘密
    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電影《一九四二》未知的幕後故事,我喜歡《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從故事主題、人物塑造和情節製作來看,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該片是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製作的故事片。你不知道的幕後信息在拍攝期間,張國立、張涵予、馮遠徵、徐帆、張默等演員不僅要減肥以滿足角色的要求,而且要練習方言貼近人物原型。在拍攝過程中,有一次飛機不聽遙控,直接去了飛一個農村居民的家。在實際拍攝期間,最多時有600多名工作人員,至少3400人。連和張國立中的人太多。
  • 一部被低估的電影,一個時代的遺憾《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是什麼?可以是一個時代,可以是一組數字,也可以是一代人的記憶。我是妄語,一個普普通通的社畜,也是一個有著自己看法的觀影人。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叫做《一九四二》,是馮小剛導演,在2012年11月發布的一部電影。
  • 姚貝娜演唱《生命的河》充滿回憶的歌聲,讓人難忘!
    《生命的河》是姚貝娜演唱的一首歌曲。由趙季平譜曲,呂國秀填詞,是馮小剛執導的電影《1942》的主題曲。這首歌曲收錄在華誼音樂唱片公司於2012年發行的專輯《1942電影原聲帶》中。2013年,這首歌曲獲得了第十三屆音樂風雲榜最佳影視歌曲提名。
  • 經典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老一代的故事
    這部作品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小說,應該歸為非虛構作品,裡面除了大量的史詩資料外,根據親歷者所描述的真實事件進行了還原,以口述和記錄的方式讓讀者感受到屬於那個時代的災難。就像很多人問劉震雲的「這件事都過去那麼長時間了,為什麼還要再去寫呢?」劉震雲給出的答案是「只有記錄下來才能避免再犯同樣錯誤,否則歷史還將重演」。
  • 「新世紀」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一九四二》
    分享筆記------《 一九四二 》 馮小剛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 一九四二 》 當中的故事主線是一個富有人家和另外一家貧困的人家踏上了逃荒之路。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馮小剛所描繪的一九四二年不僅僅是對饑荒的重現
  • 《一九四二》的中國饑荒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希特勒和納粹屠殺100多萬猶太人,這件事情全世界都知道,非常震驚。但與此同時在中國河南發生了一場旱災,餓死了300萬人,很少有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很少知道發生了這件事。」毫無疑問,這是一部良心之作。
  •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最後知名作家劉震云為重溫這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歷史,走訪災難的倖存者,最終寫了一本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
  • 疫情中重溫電影《一九四二》,對天災與人禍的新認知
    1942不是2012重溫了一部叫《一九四二》的電影,它不是像《2012》那樣的3D科幻災難大片,而是絕對的藝術的真實。帶來的是完全不同於科幻的心靈震憾,而是對天災與人禍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和劫難的新認知。1942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大饑荒。
  •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云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 那些動人心弦的電影主題曲
    你還記得那些深入人心的電影主題曲嗎? 1 《八佰》片尾曲未映先火 8月11日,由那英與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唱的《蘇州河》上線,這是即將上映的電影《八佰》的片尾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裡小調,詮釋了戰場上士兵對家國平安的渴望。
  • 重溫《一九四二》:我們都在逃荒的路上
    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卻並不為人熟知、即便為人熟知也早已為人忘卻的故事。在眾多APP一遍遍神經質地追問路人「你幸福嗎?」或者通過一段秀表達「我們多幸福啊!」在網絡上看似幸福逼人、歌舞昇平形勢大好的今天,飢餓、逃荒、災難,這樣的字眼顯得不合時宜。這種題材的電影也註定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在大街上隨便拉住一位小姐姐問:「電影《一九四二》您看過嗎?」得到的回答是:免費請我,我都不會看,我寧願看《唐探》。
  • 重溫《一九四二》:我們都在逃荒的路上
    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真實的卻並不為人熟知、即便為人熟知也早已為人忘卻的故事。在眾多APP一遍遍神經質地追問路人「你幸福嗎?」或者通過一段秀表達「我們多幸福啊!」在網絡上看似幸福逼人、歌舞昇平形勢大好的今天,飢餓、逃荒、災難,這樣的字眼顯得不合時宜。
  • 《迦南詩歌》小敏創作新曲《臺灣,祝福你》:同一血脈同一祖先 宣教...
    參加過小敏音樂見證會的人知道,她的風格是邊分享邊唱歌,把每首歌背後的故事都帶出來,同時藉著這樣一個個的分享串起來自己的見證經歷。當天,在臺灣的分享也是這樣的風格。她從自己信主開始講起,到上帝如何使用她這樣一個看上去一無所有的農村女性創作出1000多首讚美詩,其中許多在中國各地教會都膾炙人口,廣為傳唱。
  • 關於電影主題曲你絕對不知道的那些事
    1952年,迪米特裡· 迪奧姆金為《正午》寫的主題曲「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親愛的,不要拋棄我)」大獲成功後,電影作曲家開始擔心他們那「隱形的藝術」正被洶湧而來的電影單曲所代替,這些歌曲意欲將電影的成就延伸到無線電波中。
  • 影評分析《一九四二》
    由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影片《一九四二》,講述的正是那個特殊歲月的故事:日寇不斷加大侵略步伐當時的國民政府疲於抗戰,然而另一方面河南百姓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大饑荒,幾百萬的人民為了活命拖家帶口地向西逃荒,去尋找生的希望。這部影片以極為深沉、嚴肅的風格,為觀眾們深刻地重現了當時官員們的腐敗、社會的動蕩,以及當時百姓的疾苦,帶領觀眾重新「溫故」了這段不該被每一位國人遺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