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被催婚」,催婚這個最有中國特色的事情,在每年2月的時候最精彩。
父母作為催婚的這一方,永遠都是苦口婆心地勸、諫、誡:
我現在的身體還好著,還能幫你帶帶孩子,等我老了,誰幫你?別想著挑挑揀揀,適合自己最重要,等過了這個年齡,別人不挑你。
兒女作為被催婚的這一方,永遠都是心有戚戚地論、析、鑑:
上學的時候阻止我戀愛,現在居然還想阻止我單身生活。感覺自己有點過年焦慮症…...才二十三四歲的年紀就被催婚了。
兒女苦惱、家長擔憂,催婚成為影響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問題成因在哪?應該如何解決?不少父母殷切期盼著自己的孩子能早日完成婚姻大事,並在語言上、行動中做出各種催促行為——在日常生活之中,家長發微信、發簡訊,催促單身孩子找對象、早結婚成為常態;在節日團圓之際,領著兒女串門、鼓勵親戚說媒成為家庭的一項重要工作。「孩子都30歲了,婚房都給買好了,但就是沒有對象,更別說結婚了!」一位阿姨對於孩子未婚的境況感到十分著急。事實上,有同樣煩惱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對於孩子常年單身或久久未婚的情況,感到十分擔憂和著急,因此不得不開始「催婚」。「結婚不僅是傳宗接代的大事,也是幸福生活的基礎。不結婚,不生育,以後老了誰來照顧你呢?」一位單身青年的家長說道。此外,還有的家長表示,如果孩子趁年輕生育,身體能較好、較快地恢復,降低生育帶來的風險;與此同時,自己還能幫助照顧孫子、孫女,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與焦慮的家長相比,單身青年們對於結婚一事,普遍表現出較為平淡的態度。「開始催婚後總是給我施加壓力,為此我跟父母還鬧了好幾次矛盾。」一位未婚青年介紹自己的「被催史」。「難道結婚生子就是人這一生唯一的、必須完成的任務和目標嗎?」她的疑惑,更是說出了眾多被催婚青年的心聲。「催婚現象的背後,折射出部分青年在婚戀觀上,與老一輩已經存在較大的差異。」一位家長代表表示,這可能是導致催婚現象、以及隨之而來的矛盾的重要因素。「老一輩人都覺得結婚很重要,結婚生子、後繼有人是對自己的一種保障。」她繼續表示,只有在結婚之後,人們能在自己累了的時候有人傾訴、老了的時候有人照顧。因此,結婚不是單純的建立關係,更是對於自己未來生活的保障。當「不結婚」與「沒保障」劃上等號的時候,父母的關愛之情就會逐漸變成焦慮,進而演變成「不結婚」等於「不負責任」的指責。而未婚青年代表認為,他們考慮結婚的時候,更多地從自己的角度進行考慮,確保遇到對的人之前不結婚,這反而是對婚姻的尊重,對自己的愛護。隨著單身青年的數量越來越多,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呢?有專家表示,對於有結婚意願的單身青年而言,舉辦高質量的聯誼活動,將有助於解決這類問題。此外,對於大多數單身青年及其父母而言,婚戀觀的差異,是社會形態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的客觀事實;要抹平兩代人間的觀念差異,無疑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在充分的溝通與交流之下,焦慮、擔憂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被逐步消解。或許家長少一些攀比,少一些焦慮,少一分催婚的舉動;孩子少一分煩躁、少一分不耐煩,通過理性的溝通、對話將有助於解決類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