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產能緊張難緩解 MCU晶片價格「上漲有理」?背後國產廠商或迎...

2020-12-23 經理人網

2020年11月20日 09:55 閱讀:1,928

「確實對個別產品進行了漲價,因為供應商給我們進行了漲價,目前整個產業鏈(價格)都在調整,包括原料、封裝、測試等環節,公司產品價格是跟著上遊的變動而調整。」11月19日,深圳市順航晶片技術研發有限公司(下稱「航順晶片」)內部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國產MCU晶片研發企業航順晶片發布調價通知函,該通知函的具體內容為:MCU系列恢復代理商體系價格,所有代理商沒給2021年上半年FCST的不能保證供貨,給FCST並且預付定金的才能保證供貨;儲器EEPROM(24Cxx系列),NOR FLASH(25QXX系列),LCD驅動系列全面上漲10%-20%。

截至目前,《科創板日報》記者未能從兆易創新獲得漲價信息,後者為國內MUC第一梯隊廠,據其今年10月在接受機構投資者調研時表示,目前公司沒有漲價,「雖然說有友商在漲價,但目前公司沒有計劃漲價」。

漲價邏輯

據了解,MCU(微處理器)又名單片機微型計算機,廣泛應用各類電子設備中以實現控制功能。

老牌MCU廠商中穎電子(300327.SZ)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過去5年來家電主控MCU的升級換代不大,主流晶片製程較多為8寸晶圓的0.11um製程。另外國內MCU頭部企業兆易創新在今年10月接受結構調研時也表示,MCU產品有使用8寸,12寸也在進行布局。

但當前8寸晶圓正面臨產能不足的「窘境」。

國元證券今年11月1日發布的研報中指出,20H1 受到疫情影響,居家辦公、在線教育推動電腦、平板類產品需求增長,對應面板驅動 IC、電源管理 IC 及功率元件需求增長,疊加晶片供應商提高安全庫存,8 寸晶圓產能處於爆滿狀態。

20H2 疫情有效遏制,消費類、汽車和家電終端市場景氣度回暖,功率 MOS、PMIC、傳感器 IC 等產品需求接力,維持產能滿載。

由於8寸晶圓產能緊張,多家晶圓代工以及 IC 設計廠商發布漲價公告或表示調帳預期。比如《科創板日報》記者在今年11月初調查MOSFET產品是否迎來漲價潮時就發現,有MOSFET廠商已經明確漲價,另有多家企業稱價格「隨行就市」。

上述研報指出,漲價邏輯是產能緊張所致,代工價格調升從中遊傳導至下遊。航順晶片內部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公司與客戶還是按照既定的(價格),「就是說如果上遊(價格)調整了,我們就會調,上遊沒調整,我們也不會調整。」

就當前晶圓廠產能緊張的情況,有機構投資者也向兆易創新提問:「現在8寸的產能很緊張,公司明年要擴產的話,代工廠會不會加價?加價的話對公司毛利率,在明年來看會不會有一些壓力」?

兆易創新回復稱,目前公司獲得的8寸的產能相對比較穩定,另外12寸也在進行布局,也有使用12寸的。

《科創板日報》記者嘗試聯繫了中穎電子,以進一步了解MCU產品價格和上遊產能的情況,但未獲正面回應。不過中穎電子今年8月回復投資者調研時稱,往來的(代工廠)主要有和艦、華虹宏力等,目前晶圓廠產能利用率高,考慮到公司的持續發展需要,公司有必要積極規劃開拓更多的產能配置。

國產MCU廠商的機遇

航順晶片內部人士認為,MCU市場是穩定的市場,只不過供給端出了問題,晶片廠代工產能不足,需求又是突然爆發的,以致引起整個供需失衡。

不過《科創板日報》記者了解到,由於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國際MCU晶片大廠的產品出現全線延期。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外MCU持續缺貨的背景下,許多終端製造廠紛紛選擇使用國產MCU替代,給國內廠商帶來了機遇。

兆易創新對此就深有感受,在今年10月接受機構投資者調研時表示,目前公司MCU產品整個品牌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國際大廠的缺貨,國內越來越多大的廠商在導入公司的MCU產品。兆易創新透露,公司MCU帶來的收入到三季度已超過去年全年的業績了。

從市場前景看,IC insights 數據顯示,在經歷 2016 年 MCU 市場規模和出貨量衰退後,MCU市場規模和出貨量大幅提高。MCU 市場規模在 2019 年增長 9.3%至 204 億美元,2019 年 MCU 出貨量也從 2018 年 306 億顆上升到 342 億顆,增長幅度達 11.7%。預計到 2022 年 MCU 市場規模將達到 239 億美元,出貨量達到 438 億顆。

在市場格局方面,據Ihs數據,2018年全球MCU市場中前十大廠商均為外資廠商,且前十大廠商佔據了全球MCU市場80%以上份額。航順晶片創始人劉吉平去年接受券商調研時表示,國內有很多家做通用MCU晶片的公司,但是市場才剛開始起步,其市場份額佔全球的市場份額可以忽略不計。

另從技術路線上看,按照總線寬度,MCU可以分為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劉吉平表示,伴隨著市場對低功耗、低成本、對帶來更多資源的需求,市場正倒逼著MCU從8位向32位發展,「未來中低端的32位MCU會接近中高端的8位MCU,甚至比8位、16位的價格更便宜,性能也會做得更好」。

目前,國內所處第一梯隊的MCU企業主要是兆易創新和中穎電子,其中兆易創新定位中高端 MCU 市場,相關工藝製程向 40nm 進發,在國內 Cortex 32 位 MCU 市場,公司市佔率為 9.4%,排名第三;而中穎電子此前深耕8位MCU,是中國本土體量最大的MCU廠商,拓展MCU下遊應用時先重點布局家電市場,另外中穎電子也有32位MCU產品。

另外,國內業務涵蓋MCU業務的上市公司還包括北京君正、東軟載波、上海貝嶺、大華股份等公司,非上市公司包括航順晶片、復旦微等。

劉吉平表示,(市場很大)就像在牛身上拔下幾根毛,國內MCU企業就可以做得挺好,「大家應該是有各自的市場或者技術的專長,去搶佔一部分國外的市場份額」。

相關焦點

  • 8寸晶圓產能擠爆,2021年LDDI供應更緊張
    根據TrendForce的最新調查,2020年IT面板需求受惠於遠距辦公與教學而大幅提升,同步帶動大尺寸顯示驅動晶片(LDDI)需求量達58.27億顆,年成長2.3%。反觀上遊供應端8吋晶圓受到其他高毛利晶片的產能排擠影響,導致LDDI的供需比由2019年的3.3%下降至2020年的1.7%,呈現供給緊縮態勢。另一方面,TrendForce分析師Jeff Yang表示,LDDI市場一直呈現價格上漲的趨勢,這是確保2020供應增加的前提。由於上遊和下遊半導體供應鏈的發展,2020的兩個季度中LDDI價格環比上漲20-30%。
  • 晶圓產能缺到2022年,ST決定自2021年全線漲價!
    當時ST還將部分晶圓訂單外包給臺積電和三星。htoesmc受到上述改變的影響 ,ST的MCU開始出現小幅漲價。htoesmc「儘管3月份ST宣布減產之前,已經將部分晶片外包給臺積電和三星代工,不過,現在全球晶圓代工產能都很缺,而且還有越來越缺的趨勢。
  • 大陸MCU代工產能不足供貨不順,臺系MCU迎轉單
    晶圓廠產能吃緊情況吹起一波轉單潮,據悉,大陸中小型MCU業者受到排擠效應影響,無法取得足夠晶圓,下遊終端客戶為求晶片供貨穩定,已轉向找臺廠拿貨,盛群總經理高國棟今(20)日就證實,確實接獲轉單,臺IC設計廠將迎來一波轉單商機。
  • 8寸晶圓按片賣,不被看好的國產成熟晶片工藝,反而供不應求了?
    眾所周知,製造晶片的原材料是晶圓,也就是砂子變成矽,再加工成矽片後的產品。 而隨著晶片工藝的不斷提升,晶圓的尺寸與工藝是反比,也就是工藝越先進,晶圓的尺寸越大,因為越大的晶圓,製造成晶片時,利用率越高,成本越下降。
  • 外媒:即使東芝出售工廠 也難以緩解8英寸晶圓代工商產能緊張狀況
    【TechWeb】11月27日消息,據英文媒體報導,本月中旬,曾有媒體報導東芝正與尋求提高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的聯華電子,洽談出售兩座8英寸晶圓代工廠,但很快東芝就表示,他們尚未作出出售的決定。雖然東芝是否出售兩座8英寸晶圓廠尚無定論,但英文媒體在最新的報導中表示,即使東芝出售兩座8英寸晶圓代工廠,晶片代工商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緊張的狀況,也不太可能就因此緩解。
  • 成熟的8寸晶圓供應緊張,先進的12寸晶片,卻又沒那麼緊張?
    最近到處都是8寸晶圓缺貨的消息,臺媒甚至報導稱為了賣個好價格,某老牌晶圓廠,甚至把8寸晶圓按片賣,漲價幅度最高達50%,還很多IC廠搶著下單。事實上我們知道28nm以下的晶片製造都是採用12寸的晶圓了,只有成熟工藝的晶片,比如28nm以上的晶片,才使用8寸晶圓。按2019年的數據,全球的晶圓出貨中,12寸以上的晶圓佔比高達67%,而8寸的晶圓大約在20%左右,此外還有一些6寸的、4寸的晶圓也有少量銷售。
  • 車用晶片缺貨到幾時? 機構預計明年下半年才能緩解 MCU與SoCs交貨...
    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晶片以及晶片上遊都受到衝擊,MCU晶片的上遊8寸晶圓產能吃緊,近期東南亞晶片組裝工廠因為疫情停產,以及義大利晶片巨頭ST(意法半導體)出現大規模罷工則進一步加劇了MCU晶片的供給不足。近來,瑞薩電子、恩智浦等幾家關鍵汽車晶片廠商紛紛表示上調產品價格,IGBT、MOSFET、PMIC等典型功率半導體及MCU紛紛因產能不足漲價。
  • 晶片代工廠臺積電也要漲價 汽車晶片越來越貴
    前幾日,大眾汽車因晶片短缺導致停產的消息已經暴露了汽車晶片緊張的境況,連鎖反應正在相繼顯現。媒體也曾多次報導,8英寸晶圓代工商產能緊張,交貨時間延長,幾大晶圓代工廠年度訂單全滿,而臺積電的大部分產能甚至訂到了明年三季度。這種情況下,代工商在考慮提高2021年的代工漲價,漲幅在10%~20%,但臺積電明確過不會漲價,前後態度的轉變可見產能需求確實很大。
  • MOS廠宣布:所有產品價格再漲10%
    ICqesmc事實上,在富滿發出漲價函的前一天,國內MOS廠商——金譽半導體也發出過漲價函,信函指出,由於市場變化,MOS管和IC晶圓緊缺,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漲,導致公司成本大幅上漲,供需缺口不斷擴大;為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營,緩解成本上升的壓力,公司根據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實際情況,從2020年10月1日起,對MOS管和IC系列產品價格作出相應上調,調整幅度為20%
  • 市場要聞丨MCU晶片、NOR Flash供不應求,「國產替代」概念股兆易...
    由於晶圓代工廠供不應求,國際MCU晶片大廠的產品出現全線延期。受此影響,作為國內最早開始研發國產32位MCU晶片的企業,航順晶片近日發布調價通知函,包括儲器、NORFLASH、LCD驅動等產品價格全面上漲10%至20%。
  • 「芯視野」8英寸晶圓代工江湖「告急」(上)
    代工產能一再「告急」。近期,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緊張程度進一步加劇,據傳代工廠不僅已開啟漲價模式,而且訂單排期已至明年下半年。不少設計廠商為了確保拿到產能,在輪番上演各種「攻心計」,畢竟,能否拿有產能已成為一些設計廠商的「生死線」。「溢出」效應而之所以8英寸產能爆滿,是市場需求的重重「溢出」效應所致。
  • 汽車晶片衝擊波:價格水漲船高,短缺或蔓延至2021年
    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在近幾年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據IC Insights數據顯示,日本、北美和歐洲在過去十年分別關閉了36條、33條、18條晶圓廠產線,雖然6英寸產線關閉最多,但由於需求的持續上漲,這也導致了目前在晶片製造環節上,各大晶圓代工廠都在加緊擴張產能。
  • 從「停產風波」一窺國產晶片的機會
    11月26日,汽車晶片廠商龍頭恩智浦(NXP)漲價函顯示:恩智浦向客戶表示,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對商業和貿易市場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恩智浦面臨產品嚴重緊缺問題,同時用於製造這些產品的材料成本的顯著增加,雙重影響之下,公司決定全線調漲產品價格,以確保能夠獲得供應的材料和服務,來完成產品的製造銷售給客戶。
  • 國內晶片廠將NOR FLASH上漲20%,對存儲行業有衝擊嗎?
    2020年11月18日晚間,航順晶片官方表示,由於晶圓代工產能的供不應求,國際MCU晶片大廠的產品出現全線延期。航順晶片發布調價通知函,NOR FLASH等產品價格上漲10%至20%。10月閃德資訊曾報導,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吃緊,美國出手制裁華為和中芯國際等企業,可能導致晶圓代工市場供給再受限縮,IC設計業者透露,已經有晶圓代工廠開始對明年產能採分配製,而且不只一家晶圓代工廠要調漲價格,因應晶圓代工廠調升價格,IC設計廠也將採取漲價策略,此前的電源IC和驅動IC設計廠商紛紛表示漲價。一、對MCU行業是否有衝擊?
  • 大尺寸面板產業高景氣延續 上遊加劇供應緊張
    群智諮詢總經理李亞琴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電視面板和顯示器面板主流尺寸產品價格漲幅已超過50%,部分電視面板漲幅為80%至90%。群智諮詢TV研究總監張虹表示,面板市場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多,特別是上遊核心零部件的供應情況,對2021年一季度、二季度TV面板的供應影響較大。上遊缺貨加劇供應緊張此輪面板價格上漲的動力較複雜。
  • 8寸晶圓代工報價明年飆4成!晶圓封測IC設計同步瘋漲
    微信公眾號:芯世相(ID:xinpianlaosiji) 繼8寸晶圓產能緊缺漲價、半導體元器件上漲、覆銅板等原材料上漲後,由晶圓緊缺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繼續傳導至封測領域:受產能緊缺和原材料上漲影響,封測廠第四季已經陸續針對新訂單調漲價格20
  • 解析國產MCU的突圍之道
    外媒報導,意法半導體日前勞資雙方在加薪協議上破局,引發意法半導體在法國的三個晶圓廠勞工大罷工事件。由於先前意法半導體就因為新冠肺炎封城,將歐洲產能大幅減少,目前又發生罷工問題,導致MCU市場供需更加不平衡。
  • 車用晶片大缺貨 HIS:恐明年下半年才能緩解
    由於車市快速復甦,供應鏈反應不及目前出現缺貨現象,再加上整體半導體業產能已趨緊繃,HIS Markit 預估車用晶片缺貨現象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緩解,屆時微控制器 (MCU) 與單晶片系統 (SoCs) 交貨時間將是關鍵。
  • ...SEMI:12英寸晶圓廠投資激增,中國產能在全球佔比將迅速上升
    更大的衝擊是伴隨著國產替代潮的興起,國內高雲、安路、京微齊力、紫光同創和智多晶等廠商均奮發圖強,已在向28nm工藝製程邁進,從而與在低端市場立足的Lattice火力全開,Lattice 面臨的境況可謂「四面楚歌」。
  • 為什麼國產手機價格普遍上漲了?液晶電視也同步漲價?
    受疫情影響,電視廠商降低了上半年市場預期,液晶面板備貨消極,庫存水位不高,但是下半年有「雙11」、「黑色星期五」等重要節點,電視廠商需要提前備貨,刺激電視液晶面板市場的需求。第三,面板廠商調整產能需要時間,面板短期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