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空中國的公眾號後臺,常有人問這樣一個問題:推薦的這些星空作品,要用什麼樣的望遠鏡才能拍到?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星空攝影,特別是夜空中國推薦的這類包含地景的星野攝影,需要的不是長焦的望遠鏡頭,反而是廣角甚至超廣角鏡頭,光圈越大越好。
視野寬廣,才可以把天地間的美景一舉收入相框;光圈夠大,前期拍攝時才更省時省力,後期處理時也才更得心應手。
那麼,用哪些鏡頭拍攝星空才更合適呢?我們特別邀請了有多幅作品登上過夜空中國的星空攝影師俞樂,來給大家分享——
用最極致的鏡頭拍星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文字及圖片均由俞樂提供
上圖由適馬24mm f/1.4 Art鏡頭拍攝
說起拍星星,很多攝影愛好者都有過嘗試,一開始總被對焦、曝光、感光度、白平衡等設置所困擾,但幾次嘗試和摸索之後,想把星空記錄下來通常都不會太困難了。拍得輕車熟路之後,便會開始追求更純淨的畫面,或者說更高的信噪比。
雖然只要上了赤道儀,通過降低感光度,延長曝光時間,即使半幅機身配「狗頭」,也能獲得不錯的信噪比,但畢竟不是每一位攝影愛好者都有時間和精力,學習怎麼使用赤道儀,學習怎麼對極軸,學習怎麼天地分開曝光合成……
所以,對於普通愛好者來說,想要拍好星空還是需要升級器材,需要高感好的機身和大光圈的廣角鏡頭。在這個手機都號稱可以拍星星的年代,這就難免有淪為器材黨的嫌疑了。
上圖由適馬35mm f/1.4 Art鏡頭拍攝,32張拼接
但對於星空攝影來說,作一個理性的器材黨是必須的,因為星空攝影是一個比較嚴謹的攝影門類,它不適合通過過分的後期去添加或者修飾畫面,這就對原片畫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對拍攝技術和器材的要求也很高。
這裡我們先拋開技術不說,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不能換機身,那就只能從鏡頭上打主意了。
星空攝影根本上可以視作是在拍無數的點光源,所以對鏡頭素質要求很高,總結起來需要滿足以下幾點:鏡頭光圈足夠大,抗炫光能力強,邊緣成像優秀、彗差小(即邊緣星點也保持圓潤)。
並不是所有大光圈的廣角鏡頭都適合拍星星,一些大光圈的老鏡頭,雖然價格實惠,但邊緣彗差嚴重、四周失光較多,也並不適合拍攝星空。
上圖由適馬24mm f/1.4 Art鏡頭拍攝
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來說,使用的鏡頭廣角越廣、光圈越大,越容易記錄下星空,但曝光時間並不是越久越好,因為地球在不停自轉,架在三腳架上的相機也會跟著不停轉動,長時間曝光會記錄下星點在傳感器上的移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星星拖軌。
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運用星空拍攝的300法則了。想在不使用赤道儀的前提下獲得相對完美、不脫軌的星點,就需要根據所使用的鏡頭焦段限制單張照片的曝光時間。
以24mm的鏡頭為例,理論上用300÷24得到12.5秒曝光時間,可以保證星點基本不拖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星空攝影單張安全快門。同理,如果我們使用20mm的鏡頭,曝光15秒可以保證不拖線,14mm的鏡頭可以曝光22秒。
在曝光時間受限的情況下,前期就唯有使用大光圈鏡頭這一條路可走。以適馬的24mm f/1.4 art鏡頭為例,最大光圈的實際進光量比普通24-70mm f/2.8鏡頭大了好多倍,因而在拍攝時可以使用較低的感光度,以獲得更純淨的畫面。
上圖由適馬24mm f/1.4 Art鏡頭拍攝
那有哪一些鏡頭,適合用於星空拍攝呢?
從實戰表現上看:
超廣角,推薦蔡司15mm f/2.8,騰龍15-30mm f/2.8;
廣角,推薦適馬 20mm f/1.4 Art,24mm f/1.4 Art,三陽24mm f/1.4;
35mm焦段,推薦適馬35mm f/1.4 Art,佳能35mm f/1.4 L II,三陽35mm f/1.4。
以上推薦的這幾支鏡頭中,蔡司和佳能的價格較高,三陽品控堪憂,性價比較高的還是適馬的Art系列。
上圖由適馬35mm f/1.4 Art鏡頭拍攝
適馬35mm f/1.4 art是這些鏡頭中性價比最高的一支,憑藉銳如針尖的星點表現和近乎完美的邊緣畫質,上市以來獲得了很多星空攝影師的好評,加上其4000出頭的親民價格和小巧的鏡身設計,以及兼顧風光和人文的焦段,很難讓人不往包裡塞上一支。
使用35mm鏡頭拍攝星空時,因為安全快門最多只有10秒,可以採用「拉高感光度-連拍多張-後期疊加降噪」的方法獲得較高信噪比的照片,同時35mm也是拍攝星空接片的黃金焦段。如果只讓我帶一支鏡頭出門,還要同時兼顧人文、星空和風光的話,一定只會帶這支。
上圖由適馬24mm f/1.4 Art鏡頭拍攝,多張拼接
24mm焦段方面,適馬24mm f/1.4 Art和三陽24mm f/1.4各有特點。
三陽24mm f/1.4是24mm焦段星點表現最好的鏡頭,只可惜是手動頭,對於很多需要兼顧日常抓拍的朋友來說,用起來可能會有些麻煩。不過,三陽的外置光圈環也有好處,可以使用「宮坂法」來拍攝星空。這是一種拍攝中途變換光圈的拍攝手法,能夠讓拍出的前景和星空同時保持清晰,由日本著名星空攝影師宮坂雅博所創。但三陽品控堪憂,一批產品中有表現上佳者,亦不乏稍有欠缺者,建議考慮購買的朋友多作比較後下手。
適馬24mm f/1.4 Art的邊緣畫質,雖不及三陽24mm f/1.4,但憑藉差不多的售價,以及自動對焦的優勢,也獲得了很多星空拍攝者的青睞。相比稍後要提及的適馬20mm f/1.4 Art,這支鏡頭的體積也要小很多,而且前鏡組不是「大燈泡」,可以方便地使用前置濾鏡,為日常的風光攝影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上圖由適馬24mm f/1.4 Art鏡頭拍攝
適馬20mm f/1.4 Art則堪稱星空攝影神器,憑藉20mm的超廣視角和全開f/1.4的極致大光圈,它給星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足夠廣的視角和足夠大的光圈,讓它的使用者可以用更低的感光度,和相對更長的曝光時間,來換取信噪比更好的畫面質量。儘管邊緣處星點稍弱,不過對於這個焦段唯一的f/1.4超大光圈鏡頭來說,表現已經很好了。
上圖由適馬20mm f/1.4 Art鏡頭拍攝
超廣角方面,蔡司15mm f/2.8和騰龍15-30mm f/2.8都是不錯的選擇。前者星點表現較好,無可指摘,但售價較高。相對來說,後者性價較高。可惜的是,這兩支鏡頭都只有最大f/2.8的光圈,雖然可以延長曝光時間來「以時間換光圈」,但光圈還是不夠大,想要拍到曝光量充足的照片,仍然需要拉高感光度才行。
拉高感光度帶來的,是信噪比的下降。簡單來說,就是你在後期處理照片時,很難從中獲得更豐富的細節和色彩,修圖稍微暴力一些,就滿屏都是噪點。
對於暫時不想上赤道儀,也不善於拍攝接片的星空攝影愛好者來說,一顆光圈更大的超廣角鏡頭,或許才是更值得期待的選擇。
上圖由適馬24mm f/1.4 Art鏡頭拍攝,4張拼接
文章收尾時,剛好聽聞適馬發布了14mm f/1.8 Art超廣角大光圈鏡頭。超廣的視角、更大的通光量、更長的安全曝光時間,適馬黑科技將給星空攝影帶來新的改變,讓更多的星空攝影愛好者獲得更大的創作空間。
在這支鏡頭的助力下,我們的相機又會記錄下怎樣璀璨的星空呢?
俞樂同學乾貨滿滿的分享,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對星空攝影感興趣的你,有沒有決定要挑哪一支鏡頭呢?
最後,透露一點內部福利。適馬公司將提供一支14mm f/1.8 Art鏡頭,只要你的作品曾經登上過夜空中國,就有機會申請免費試用一周。
快到夜空中國攝影師的微信群裡申請試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