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談鏡頭語言比較多,結果又給掛了一個"理論派,不會動手「的標籤。
話說大千世界,林林總總。。。。。連龍那麼稀有的物種都」生九子,各不相同」。何況人乎?
林子大了,啥鳥人都有。。。。。
所以郝老師對於這類」思路怪癖「的主兒,真心懶得搭理。
提起這句話,是因為這件事很重要!
"鏡頭語言"不屬於「理論派」,跟"動手"也不能對立起來。
實際上鏡頭語言是很實際的東西。
只要你做影視節目,無論是哪個崗,都得掌握鏡頭語言。
也就是說」導演「、」編導「、」攝像師「、」後期剪輯師「都得掌握鏡頭語言。
這是幹活兒的基礎!
那麼什麼是鏡頭語言呢?
說的直接點兒,就是如何用鏡頭來說事兒 。
寫文章需要語言,用鏡頭說事兒同樣需要語言,那就是鏡頭語言。
有的朋友說了,影視就是把畫面用攝像機拍下來。
眼睛看到什麼,拍下來就是啥樣。
幹嗎還需要鏡頭語言?
問題在於這是個偽命題。
」攝像機拍攝」不能做到「所見即所得」。。。。。
這個部分內容比較多,就不在這兒長篇展開了。
大家可以自己體會下或者找資料參考下。
要知道電影剛出現的時候,就是長鏡頭,一鏡到底!跟有些朋友拍婚禮倒是差不多。
但很快就過渡到分鏡頭模式了。
為啥?大家很快就不愛看這種「一鏡到底」的電影了。
剛有電影的時候,牆上跑火車,大家都覺得新奇。
但新鮮勁過去了,就覺得沒意思,沒人愛看了。
。。。。。
這就逼著我們的前輩逐漸發展出了「分鏡頭理論「,建立起現代影視基礎。
在此過程中,鏡頭語言逐漸產生了。
確切的說,鏡頭語言從來就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東,而是做節目的必須品。
沒這個東西,你就敘不明白事。
到了現場不知道該拍什麼?
剪輯出來的節目拖沓冗長。
或者剪輯出的節目到處是跳點
。。。。。
都是鏡頭語言問題。
無論是拍電影、做專題片還是婚禮跟拍,都需要鏡頭語言!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電影中需要表現」一個人從樓裡走出來,向遠處走過去「
該拍幾個鏡頭?
分別用什麼景別?
用什麼鏡頭模式?
這些都是通過鏡頭語言來完成!
所以只要你想用視頻來表現東西,就得用到鏡頭語言。
不用的話後果很嚴重。
拿婚禮跟拍舉個例子,有些朋友不把鏡頭語言當事兒。
那就只能長鏡頭跟拍。。。。。
結果做出的片子,自己都不想看。
然後給自己找個理由,婚禮跟拍就給這幾百塊錢,拍成這樣就不錯了!
而有些朋友把鏡頭語言當事兒,就拍出」很值錢「的婚禮微電影。。。。。。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才能掌握好鏡頭語言呢?
借用一位」剪輯泰鬥「的設問句式:
為什麼要有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怎麼用?
搞明白了這兩點,就能掌握鏡頭語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