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指漳州芝山紅樓,又名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位於漳州市政府機關大院內。之所以叫紅樓,一個原因是建築原來是美國教會創辦的尋源中學的校長樓,為三層磚木結構,紅磚砌牆,固有紅樓之稱;還有一個原因,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後,在此住了20多天,主持召開東路軍師以上幹部會議,指揮紅軍分兵攻打漳浦、南靖、石碼等地,領導紅軍發動青年參加紅軍,發動群眾籌糧籌款,親自指導地方黨組織創建紅軍獨立團和建立工農民主政權,也曾在這裡同聶榮臻、羅榮桓一起接見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羅明和中共廈門市中心市委負責人以及閩南遊擊隊隊長王佔春,還接見了鄧子恢,聽取他們的匯報,故稱紅樓。據說,現在紀念館的位置和擺設就是根據鄧子恢、羅明、毛澤東的警衛員關潔清等老同志的回憶設置的。
紅軍攻打漳州,是毛主席親自指揮的,它在紅軍的革命歷史中乃至整個黨的建設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用。
首先,紅軍攻打漳州確立了新型人民軍隊用兵原則。
根據《福建軍史》記載,中央紅軍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統治下的黨中央,命令中央紅軍攻打中心城市贛州,久圍不克。3月中旬,中共蘇區中央區在贛州東北江口召開會議,會上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方針出現嚴重分歧,多數人堅持紅軍主力乘贛江而下,奪取贛江流域中心城市。為此,決定將中央紅軍分成東路軍(紅軍第1,5軍團)和西路軍(紅軍第3軍團)。1932年3月20日,蘇區中央局和中央軍委接受毛澤東建議,命令由紅軍第1,5軍團組成的東路軍進軍福建,作臨時性活動。為調動敵人,展開時局,東路軍先攻佔龍巖,直下漳泉。4月19日晨,紅軍主力隊漳州外圍之敵發動進攻,首先突破主陣地十二嶺,然後自左向右,橫掃敵軍陣線,佔領天寶,南靖,乘勝向漳州市區推進。4月20日,東路軍一舉攻佔漳州城。此役,殲敵49師(原國民黨軍獨立第4師)2個旅大部,俘敵1600餘人,繳槍2000餘支,繳獲飛機2架,殘敵向雲霄方向敗退。隨後,紅軍乘勝攻取石碼、漳浦縣城,並在閩南各縣肅清殘敵,發動群眾。
紅軍入漳後,在毛澤東的直接指導下,立即分兵發動群眾,紅3軍赴漳浦,紅15軍赴南靖、平和,紅4軍在龍溪、海澄兩縣(現並為龍海)境內及長泰縣城,執行籌款、擴軍、宣傳等任務。在閩南黨政軍密切配合下,廣泛發動群眾,組建工農協會,打擊土豪劣紳,廢除苛捐雜稅,救濟貧苦群眾,並發動群眾參軍和籌款籌物。紅軍的行動深受人民群眾支持。漳州地區先後有800多名青年加入紅軍隊伍。同時,紅軍還籌集到100多萬銀元和食鹽、布匹、藥品等物資,解決了紅軍給養問題。
漳州戰役,紅軍在三打龍巖基礎上,繼續在更大規模地採用了「集中以應付敵人、分兵以發動群眾」的遊擊戰略戰術,把人民軍隊深深根植於人民之中。成功實踐進一步證明,紅軍的打仗,不是為了打仗而打仗,紅軍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紅軍除了打仗消滅敵人之外,還有擔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以至於建立革命政權的政治目的。由此確立了新型人民軍隊的用兵原則,後來發展為紅軍的三大任務:打仗、籌款、做群眾工作,並進一步成為我軍「三隊」(戰鬥隊、工作隊、生產隊)建軍思想,是紅軍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打不爛、拖不跨,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
其次,紅軍攻打漳州為鞏固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次重要的會議,那就是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團在江西瑞金主持召開中國共產黨中央蘇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史稱「贛南會議」。這次會議否定了毛澤東、朱德指揮紅一方面軍粉碎國民黨軍三次大規模軍事「圍剿」的正確路線,把毛澤東排除在紅軍領導之外。
1931年9月,王明主持的中共中央給蘇區中央局並紅軍總前委的信到達中央蘇區。這封指示信,除在原則上肯定中央蘇區取得巨大成績外,著重指出該區的嚴重錯誤是:在貫徹執行國際路線中,「缺乏明確的階級路線與充分的群眾工作」。信中指責中央蘇區不夠鞏固,紅軍不正規化,工人運動不發展,全蘇大會至今未能召開;還提出土改實行「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過左主張。於4月上旬進入中央根據地傳達和貫徹四中全會文件的中共中央代表團,接到中央這封指示信後,立即部署召開中央根據地中共黨組織代表大會的事項,以便貫徹和實施。
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團在江西瑞金縣葉坪村召開中央根據地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以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給蘇區中央局並紅軍總前委的信」。毛澤東以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身分出席會議。這次會議對根據地問題、軍事問題、土地革命路線問題展開了爭論。毛澤東從實際出發,反對本本主義,認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在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線和方針是正確的,是符合根據地實際情況的;幾位中心縣委書記的發言,舉出大量事實論證毛澤東看法的正確性,竭力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中央代表團卻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信,對中央蘇區的工作進行多方面的批評和指責。
會議在貫徹「國際路線」的旗號下,通過了中央代表團起草的五個決議案。這些決議案,雖然在原則上肯定紅軍取得粉碎敵軍三次「圍剿」的勝利,但重點是表示「完全同意」中央來信對中央蘇區的批評,在思想理論、土地革命、紅軍等問題上,不點名地批判了毛澤東以及和他意見一致的領導人,並從各方面加以展開。會議根據臨時中央指示,設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取消紅一方面軍總司令和總政委、總前委書記的名義。這樣,毛澤東就被排除在中央蘇區紅軍的領導之外。
正是漳州戰役取得勝利,給予紅軍以喘息之機,也再次證明了毛澤東領導紅軍的正確性,董必武曾在1960年11月瞻仰芝山紅樓時親筆題詞「毛澤東同志所走的路是引導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
再次,紅軍攻打漳州是毛澤東群眾路線的事實證明和成功實踐。我們都知道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習近平同志也指出,黨執政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所以毛澤東同志進漳以後,首要的就是發動群眾。紅樓外牆上至今讓保留著當年紅軍刷寫的「最貧困工農自動起來當紅軍」、「擴大革命戰爭,實行土地革命」、「工農兒童組織兒童團」等革命標語。
有歷史記載,曾有南山寺的7名和尚都來參加紅軍。1930年至1931年間,陶鑄同志擔任閩南特委書記,當時的機關就在南山寺德星堂,而南山寺的僧眾肖達如等七人在陶鑄教育和影響下,卸下袈裟,參加紅軍,跟隨毛主席前往江西中央蘇區,幾十年轉戰南北,為中國革命做出了貢獻。這也成為了群眾路線成功實踐的一段佳話。陶鑄同志在解放後重返漳州時,曾賦懷舊詩云:南山古寺規模在,含笑依然花滿枝。鬢白重來千百感,江山妖媚故人稀。
去年欣聞電影《漳州戰役》開拍,筆者也曾多次參觀紅樓,深感對毛澤東率領紅軍進入漳州的那段歷史的地位作用認識不足,寫下此文,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有不到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