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紅軍軍服參觀革命遺址 「情境黨課」吸引400多萬人次線上觀看

2020-12-23 瀟湘晨報

穿上紅軍軍服參觀革命遺址 「情境黨課」吸引400多萬人次線上觀看2020-12-22 08:54:58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黃徵 瀏覽次數:9 次「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15日,2020年度武漢市直機關黨員幹部教育基地學習交流活動在湖北省黃岡市的紅安七裡坪舉行,紅安在戰爭年代的一首歌曲,把前去學習的黨員幹部的思緒拉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據介紹,2018年起,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先後選擇武漢革命博物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紅安七裡坪、百步亭花園社區等24個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址、社區作為市直機關黨員幹部教育基地。迄今為止,這些教育基地共接待市直機關黨員幹部20多萬人次,各單位黨組織結合支部主題黨日,以「四講四訪」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加強黨性教育。

15日的學習交流活動中,部分教育基地交流了2019年以來的教學成果。

紅安七裡坪黨員幹部教育基地負責人介紹,他們充分運用紅安的紅色資源,組織觀眾到革命遺址遺蹟開展現場教學,感悟紅安革命歷史和紅安精神。為了讓觀眾和前去參觀學習的學員深刻理解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他們組織了重走紅軍路、學唱紅色歌曲等「體驗式教學」,「穿上紅軍軍服到革命遺址參觀,唱著經典紅色歌曲重走紅軍路,讓學員們親身體驗當年艱辛困苦的長徵路,從而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武漢野戰國防園通過組織模擬軍事演練等形式,加強觀眾的國防意識。白天在訓練場地開展搭橋搶渡、障礙訓練、練擒敵拳、戰地救護、穿插軍事遊戲等,晚間進行緊急集合拉練,多種形式的模擬軍事演練深受學員歡迎。

武漢革命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7月1日,該館和長江人民藝術劇院聯袂打造的湖北省首場博物館環境劇——「情境黨課」《歷史的回望》首演,此後又推出系列沉浸式戲劇,採用實景表演形式,將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內師生學習生活的歷史瞬間真實再現,「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觀眾慢慢走入農講所師生們上課、操練、用餐等場景,不知不覺中,還會扮演農講所的學生,革命前輩不畏艱險、慷慨激昂的崢嶸歲月仿佛就在眼前」。該劇在直播平臺播放後,線上吸引了400多萬人次觀看。

上一篇:市委宣講團走進青山區 努力譜寫建設現代化青山綠水紅鋼城新篇章下一篇:長江沿岸鐵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落戶武漢 沿江高鐵漢宜段西十高...

【來源:長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重走紅軍路,探索「情境黨課」,這些教育基地為觀眾開展體驗式教學
    通訊員張蕾 攝據介紹,2018年起,武漢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先後選擇武漢革命博物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紅安七裡坪、百步亭花園社區等24個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址、社區等作為市直機關黨員幹部教育基地。迄今為止,這些教育基地共接待市直機關黨員幹部20多萬人次,各單位黨組織結合支部主題黨日,以「四講四訪」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加強黨性教育。
  • 人民軍隊軍服演變 陝北紅軍軍服顛覆你想像
    其實真正的紅軍制服並不統一,那時候後期保障缺乏,很多紅軍戰士並沒有統一著裝。大圖模式陝北紅軍,請注意他們的帽子並非傳統的八角帽。大圖模式大圖模式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國共合作,黃河以北,和江南幾省的人民武裝加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名義上統一由國民政府指揮,這時候軍服是仿照國軍制服樣式,但是布料很粗糙。帽子上佩戴青天白日帽徽,衣服是中山裝。
  • 白水:革命小道憶初心 紅色黨課擔使命
    白水:革命小道憶初心 紅色黨課擔使命 2020-12-23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航星社區的黨員們上了一次意義深重的黨課
    「成團會議舊址」陳列館裡展出了記錄廣西開展革命鬥爭的寶貴文獻資料,這些資料見證了革命前輩們浴血奮戰開展城市和農村武裝鬥爭,並使之燎原壯大的艱苦過程。    參觀結束後,航星社區黨總支部書記李麗文給黨員們上了一堂「學習身邊榜樣,爭做時代先鋒」主題黨課,提醒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最後,柳南區四家班子掛點領導、人大財經委陳堅同志做總結髮言。
  • 紅軍軍服為何是灰藍色?陳毅「詩意」概括
    後來,這身校服便成為中央蘇區的統一軍服:上衣為灰色中山裝;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軍上衣是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一副紅布領章;下裝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趙品三由此成為中國工農紅軍軍服的主持設計者。  後來的諸多影視作品及歷史資料中,軍服的顏色也一變再變。比如亮劍中的「李雲龍」在抗日戰爭時期身上穿的衣服總是黑黢黢、油得發亮,可實際上沿用的還是深灰色調。
  • 相約海澱坦博品味絲路文化 60餘萬人次線上觀看藝術展
    在一個月的展期內,海澱坦博絲路文明藝術館眾多精美藏品與公眾見面,這是海澱坦博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參觀。本次展覽接待預約到館觀眾389人、團體邀約7場,並開展2次線上直播,累計觀看人數達60餘萬人次。海澱坦博位於海澱西山文化創意大道核心區域,佔地面積2600平方米,是一座由安徽績溪移建於海澱區的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典型徽派建築,這座明朝萬曆年間的徽州家族祠堂本身就是一件珍貴精美的藝術品。作為「2020年第十七屆海澱文化季」的組成部分,海澱坦博精心備展,將館藏珍品悉數展出。
  • 紅軍長徵遺址:婁山關、四渡赤水遊記
    我們說不住,上了二樓。婦女跟服務臺的女孩子說了幾句話就走了。這婦女估計是拉生意的。拉一個,旅店給她一個介紹費。這賓館是由一家住戶的房子改造的,客廳做了總臺,周圍幾間房就做了客房。120元一晚。我們住在靠窗的一個房間,打開衛生間的窗戶,看到樓下的路上一輛輛摩託車穿來穿去。後來,我們逛了土城鎮,才知道鎮子裡有的是好賓館,價錢還不貴。
  • 紅軍的符號:紅星八角帽
    這個軍帽是紅六軍團戰士劉永珍在長徵中一直戴的,陪他走過艱難險阻,長徵勝利後,他將這個軍帽珍藏起來,以作紀念紅軍初創時期,由於遊擊戰爭條件十分艱苦困難,紅軍無力穿著統一的軍裝,各個部隊的服裝是五花八門,雜亂無章。部分將士穿的是摘掉領章帽徽的原白軍軍服,還有穿工人裝的、農民服的,甚至有人穿的是打土豪沒收來的女人裝。也有一部分部隊在繳獲了一批布匹後,製作了紅軍自己的服裝。
  • 抗戰年代,八路軍人手一套軍服可太難了
    圖片來源:《中國百年軍服增補版》,作者徐平但換裝一事在部隊中引起很大牴觸。在此之前,紅軍有自己的服裝。1929年3月,紅軍在福建長汀打了個大勝仗。毛澤東看到,紅軍戰士中有穿繳獲的白軍軍服,有穿工人和農民服裝的,還有穿長袍馬褂的。為便於作戰和管理,他決定統一服裝,藉助當時接收的當地軍閥的一個軍服廠,趕製了4000套軍裝。
  • 《半條棉被》背後的故事:主演陶慧回憶拍攝紅軍送行淚流不止
    作為湖南省「光影鑄魂」電影黨課活動推薦影片名錄之首,由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領銜出品的電影《半條棉被》正在影院熱映。 該片由孟奇編劇、執導,童蕾、陶慧、劉暢、陳衍利聯袂出演。
  • 線下30萬人次參觀,線上B2B交易平臺讓健博會「永不落幕」
    14日,記者從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簡稱健博會)了解到,本屆健博會線下展期自11月11日持續至14日中午,共吸引超30萬人次進場參觀。明年4月8日,即武漢「重啟」一周年之際,第三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簡稱健博會)將在武漢開幕。
  • 淺議紅樓在紅軍革命中的地位作用
    紅軍攻打漳州,是毛主席親自指揮的,它在紅軍的革命歷史中乃至整個黨的建設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用。首先,紅軍攻打漳州確立了新型人民軍隊用兵原則。根據《福建軍史》記載,中央紅軍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統治下的黨中央,命令中央紅軍攻打中心城市贛州,久圍不克。
  • 【黨課開講啦】廣西玉林市陸川縣:「三抓三促」助推黨課講活走實
    抓主體,促人人講黨課為破解黨課供應不足問題,陸川縣在黨課課堂中突出黨員的主體地位,注重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不留死角,鼓勵廣大黨員人人走上講臺做「講師」,調動黨員學黨課、講黨課的積極主動性,以講『帶』學、以講『促』學。
  • 周末市民組團參觀 掀起中國紅色旅遊博覽會觀展熱潮
    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基層黨支部把集體參觀展覽當成主題黨日活動,不少年輕的家長攜帶孩子仔細觀展,接受紅色教育。  湖南有15萬名在冊革命烈士,革命老區縣達95個,佔全省縣市區的78%;湖南建立了最早的工農兵政府,舉行了我軍首次連隊建黨活動,產生了我軍第一條軍規;《十送紅軍》《映山紅》《瀏陽河》,一曲曲經典紅歌,溫婉動聽,氣壯山河;《半條被子》《一張借據》《斷腸明志》,一個個紅軍故事,催人淚下、溫暖中國;秋收起義、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一段段革命歷史,風雲激蕩、血雨腥風;《紅軍長徵在湖南》《湖南紅色地圖
  • 計劃重走一遍紅25軍長徵路 河南老黨員來鄖西尋訪紅軍印跡
    特別是李建設,從小就喜歡聽父親講紅軍故事,讀中學後,老師經常帶他們去參觀軍事陳列館。紅軍用過的機槍、大刀、長矛,在李建設的腦海裡烙下深深的印跡,他心裡一直就有重走紅軍長徵路的想法。此次,他和李長萬重走紅25軍長徵路,主要是想趁著身體還行的時候,感受紅軍長徵的艱苦歷程,接受體魄和革命意志的鍛鍊,學習宣傳大別山精神,完成多年的夙願。
  • 百年愚園路上舉行了一場開放式音樂黨課 線上線下互動講述紅色故事
    央廣網上海9月8日(記者楊靜 林馥榆)昨天(7日),一場以「愚園路上」為主題的「四史」學習教育開放式音樂黨課在愚園路弘基廣場草坪舉行。活動現場(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音樂黨課以「紅色印跡——黨史、紅旗飄揚——新中國史、沐浴春風——改革開放史、復興之路——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個篇章依序展開,以時間為軸線,通過「演講+演奏+演唱」的形式,依託風貌區紅色資源載體,以媒體融合傳播的技術手段,實現線上線下互動。
  • 線上看展覽 他們在「雲端」起舞
    在2月23日上午兩個小時的直播中,來自甘肅省博物館的講解員王雪麟帶著全國幾十萬網友,參觀了甘肅省博物館絲綢之路展廳以及彩陶文化展廳。這一天,包括甘肅省博物館在內的全國八大博物館通過淘寶進行直播,僅半天時間,「客流」就達千萬人次。「當天,我們館辦了兩場直播,實時在線人數達90多萬,是我們去年全年觀眾總數的半數以上,點讚數超過了50萬。
  • 一幅卡通的佛八角帽紅軍戰士像出現在江西贛州紅色紀念館門口
    江西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故事和紅色革命紀念地數量眾多。開車到這兒,沿途可以看到許多紅色紀念碑和烈士陵園,每個地方都有許多故事。開車經過江西贛州石城縣的一座紅色紀念館時,我突然被這裡路邊那尊用卡通雕刻的、佛像的紅軍戰士的雕像所吸引,在這座紅色紀念館的紅色巖石門頭上,突然出現了一座探頭出來的紅色戰士雕像。可以看出,這個造型的內涵就是一個紅軍戰士,因為這個雕塑頭戴一個紅軍標誌的八角帽,這個紅軍頭像的造型就是屬於紅色紀念園的一部分。
  • 又有人穿日本軍服在抗戰遺址拍照
    「又見身著日本軍服的小丑跳梁,拍攝地點是南京的紫金山,在那裡拍這個意味著什麼,我就不說了,可憐抗日先烈的英靈,被某些不孝的兒孫無情踐踏!」微博@上帝之鷹_5zn截屏圖中,兩人頭戴軍帽,其中一男子手持軍刀,另一人拿著帶刺刀的步槍,上面綁著日本「武運長久」旗。兩人的臉部都被打上了馬賽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