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聖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伽利略
也許,改變這個世界面貌的是科研人員,他們是未來的創造者,有著初芽般,能夠穿透世界物質外殼的原初力量。建築師試圖以空間為媒介,在城市與自然的交匯處,建立一個屬於他們的田園綠洲。
項目背景
之江實驗室是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圍繞智能感知、智能計算、智能網絡和智能系統四個研究方向,開展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核心系統研發,打造世界領先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中心,全面支撐國家安全、數字經濟和社會治理等重大戰略領域的發展。
項目位於杭州城西科技大走廊核心區域,東至南湖,北鄰南苕溪。一期項目已近尾聲,此次中標的二期項目用地面積745畝,總建築面積89萬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64萬平方米,地下面積25萬平方米。
1.融合共生,暢想未來
基於對一二期之間功能布局,建築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我們提出了「融合共生、暢想未來」的設計理念。引用「智慧園區、未來社區」策略,結合生態、鄰裡、人文,打造集科研、居住、休閒為一體的智慧互聯新型園區。從建築形態,生活方式、生態融合、文化氣息等多角度打造一二期之間的融合互補。
本期項目主要由專業實驗室、軍工保密實驗室、科學大裝置、綜合服務中心、聯合研究中心、創新平臺、訪客中心、人才社區、生活服務、商業配套設施等功能組成。
其中實驗室與公共服務部分位於中區,緊鄰一期布置,並布置了架空連廊和平臺串聯其中,使得一二期功能緊密聯繫。園區東側布置人才社區居住組團,風景優美且舒適宜居。在組團布局中有中部的圓環公共鄰裡空間及配套功能使得一二期社區居住功能相互聯繫,形成完整的未來社區居住組團,成為整個之江實驗室園區有力的配套。
在一二期的融合與優化方面,我們結合未來社區理念,打造多功能複合型連廊,將一二期有效聯接,同時柔化一期略顯生硬的空間體系,並在北側沿河結合連廊設置休閒、康養類的輔助設施,最大限度滿足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休閒交往活動。
2.取義江南,結合自然
二期建築設計我們延續了一期的肌理,將研究中心模塊與基地水域結合布置,水域與建築相互滲透。圍合形成庭院空間。通過連廊連接,取義江南水鄉建築的意境。
在建築形態布局上也積極呼應一期布局,形成了二期的建築中軸線,與一期中軸布置的方式遙相呼應,形成二期公共組團的獨立出入口。在空間格局上,我們一方面延續一期方正高效的模式,但又融入了略帶靈活的江南韻味空間體系,從而更注重疏密相間的空間塑造。在實驗區與居住區之間,我們設置了體育活動以及大面積湖面組成的休閒活動場所,兼顧兩者共同使用。
我們將一期的水系進行了延展,將其打造成貫穿整個園區的「之」字形水系,使得所有的建築都依水而建,獲得極佳的景觀效果,同時水系也成為了公共建築組團與社區居住組團的自然分隔,使得兩個組團之間功能明晰的同時,融合自然。
3.智慧園區,智慧互聯
之江實驗室智慧園區項目將通過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物和物、人和物、人與人的連接,建立一個「管控營」一體化的綜合運營與指揮管理平臺。
不再強調單一智能子系統設備的技術先進性和功能的優越性,而是重視各智能子系統的功能集成、網絡集成、界面集成、業務集成等,實現「跨界融合」,最終提供安全綠色的工作、生活環境,讓設備高效節能、安全穩定地運行,實現對設備、能源、人員和環境的精細化管理和服務,從而實現智能化各應用系統之間信息資源的共享和管理,各應用系統的互操作、快速響應與聯動控制,以達到自動化監視與控制的目的。
4.未來社區,美好未來
之江實驗室未來社區打造全生活鏈園區,以九大場景創新為引領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讓科研人員在工作之餘,能享受到智慧化社區的人性關懷。打造充滿創新活力與國際接軌,並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科技競爭力的實驗室;吸引國際高科技人才集聚,創造科技綠谷。
我們希望將之江實驗室園區打造為一個集合「智慧生活、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服務、智慧辦公」為一體且圍繞「人本化、生態化、數位化」建設理念的現代化園區,一個將城市與水體、科技與人文交相輝映的新地標;一個展示當代科學工作者精神風貌、創新成就與使命擔當的世界級園區!
項目概覽
項目名稱:之江實驗室二期工程方案設計
項目位置:杭州市餘杭區
建築面積:89萬m
設計單位:浙江省建築設計研究院
項目總協調: 張金星
項目總負責: 許世文、姚之瑜
建築專業負責: 鄭葉路、李勇剛、李耀華、毛淼
建築設計: 鄒琛、黃婧、童超超、徐飛、董一帆、徐培傑、潘瑜、
保娟娟、葉悅齊、張宸瑞、馮卓、張婧晗、孫浩宸、葉兢侃
結構專業負責: 楊學林、盧雲軍
暖通專業負責: 張力、陳金花
電氣氣專業負責: 蔡曉峰、王麗炯
給排水專業負責: 王念恩、吳拓
綠建及BIM負責人: 朱鴻寅
智能化負責人: 吳軍
海綿城市負責人: 梁勇
本文資料來源:浙江建築設計研究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