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了,這還是最好的國產青春片

2020-09-03 浪潮工作室

最近最火的綜藝就是《乘風破浪的姐姐》了,觀眾在這個節目裡,被狠狠刷了一把回憶殺。

尤其是寧靜,還是那麼美、那麼自信、那麼囂張。

小時候看她演的電視劇,就覺得天吶怎麼會有這麼美的人。而且和別人不一樣的是,她的美裡,有一種骨子裡透出來的野性。

除了電視劇,寧靜最經典的角色之一,應該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米蘭。

在這部青春荷爾蒙快要溢出來的電影裡,米蘭是性感女神,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瑪蓮娜,是一個少年對於成人世界的最初幻想。

二十多年了,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最好的國產青春電影,一點也不為過。


米蘭,青春期少年的性感女神


坊間一直有個傳言,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看了50遍《美國往事》之後拍的。

這個傳言的來源現在已經不可考了;不過,姜文和萊昂內顯然不一樣:「萊昂內做的是手藝活兒,我不是手藝人。」[1]

同樣是少年青春期的女神,小時候的黛博拉,即使在雜物間跳舞,也清冷、高貴,仿佛墜落凡間的天使,小混混Noodles永遠不敢直視。

而米蘭,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是少年荷爾蒙幻想的化身。

電影對米蘭的性感有很多特寫。

米蘭在電影中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沒有露面。透過馬小軍從床底下窺探過去的,是她圓潤的小胖腿,在床邊俏皮地晃來晃去。

馬小軍第一次和米蘭正式見面,她戴著那個年代絕不可能出現的太陽鏡,穿著碎花裙,伴著《鄉村騎士》協奏曲,高傲的仰著頭,說:「得了吧,小毛孩,你才多大就幹這個」。

當她走遠的時候,順著馬小軍的目光,出現了她肥碩的臀部,和一晃一晃的裙擺。

米蘭在水房裡洗頭,水珠順著頭髮溼噠噠地滴在她的皮膚上,在顧長衛的光影裡,青澀、朦朧,又美好。

即使馬小軍對米蘭的幻想開始破滅後,視線也一直跟著她的腳移動。

按照今天的審美,有點「壯碩」的米蘭是不符合「女神」標準的。但是在這部電影裡,在那個年代,豐乳肥臀,又陽光健康的米蘭,就是性感的化身。

而且,這樣的美,在後來的影視劇裡,是看不到了。


《陽光燦爛的日子》,太特殊了


2007年,姜文為他的《太陽照常升起》上《鏘鏘三人行》的時候,提到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當年的票房——5000萬,「按照當時的電影票價,大概有1300萬人看,到今天(2007年)差不多是4個億。」 [3]

當年內地票房第一的《變形金剛1》這個數字是2.82億,觀看總人次931萬。[4]

而《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內地上映的前一年,還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成為《時代》周刊1995年度十大最重要電影top1。而1994-1995年,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電影大年。

這些成功是電影拍攝之前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甚至,這部電影在拍攝和後期製作過程中,一度差點胎死腹中。

和80年代背靠國有製片廠拍出來的經典電影相比,90年代初拍電影,很多是從市場上拿錢。

1984年的電影《黃土地》製片商是廣西電影製片廠 / 《黃土地》

儘管姜文很快就把王朔的《動物兇猛》改成了劇本,卻一直沒找到人投資。直到劉曉慶,也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製片人之一,找到了香港製片人文雋,後來又進來兩家公司,籌來了一筆不大不小的資金。[1]中途也經歷過資金到位不及時、有人撤資的風波。

不過,讓電影資金陷入困難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姜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很多人可能知道《陽光燦爛的日子》拍了25萬英尺的膠捲素材。這些素材怎麼來的呢?

電影開場三分鐘的戲,「實拍中調動了20輛坦克、十多架飛機,幾千人次,拍了半個月」,光是這一場素材就有3小時50分鐘,「所以我拍完了這些,接下來許多方面就沒錢了」。[2]

比缺錢更難的,是在北京的寒冬拍盛夏的戲。在室外為了不讓呼出的冷氣穿幫,演員不僅要穿單薄的衣服,還要在嘴裡含冰棍,把嘴裡的熱氣吸乾。[5]

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還能堅持下去,也許只有「信念」才能形容整個劇組的狀態。八九十年代不僅是經過六七十年代後的一代,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也是市場剛剛興起,非常渴望優秀創作者的時候。

王朔曾經說:「那時候作家比導演紅,一個年輕導演碰上一個好作家,拿著劇本一拍就紅了,作品也不寒磣啊。陳凱歌、張藝謀的都是好作家改的。到他們(自己)做的時候,就成了《英雄》。」[6]

《霸王別姬》,改編自作家李碧華的小說,有評論稱「這是一部不會拍錯的小說」

電影拍完之後,後期製作徹底沒錢了。直到一個法國人,看完《陽光燦爛的日子》四小時的粗剪版後,說:「誰錯過這部電影,誰就是錯過費裡尼的第一部電影。」[2]

他不僅為姜文找到了德國大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為電影後期製作帶來了資源;而且寫了一封很長的信給出了對電影的修改建議,其中就包括「剪掉電影中成年馬小軍的戲份」。[2]

沃爾克·施隆多夫,他最為國內觀眾熟知的作品是1979年的經典影片《鐵皮鼓》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的時候,成為當時重要的文化現象。它由大明星執導,是為數不多在電影院上映的,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背景的電影,講的故事還讓人耳目一新。同時,它還是一部,在剛剛引進好萊塢分帳大片、尋求市場化的電影市場中,打敗了好萊塢大片的電影。

在1995年之前,中國電影票房和觀影人次已經連續數年下降。1979年觀影人次有293億,人均觀看電影28次;到1991年觀影人次144億;到了1994年,觀影人次這個數字已經到了30億左右。[6] 為了刺激市場,1994年底內地終於引進了第一部好萊塢分帳大片。

到《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的時候,同時期上映的還有《獅子王》《阿甘正傳》《真實的謊言》。當時北京的報紙的標題是:「陽光」擊敗「謊言」。[2]


在這部電影裡,

姜文把他的記憶凝成了永恆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一直有一個聲音在提醒觀眾,「這也許不是真實的」,「我的記憶也許出了差錯」。

有人也在網上分析整部電影是不是夢,哪些是真的,哪些是馬小軍幻想出來的。

其實對《陽光燦爛的日子》不一定需要把「真實」 和「幻想」分得那麼清楚。《陽光燦爛的日子》本來就是最接近「夢」的那一類電影。

這個情境應該是馬小軍的幻想

夢境裡的曖昧和模糊不清才是這部電影,同時也是回憶中的青春,最吸引人的地方:

馬小軍通過望遠鏡看到的米蘭照片,也許穿的不是泳衣,只是一張普通的黑白照片;

他可能不像自己說的那麼勇敢從一個煙囪裡死裡逃生;

他和米蘭可能也不熟;

甚至他對米蘭懵懂的青春期愛情都不一定是真的,一切只是他一個人的自戀。

據姜文自己說,這張照片,是用了四本膠片,一本膠片4分鐘,四本16分鐘,膠片一秒鐘24格,等於拍了23040張照

真正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一旦掉進了那個世界,就很難去判斷故事情節是不是真實合理了。因為已經被馬小軍(姜文)的情感和情緒裹挾。

它給你的「真實」,更多的是對青春期所有「感覺」的真實——

整部電影大面積的過度曝光,屏幕裡青春荷爾蒙的氣息幾乎快要溢出來;

馬小軍透過望遠鏡第一次看到米蘭的照片的時候,舉了三次望遠鏡才看清楚照片在哪裡,觀眾跟著馬小軍一起暈頭轉向,同時也被帶進了他的主觀世界;

這部電影有很多以馬小軍的視角去看的主觀鏡頭

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間奏曲預示了馬小軍無疾而終的懵懂初戀;

甚至,電影還讓你「聞」到了「夏天燒荒草的氣味」。

全片最美的段落之一

耿樂後來接受採訪時提到,拍片時還太小,不理解內裡的很多情緒,後來發現自己也有一個大學同學,跟馬小軍一樣,去女生宿舍玩時,趴在喜歡的女孩床上,拼了命的去嗅床單的味道,&34;。[5]

這部電影裡的青春荷爾蒙放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就像《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裡,雷納託看到瑪蓮娜時,產生的所有悸動。而這在國產電影中,是非常難得的。

姜文一直說自己拍的電影要「有勁兒」,而《陽光燦爛的日子》那股勁兒,也許就是剛剛看《動物兇猛》這本小說時的感受:「像針管扎進了我的皮膚,血『嗞』地一下冒了出來。」[2]

作為國內被解讀最多的導演(也許沒有之一),影迷喜歡在他的電影裡找各種各樣的彩蛋和隱喻,總是覺得表面的臺詞和情節裡,也許有「私貨」。

不過,我覺得至少這部電影,是沒有什麼「私貨」的。作為一部處女作,它就是從一個人最珍貴的生命體驗裡,取出來,變成影像,再分享給所有人:

那時候陽光永遠燦爛。我很想把逝去的變成永恆,和電影一起回到那段幾乎已經被忘卻的日子。但生活告訴我,我必須長大。

相關焦點

  • 25年了,這還是最好看的國產青春片
    尤其是寧靜,還是那麼美、那麼自信、那麼囂張。GIF小時候看她演的電視劇,就覺得天吶怎麼會有這麼美的人。在這部青春荷爾蒙快要溢出來的電影裡,米蘭是性感女神,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瑪蓮娜,是一個少年對於成人世界的最初幻想。二十多年了,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最好的國產青春電影,一點也不為過。
  • 《最好的我們》逆襲《追龍Ⅱ》國產青春片對香港工業片的降維打擊
    萬萬沒想到,端午檔最受關注的三部影片,不僅《X戰警:黑鳳凰》口碑撲街,《追龍Ⅱ》也早早顯出頹勢,口碑墊底,而國產青春片《最好的我們》的票房開啟了逆襲之勢。今日,《最好的我們》的單日票房已經爬升至第二位。僅次於《X戰警:黑鳳凰》,《追龍Ⅱ》則落至第四位。
  • 國產青春片為何集體萎靡?臺灣青春片好看在哪?
    國產青春片的票房爆發始於2013年上映的《致青春》,以6000萬成本博得7.26億的票房之後,國產青春片便以星火燎原之勢,批量生產,沿用《致青春》的成功模式,熊熊燃燒了好幾年,屢屢創下市場票房奇蹟。當下的國產青春片大多反映了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80後、90後的喜怒哀樂,講述校園的青春和走出校園的職場故事,情節多為戀情、友情、競爭及背叛。
  • 武瑤做客《今日影評》多維評析國產青春片《最好的我們》
    以凸顯真實生活質感的原著打底,《最好的我們》在一直備受詬病的國產青春片範疇是否有所突破?6月10日,中國傳媒大學教師、編劇武瑤做客《今日影評》,以選角、置景、編劇等多重維度評析電影《最好的我們》,暢聊當下國產青春電影的得與失。
  • 電影《狗十三》上映收穫好口碑,曹保平交出「最好國產青春片」
    這些從小聽到大的話就出自曹保平導演的青春片《狗十三》。和國產電影青春片慣常表達的「殘酷」不同,《狗十三》用平實的故事真真切切地講述了許多尋常孩子的成長曆程,影片也因此被稱為「最好的國產青春電影」。12月9日,記者在大商影城(麥凱樂店)觀看了這部口碑超爆的影片。
  • 電影《頤和園》是最好的國產青春片
    在很多年後,她哭著和一個愛她但她不愛的男孩ML,心裡卻在說「周偉,為什麼我總是急於和你們,我的男孩們做那件事情。因為,只有在做那件事情的時候,你們才懂得我是善良的。」就算被車撞倒的時候,她心裡念著的,還是周偉的名字,「周偉,難道,我再也見不到你了嗎?」      周偉去了德國。和李緹還有李緹的男友。多麼複雜,李緹的男友是他最好的朋友。      他沒有忘記餘虹。在心裡,他是愛她的,放不下她的。可生活中,遠離她的他仍找她最好的朋友李緹上床。他愛她,卻也貪愛另一個人的身體。但是,他最後還是決定回國。電影裡,沒有交代他為什麼回去。
  • 國產青春片該怎樣拍?《過春天》是最好的樣板
    18年秋天,在多倫多電影節結束後就聽聞過《過春天》鼎鼎有名,但一來二去總是沒有一個合適的契機觀賞這部影片。再加上由於高中時期的自己歷經了太多青春灑狗血電影的陰影,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此,即使《過春天》頗受好評,但心裡還是有所忌憚。
  • Netflix的這部2020年最佳青春片,給國產電影帶來了哪些啟示?
    在著名評分網站爛番茄上,《真心半解》更獲得了高達96%的新鮮度,在不少觀眾和評論家看來,儘管影片由華裔導演執導,但《真心半解》卻呈現出了近年美式青春片最好的模樣,在獎項和口碑的雙加持下,可以說影片想不出圈都難。
  • 這部電影被禁5年,上映後被譽為「最好的國產青春電影」
    近年來,國產電影中的青春片部分開始缺失,真正能夠引人共鳴的青春片越來越少。人們都說,長大這件事來的晚一點才好呢。小時候不懂,現在卻覺得,這句話說得真是沒錯。因為成長的代價太大了,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痛苦。
  • 這部電影被禁5年,上映後被譽為「最好的國產青春電影」
    近年來,國產電影中的青春片部分開始缺失,真正能夠引人共鳴的青春片越來越少。人們都說,長大這件事來的晚一點才好呢。小時候不懂,現在卻覺得,這句話說得真是沒錯。因為成長的代價太大了,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痛苦。青春期的孩子總是風波不斷,敏感而又脆弱,應這一時期,許許多多的青春片就此誕生。
  • 《一生有你2019》國產青春片已死
    又是主打情懷牌,不但是《一生有你》這首歌,還有BP機、校園舞會等時代符號。只可惜如今的主流觀眾是95、00後,這些離他們有點遠,《一生有你》、水木年華恐怕他們沒幾人知道。而那些知道的,卻因為本片糟糕的劇情和製作而提不起興趣來。黑白的現實穿插閃回彩色的從前,學《我的父親母親》、《陽光姐妹淘》卻學成了灌輸雞湯。
  • 豆瓣開分8.7,哭到頭痛,10年來最好的華語青春片來了!
    青春題材已經泛濫成災,但現實向的創作卻並不多見,《少年的你》的難得就在於它是一部現實向青春片。社長願意把今年的第一顆五星獻給這部年度十佳電影,它比《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致青春》更真實接地氣,比《狗十三》《過春天》更具人文關懷,甚至稱它為10年來最好的華語青春片都不為過!!!《少年的你》講述的是一個致鬱的青春故事。高考前一個月,高三女生胡小蝶不堪忍受校園霸凌跳樓身亡。
  • 國產青春片你夠了沒?爛片扎堆嚇死寶寶
    國產青春愛情片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讓他們以為終於找到了一個講故事方式,於是我們就看到了2015年青春片的狂轟濫炸模仿時代。◆2005年之前的青春片是那樣兒的青春片主題,不論放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是相同的。若是要給那些年的青春片一些關鍵詞,是沒有關鍵詞的,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歷程也不盡相同,真要總結出來那就是「看對眼兒了」
  • 國產青春片裡的青春,耿耿於懷這麼多年
    2016年,由劉昊然和譚松韻主演的電視劇《最好的我們》一經播出就引發熱議↓↓↓時隔三年,《最好的我們》電影版也與我們見面了。這一次的「耿耿於懷」組合變成了陳飛宇和何藍逗。《最好的我們》實力證明了這一點。餘淮這個角色,雖然是老套的「不怎麼用功就能進前三」的學霸。但他不痞,也不乖。更沒有過往大陸青春片中,那種輕佻的自以為是。他很聰明,又很有獨立意識,這讓他在當時的同齡人中,顯得很出挑。
  • 深度:2016年中國國產電影已經無片可看
    可是,最近很多電影直接將這一理論顛覆,獨創了外—外—外的體系。也就是不用演技,不看劇情,不講內在,只看外貌。「創造」這一理論的是很多連什麼是「越軸」都未必明白的年輕導演,他們簡直就是後現代藝術的解構大師。恐怖片越來越搞笑,喜劇片卻讓人越看越沉重,青春片除了沒有青春之外什麼都有,大片除了特效之外其他地方花錢都很大。
  • 國產青春片是變好了,但海報片名還是醜醜醜
    《閃光少女》更是如此,作為一部青春片,你看膩的那些套路……它全沒有。就連愛情線也故意淡化,而是把焦點集中於幾乎從未在青春片裡出現過的——民樂與二次元文化。這與編劇的經歷密切相關。比起找到另一半,「找到自己」才是青春的首要命題。犯花痴只是一個引子,接下來《閃光少女》開始一步步偏離常規青春片的軌道。少女心不死的陳驚,拉著男閨蜜油渣,四處找人組樂隊。電影也從這裡開始,跨過了另一個次元的結界。
  • 阿司匹林腸溶片,選國產的還是進口的?有什麼區別?
    但是我們在進行購買的時候,總是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國產好還是進口?除了價格上進口藥更貴一些,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哪兒?該如何選擇? :25mg、40mg、50mg、75mg、100mg等多種規格可以選擇。
  • 2019年國產青春片的遺珠
    這個名字一方面劇透了電影女主角的身份,另外「春天」也表明年輕人在青春期這段美好時期的寄望,即使有那麼多的不美好,但這終於是難忘的時光。故事講述女主角佩佩,身為一個居住深圳,在香港上學的跨境學童。為了和朋友一起去日本看雪,攢錢外出。於是16歲的她去香港的店面打工兼職。
  • 從《最好的我們》到《你好,舊時光》 青春劇找到了正確打開方式?
    從《十六歲的花季》至今,國產青春劇已經在電視螢屏上走過了近30年。既有過風靡全國的「黃金時代」,也曾因為劇情的不接地氣、亂撒狗血而陷入低谷。近幾年,隨著《最好的我們》、《一起同過窗》等多部高口碑作品的出現,青春劇再度回到了觀眾的視野。這是否意味著,青春劇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呢?
  • 為什麼國產青春片都愛灑狗血?
    這到底是年輕人的真實世界還是編導們陰暗心理的體現?觀眾要看勢均力敵的正面衝突。兩方擺開陣勢,準備開打。一方說你道德如此敗壞,還不好意思跟我打,趕快認輸吧;還沒打,另一方就認輸了。請問,這有什麼好看的?這當然絕不是《誰的青春不迷茫》一部青春電影的問題,幾乎所有國產青春片都愛灑狗血。導演姚婷婷曾說過,「車禍、出國、墮胎這些以前青春片裡常有的橋段,我們都沒有」,言下之意是告訴觀眾,你們吐槽的那些狗血劇情,我們繞過了。但是,真的繞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