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我對得起你無知的時候,就夠了

2021-02-08 看理想

前面的話

姜文來了。

在這期《圓桌派》裡竇文濤問姜文,你怎麼那麼敢啊,就把你的夢拍出來給十幾億的人看。

姜文說,我沒覺著我們的夢不一樣,我以為我拍的就是他們的夢。

姜文拍電影,是按著自己的性子,一點一滴打磨出來的。他對待電影,是視作一件近乎神聖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他分外傷神的事情。

所以他在電影裡講究細節,和別人較真,和自己較勁,他希望有一天觀眾回過頭來明白了的時候,能由衷感慨:「老薑真對得起我」。

1

他能把夢見的東西拍出來

竇文濤:今天姜文老師,給咱們來闢辟邪,你不是「邪不壓正」嗎,到這兒來壓壓我們這邪氣。

你發現沒有,姜文就是喜歡不按常規,別人老老實實坐著,他肯定坐著不老實,咣當咣當,但是呢他這個勁還比誰都大,所以他在咱們這個觀眾心目中,就留下永不磨滅的劃痕,你說我分析的有道理嗎?

姜文:這是叫分析嗎?

馬未都:不是,他是說你比較較勁。

竇文濤:實際上一般人對他的印象,和我私下裡對他的印象特別不一樣,就是,但是呢,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說這個講究,就是說這個較勁,較真。


姜文:我其實自己沒覺著我較真來,這其實跟你家裝修房子是一樣的,你說你要這樣的地板,他給你拿來不是這種地板,你就老跟他說不是,那裝修隊一定覺得你較真,他不覺得這有什麼區別。

 

拍戲也是這樣的,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出來不那樣。你比如說我在房頂上拍,那房頂肯定就不好拍,你真房頂上不去人就塌了,北京這房頂沒剩下幾個,更不能讓你糟害,對吧。

 

那我們只能搭一房頂,那搭一個不夠使,搭了四萬平米的房頂,那你在哪兒搭呢,在北京沒這麼多地兒,另外這天也不好,我們就去了雲南,在雲南有好天還得弄北京的人去,把像北京的瓦給鋪上,然後跑一趟這瓦就碎一趟。

那你說這個它叫不叫較勁,旁邊看一定是較勁,這不是拍個電影嗎,你費這麼大勁,但是問題是你想讓這些人在房頂上跑,想想行,要實現就得這麼做。

 

竇文濤:所以我就覺得他的這個電影,我第一次看《陽光燦爛的日子》,給我一個感覺,後來我才明白是怎麼回事,我說就是他好像能把他夢見的東西拍出來,甚至包括這個顏色都對。

 

但是這裡邊又很好玩的一件事是什麼呢,他反映他少年時候,在北京你們的那個年代,我在石家莊,我也不知道北京是個什麼陽光,是個什麼顏色,是個什麼質感,但是為什麼我看著就覺得,對,就是這樣的。

 

我就從這兒想,就有的時候我們信以為真的東西,實際上是,你願意相信,是你選擇你願意相信的。

 

姜文:主觀的真實嘛。

2

失去了做夢的能力,才令人恐懼

 

孟廣美:而且你剛才講到講究這個事情,我覺得姜文導的電影,我先舉《一步之遙》,因為《一步之遙》真的是我的最愛,當初《一步之遙》因為上片的時候呢,我趕不及看,我後來等稍微過了一個月之後,我再約人跟我看,沒有人想陪我去,一個人都約不到。

姜文:為什麼呀?說看不懂?

竇文濤: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

孟廣美:反正我最後是一個人看的,很多人跟我說「聽說不好看」,大部分人是說聽說不好看。

姜文:他沒看過?

孟廣美:沒看過,但他們說聽說不好看。

姜文:他們那麼容易聽人家的?


孟廣美:反正我最後花了二十幾塊錢,買了一張門票,一個人買了看,看得我真的是各種的熱淚盈眶,滿腔熱血,我就覺得太棒了這個電影,我們講到講究,就是它的場景,還有它的美術、道具場景,我真的是覺得太棒了。你要知道很多人說那個看上去,不就大腿舞嗎,你要知道大腿舞也有,高級的大腿舞,跟不高級的大腿舞。

所有的舞者的水平,到後來跳踢踏舞的那個黑人,我現在想你可能要買一張機票,飛到拉斯維加斯去,花了最少300美金,才有可能看到這樣子水平的一個演出,我就覺得這不是講究這叫什麼。

 

竇文濤:對姜文的種種評價裡,就王朔說的,我覺得特別符合我的這個心情,就說他這個人吧,就是好像你老覺得,就是想幫他做點事兒,因為你就覺得,中國電影得有這麼一個人,但是你也覺得,很難再有別的一個人。

 

因為什麼,我就覺得他這拍的就是夢,《一步之遙》為什麼很多人也很難接受,確實是,你比如說要叫我拍電影,今天的很多導演心裡,是有很多算計的,或者說我不能那麼自我吧。

 (姜文拍的卻是)他夢見的,好傢夥,包括最後《一步之遙》裡葛優很狼藉的樣子出來,就是夢遊一樣的,在這個田野上那麼走,我就覺得這就是在拍夢。但是問題在於他就敢,把這個東西呈現出來,你當時不擔心,很多人看了這個他會有什麼感覺?

 

姜文:我覺得我要有擔心我就不拍了。我跟你一樣沒有擔心,我以為我拍的都是他們的夢呢,我沒以為我跟他們的夢不一樣。


竇文濤:要不說藝術家,我覺得也挺有意思,比如我看費裡尼的那個自傳,叫《夢是唯一的現實》,因為這人跟姜文一樣愛睡覺,他一睡覺,哪怕是白日睡覺,他一睡就做夢,他就要把他這個夢拍出來,然後他每天一到這個片場,是他最嗨的時候,他可以指揮,然後他就是要把他這個夢給拍出來。

 

但是到他上了歲數,他開始有一天睡覺沒做夢,他就恐懼了,他就說失去了做夢的這種能力。

 

姜文:不能,我哪有那麼幸運,天天撒著嬌做著夢,那是費裡尼。

 

3

中國人的盲從性特別重

馬未都:我覺得剛才廣美講這一段,有一個很大的意思,就是看電影不是每個人都看同樣的電影。

 

姜文:是。

 

馬未都:《一步之遙》我倒沒這樣,我就覺得《讓子彈飛》,它確實有很多細節可以看,我專業是過去做文學編輯的,對語言、臺詞(比較敏感)。我認為一部好的電影,你一定要留下至少一句好臺詞。

 

讓子彈飛一會兒,還有就是站著也把錢掙了——這是符合這個時代,所有人心理的。因為大部分人掙錢,特牛的老闆,最有錢的老闆,那錢全是跪著掙的,自個兒委屈自個兒掙的,出了門跟我說怎麼著,當時沒法,惹不起。

 

姜文:他們主要也靠出臺,出臺哄人給人哄高興了,舊社會也這樣,現在也有。

 

竇文濤:你不想把觀眾哄高興了嗎?

 

姜文:我想啊,我是這麼想的,我說只有我高興,觀眾才能高興,我是這麼想的,這沒有錯。

 

竇文濤:那要是有的時候,觀眾反映看不懂了,怎麼辦?

姜文:我覺得這永遠會有,但是這東西也會隨著變化,他可能過多少年發現,誰說這個是當時他們說的那樣。

那很多人,其實他就聽別人說的而已,他自己其實不知道,他也沒看,所以這裡邊也提到一個,我原來不知道聽人說這麼重要,我是不會聽別人說這個東西該不該去,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聽人家說。

 

馬未都:對,中國人的盲從性特別重,一種盲從文化,容易聽別人說。

 

竇文濤:你自己對一部片子出來之後的,這個大家的反映是有預計的還是,是都能料得到的,還是經常出乎你的意料?

 

姜文:首先我也沒拍過那麼多片,加這個也一共6個,基本方向是沒錯的。方向沒錯,但問題是這樣,就是看你要什麼了。

 

就像你剛才說的,你真想要點你看見的夢,那可能你會最後會感慨,夢太少了,其實之前你也會有這個感覺,你就知道,你知道你會賭一把吧。

像《讓子彈飛》,應該不至於賭那麼狠,因為它就是一個特別像我們小時候看的那種電影,也像西部片,它就跑不了哪兒去。


我說我的電影技術肯定沒問題,難的不在這兒,技術那一方面,比如很多人說能不能把故事講清楚了,能不能有趣,這不是事兒,這是技術。

 

竇文濤:難的在哪兒?

 

姜文:難的是你能不能不講一個故事。

 

竇文濤:像《太陽照常升起》。

 

姜文:我覺得那是難的。我到現在我都很慶幸,我拍那麼一電影,但是我覺得我沒拍太好,因為它比我拍出來的更虛幻,更不容易抓撓。

但是我拍出來的時候容易抓撓,因為它這個畫面是實的,一拍就都實了,我應該當時做點手腳,讓那些更想看到的東西實點,不想看到的再虛點就好了。

4

不會主觀就不叫創作

 

竇文濤:為什麼你的電影裡,經常這個聲音都像打雷一樣的「嘣嘣」,一個頭磕地上砰一下,這是給我一個特別明顯的一個印象,包括你的這個槍聲是吧,我覺得都是這個砰砰,這種聲音是怎麼回事?

 

姜文:首先當然我本身對聲音比較喜歡,有不同的聲音,這是在電影裡面,你終於能體現。

第二,80年代末了吧,我有幸出去參加過幾個電影節,也帶著中國的片子去,我有一個非常深的感受就是,我一看那中國電影看半天,節奏又慢動靜也沒有,顏色也不好,我說這可怎麼辦,特別著急,然後就趕緊跑,怕人知道我是這片裡的演員。

然後隨便看好多國外電影並不高級,思想性也一般,都不像中國電影,那麼有很多的思考在裡邊。


但是他們的技術做得非常好,就是要聲有聲要色有色,光是聲音和色彩,你就有很大的享受,所以那個時候我就稍微受了點刺激。我說這東西是能做好的,於是我就一直在追求,起碼把它做好。

所以前些日子在上海電影節,他們問我說,你覺得改革開放40年關於中國電影有什麼變化,我說起碼現在電影拍得,你讓人乍一看還都像電影,樣兒都沒錯,這其實挺大一進步,以前連樣兒都不是。

 

竇文濤:以前什麼樣?

 

姜文:以前上來說這是饅頭,你看半天這是饅頭嗎,得給你說半天,你才能明白,就是很多電影的手段沒有充分利用上。

 

比如說那時候,居然聊的那種嗑,現在聽絕對可笑,當時也挺可笑,可是大傢伙聊的很認真,就是說電影要跟戲劇分家,我那會兒上戲劇學院的時候,我說這是什麼意思,幹嗎聊這事,沒多大意思。其實沒有戲劇做底子的電影,是拍不好的,戲劇是上千年的藝術,你這電影才一百年。


 

竇文濤:我看他的電影,就越看越覺著它是戲劇的底子。

姜文:不是,這是必須有的底子,當然還有建築的,還有音樂的…以前中國很多電影拍出來吧,它沒底子,它只是出點照片、顏色,就是大概是那個意思,你得使勁想它是個電影,你給大家一個理由,離開家裡的沙發,坐電影院去,還花錢搭工夫,那你得有這個理由吧,現在的確剛才馬未都爺說,很多電影拍的…

 

馬未都:太水。

 

姜文:還不如電視劇呢。

 

竇文濤:我就覺得有個概念很有意思,就是他說的這個「主觀的真實」。

 

你比如說他可以講究到很多細節上,比如那個時候日本鬼子的軍裝是個什麼色,或者他一條腰帶必須是什麼,這他都特別斤斤計較,但是呢,實際上又有很多是魔幻的色彩。

 

姜文:創作這個事,本身就離不開主觀。否則要託爾斯泰幹嘛?要馬爺幹嘛?要王朔幹嘛?要博爾赫斯幹嘛?就是要通過他的腦子、他的眼睛看的世界。你有幸拿這本書看,我也過一回博爾赫斯的癮,他說馬爾克斯這麼看事的,這是有意思的,這叫創作。

要不然你就旅遊,旅遊就瞎看就完了唄。我也看看南美,你也看看南美,看啥樣算啥樣吧,但是經過他的表述,或者經過達利、經過梵谷的畫,他告訴你天是這種顏色的,那鍾是能這樣,時間是流下來的,這可是有了不起的東西了。

所以沒有主觀是不行的,不會主觀就不叫創作,那麼主觀到什麼程度,主觀從哪兒來,這是很有意思的。


竇文濤:從哪兒來?

 

姜文:你必須有大量的對生活本身,所謂「客觀的認識」吧,博爾赫斯也是看了很多東西,看到連中國的這個《紅樓夢》他都明白,所以他有他的話語權,他有他可以變形的這種權利。

 

孟廣美:那我想請問一下你,除了這個主觀的意識,跟客觀的認知之外,你會不會覺得,其實你也對某些東西,有一些特定的迷戀呢?


姜文:你說的對,因為每個人肯定有偏好的一面。


孟廣美:比如你兩部電影裡面,都把這個大清那個亡國這件事情,賴在自己頭上,所以你對於把大清滅了的這個角色,這個人,你是有迷戀的吧?

 

姜文:沒有那倒不是。我是想說其實很多事是偶然的,因為給我的,我看了一些東西讓我發現,偶然性真的是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當然這偶然性,是藏在必然性裡邊的,你大勢所趨到這兒,最後駱駝上一根草,你不定是哪根草了。

 

所以我是說如果你非得說,我要把這個大清賴自己頭上,應該不是這樣的,而只是我想談到某種偶然性,另外我演的那角色,其實我從來沒喜歡過他們,我覺得他們都是一幫吹牛,然後自己把自己玩砸了的主,像這藍青峰也是,一直要自己下一盤大棋,結果不知道自己那子放哪兒。

 

我覺得那個馬走日也是這樣的,但是他們自己不覺得自己玩砸了,但藍青峰這一次,比馬走日好點,他開車送李天然去北海的時候,可能意識到自己要玩砸了。

這是我拍這個電影,我覺得比以前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每個人無論對自己成長和自己的失敗,都帶有某種自覺性。

 

5

等他懂的那天再回想,

老薑真對得起我

竇文濤:你比如說今天的觀眾,咱就拿年輕觀眾來說,你電影裡那一點點的講究,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所謂呢?

姜文:我其實是一個非常正能量,一個樂觀的人。我覺得他今天不懂,他有一天會懂的,等他懂的那一天回來想,老薑真對得起我。

竇文濤:老薑對得起歷史。

姜文:我對得起他小時候無知的時候。儘管他們無知到,都不陪孟廣美去看《一步之遙》,沒關係,有一天你會明白的,我對得起那時候就夠了。

馬未都:他不懂沒有關係,我發現很難在中國人身上,找到有人有這種態度,叫什麼呢,我做事不是為不懂的人做的,我是為懂的人做的。

你來一萬個人都不懂,沒關係,有一個懂的就夠了,那9999個是陪襯。

 

姜文:他們有可能將來還會懂。

 

馬未都:那你太樂觀了。大部分人會有這種態度,不僅僅是拍電影,拍電視劇,就是很多人都會說「這有誰懂」,差不多就過去了。

但其實,總有人懂。而且一個電影中,它所包含的內容太廣泛了,你哪兒知道他懂哪一塊,哪兒塊總有人懂。

 

竇文濤:那我還不同了,我覺得很多時候,較這個真也不是為了人懂,是為了過自己這一關。要不然就是睡不著覺,就有點不痛快。

孟廣美:我在90年代末的時候,不小心混進一個好萊塢的劇組,所以你問我他為什麼那樣子,我告訴你那個時候呢,我們拍的有一個場景,也是一個北京的胡同,它硬在美國搭了一個北京的那種場景,它不是只有屋頂,它還有房子街道各種,你知道他們那時候,在準備那個街道的時候,製片組要求要在地上,先把西瓜砸爛,雞蛋打碎,然後放一些魚的屍體在那邊,就是你要製造那個氣味。

觀眾其實感受不到那個氣味,但是演員,還有即便是群眾演員,去到那個當下,他會不會融進那個環境,其實這個東西氣味很重要。

 

竇文濤:對觀眾來說,這是負責任。

馬未都:他剛才講那個事很有意思,我看這電影有一感受,因為我是北京人,我在這兒長大,好多景是營造一個環境真實,碎倆雞蛋弄一個臭西瓜,也都是造成環境真實,這樣的演員容易進戲。

姜文:是。

馬未都:這是一個叫環境真實,它這個戲中,我想這麼多電影觀眾去看,沒有多少人能到我這份上來看這個電影,叫什麼,它叫「客觀真實」,先說四九城,先說協和醫院,先說鐘樓,協和醫院那通道現在還在呢。

竇文濤:這個主觀和客觀的疊加,讓我想起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就是西方人研究中國古畫,你看這個中國畫,它也不像畢卡索或者什麼,弄的完全不像了。它也像,你看一棵松樹它也像,可是呢你在真實生活裡,找不到任何一個松樹,跟它一模一樣的,就是說這個畫家,他是看過了千百棵松樹,才畫出這樣一棵。

姜文:這就是那普遍意義上的典型性,如果沒有普遍性的認識,出不來典型性。

竇文濤:所以實際上你還是,腦子裡有很多很多的細節存著。

姜文:當然了,我得比他們更多的客觀的認識,都認識到吐了,我才能找到主觀的表達。

…… 

本文為節目部分文稿節選,經刪減,更多精彩內容,點擊閱讀原文收看視頻。

「姜文只會突然老去,

不會真正長大。」


轉載:微信後臺回復「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klx@imaginist.com.cn

相關焦點

  • 不懂姜文,我勸你還是別去看《邪不壓正》了
    槍斃我我不冤枉可是完顏不應該受辱罵不說「教父」。其實馬走日的行事風格,比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更「幼稚」。普通人都懂得趨吉避兇。而馬走日,表面上偽裝成教父,而實際上,在面對自己心愛的女人完顏英時,卻靦腆地不敢說出「我愛你」,他骨子裡其實只是一個偽裝成大人的老男孩。
  • 姜文:在我的電影國度裡,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這麼說吧,就是為了這點兒醋,我才包的這頓餃子。」換句話說,也許就是有了那麼一個有意思的靈感和念頭,我才拍了這部電影。看過姜文的諸多採訪,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活的明白、想的透徹但是卻不容易被看懂的人。他所說的話字裡行間似乎都透著真理和智慧,可是你細品,卻又感覺什麼都沒得到。
  • 姜文在雲南蓋了四萬平方米的屋頂 就為了讓他「飛簷走壁」
    彭于晏姜文對彭于晏的評價是這人自由靈魂控制肉身的一自由人每一塊肌肉都像雕塑一般的完美這是姜文帶來的肉慾從《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豐臀到《邪不壓正》的希臘雕塑姜文一如既往的讓我們大飽眼福這人講究02 講究姜文 是個講究人他對屋頂的執著從《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始一如既往而這次 他又特地跑去雲南蓋了四萬平方米的北京房頂跑一次補一次這人的講究 有目共睹姜文的講究 對得起歷史 對得起觀眾 對得起生命 對得起自己因為對姜文來說 電影時不能糟蹋的
  • 喝醉了,我誰都不服,就服姜文
    武珍年回去把這事給謝晉添油加醋說了,誰知謝晉哈哈大笑:這小子的德行,真有些我當年的樣子。 謝晉給姜文寫了一封信,信裡大體是這樣說的:我要拍《芙蓉鎮》,想請你試試秦書田這角色。我不是不相信你的演技,而是因為你太年輕,你看看小說,抽空來趟上海。 姜文坐著火車去了,他自己也沒想到從這天開始,他的名字會被很多人掛在嘴上。
  • 你是姜文的腦殘粉嗎?豁出臉去回答你,我就是!
    當時真是沒好意思承認,幾年過去了,臉皮約莫又悄咪咪長了兩寸?現在再問我這個問題,我就老老實實回答你:沒錯,是的! 嗯,說這話的時候,我就是一臉驕傲! 不得不承認,姜文的每一部電影,都能戳中一條我的腦殘神經線。 遇見行走的荷爾蒙——《讓子彈飛》 小驢對姜文了解得實在夠晚的,《讓子彈飛》是小驢看的他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留給我最深的印象便是他鋪面而來的男性荷爾蒙。
  • 姜文、竇文濤、孟廣美、馬未都這四個人的圓桌會聊有點意思
    竇文濤問姜文,那麼多人拍電影掙大錢,你就不心動?你這三年拍個片,非得站著還把錢給掙了?姜文說,人面對那麼多選擇的時候,就站不住了。導演就是請觀眾吃飯,你老是說這菜太貴,那菜太貴,沒意思,對吧。一頓飯能貴到哪兒去,一電影能貴到哪兒去?如今的電影市場,發財的發財,上市的上市,總想著掙錢就要放低身段,娛樂大眾。
  • 【小摳資訊】姜文贊老婆溫柔 稱談票房太庸俗
    姜文也稱讚葛優是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演員,「我從80年代就認識他了,我每當看到他穿上戲服的時候,我覺得他穿什麼都是自己的衣服。」但是姜文也覺得,葛優和舒淇一起演戲已經演的很好了,要演的更好,「得上我這兒。」他還調侃葛優,「葛優問我,誰是女主角,我想我要是說周韻,他肯定不來。我就說是舒淇,他假裝沒反應,然後說,行吧。」教育主持人:談票房?太庸俗!
  • 姜文拍電影向來不計成本,《讓子彈飛》一分鐘的戲花了幾百萬!
    姜文的電影有人喜歡捧為「神」,而絕大多數人只是看看熱鬧,他的電影我個人認為場景鏡頭確實不錯,和張藝謀陳凱哥那些人一樣確實不錯,但是敘事手段不知道是剪輯問題還是導演要表達的方式問題,總是亂七八糟跳躍式的敘事。但是我非常喜歡他的臺詞特別有意思,值得細品回味,總有一些他的特色在裡邊。
  • 「當你只記得彭于晏賣肉,這部電影怕是要栽了」
    姜文的電影,他總是帶著直男式的審美橫衝直闖,呼嘯而至,劈頭蓋臉,然後挾持你進入他的腦內小劇場。管你看不看得懂,他用他自己最擅長的套路搞嗨了全場,自己先玩爽了再說。這次也一樣,而且玩得很大。跟《一步之遙》一樣,他並不十分在意觀眾是不是看爽了。畢竟姜文在《一步之遙》後說過,「我再也不會包餃子給豬吃了」。
  • 「瘋子」姜文——你理解我嗎?我都不理解自己
    那是2000年的一個下午,姜文接到了監製焦雄屏(江湖人稱臺灣電影教母)的電話。她問:你有沒有興趣把張愛玲的小說《色·戒》搬上大銀幕。那時候的姜文正處在自己人生的低谷。但當姜文把小說拿在手裡的時候,發現自己完全沒有當年讀完王朔《動物兇猛》時的那種激動,更不要提產生聽著《鄉村騎士》徹夜寫劇本的瘋狂念頭。於是他回復焦雄屏:「我不理解裡面那個女的,那都是娘們的東西」。
  • 周韻,在姜文的電影裡
    ,血脈噴張,大膽而決絕,果敢而無知,有無所畏懼的性感。在《邪不壓正》裡,與周韻搭檔演出的史航說,「周韻是個很沉靜的人……在你對面,用她的靜來襯託你的動,用她的沉穩來襯託你的情緒不穩定。」對此周韻也還原了姜文的表達——「當你成長,其實你的人是碎片了,但有些人還希望把自己的碎片再放到一個發光體裡面,把心情收拾好。」既是猛虎又是薔薇的周韻,在姜文的電影飛揚著、沉靜著,守著夢的平衡。
  • 姜文的電影看懂了,也就看懂了你自己《一步之遙》
    好與壞常常是對立矛盾的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當然沒有一個極致的壞到骨子裡的人,也沒有極致的好到骨子裡面的人,很多時候,一個人都是特定的時候會展現出自己特定的一面。那麼一個人懂不懂自己?一個人什麼時候能夠成長到經天緯地的時候呢?大多時候很多人都是懵懵懂懂的狀態,只有經歷的夠多,了解自己的無能,了解了自己的所能,了解了自己的內心,這個人才能夠說成長了,但不是說成長了就會特別牛逼!不是的。
  • 姜文:我不是「槓子頭」(組圖)
    看了這場發布會,聽眾位主創交口稱讚他情商高、溫柔細緻,再看姜文對記者力現親和,直稱「我演了很多缺心眼的角色,可我不是槓子頭」,你也會像記者這樣,主動為姜文「洗底」。  身為導演的姜文會欺負演員嗎?片中手下們說張牧之「跟你在一起高興,但不輕鬆」的那句臺詞,是不是也是演員們的心聲?眾主演一聽都說,「不」。
  • 姜文《紐約,我愛你》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
    原標題:姜文《紐約,我愛你》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   姜文《紐約我愛你》亮相上海   新快報訊 記者劉嫣報導 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於6月14日開幕,近日,上海電影節官方公布了「向大師致敬」展映單元的入選名單,姜文導演位列其中
  • 姜文:劉曉慶成就了我,周韻得到了完整的我
    你能想像從姜文嘴裡說出那句但是姜文卻不一樣,他雖然長得粗獷,身體裡卻是滿滿的文藝細胞,等到高考的時候,他就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兩個人徹夜痛飲,酒醉上頭,乾柴烈火,就你儂我儂了。但是他才華有餘,資金卻不足,那時候他籌備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最初計劃投資400萬,但是拍戲就是個燒錢的行當,沒多久姜文就花了1000多萬。
  • 她是姜文的「御用女演員」,戲還沒殺青,就已懷了姜文的孩子
    ,可是她離成功只差一步的時候,她堅持了自己的原則。2006年,姜文復出當導演拍攝《太陽照常升起》,周韻擔任女主角。在這部戲還沒拍完的時候,周韻就已經懷孕了。周韻結婚之後, 也只拍姜文的戲,對於她來說只要姜文在,她才能夠多些時間跟孩子丈夫團圓在一起
  • 「天才導演」姜文:努力演戲的導演,拿獎拿到手軟
    提到中國的導演,姜文一定被人們津津樂道,很多人說他是一個鬼才,也有人說他不過是一個大男孩,但是看過他作品的人都非常敬佩他的才能。如今提到他的時候,很多人把他和導演聯繫在一起,但是姜文剛剛出道的時候卻是一個優秀的演員,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他的演技就已經徵服了大陸的各位觀眾。
  • 姜文:我時常感到孤獨,你不是嗎?
    姜:我個人的歲數,一個在三十歲,一個在四十三。感謝上帝又給了我這麼一個後代。 問:你擔心被誤解? 姜:誰都容易被誤解,沒有辦法逃脫被誤解。人生就是不斷地誤解出來的,也沒什麼不對,沒法不誤解。大家都習慣了被誤解。大家可能覺得這就是真正的交流。
  • 二十年來最好的抗日電影,姜文經典之作《鬼子來了》
    姜文自己說過,他對中日戰爭的歷史非常有興趣,一九八二年姜文在中央戲劇學院讀書的時候,遇到幾個日本留學生,姜文的日本同學非常的友善,並不是那些抗日電影上那種兇神惡煞的模樣,姜文曾想過,自己所在的年代與抗日的年代僅僅相差幾代人而已,為什麼當年日本人屠殺中國人的時候這麼兇猛,由此他得出了一個結論,日本這個民族具有兩面性,邪惡的一面在特定環境下就會被激發出來,其實不只是日本人,任何人心中的陰暗面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會被激發出來
  • 《紐約,我愛你》巴黎熱映 姜文短片神偷鬥法
    《紐約,我愛你》巴黎熱映 姜文短片神偷鬥法 《紐約,我愛你》眾星雲集 姜文獲選打頭炮  《紐約,我愛你》是製片人埃曼紐爾暨《巴黎,我愛你》之後「愛之城」系列的第二部作品,邀請全球的電影大師為世界著名城市譜寫關於愛的小故事,是「愛之城」系列電影最大的特色。  《紐約,我愛你》集結了費斯·阿金、巖井俊二、謝加·凱普爾、娜塔莉·波特曼等全球13位著名明星導演共同執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