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馬
據傳為古代名馬,產於西域。傳吳三桂,呂布騎的就是此種馬,也有說赤兔馬就是胭脂馬。赤兔也名赤兔胭脂獸,其"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
關於它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志·呂布傳》,"布有良馬曰赤兔"(能夠名載史冊對於一匹馬而言已經算是最高榮譽,著實難能可貴了。此馬在三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見一斑)。所以呂布與赤兔是息息相關的,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相傳康樂胭脂川又因盛產胭脂赤兔馬而得名。據《臨洮府志》、明嘉靖本《河州志》等史料載,三國時呂布所乘胭脂赤兔馬即出於胭脂川。胭脂川位於河東喃百之十裡,胭脂赤兔馬出此。可見這裡是出產良驥駿馬的風水寶地。
胭脂馬毛色純正,體格高大,馬頭清秀,胸肌豐滿,肩高腰平,四肢健壯,且神態雄健,性靈機敏,挽乘俱佳。秦漢時胭脂馬已久負盛名,屬首選戰馬。史傳:東漢末,胭脂川獵人捕獲一赤色烈馬,人稱胭脂赤免馬,獻於刺吏董卓,卓贈呂布,經輾轉,後歸關羽。時人稱此馬:「渾身赤如火炭,通體無雜毛,體長一丈,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日行千裡,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有詩讚道:「奔騰千裡蕩塵埃,渡水登山紫霧開。掣斷絲韁搖玉轡,火龍飛下九天來。」
胭脂馬的傳說
在胭脂川內,至今還有很多關於赤兔馬的傳說和故事。
據《康樂史話》記載,胭脂川有牧馬山、吆馬灣、飲馬泉、上馬石及拴馬樹,胭脂馬原為一匹野馬,被獵人智伯降伏,後由地方官吏送往京城,幾經輾轉,曹操將胭脂馬贈送關公,駿馬得明主,馳騁疆場,斬關奪隘,屢建奇功,名揚天下。
史料中記載:胭脂馬天賦神授,疾馳如飛,日行千裡,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渾身上下火炭般赤。故曰赤兔。從頭到尾長一丈,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詩人這樣稱其神勇:「奔騰千裡蕩塵埃,渡水登山紫霧開,掣斷系韁搖玉轡,火龍飛下九天來。」
《三國志·呂布傳》中記載,赤兔馬也名叫赤兔胭脂獸,其「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康樂縣當地研究者認為,「胭脂馬」也叫焉耆馬,在古文中常有出現。
據陳壽《三國志·魏志·呂布傳》記載:「布有良馬名曰赤兔。」在《三國演義》中描述得更為詳細:赤兔馬是董卓從西涼帶來的寶馬良駒。董卓為拉攏大將呂布,忍痛割愛將馬送給呂布。呂布得馬後,殺主人丁原,投奔董卓認為義父。赤兔馬隨呂布大展神威。寶馬贈英雄,呂布由此如虎添翼,傲視群雄。
胭脂三川
胭脂三川位於康樂縣中部,洮河下遊西側,是胭脂川、中砥川、蘇集川的統稱。胭脂三川,因林草豐茂,土壤熟化層厚,土質肥沃,雨水充沛,自然條件優越,適宜作物生長,自秦漢以來,就有胭脂三川——米糧川之譽。
康樂縣當地研究者認為,古時胭脂川地勢平坦,水草豐茂,草場遼闊,牧草旺盛,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早在三千多年前,這裡就已養馬,自周以來,雜交培育出的馬馳名天下,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和戰馬的供應基地,經久不衰。這裡出產的馬匹,雄健驃悍,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馱、乘、挽兼用的良驥。
所以研究者認為「赤兔馬是古胭脂山川很普遍的一種上等好馬。」
--
城事百姓|關注生活
客服熱線:
0932—223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