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你是否會發現在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人,他們特別善於與別人交往,他們在人堆裡,就像魚兒回歸大海,猛虎歸了山林。有的人天生就是領導,他們進入一個群體,寥寥數語,幾個動作就會成為中心人物,引領大家前進;有的人是天生的治療者,他們在群體中老少通殺,是大家的知心姐姐哥哥、知心阿姨大叔、知心爺爺奶奶…
然而如果請他們介紹一下經驗,講講心得體會。他們往往會說,「哪裡有什麼好說的」,好像事情就是那麼自然而然發生的。其實從人際溝通分析學(TA)看,這就是不同的溝通方式造成的。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周末著名TA專家樊雪春教授的《從溝通分析談幸福溝通》公開課,我想用「妙語連珠」這類型的詞,樊老師是一位充滿能量、充滿智慧的幸福哲學家。在這堂課上,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是笑著的。以前上課我們或許只是在認真聆聽、仔細思考,而今天我們一直在與左右的夥伴互動,有語言溝通,甚至有肢體接觸,這是課堂,卻又像是在聚會中的談心。或許你就在今天的學習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建立長久友誼的朋友。
不用華麗的辭藻,只是真實的記錄。溫柔細膩的樊老師句句話都能抓住人心,你能看到滿滿的大教室擠滿了聽課的人,有的人甚至站到了教室外的露臺上。
什麼是溝通?
樊老師用7張導圖帶著大家走過生命歷程的各個階段,體會各生命階段不同的溝通方式。上午都是經驗和實例的分享,看似沒有提到TA,但從這些案例中就能感受到TA是一個實用、易學,整合性極強的理論。
孩童時(一般3-6歲)的我們需要爸爸媽媽的安撫,而安撫是TA中的一個重要觀念。孩子需要得到媽媽的關注和認可,妻子或丈夫需要得到丈夫或妻子的認可。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認可,人會生氣,人會無力,會有不好的情緒。婚姻中夫妻使用不同的溝通方式會讓彼此體驗不同的感覺,吵架就是指激烈的溝通。TA講這是溝通方式的差異,是新舊觀念的差別,溝通沒有對錯,有的是不同文化、不同經驗。這時候學學TA,幫助彼此提升溝通技巧。
沒有枯燥的理論,只有生活中一個個具體的例子。樊老師頻頻曝出經典語錄。例如講到婚姻,有句很經典的話:「婚姻就是夫妻之間有200次想離婚,40次想要掐死對方。」博得大家陣陣掌聲。
「每個人都需要溝通的能力和處理差異的能力和技巧」、「處理差異最好的辦法就是滿足雙方的心理平衡需求,而分割時間、滿足欲望就是用心理學的方式處理」、「每一種溝通都是有用的,沒有沒有用的溝通,就怕你不去溝通」、「生命中有許多安撫,一定不要拒絕安撫」...
課中,做殘障兒童輔導工作的孫老師講述著自己學習TA的事業歷程,講述著跟隨樊老師三年學習成長的美好情緣。她說一切的緣分都來的剛剛好,常懷感恩,帶著真心找到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生命能量。也是在這樣的公開課上,她找到了自己的事業導師。
課間掠影,大家都在認真交談看報
買點書回家看,心理課非天天有,心理書要天天讀
處處精彩語錄,手中筆記記不停
微博@中國心理學家大會直播間:↓↓↓
心理學家認為剛出身的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TA說在這個階段孩子都會有一個主要撫養人,也關乎孩子人格的形成。當孩子吵鬧,家長無所適從時,輕撫孩子的肩甲區、手臂區,會使孩子感到很舒服。甚至可以說這是每個人一生中被觸摸的最感到幸福的經驗。這也是安撫的一種方式,每個人都需要安撫。一個小小的互動式溝通練習教你如何增進溝通。
TA講溝通中只有兩種人,男人和女人。如果一個小女孩在3-6歲的時候有爸爸溝通,從小就有了跟異性溝通的能力和經驗。如爸爸不在身邊,可創造與其他異性溝通的條件,可以是爺爺、舅舅、男老師…目的就是要有讓孩子與異性溝通的環境。小男孩也是如此,小男孩可以跟幼兒園老師溝通。
學習做一個可以「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別人的情緒,可以轉化自己的情緒,可以轉化別人的情緒,可以鼓勵別人激勵自己」的人。人生有兩種境界,一種「沒關係,有我在」,一種「我該怎麼辦?」。對於第一種人要學會授權給別人、尋找身邊的資源。
即使兩個人都沒錯,溝通還是很挫折。因為有不同概念、不同經驗、不同文化的影響。男人跟女人接收信息的點不同,所以溝通方式也有差異。在人生許多溝通的關鍵時刻,非語言即動作常常會比較重要。溝通中沒有對錯,只有差異。
女人的愛是計次數的,同樣100朵玫瑰,一次送一朵,送100次所代表的愛遠遠大於一次性送100朵;任何不好的語言不要超過17次,17次後自動進入潛意識;有愛又有用的安撫語言:「等一下我陪你去逛街陪你買你喜歡的東西送給你,好嗎?」
孩子犯錯的時候沒有批評,而媽媽只需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修正錯誤。雖然以後還會經常犯錯誤,但孩子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處理後果——這樣可以培養有用的願意面對困難的人。美國諾貝爾醫學獎John就是這樣被母親培養成才的!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新浪微博@中國心理學家大會,關注中國心理學家大會專家巡講精彩資訊。
中國心理學家大會 微信號:psychforum
分享是一種美德、關注是一種智慧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新浪微博@中國心理學家大會,關注中國心理學家大會專家巡講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