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魔獸》電影在華票房突破9億,用時僅四天時間。然而在此之前,外媒對《魔獸》電影的素質褒貶不一,甚至有媒體給出29分的大爛片評分,如果影迷、遊戲迷們根據外媒評分去做決定是否去看的話,相信《魔獸》票房並不會如此快速的突破9億元大關。
當然票房並不一定能衡量出電影的好壞,尤其是像《魔獸》這樣有著龐大遊戲玩家群體的改編類電影更是如此,但真正看過這部電影之後,你會覺得外媒的29分給的合理嗎?
誠然,《魔獸》這部電影有一些不足,甚至在劇情方面有較為明顯的BUG,但對於魔獸迷們來說,還是值得去看一看的,如果你相信了外媒的評分而決定不去看這部電影的話,至少對於魔獸迷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會遇到人云亦云的情況。
比如當朋友圈裡有人轉發一篇閱讀量過萬的謠言性質的文章給父母,他們多半會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你;而在你苦口婆心用科學知識揭露這篇文章的不合理性時,他們多半會把你的話當作耳旁風。這也是為什麼朋友圈謠言如此泛濫的原因,實際就是抓住了人們習慣人云亦云的特點。
再比如我們在一些購物網站裡看買家評論,好評、中評、差評都有,但不少人會下意識的忽視好評,而被少量的中評或差評所影響,進而決定不去購買這款產品,這也是人云亦云的一種表現。而我們又往往習慣於把不好的事物放大,同時又很容易忽略好的事物,致使我們很多時候都會被一些沒有根據的言論所影響。
我們很多時候會不自覺的把不好的東西放大去看
此外拿PC來說,前些年始終有一種聲音在不斷的「提醒」用戶,「電腦硬體性能過剩,並沒有必要去更換新電腦」,起初可能只是幾個人在傳達這種言論,但後來說的人多了,大家也就把這個理念當作是至理名言了,然而事實確實是這樣嗎?
新電腦比老電腦強在哪?
其實是否去更換新電腦,性能只是眾多決定因素中的一個,而並非全部。
如果你是三年或五年以上老電腦的用戶,那麼你可以仔細想想現在手上的這臺三、五年前老電腦都遇到了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有沒有足夠理由去讓你下決心換一臺新電腦?
以五年前老電腦為例,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保有量最大的應該是聯想y460或者Acer 4820TG這樣的經典機型,在當時應該說是性價比爆棚的機器。那麼這些機器如今還能滿足你的應用需求嗎?讓我們試著分析一下:
以y460為例吧,這款機器在當年真的是紅遍大江南北,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然而如果今天依然還在用這款機器的話,它可能存在下面這些問題:
首先就是硬體性能。y460基本採用了第一代或第二代酷睿平臺,以當時性價比最高的酷睿i5 430M平臺為例,其處理器性能跑分單核為2749分左右,雙核為6361分左右,為如今,即便是低電壓酷睿i5 6200U處理器的性能,單核也達到了5720分左右,雙核接近13000分,單核多核性能均超出2倍多,實際體驗更是天差地別。
▲聯想ideapad 710S相比老電腦來說,無論是顏值還是性能都更高一籌
我相信現在還在用y460的朋友,一定經常會遇到遊戲載入速度慢、看網絡超清流媒體視頻卡頓等等狀況,這一方面是因為處理器運算速度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處理器硬解碼性能不夠所導致的。
其次,就是運行速度。當年筆記本電腦基本都是機械硬碟,即便內置了固態硬碟,其容量最多也就32GB,美其名曰提升緩存速度,實則這種提升並不大。因為固態硬碟性能很多時候跟容量有較大的關係,32GB固態硬碟在今天看來真的是捉襟見肘了。
硬碟性能決定了系統、軟體的運行速度,如果你發現你的電腦開機都要1分半鐘、甚至更長時間,同時打開軟體、遊戲也要花費至少數十秒鐘的時候,那麼說明你電腦的硬碟已經不足以為你保證高效的運行體驗了。
再者,就是視覺體驗。三、五年前的老電腦大都採用TN面板與1366×768解析度。但如果今天有哪個廠商告訴你它的電腦是這樣的屏幕配置,那麼你可以爽快的把「傻X」二字送給它,因為你手中的手機、平板電腦都比它的解析度高。
▲以往的TN屏老電腦與時下普及的IPS屏新電腦視覺體驗對比
其實電腦屏幕並不只是起到顯示圖像的作用,因為這只是顯示屏最基本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內容顯示的準確度到底怎樣?比如一塊高素質廣色域屏幕,它能夠將圖片中色塊差異較小的區域都顯示出來,從而給用戶帶來最真實、準確的圖像還原,雖然很多時候你感覺不到它的優勢,但與老電腦對比之後,你會明顯有一種鳥槍換炮的感覺。
此外,老電腦的重量、續航能力、散熱如今也都成了問題。看著一個個只有1點幾公斤亦或是幾百克重量的筆記本,你還會覺得你手上這臺2.5公斤重的筆記本更方便嗎?看著別人坐火車、飛機時能用筆記本看倆電影,而你手裡的老電腦半個小時就沒電,你還會覺得你手上的老電腦沒問題嗎?看著別人的電腦滿載時核心溫度只有60、70攝氏度左右,而你的電腦一開機就飆到80℃,且發熱的地方不是鍵盤左右兩側就是左右側腕託,你還會覺得你手上的老電腦依然能再戰三五年嗎?
▲整機10.4mm厚度的筆記本你怕不怕?
可見,「電腦硬體性能過剩,並沒有必要去更換新電腦」這句「至理名言」其實是相對狹隘的,它並沒有涵蓋電腦換新的所有理由,而人云亦云則會讓你無法正視電腦產品、技術進步帶來的實惠。那麼時下是換新電腦的最佳時機嗎?
現在為何是PC換新契機
以往大家不願意換新電腦,一方面是覺得電腦更新速度太快,我花大幾千買個新電腦用一年,你就又換新平臺了,這錢花的好冤枉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老電腦很多情況下還能湊合,升級一根內存、加塊固態硬碟又能再用一段時間。正是這種「不值」與「湊合」的心理,讓不少人覺得換新理由並沒有那麼強的說服力。
然而事實怎樣呢?
產品多樣化給換新帶來更多可能
其實如果仔細看看現在的PC產品的話,你會發現相比三、五年前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產品多樣化上的突破,給用戶帶來了很多的可選擇空間。
三五年前我們在選擇筆記本的時候,大多只能選擇傳統開蓋式的產品,而如今則有翻轉屏、可插拔、外接顯卡、微邊框等等眾多不同樣式的產品可供選擇。比如注重產品美觀度的朋友,可以選擇微邊框筆記本;注重便攜性的可以選擇可插拔型的2合1電腦;注重多重使用體驗的可以選擇翻轉屏電腦;而注重高性能的則可以選擇外接顯卡筆記本,這些多樣化的產品在以往是體驗不到的,也是依然在使用老電腦的用戶直到現在都沒有體驗到的。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並不在乎什麼可插拔、翻轉屏之類的產品,老電腦用著也挺好」,但就我所知,我身邊不少拋棄了老電腦選擇新電腦的朋友在體驗過新電腦帶來的便利性之後,都轉變了這種看法,因此很多時候只有我們自己體驗過了,才可以對某些事物下定論,否則就會陷入人云亦云的怪圈當中,而無法親身感知事物的真相。
▲多樣化的產品可供用戶選擇
硬體性能提升讓體驗更流暢
有很多人覺得英特爾在奠定PC硬體平臺王者地位之後,這些年開始慢慢走上了擠牙膏的不歸路。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隨著硬體製程工藝不斷接近1nm臨界點,功耗不斷接近1W臨界點,超頻4.5GHz很難再實現突破等等現實問題的出現,新硬體平臺性能每有10%- 20%的提升,背後所面臨的困難就呈幾何倍數增長。而之所以英特爾這些年來似乎給人一種擠牙膏的感覺,多半是大家把硬體的提升僅僅放在兩代產品之間做對比,而忽略了硬體性能提升的持續性。
如果你把三五年前的老平臺拿來與最新的平臺做對比的話就會發現,在之前提到的這些硬體規格提升越來越難的情況下,能有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性能提升,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此外,我們看硬體的提升也不應該僅僅著眼於跑分,還要看到硬體功能方面的提升。比如全新的指令集、更高效的睿頻3.0技術、更強的硬體解碼能力等等,也都是新平臺性能提升的表現,只不過這些提升很多時候是隱性的,很難被用戶所感知到。
舉個例子,如果現在大家手上有第三代或者更老一些的酷睿平臺電腦,你可以試試打開一些高清網絡流媒體視頻,並且連續看上20分鐘左右的時間,我相信你會逐漸感覺到機器變得卡頓起來,再看更長時間的話瀏覽器也可能卡死。其實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並不是視頻網站有問題、或者你的瀏覽器有問題,而是因為老電腦硬體解碼能力不足、以及緩存空間不足等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新平臺則沒有這種問題,但這些往往是大家會遇到,但並不像性能不足這種問題那樣能夠更頻繁、更直觀的感受得到的問題。
因此,新電腦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整體性能體驗更好,還在於對很多你平時難以直觀感受到的功能方面的支持,這才是新電腦最大的換新理由所在。
硬體升級周期延長讓新電腦更「值」
在過去的大概8到10年當中,電腦行業以超速發展的姿態迅速走向巔峰,然而硬體頻繁更新則讓用戶感到莫大的壓力。老平臺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新平臺更新,這對於用戶而言是很難抉擇的事情,到底是繼續用老電腦呢?還是換新電腦?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疑問,很多用戶開始覺得電腦換新變得越來越不值得,因為新電腦的保值期實在是太短了。
然而就像我們先前所說的那樣,當硬體平臺逐漸向臨界點靠攏時,這種換新速度開始放緩,以前一年一更新的節奏在近兩年已經逐漸被打破,比如第六代酷睿平臺發布於2015年,而下一代則至少要到2017年才會上市,實際產品價格穩定下來或許都會到2018年了,可見這種高速度的換新節奏開始放緩,用戶手中電腦硬體的保值期開始變長,因此換新就逐漸成為一件比較「值得」的事情。
結語
其實我們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難免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從而對某件事情的判斷陷入人云亦云的狀態。就拿電腦換新這件事情來說,當一些聲音認為「電腦硬體性能過剩」,或是認為「老電腦還能湊合用」的時候,如果你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而是根據這些所謂的觀點做出「不換新電腦」的判斷的話,那麼你可能就錯過了換新的最好時機,同時也無法體驗新電腦帶來的流暢感、便攜性以及易用性,這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