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動的offer》在昨晚迎來了大結局。不少上班族是在拼命加班之餘,努力擠出一點時間追這檔職場真人秀。屏幕內外,反差不小,現實中的職場往往冷酷而不盡如意,節目裡則有和諧的公司氛圍、平等的職場關係,還有各位實習生肉眼可見的個人成長。
稍微有些現實職場經驗的人,都知道節目經過了美顏濾鏡式的精心剪裁。明知與現實存在距離卻仍然願意繼續追下去,恰是因為它提供了某種慰藉——現實有點苦,那麼就讓我在節目裡找點甜。
但在現實職場上不盡人意的事件一次次引發輿論熱議的背景下,在節目中找尋心理撫慰之餘,我們也不妨再多展開想想——好的職場應當是怎樣的?身處職場的每一個人,能為此做些什麼?
去年10月看到《令人心動的offer》即將播出的消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來了。一方面是因為原版綜藝《Good People》上半年在韓國熱播,按照歷史經驗,會很快在國內得到複製;另一方面,年輕人正逐漸成為文化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更可以說是在國內興起不久的真人秀的「原住民」。
當都市青年的各個生活側面——婚戀、代際、旅行/生活紀實及更細分的青年潮流文化——均被瓜分殆盡之時,一個「房間裡的大象」式的中空也就愈發凸顯,它同樣也是現代都市敘事中的必備要素:職場。
最近這些年,職場劇/電影逐漸成為備受市場追捧的一類題材。從引起廣泛討論的《奮鬥》《杜拉拉升職記》《歡樂頌》,到飽受詬病的《創業時代》《談判官》《翻譯官》,一個共同特徵是,其中言情、家庭倫理的戲碼出盡風頭,而作為職場劇中最核心的「職場」卻單薄得一擊即碎。有的是對特定行業缺乏常識,有的是刻畫辦公室政治如同兒戲,更多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僅僅是將談情說愛裹上一層「年輕人奮鬥」的糖衣。有人對此總結,別人的職場劇演的是職場,我們的職場劇演的是人在職場上談戀愛。
《創業時代》裡,男主拿著商業計劃書去見投資經理,一開口就是「美女」,還未等對方開口,又搶先介紹了自己。我的投資人朋友和我吐槽:這樣的創業者,可以左轉出門了。不說你的項目如何,好歹得先知道我的名字吧,不然我憑什麼給你錢?
今年上半年,《我和我的經紀人》上線,號稱是「中國首檔聚焦經紀公司的職場真人秀」。前幾期尚有年輕的新人宣傳遭遇領導否定突破職業瓶頸的故事線,後半程則徹底失焦,越來越多的藝人取代了他們的經紀人,登上舞臺。這多少流露出了節目製作方的某種不自信:一檔以素人為主角、講述職場故事的真人秀,真的會有人看嗎?
《令人心動的offer》做到了一點,真正將「職場」引入了我們的綜藝視野。如同學者張慧瑜所言:「在現代性文化中,生產領域一直是隱而不彰的黑洞,反而家庭、酒店、咖啡館、購物廣場等消費場所成為文化表現的主導空間。後工業時代的職場故事把白領從消費主義空間中『拯救』出來,還原其作為生產者的身份。」
第一期中,觀察室嘉賓周震南提到他認識的一位經紀人姐姐,從她身上勾勒出了他心目中的職場生活:桌上擺著綠植和偶像的照片,一邊打字一邊喝奶茶,旁邊還放著一個蒸臉的儀器。而當另一位嘉賓Papi醬說到,她每次去辦公室要待上8到9個小時,周震南發出了驚呼。何炅補上了一句:「難道你以為在辦公室蒸臉15分鐘,就回家嗎?」
看過《令人心動的offer》,你就知道職場生活並不是在辦公室蒸臉15分鐘,然後回家。節目設定在了律師行業,八位法學院學生到上海的一家律所實習一個月,每期都會發布一個課題,在四位帶教律師的指導下,他們要爭奪兩個轉正offer。在看節目的時候,有不少地方都讓我聯想到了我自己或身邊朋友的職場經歷。從選人上,可以清楚地看出節目組希望切入的一些痛點:
學歷壓力。在面對來自北大、人大等名校的同僚,一位大連海事大學的實習生面露出尷尬的神色:「我都不敢說了,我學校不怎麼……」但學歷太高也並不定是好事,北大女博士要被帶教律師詢問:如果現在從實習律師做起來的話,落差會很大,你是怎麼考慮的?
實習經驗。八位實習生背景各異,有人曾在頂級律所實習過,有人已經代理過民事案件,但也有人是職場小白,被質疑「簡歷裡有關法律的只有57個字」,實習第一天穿著學生襯衣,哆哆嗦嗦地練習開場白。
女性婚育。同樣是上面這位北大女博士,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已婚人士,在帶教律師提及婚姻狀況時,她主動提到:我現在還沒有孩子,結婚了也不會佔用我太多時間。
但在上述這些實習生個人特性差異之外,一旦故事情節進入到實質性的職場工作情境當中,稍微有些現實職場經驗的人,都能明白節目呈現出來的並非8位實習生在這一個月內所經歷的全部。如果你是視頻網站的VIP會員,你就會看到一個內容更加豐富的「特約版」,看完之後,相信你對8位實習生的感受會有所不同。更何況,更大量的視頻素材,是特約版裡也沒有的。
儘管節目中也有實習生面對帶教律師的否定批評後崩潰流淚的場面,試圖讓觀眾們感受職場競爭中挫折與壓力,但更多時候,它呈現出的是一種高度理想化的職場景象:
帶教律師會反覆自掏腰包為加班的年輕人點好豐盛外賣,工作表現不佳時總能得到上司的大度諒解和耐心指導,在相互競爭中落敗的一方會毫不介懷地向勝利者虛心請教,團隊協作出現意見不合後每個人都習慣性反省自己而不是怪罪別人……
這樣的職場環境,自然是美好的。但在感受這種美好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意識到,作為一檔在現實情境中展開所有劇情的職場類節目,它所呈現給觀眾的,並不是真實職場的全部。舉個例子,在節目中,無論是帶教律師還是實習生,我們感受不到任何一個人會面臨性別問題導致的困難,似乎所有人都生存在一個全然平等的性別環境裡。但現實中的職場環境真的是全然平等的嗎?恐怕並非如此。
同樣是影視作品,在前段時間引發巨大共鳴的《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性在職場中的困境以綿密的細節抽絲剝繭:畢業前夕,父親勸她「等著嫁人」;女廁所被男同事安裝攝像頭;被要求陪男性部長喝酒;明明能力更強,升職更快的總是男同事;最後,由於生了小孩,無法兼顧事業和家庭,只能辭職去做家庭主婦。
除了八位實習生以外,四位帶教律師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打開節目的彈幕,對帶教律師幾乎是出奇一致的好評:「X律太暖心了」「神仙領導」「打著燈籠都找不到這樣的老闆啊」。相較實習生們,我反而更喜歡看四位帶教律師的戲份:他們中有人是外表幹練、說話強勢的女強人,有人是愛研磨咖啡、和實習生打成一片的「暖男」。當他們私下聚在一起的時候,會討論「XXX又進步了」「我打賭XXX這次是第一名」,「領導」的身份被弱化了,更像是不停為子女操心的「老父親」「老母親」。
初入職場時,每個人都會幻想遇到這樣的好領導,但很多時候現實並沒有那麼美好。最近,我聽說我的一位朋友剛剛從公司離職。有天早上她的領導給她打來電話,電話裡從「你為什麼交活這麼慢」到「你寫的ppt有多差」進行了全方位的摧毀式打擊,她那天掛斷電話後,一直在房間裡哭到了晚上,兩天後去醫院,診斷出了抑鬱症。她說她意識到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領導想要的並不是一個人,一個可以慢慢培養的後輩,而是一個不停產出的機器。
這當然是一個極端例子。但不可否認,在職場中,我們都處於強大的規訓權力之中。從996、華為前員工被羈押251天到Facebook工程師自殺事件,無論是工作時長、法律保障還是心理健康,職場人士尤其是新人正在承受來自各個維度的巨大壓力。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觀眾一邊在經歷高壓的職場生活,一邊還要觀看這麼一檔職場真人秀了——現實裡感受到的壓迫和剝削,在節目的柔光濾鏡之下,像雀斑被一顆顆摘除。
除此之外,現實中還有因出身經歷導致的境遇差別。儘管節目並未直接交代8位實習生的家庭背景,但仍可以從一些片段窺出端倪。北大女博士住在一處擁有後院的別墅裡,一位實習生的父親是法官,另一位自幼去韓國念書,後又在澳洲留學。原版《Good People》中,安排了一位同時有四五份兼職以補貼家用的寒門學霸,而在《令人心動的offer》裡,實習生們大多都擁有優渥的家境,不必在理想和麵包之間做掙扎,也不必因為自己出身不佳而怨天尤人。
《歡樂頌》有一個支撐全劇的設定:五姐妹分屬五個社會階層,階層和居住空間的大小完全吻合。儘管劇裡用跨階級的女性情誼達成了某種和解,但直到結局——比如樊勝美靠婚姻改變命運的灰姑娘夢碎——五姐妹依然停留在各自的階層之中。
一個在投行工作的朋友曾告訴我,他們業內有這麼一個神秘的群體,這些人沒什麼業務能力,幹活也不靠譜,當他在哼哧哼哧加班的時候,他們在泡夜店和看電影。但奇怪的是,上司總會尤其青睞他們,時而顯得畢恭畢敬,職務也像火箭般躥升。這類人被統稱為「VIP」——important之處就是他們都有個好爸爸。
反觀《令人心動的offer》,暗藏的敘事邏輯是:一群被抹平了出身差異的年輕人,站在同一個平臺同一個起點,在「越努力越優秀」信條的指引下,展開良性競爭。即便要說「不同」,也是能力的不同而非出身的不同,而能力的不同亦能通過努力補足。
從節目的剪輯方式可見一斑。每期節目幾乎都有一個/一組重點人物,這一期裡ta或ta們必然會實現某一方面的成長。比如有一期是一位實力欠佳的實習生首次擔綱組長,突破自我逆風翻盤;另一期是兩位實習生產生溝通矛盾,在下一次的合作中重歸於好達成相互理解。這當然是美好的、熱血的,可這是現實世界,不是打怪升級的男頻文。一位豆瓣網友的評論說:「是XX的話,我直接改一星,這種專業性的東西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升,如果真的達到了這樣的效果,那我會告節目組誤導觀眾哦。」
「真人秀」在「真」和「秀」之間,「真」應當是一個更大的前提。在一次訪談裡,《奇遇人生》的導演趙琦在被問及錄製中的不可控因素時,是這樣回答的:「第一季竇驍登山的時候,如果因為天氣登不上去,這一集就什麼都沒有。別人問我該怎麼辦,我說沒怎麼辦,就只能是沒有。人生就有很多很高的預期你最後達不到,我們生活裡面沒有這樣的情況嗎?有啊。」
好在,那位豆瓣網友不用改一星了。到最後一次課題,那位職場小白明顯有了長足的進步,說話更流暢了,邏輯更清晰了,還隱隱約約展現出一絲攻擊性。可是和原本實力強勁的另幾位實習生相比,還是有不少差距。於是,觀察室裡的何炅拋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他逆襲了嗎?」
飛行嘉賓邱晨說:「我追著節目看下來,我也一直希望他能逆襲,但這恰恰折射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實在是太少遇到逆襲這種情況了,所以我們才會期待看見這樣一個故事。沒辦法逆襲才是人生的常態,很多人一開始的人生很艱難,起點比較低,很可能到最後也未必有獲得大翻身的效果。……卓越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結果,可是在平凡中獲得快樂、獲得幸福,也是一件蠻好的事情。」
在昨晚播出的大結局裡,最後獲得offer的三位實習生是第一次排名中的前三,也是節目裡公認的三強。如彈幕所說,「沒有逆襲」。
進入職場一年半,我也時常被各種焦慮籠罩:「為什麼我寫的東西總是達不到預期?」「我是不是不適合這裡?」「感覺別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後來我放平心態的方式是,告訴自己儘管沒能做到「最好」,至少在抵達「好」的路上更前進了一點點,這就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縱觀10期節目,稍微有些現實職場經驗的人,都知道節目經過了美顏濾鏡式的精心剪裁。明知與現實存在距離卻仍然願意繼續追下去,恰是因為它提供了某種慰藉——現實有點苦,那麼就讓我在節目裡找點甜。
但在現實職場上不盡人意的事件一次次引發輿論熱議的背景下,在節目中找尋心理撫慰之餘,我們也不妨再多展開想想——好的職場應當是怎樣的?身處職場的每一個人,能為此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