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無疑是畢業生完成身份轉變的一個關鍵過程。在此後,一個人往往才更接近「獨立自主」狀態。以往,我們向朋友、家人或網上的陌生人談起自己求職的經歷,有酸甜,有苦辣。當然,我們也可能更願意獨自咽下。當真人秀節目也表演起畢業求職時,我們是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產生共鳴,還是發現那不過只是鏡頭下的畫面?如果說,真人秀的觀眾清楚兩者的距離,那麼在看職場類真人秀時,是在看什麼?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海報。
正在熱播的職場觀察類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自去年第一季就備受關注。這檔翻拍自韓國綜藝《Good People》的真人秀,從剛開播時飽受爭議,到最後以豆瓣評分8.3分收官,不可謂不成功。
也是基於這樣的基礎,第二季的觀察嘉賓直接請來了撒貝寧、楊天真、周深這些或專業或自帶話題度的明星,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節目組想要超越第一季的野心。但開播到現在,熱度不減,口碑卻沒有達到預期。
理解這一切,先來看看觀眾最期待一檔觀察類真人秀表演什麼。
撰文 | 帕孜麗婭
01 觀察與窺視:真人秀的「紀錄片化」
不同於以往真人秀中,觀眾只能作為普通觀眾看到鏡頭展示的一面,觀察類真人秀的核心在於「觀察」,觀眾不僅能看到真人秀的演繹,還能看到所謂觀察團對真人秀觀察與點評。
觀察類真人秀,已經呈現綜藝「紀錄片化」的趨勢(同樣,紀錄片領域也有紀錄片的「綜藝化」之說),它使得綜藝節目能夠除了娛樂元素,還能具備紀錄片的「真實感」,並能借娛樂形式討論社會問題。
綜藝、紀錄片,近年來兩者彼此影響的程度越來越深。紀錄片導演陳曉卿認為,紀錄片行業呈現綜藝化的趨勢,而這也給他帶來挑戰。圖為《風味人間》第二季畫面。
弗洛伊德說:「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偷窺他人的欲望。」在分析影視劇時我們總會強調「窺視」一詞的重要性。但影視劇因其製作和表現特點,無法完全滿足觀眾的窺私慾,不得不承認的是大部分人都會對他人的私人領域有強烈的好奇心,會期待被觀察者飲食起居、人際職場等私人領域的全方位公開化。
觀察類真人秀就是依託於觀眾的這種期待出現的,觀察室給了觀眾窺探他人生活的機會,最重要的觀察室的設置使得這種「隱私侵犯」正當化,觀眾能夠以合法身份進入被觀察者的隱私生活。
不同於許多聚焦於婚戀問題的觀察類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將視角放在了求職的大學生身上,觀眾能夠看到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面對種種職場問題後的行為和態度,這是節目最核心的內容。
另一方面,觀眾不光能看到被觀察者的生活日常,還能看到觀察者的互動討論,也就是觀察團的討論。這種在兩種視角下的隨意切換,恰如羅蘭·巴特形容的「用居高的視點,即上帝的視點來傳發故事。」上帝視角給予觀眾的是視覺和心理的雙重滿足感。
《神話修辭術》,[法] 羅蘭·巴特 著,屠友祥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
因此,從觀看節目來說,觀眾既希望能看到實習生在職場的成長,有希望能看到何炅主持下的觀察團有犀利的點評。特別是第二季撒貝寧和徐律的加入,提高了觀眾的期待值。
如果說實習生的成長有助於觀眾代入自我,產生共情,那麼觀察團的點評就有助於觀眾看到交戰的不同觀點,形成對社會現象的獨立思考,避免成為馬爾庫塞筆下的「單向度的人」。
02 差異與困境:消失的「影子」
從節目本身來看,第一季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我們在這些實習生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那種從象牙塔步入社會時的惶恐、不安看著是真實的,即便觀眾都知道這只是一場真人秀。
但這一切在第二季的面試環節就消失了,或者說,已經沒那麼強了。第二季開播至今,引發的話題是「王驍才是凡爾賽」「朱一煊自來熟」等不痛不癢的內容,而對一些原本可以認真探討的話題或一筆帶過,或單方面下了結論,失去了之前觀察和點評必有的精髓。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的提問畫面。
在第二季的面試環節播出後,網上出現不少聲音,探討女生在求職時被問到「以後會以家庭為重還是事業為重」是否合理,不少女性也藉此話題闡述了自己曾經歷過的職場性別歧視。可以說,這是一個當下年輕人非常關注的話題。但上一季還能認真探討女性懷孕後遇到職場歧視怎麼辦的觀察團,這一季對這樣的面試環節並沒有表達多少質疑,這也引發一些觀眾的不滿,表示「直接棄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學霸」王驍和「背水一戰」的丁輝。王驍出場自帶斯坦福光環,輕而易舉獲得實習資格,在之後的節目中也幾乎三句不離斯坦福,也由此被帶入了最近的凡爾賽文化,網友戲稱他為斯坦福凡爾賽。而丁輝更像是許多普通人的縮影,出身不算好,本科一般,但憑著要證明自己的倔強、不服輸的心態,逆天改命,成功從銷售轉型成為了律師。
王驍被網友戲稱斯坦福凡爾賽。圖片源自網友@王曉曉對節目的截圖、對比。
如果說王驍的簡歷是優秀的標準模板,那麼丁輝的簡歷就是逆襲的絕佳示範。但這樣的逆襲似乎並不受帶教律師待見,帶教律師們認為丁輝喜歡背水一戰的性格會讓自己和身邊人都很辛苦,並不建議年輕人模仿他。
簡單的盲從無論何時都不算理性,但另一方面,年輕時走上了一條不適合自己的路,想要改變就是對自己和身邊人不負責嗎?這樣的價值觀,顯然無法得到當代追求自由、個性的年輕人的支持。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實習生丁輝。
進入實習環節,丁輝與其他幾名實習生和帶教律師的格格不入被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作為普通人的觀眾,會不由自主將自己代入丁輝的處境,然後感受到更強烈的尷尬與挫敗。正如網上曾有人調侃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
都說「紅圈所」(指比較「頂級」的律所)是鄙視鏈最明顯、最看出身的地方,其他幾名實習生也大多符合「紅圈所「這些不成文的規定,基本都有著留學背景,家世背景不錯,有的可以開車去實習,也有的喜歡閒暇時乘船航行,總之,大多過著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生活。
而丁輝則有著許多年輕人的縮影,出身不算好,沒有留學的條件,卻也不甘就此過完一生,一次次背水一戰,獲得與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機會。但最後卻被質疑年齡大、本科出身不夠好。於是,年輕人再次從丁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當一些所謂的不成文規定在鏡頭中展現,且所有人都默認這些規則是正常的時,年輕人不得不陷入失望後的自嘲。
前段時間「內卷」成了熱門詞彙,各行各業都在吐槽內卷嚴重,學者們也在強調,內卷的出現跟社會單一價值取向密不可分。即便如此,年輕人不得不一邊抱怨著內卷與不公,一邊加入這場暫時看不到終點的賽跑,因為不參加意味著被淘汰。
上個世紀80年代,在「內捲化」進入漢語世界之初就已經被誤讀,持續至今,而誤讀後的「內捲化」反而展現了令人吃驚的概括能力。點擊圖片查看往日推文《現在流行的「內卷」,從34年前就開始被誤讀》。圖為《大明王朝1566》(2007)劇照。
豆瓣有個知名小組「985five引進計劃」,小組成員常自稱「小鎮做題家」,認為當年就是靠著刷題功力在高考中拿到了985的入場券,但是進了985才發現強者之外更有強者,不願意成為強者,就只能躺平當一個「five」。
可身處名校的強者之間,即便下定決心躺平,也難以擺脫「朋輩焦慮」,繼而陷入更深的無助與焦灼中。
03 綜藝的內與外
有人說《令人心動的offer》是「令人自卑的offer」,節目組找到的這些家境、外貌、學歷樣樣都好的學霸們只是大學生中少數的一部分,無法代表普通大學生的處境。反而可能會讓一些公司提高對應屆生的期待和要求,讓更多普通學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
自第二季開播以來,豆瓣各個小組充斥著「心動的offer看得我整個人都不好了」「能不能出普通人版offer」之類的話題,精英們的日常與遇到的難題,如今已無法引起普通觀眾的共鳴。
當整個社會都在號召大家向上、都在展現金字塔頂端人的生活時,我們就會漸漸失去向下看甚至平視的習慣,久而久之,底下的普通人會被忽略乃至無視。而被忽略的普通人則會在自我懷疑中陷入失語。
「紅圈所」月薪兩萬+的實習工資固然引人羨慕,但2020年春招季的應屆生崗位的平均薪資只有5838,基本算是節目組實習生工資的五分之一。
網絡招聘平臺統計的2020年春招季應屆生崗位的平均薪資、平均期望薪資,來自BOSS直聘研究院。
而近年熱門的網際網路技術類崗位,應屆生平均招聘薪資為7036元。而當前提供這些工作崗位的大多是一線、新一線城市,考慮到這些城市的住房成本,現在的年輕人面對的環境遠沒有節目中呈現的那樣光鮮亮麗。
《令人心動的offer2》第一期的題目是《職場如戰場》,但在觀看節目時,觀眾會發現每個人在這個戰場的站位本就有所不同,更重要的,對普通大學生而言,比起作戰,更在意的是生存下去。
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喪」了,「佛系文化」「喪文化」在網際網路的興起讓一些學者提出這是在與日本「低欲望社會」相對應。日本的低欲望社會是指年輕人不結婚、不生育、不買房的社會現狀,被消費綁架的日本社會中,青年人以「佛系」躲避房價、物價的高企,用低欲望的極簡主義生活態度抵抗消費社會。「喪文化」表徵了某些消極的社會心態,表意背後卻是青年群體真實的生存樣態。越來越強烈的社會焦慮和相對剝奪感,使得當代青年只好用一種看似絕望頹廢的方式表現自我。
日本電視劇《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2016)劇照。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甚至都不出門,在日本社會成為一種流行。
而在中國社會,有學者研究指出,「佛系青年」背後依然是「喪文化」特質的凸顯。從以前的「都行」「隨意」「沒關係」到如今的「躺平」,年輕人的「喪」特點日益突出。這種看似不思進取的生活狀態,其實只是年輕人面對種種生存、生活壓力的消極抵抗。
正如《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心態研究報告(2016)》中寫到的:「對個人而言,整個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指數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很難讓其產生明顯的觸動,但與他人、他群的收入或生活狀況比較卻可以生動展示彼此差距的具體維度和程度,從而對其公平感和主觀幸福感產生直接影響。」
而當一檔綜藝讓我們看到與普通觀眾不在統一起跑線的「精英們」的廝殺時,且觀察團除了撒貝寧無一人替普通人發聲時,我們除了大呼「學霸真厲害」外,好像也別無選擇。
04 「覺出一點不必放棄的希望」
「品到苦澀中的一抹甜」
在真人秀構建出的擬態環境中,面對「中產階層」敘事與個人當下所處環境的對比、媒介環境與個人真實狀況的衝突,年輕人可能陷入一種割裂感。這樣的割裂很容易讓年輕人失去對自我、對未來的信息,從而陷入「消極」思維。
有趣的是,《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一季中曾經強調追求律政夢的幾位實習生,如今大多沒有從事相關行業,轉而做了博主,或者說網紅。這檔職場觀察類的真人秀未必使他們獲得了多少職場晉升的技能和素質,但至少擁有了名氣和流量,選擇利用這些名氣過更好的生活無可指摘。
我們無意評價這些同學的個人選擇,但需要反思的是這樣一檔節目的存在意義究竟在何處。一檔以求職為主要內容的節目,最終的求職者大多放棄了本來的行業,本就是件值得思考的事。
其實年輕人並不需要太多所謂的說教與指導,只是希望能在屏幕上看到一點自己的身影,覺出一點不必放棄的希望,品到苦澀中的一抹甜。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這就足以成為令人心動的offer。
本文內容系獨家原創。撰文:帕孜麗婭;編輯:西西;校對:薛京寧。題圖素材來自電影《喜劇之王》(1999)劇照。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