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知道《一把青》,是在無意中刷到了一個視頻,有部臺灣的電視劇講述了民國空軍飛行員的故事。後來才發現,原來這部電視劇是改編自白先勇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說。
小說的篇幅真的很短,我花了十幾分鐘,慢慢地讀,原來那麼悲痛艱難的往事,撕心裂肺,卻只是凝練成了幾句淡淡的刻寫。很奇怪啊,電視劇的演繹,虐心、不忍,觀眾會情不自禁地落淚,但是看了小說後,不是大喜大悲,而是生出了一種莫名的憂傷感,說不出卻又無處安放。
《一把青》的故事,是從抗日勝利,還都南京的那一年開始的。小說的第一視角是國民黨空軍第十一大隊的大隊長江偉成的妻子,秦芊儀。郭軫是江偉成的得意門生,是整個十一大隊裡最有前途的空軍飛行員。大概是空軍的緣故,雖然英俊瀟灑,不愁吃穿,但空軍的職業卻讓大多數女孩子望而止步。而這次,郭軫愛上了金陵女中的一個女孩子朱青。他們愛得轟轟烈烈,就如同每個墜入愛河的男女,很快他們結了婚,朱青也住進了空軍眷屬的仁愛東村。朱青也成為了那無數個時常抬頭往天上望的女人中的一個。但沒想到,新婚不久,內戰爆發了,郭軫被派往東北戰場。
他再也沒有回來。
他們是將生命與藍天白雲綁在一起的人,一旦起飛,便不知歸期。十四年抗戰,他們為我們守衛頭頂的那片藍空,瞄準、發射,分秒之間,從空中墜落的不是敵人便是兄弟。空軍與陸軍最大的差別,大概是空軍戰士們永遠年輕,絕大多數空軍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5歲之前。
小說的故事,並沒有停在這裡。很多年後,在臺北空軍新生社的晚會裡,秦芊儀見到了多年不見的朱青,她變了。她不再是那個白衫藍裙的女學生,她的衣著分外妖嬈,眉間多了嫵媚,唱起歌來「有股懶洋洋的浪蕩勁兒」,她的身邊有了幾位空軍小少爺,整日裡湊桌打麻將,一邊打麻將一邊說風話。其中有一位叫小顧,小顧與其他人不同,而朱青待他,也是不同的。芊儀遇見朱青不過三四個月的光景,但同樣的故事卻再次上演,小顧出事了,他的飛機同樣沒能飛回來。
白先勇先生在《臺北人》裡說道,這些故事是紀念先父母以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裡,才子佳人,豪傑後浪,他們是史書裡的寵兒,身上帶有無窮的色彩,但對於普通人而言,普通人的國事,就是他身邊的家事,那一時一刻的悲歡離合,便是銘記一生的牽腸歲月。
對於這一段歷史,我不是親歷者,也不是見證者,就連我的父親母親也都和我一樣,只能在文字符號和圖片影像裡找尋到一些過去的痕跡。國之錚錚數十年,幾段烽火幾代人,我們的國家從危難中建立,無數交織著的故事逐漸連成了屬於那個時代的網格,英魂熱血升騰成光的模樣,留下的便是青春與信仰,忠誠與安寧。
如今的南京,有個地方叫做南京航空烈士公墓,那裡長眠著抗戰期間犧牲的3500名烈士,他們的一生,凝結成了墓碑上的英名和生平業績。這樣的烈士公墓,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有,南京有,武漢有,廣州也有,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兩個字:不忘。不去忘記那段烽火歲月,不去忘卻那些血灑白雲、馬革裹屍的皚皚忠骨。每一段歷史,都該被銘記,先輩那代人成就了歷史,我們在揮灑著現在,未來就留給了後人。時間也不過是循環往復的圓圈,回首相顧,如今的我們與曾經的他們一同熱血,大抵相同。
讀了這個故事,我沒有想到很多特別大的道理,拋開身上所有的標籤和形態,再次置身於歷史洪流當中,我們每個人都只是那渺小的一份子,而不忘,就是最大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