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顧:
運動會是小事,不用老師費心
快開運動會了,體育委員東子動員大家積極報名,練長跑的貝貝也積極給那些有可能拿名次的同學做思想工作。
第二天早晨7點20分,班主任李老師準時到教室準備上早讀,發現比往常少了好多人。李老師立刻詢問在教室的同學: 「怎麼少這麼多人?他們都還沒來上學嗎」。幾個同學七嘴八舌地說:「有的人去操場練運動會的項目了。」「小斌帶著男同學去訓練,貝貝帶著女同學去訓練。」李老師吃了一驚,走出教室,到走廊的南頭向操場望去,果然有十幾個孩子。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遠,有的在投鉛球。原來孩子們來得比老師還早,而且還自己找到了訓練用的體育器材。
李老師回到教室,過了一會兒,學生們也都回來了,一個個熱氣騰騰的樣子,小臉紅撲撲的。東子和小斌拿著三個鉛球,說:「老師,放到你的辦公室裡吧,這是從教練那裡借來的,可別丟了。」李老師說:「好,去放到我辦公桌下的紙箱裡吧。」這時李老師問浩浩:「你們幾點來的?」浩浩說:「7點。貝貝和小斌說,以後每天7點練。今天我負責找體育老師借標槍和鐵餅,就怕老師不借給我。小斌也只是借到了鉛球,老師怕出危險。」李老師說:「那我去試試吧。從明天起,我也7點到,咱們一起訓練。」
當李老師回到辦公室時,教數學的王老師說:「你們班的學生可真積極。我還認為是你讓他們去訓練的呢,小斌說這種小事不需要你費心。」李老師聽了感覺很欣慰。
轉來的學生沒人要,稀裡糊塗進了她的班
小斌是初二的上學期轉來的,看到小斌帶著籃球,預測他的文化課成績不會好,許多班主任都用各種理由推脫。當時李老師班裡的人數已經是年級最多的了,李老師認為不可能再安排到自己班,所以沒說話。
年級主任聽到大家都在擺自己的難處,很為難。小斌爸爸聽著老師們的議論,尷尬地看看這個老師看看那個老師,他能猜測出來是老師嫌棄自己的兒子,他讓小斌停下轉腳下的籃球。突然他把目光轉向李老師說:「主任,進這個老師班也可以。」聽到這話,所有的人都不說話了。
李老師吃了一驚,趕緊說:「我的班裡現在人最多,比別的班多好幾個呢。」主任就笑了,說:「孩子,你問問李老師班裡還能要你嗎?」李老師慌張地說:「班裡還有點事,我得去看看。」說著出了辦公室往教室方向走去。學生們都在上課,她只好往回走。
看到小斌腳下踢著球跟著自己,她說:「孩子,我的班裡確實人太多了。」小斌懇求說:「老師,就讓我進你的班吧。別的老師不要我。」說著就跟著李老師往回走。李老師說:「真的不行!」小斌眨著眼說:「肯定行啊,老師。你都說已經多好幾個了,肯定也是其他老師不要你就要了。你就也把我要了吧。」李老師真沒有想到小斌不按正常思路這樣思考問題,心中暗嘆這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強,但她確實也不想說出傷害孩子的話。
當回到辦公室時,只有主任和小斌爸爸在。小斌爸爸說:「老師,孩子就是喜歡打籃球,基礎知識差一點,不過他很聽話,很懂事。」李老師輕笑著,看了看小斌,說:「聽誰的話?聽老師的話還是聽家長的話?如果聽老師的話,基礎會差嗎?如果聽家長的話,家長會允許孩子一邊和老師說話,一邊轉籃球嗎?我感覺他不聽話!」小斌立刻停下轉球,站直,表情認真起來。
主任笑著說:「那你們聊。我去和後勤聯繫找一套桌凳吧。」見李老師不再有異議,主任便走了出去。就這樣小斌進班了。
不完成作業,但是我的品質好——果然又是個燙手的山芋
有一天,小斌沒有完成作業,李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當問起小斌為什麼完不成作業時,小斌說:「我聽不懂英語。但是我很誠實,不抄作業 。我從不做不懂裝懂的學生。」李老師一下子就被氣笑了,說:「你是個多麼好的學生啊。」小斌一看李老師笑了,立刻狗腿似的說:「老師,你也說,做人的品質比知識重要呀。」這時,李老師這才感覺自己果真是又接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教育是喚醒,應該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這樣想著,李老師問道:「小斌,那你說說除了文化知識不好你有哪些好的做人品質?你說,老師做筆記。」善良、尊敬老師、尊敬父母、樂於助人、關心班集體、熱愛勞動、愛護弟弟、幫家長做家務、不亂花錢、不迷戀遊戲、不打架、不罵人、遵守交通規則、不亂扔垃圾,看到李老師一直不停地記,小斌就一直說。過了一會,小斌說:「老師,我都這麼好了,還不行嗎?」李老師說:「行啊!我有一個這麼好的學生,很高興。你比許多孩子好太多了。你看看,前兩天3班的學生打架,你們王老師多生氣。過去,你學習不好,我總是感覺很丟臉,今天我覺得不丟臉了。以後,誰要是說你不好,我就和誰翻臉,他們有這麼好的孩子嗎?好了,英語學不會,不用寫作業了。數學,會嗎?不會也不用寫了。語文呢,會嗎?不會,也不用寫了。」
小斌好像意識到了什麼:「那怎麼成?我得寫作業,要不就考不上高中了。」 李老師笑著說:「不用上高中,一個好人不一定要上高中。」 聽了這話,小斌有點不高興了,說:「那老師你為什麼還上大學呢?」李老師說:「因為我喜歡上大學。你不是不喜歡上嗎?你連初中的知識都不喜歡學,更別提高中和大學了。等到以後同學聚會時,他們大學畢業了,你雖然是個初中生,但是我們是個好人呀!其實,他們上大學,也仍然是好人!」
小斌像個鬥敗了的公雞,說:「老師,其實你訓我,我心裡就會舒服很多。可你每次總不訓我,我就覺得很難受。我不是不想學習,真的是學不會。」李老師說:「古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說明學習需要勤奮刻苦。你是個懂事的孩子,學習重要的道理估計早懂了,我批評你,除了證明你又犯錯了,沒有別的作用。」小斌問:「老師,你不生氣嗎?」李老師說:「我生自己的氣。這麼好的孩子,我卻不能幫助他勤奮起來、刻苦起來,讓他更優秀。沒有遇到一個好老師能夠幫助你,我替你難過。」
小斌低下頭,說:「老師,我轉學是因為老師說換個學習環境對我的學習有好處。爸爸是找了熟人我才到了這個學校的,沒有老師願意要我,他們也沒有幫助我勤奮起來、刻苦起來,你在我心中是最好的老師,你千萬不要為了我生氣。我是學生應該學習,老師們都說過;上課認真聽講,老師們也說過;課下認真做作業,不懂要問,老師們也說過,這些道理我懂。」李老師說:「你什麼道理都懂,卻不肯去做,也真讓人沒辦法。」
小斌說:「那天你說如果聽老師的話我的基礎就不會這麼差,你說得很對。我的確不聽話。我也想好好學,可是一出老師辦公室就做不到了。他們訓我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們除了會訓人,沒什麼了不起。可是你不一樣,同學們喜歡你,我也喜歡你。剛轉學來的那一天,同學們警告過我,如果讓你生氣他們就會找我算帳。」李老師吃了一驚,問道:「誰警告你了?讓我批評他們。」小斌說:「沒關係。我們現在都是好朋友。我向你保證,我會改,不是怕同學們找我算帳,而是怕你生氣。上課我會認真聽,不懂的問老師和同學,認真完成作業。我能夠堅持一星期,老師,你監督我,可以嗎?」李老師好像發現了亮光,心中一喜,說:「那就看這一星期,先去把英語作業問會了,做完了交上。向英語老師承認錯誤。」小斌說:「好的,老師。」
和諧的師生同學關係,親如一家
之後李老師,有意識地觀察小斌,並及時和他談心。因為他體育方面突出,和體育委員東子成了好朋友,東子經常幫助他學習。小斌學習進步很快,變得越來越自信。
有一天,體育課上貝貝的腳扭傷,小斌和幾個男同學輪流背著貝貝上下三樓兩個星期,成為校園裡的一道風景。
想著這半年來小斌的變化,李老師欣慰地笑了。
她認為,孩子們都把她當成最親的人,這是最高的獎賞。
案例分析:
1.老師要有一顆理智的愛心。「我的班裡現在人最多,比別的班多好幾個呢。」一個14歲的孩子,根據老師的一句話就能夠敏感地判斷出來李老師與其他老師不同,這是他被許多老師批評後,總結出來的。小斌在面對老師批評時,有著豐富的應對經驗,但是他在李老師不急不緩地愛心包圍下,性子變得柔軟了。他很快和同學們融為一體,不想再讓老師生氣,願意主動為老師分擔工作。在工作中,學生敢於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與老師日常尊重學生的想法是分不開的。李老師很清楚自己的育人目的,就是要喚醒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這種愛是理智的師愛。
2. 老師要善於觀察。小斌一出現在老師們的面前,閱生無數的老師們立刻判斷出這是個不會讓人省心的孩子。李老師一陣見血地指出小斌「不聽話」的問題,沒有遮掩,小斌的舉動讓老師知道,只有把話說到他的心裡,他才會聽。
3. 老師要善於和學生溝通。小斌犯了錯誤,一再給自己辯解,一副善於和老師鬥爭的樣子,其實是經常面對老師批評而產生的抗拒。李老師避其鋒芒,不正面批評他,而是讓他自己承認錯誤,這樣學生改正錯誤時,就沒有了被迫感。
4. 老師巧妙地運用了「自己人效應」。李老師的班級裡學生都認為老師是自己的人,不能讓老師生氣。都認為,幫老師做事就是自己的事。李老師在談話時,說因為不能幫到小斌生自己的氣,而替小斌難過,這對於經常挨批挨訓的小斌來說,最戳心。小斌犯錯了,老師一邊說小斌錯,一邊說自己錯,與小斌一起面對。這讓小斌感覺到不孤單,感覺到很溫暖。
教育學生之所以幸福,是因為師生共同收穫了了一份「自己人」的情誼,學生在「自己人」的溫暖中主動去成長,不負老師的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