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Talk (英利說), 是由英利文化推出的一檔朋輩訪談類欄目,旨在邀請你我身邊的優秀留學生分享他們的學習技巧,人生經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嘉賓們的經驗,能為你我助益;更希望下一期的嘉賓,可以是你。
本期嘉賓
司馬懿
知乎高贊答主,擁有將近56萬粉絲,在知乎上回答過520個問題,寫過95篇文章,收穫36800+贊同,56700+感謝,192000+收藏,其中146個回答,18篇文章被列為編輯推薦,被知乎圓桌、知乎周刊、知乎日報等收錄。現任愛丁堡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喜愛歷史,曾出書《三國人物學職場經濟學》,《穿越歷史聊經濟,從周赧王到隋文帝》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Q:首先想問一下,就是說為什麼會給自己起司馬懿暱稱呢?
司馬懿:我本人其實比較喜歡諸葛亮,但是如果喜歡一個人的話,你不會用他的名字去做自己的名字,因為其實你喜歡一個人,你會覺得他是用來敬仰且比較難以觸及。所以我就去選擇一個不如他,但是一直向他努力的人,那就是司馬懿了。
Q:您出了一本書叫做【三國人物學職場經濟學】,當時為什麼會想到將三國的人物和市場經濟學聯繫在一起?
司馬懿:這個靈感最開始來自我寫的一本實體書叫做【穿越歷史聊經濟,從周赧王到隋文帝】,這本書最初的想法就是把嚴肅經濟學和歷史結合在一起。當時知乎剛剛推出電子書,運營就找到我,問有沒有興趣出一本電子書,我說就出一個三國演義的單行本好了。這本書全部都採用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素材,但是書裡面所講的模型都是非常前沿的,說的都是最近這幾年發出來的經濟學領域頂級刊物上文章,我覺得這些文章能夠和三國演義裡面某些情節有關聯並決定把它們寫在一起,最後做成了一個這樣的單行本。本質上來講,這就是用三國演義的方式來普及經濟學的思想。
Q:您學經濟學的目的在於什麼?您是如何培養用經濟的思維看待不同事物的?
司馬懿: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習慣,有很多人提到經濟學的時候,說學經濟學是為了經世濟民,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但是對我而言的話,我其實更感興趣的是經濟學給人提供一種看世界的視角,你把你看到一個東西或者一個現象用經濟學的模式去把它解釋出來,這對我來說就是最有興趣的事情。如果把自己局限在經世濟民上,其實就搞宏觀經濟學,搞政策這些東西就行了。大量的微觀經濟學其實和經世濟民沒什麼直接的關係。經濟學的目的在於解釋世界,在於你用理性的框架去解釋這個事件。經濟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框架,我學經濟學的目的主要在於此。
Q:那對於很多不能被經濟學所解釋的一些現象,您會怎麼去看?
司馬懿:我不認為有很多現象是不能被經濟學解釋的,除了一些哲學問題,比如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到哪裡來到哪裡去?這種問題我承認經濟學不能解釋,但是人類在社會中行為以及相關的互動,你都是可以找到一個經濟學的解釋。我們這個學科可以解釋社會科學很多很多的現象。
Q:您在開始使用知乎時有兩年的空白期,是什麼讓你決定開始回答知乎問題呢?
司馬懿:其實我是由從2004年開始寫博客一直寫到2016年,當時我一直是在博客大巴裡面寫的,後來博客大巴幾乎要關站了,我當時就想著把這些文章找地方能夠存下來。
正巧當時知乎有一個剛剛開放的內測功能就是專欄,我就試著申請了一下,居然給我批了,當時覺得很神奇。有一個專欄以後,我就開始把我博客裡面的一部分文章轉進去了,例如什麼張天師的軼事或者禰衡罵曹的典故,順便也寫了一篇關於如何能實現男女平等的經濟學原理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莫名其妙就火了,我當時只有八個關注者,但那個文章就竟然有了1400個贊,有很多人在下面留言,或者和我討論這個問題。當時有一個知友跟我建議說:「老師知乎不是這樣玩的,你應該去多回答問題,多和人互動,然後接下來再把人引到專欄來。」,我思考了一下覺得很有道理,就正式開始運營知乎了。
Q:我在您知乎的個人首頁上也看到有很多標籤,比方說男神,然後愛丁堡大學商學院教授,作家等等,你覺得哪個標籤是比較貼近於自己的那什麼?
司馬懿:男神咯。(笑)
Q:跨界可以說是您的一個代名詞,但想要做到成功的跨界就需要具有大量知識儲備,您認為您在各個領域是否都對知識量具有足夠的自信。
司馬懿:你指的的跨界,或者是我的回答很跨界,其實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我的回答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對歷史的考據,這是從小的興趣,還有一些就是經濟學的應用。我不認為這叫跨界,經濟學應用教育上依然是經濟學,我把經濟學應用在戀愛中男女的互動上來,那依然也是經濟學,所以我的回答大部分本質上而言都是經濟學的範疇。這個自信並不是我自己的,而是經濟學這個學科的方法論所給予我。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Q:在知乎日報上你有一篇高贊回答,說的是【同時在沙漠裡的我和馬雲要渴死了,從你這裡買兩瓶水,你會怎麼定價?】,你用了博弈論的知識去解釋這個問題,當時你有想到這個會獲得這麼高贊嗎?
司馬懿:當然沒有,我認為獲贊一直是一個非常隨機的事情,事實上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原理和這篇高贊一樣,講的是知乎當時有一個每年都有活動叫鹽club,鹽club的售票方式有一段時間是售票,有一段時間是搶票,我分析了這兩種機制之間有什麼區別,在分析的過程中用的拍賣理論和我寫的高贊答案是一樣的,但是那個文章最後也就是40來個贊。所以我認為寫一篇高贊答案並不完全是因為你的內容有多好,而很多時候也是因為話題很吸引眼球所導致的。馬雲本身是個話題人物,然後把他放到一個特定的場景裡面,這個題目本身很吸引人,然後在這個題目下面,用一種有誇張對比效果的方法去分析,最終就形成了一個高贊。我覺得就是比較practical(切合實際)的科普的行為是拿科學去蹭熱點的,你有一個熱點,你還能用科學的方式去解釋一番,這樣別人才能夠看得下去,反之如果你乾巴巴的把這個東西推算出來的話,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是不會去看的。
Q:獲得高贊後,您覺得會內心感覺到會受到肯定嗎?
司馬懿:這個內心感覺被肯定的感受是邊際遞減的,我覺得最激動的時候,還是我第一篇文章拿1400個贊的時候。
Q:高贊同是否是您去寫一些答案的原動力之一?
司馬懿:是有一些答案的原動力。
但是也分不同的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回答小眾領域的問題,比如說什麼叫做super modularity(超模性)?這種屬於沒有什麼人感興趣的問題,你的回答就是給題主看的,因為這是一個經濟學研究生階段才可能會接觸到的的一個很小的定義,這個時候有五六十個贊,我就會覺得還不錯。第二種是去寫一個科普,或者用一個自己覺得很妙的典故,這個時候如果拿五六百個贊,其實也是司空見慣的。回答問題前我會去想答問題的目的是什麼。你是在幫題主解決問題?還是試圖去把它普及給新人?或者一開始就抱著希望更多人來看的想法?
Q:相比起最初只是知乎小透明的時候,現在您回答問題的方式和籌備的時間會不會發生改變?
司馬懿:沒有什麼改變,我覺得很多人在知乎回答有個誤區就是在於他喜歡強調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去寫一個答案,其實這不太好,因為如果你強調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去寫一個答案,這在標立自己的人設的同時,減少了其他潛在想回答問題人回答的勇氣,因為其他人會想:我寫個答案要這麼長時間,那我就不寫了。
其實相對於我來說的話,如果一個答案我不能夠很流暢地寫出來,我就不會去寫它,意味著我自己要去很struggling(努力的)的去做這個事情,這就和我的初衷相違背了。我寫答案都是很快的,思路和流程在腦子裡一過,手下就能噼裡啪啦得打出來,2000字的文章,一般我不用一小時就把它寫出來,也只有這樣的話我才能持續的就去寫,otherwise what’s the point?如果我自己花了很多天去寫這個答案,我認為這對於我的時間成本也太高了。
Q:覺得在知乎這麼長期回答問題的經歷之後,您現在對您自己如實平時的思考方式是否造成了改變,有沒有影響?
司馬懿:我覺得我的思考方式是一貫的,但是知乎對我的影響也很明顯,那就是見識到了更大的世界。
我認為知乎裡面含金量最高的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資源,就是行內人的經驗、心得。比如說像我的話,什麼是不可再生的,你讓我說在寫paper的過程中和編輯交涉的這些心得經驗,我覺得讓我寫三四篇,我就再也寫不出什麼東西來了。包括其他人在知乎上也能看到其他行業,比如金融、保險的心得體會,他可能寫完以後也就沒有了,十年的經驗,十篇文章可能可能就寫完了。但是這種文章往往就是讓人在工作學習的時候,一點破,一下就會進步很多,這才是我認為知乎上最稀缺或者是最valuable的一個資源。
Q:現在來越多的人湧入知乎,知乎的受眾變得越來越廣,我們看到前段時間知乎也融了它的F輪,用戶越來越多也出現了一些現象,比方說通過爆照片或者是抖機靈的回答能獲得高贊,那您是怎樣看待這樣一個現象?
司馬懿:我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首先專業的回答受眾者永遠是那麼一小撮人,但是你寫了一個有個漂亮的姐姐是什麼感覺?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對吧?這個問題是沒有任何門檻的,網際網路上人是平等的,每個用戶都可以給這個答案點一個贊,所以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不能拿小眾人群和整個用戶群體去比對。
Q: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高粉絲量的用戶都認為知乎風氣變壞從而選擇離開知乎這個平臺,您是如何看待的?
司馬懿:離開知乎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確實是他所寫的東西是不可再生資源,他可能把自己的經驗都寫光了,這時候不再寫了是很正常的。可能覺得一開始去知乎,發現有很多可以寫的問題,但是其實好的問題是有限的,所以能寫的越來越少,我覺得這是正常現象。
然後第二種情就是有各種各樣的個人的原因,或者出於對氛圍變化的不滿,或者出於對知乎平臺裡的人越來越多的惶惑,或者出於自己的贊不如其他人多了這種感覺,然後他們也會離開,就像管理很多公司一樣,你不能保證每個公司都不破產,但是對於平臺來說,重要的是要能夠達成一個動態的均衡,能夠保證總是有那麼一批優秀的生產者在那生產內容,或者說越來越多的生產者在生產內容,那這樣的話其實對於平臺來說總體依然是好的,因為平臺和創作者之間分分合合,不能說同一批人,他就隨著一個平臺始終,這是不可能的,無論是哪個平臺都不可能的。
Q:知乎裡面還有另外一種現象。比方說【謝邀】,【由於利益相關我就匿了】,【我剛剛從美國下飛機,然後比較匆忙地回答這個問題】等等,像知乎這樣子的現象太多了,你是怎麼看待的?
司馬懿:每個平臺都有每個平臺的調性,或者說它的一個氣氛。我覺得知乎的氣氛就是這樣的,你如果看小紅書的話,那是另外一個氣氛,對吧?所以我覺得知乎長久以來形成的就是從13年開始還沒有公開註冊那時候,那時候形成的就是一個精英的圈子。其實後來這一部分人逐漸的擴大的話,你會發現很多人也在有意無意地模仿或者說擴大這種氛圍,於是就形成了這種首先把自己表述成一個精英,然後再去回答問題的這麼一個現象。
Q:現在我也看到一些以頭條為首開始做了一些新的競品比方說悟空問答,您是否有嘗試過其他的這樣平臺?
司馬懿:這個事情我覺得是這樣的。我有一篇關於悟空問答和知乎之間的競爭的paper現在正在寫,然後這個paper我還在知乎內部做過分享,就是回答一個問題:悟空問答的出現,到底對知乎是不是個好事。
我的模型和數據的顯示其實不是壞事。因為悟空問答是只籤內容,但是不要求平臺的排他性。也就是說同一個人,我和你籤約了以後,你每個月在悟空問答上寫一定量的答案,但這個答案本身你不能在其他地方發,不過你這個人還是可以同時在知乎和悟空問答兩邊寫的。所以這中間就有一個問題就在於,首先,如果你把精力分散到兩個平臺,那就意味著你能分給知乎的就少了,這對知乎是個不利的事情。
但與此同時,悟空問答是給錢,這樣很多人就會把它當做一個嚴肅的兼職工作,那就意味著創作者花在網絡平臺的總時間會增加,總時間增加之後知乎也會跟著受益。數據的結果表明,那些籤約的人並沒有在知乎減少很多的活動,他們依然在知乎在活躍,他們只是多了在悟空問答答案。從整個網絡的角度來說,整體生產的內容大幅度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