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說:在家不避父母,出嫁不避丈夫,老祖宗的智慧

2020-12-24 吳阿靜1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時代變遷智慧依舊不變。

祖先從生活中領略出很多為人之道的真理,他們用文字的形式留給後輩子孫眾多教誨,每一個俗語都代表著一段故事,如《智囊全集》中豐富多彩的名人名事,都有其深意。古人的大智慧往往都源自於生活中的瑣事和困難阻礙,每一段人生經歷都給後人留下了訓誡,下面就來看看老人家說的"在家不避父母,出嫁不避丈夫"是什麼意思?

在現代社會中有太多兩面人,戴著面具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節奏和身邊的環境,這是大環境影響下的改變,就連孩童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真正心胸坦蕩之人只會對待家人朋友才會表裡如一,可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喜歡爭強好勝的他們會為了面子而決定做事情的時候避開真正關心自己的人。

老人家講的"在家不避父母",是指在家裡對父母要學會坦誠,遇到事情多與父母溝通,讓對方了解你的困難,在互動之間家庭才能更加和睦。古代的孩子們大多數都是如此,他們的依靠只有父母,長大後的為人處世也要父母教導,所以不像現代有那麼多的熊孩子,有自主能力是一件好事,但是過於膨脹卻會造成不必要的坎坷。

如果古代的孩子做事情避著父母,就會遭遇很多挫折甚至被騙走。所以古人的家庭觀念主要以孩子聽話為主,沒有那個人能夠獨自度過一生,所以凡事不能自作主張,輕易行事。而'出嫁不避丈夫'也是同理,女子嫁人之後也要遇事與丈夫相商,夫妻二人坦誠相待,相守相知才能安穩共度一生。

《智囊全集》提到:"尊老愛幼,夫唱婦隨"

做人要懂得尊長輩,愛晚輩,嫁人了更要夫妻一條心走到底。夫家與娘家都是女子一生的港灣,唯有遇事不避親近人,困難險阻一起闖,才能把日子過好。

因此,"在家不避父母,出嫁不避丈夫"主要說的是獨木不成林,人生的路很遠很長,一路遇到的人有美有醜,與親人心意相通,自然不懼風雨。

老人家用生命積累的經驗和智慧,讀完總讓人醍醐灌頂,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可以影響一生的寶貴財富。他們的智慧,來自於一代代地傳承和上千年時間沉澱的閱歷。

「有病不避大夫」其實也在教誨眾人,生病的時候不要忌醫,把身體的狀況說清楚,大夫才能對症下藥幫助你。忌醫的願意不外乎是擔心醫藥費,或是太惜命,怕聽到壞消息。然而隱瞞只是圖心中一時安穩,唯有坦誠就醫才能平安健康。

《智囊全集》有雲,"家有賢妻,不遭橫事"。也說明了,屬於自己的一生,要有一個懂事的妻子,才能不遇糟心事。

古代著名學士曾國藩老先生擁有大智慧,他面容普通,為人平易近人。在朝堂之上的他很喜歡與人攀談,如果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虛心請教他人,為後世人做了最好的榜樣!

曾國藩的謙遜好學態度,源自《智囊》,他通過對馮夢龍的這本書的深度鑽研體會到了在朝堂上為人不能獨立而行,否則會陷入困境,他通過所見所聞的故事一路成長為著名的名臣。

而且林帥和徐帥也在閒暇時互相探討,十分推崇這本《智囊全集》,認為此書的局勢策略讓人十分受益,兩人因此也一戰成名。古代紀曉嵐能夠被這本書讀到倒背如流的程度,所學的廣泛知識成就了他的名譽!

《智囊全集》流傳到現在社會,也成了眾人追捧的奇書,萬達的創始人王健林等企業大佬都把《智囊》當作閒暇時必讀的書籍,公司高層看到後更是愛不釋手,每一個祖輩智慧都能被我們用到生活中是多麼幸福!

最初馮夢龍走南闖北歷經眾多戰事和歷史變遷,他把一千多條令他深有感觸的名人名事記錄在《智囊全集》中,我們有幸看到真正的歷史風貌,卻因為文言文太過難懂而被迫止步。

然而白話文版的《智囊全集》就成全了愛好歷史文化的小夥伴,書中故事完整抄錄不含水分,每一個故事的結尾,馮夢龍還會對故事引發的真理進行評斷,精編在冊。觀語如觀人,我們也了解了他在歷史背景下,以一個旁觀者心態流露出的心酸和喜悅。

總敘、分敘,各篇之後的評語,文中的夾批,全部都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了馮夢龍的政治態度、人生價值和愛憎之情,是研究馮夢龍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馮夢龍認為:"學海無涯",收錄天下人的思想智囊最為寶貴。

《智囊全集》還是一本故事集,從中可以真正了解到野史故事,十分有趣,很適合午茶後與好友在安靜的書館一起研討,歷史故事內容豐富多姿,其中一千多條故事涉及的層面也很廣泛多領域,有太多值得學習記錄的地方。

古人留下的金句所存在的智慧,一句兩句說不清,一遍遍閱讀和思考,才能提升自己的閱讀知識面,有空就要認真讀《智囊全集》。

79元把它帶回家,沒有什麼比邊看野史故事,邊學習做人做事更划算的事情了,時間總是寶貴的,不要錯過提升自己的機會!

相關焦點

  • 「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字字在理,做父母的不妨多留意
    這不是說嬰兒出生時個子很大,而是對「啃老族」的一種諷刺。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每天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不說,連吃喝拉撒睡都要父母來操心。在家是霸王,出門啥也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祖宗用簡短的話語,總結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那就是這句俗語:「女大不避父,兒大要避母」,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 鬼月之避鬼十法
    成為了小心謹慎者的問題,具體採取什麼方法可以避鬼?我為大家推薦「鬼月之避鬼十法」臥室掛劍的傳統自古就有,據說當年姜子牙封神封了個喜神,而這喜神正是好色的殷紂王,哪家辦喜事娶了新媳婦,紂王就會去,這麼個好色之徒來了肯定沒有好事,於是姜子牙就叫百姓家在臥室掛劍,因為紂王是死於劍下,對劍有忌諱,就不敢來了,所以自此就有了臥室掛劍的習俗,今天咱們說的掛劍,掛得可不是大寶劍,而是桃木劍,因為桃木樹皮近似血色,且桃木本身陽氣很盛,所以桃木製成的劍便有了驅邪治鬼的效果
  • 老祖宗:人到了50歲,就不要和2種親戚來往了,謹記避而遠之
    古人的智慧傳承了幾千年,其中大部分來源於生活實踐,經歷了數代人的反覆驗證,其中大部分都是真理,細細品讀,就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少走很多彎路。老祖宗:人到了50歲,就不要和2種親戚來往了,謹記避而遠之!一:借錢不還的親戚,只會損害自己的利益生活中,人人都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而肯定會向身邊人伸出手,希望得到幫助,這無可厚非。
  • 50歲李嘉欣帶兒子逛街,穿透視褲惹爭議:揭開「兒大避母」尷尬
    雖說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就像是《大話西遊》中說的那樣,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學會給這份愛加上一個條件:那就是界限。失去界限的愛無論是對孩子還是父母都將會是一次傷害。這一點,已經在無數次的實踐中被不斷證實著。
  • 「再愛孩子,也別親嘴」,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不只是說說而已
    而是覺得過分親密且很不恰當。雖說以怎樣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這都是個人的選擇,可是親嘴這樣的親密舉動破壞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分寸感。父母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異性,也是時時刻刻都在身邊的異性。如果親子之間的親密舉動超過了限度,那麼孩子就會模糊性別界限感。
  • 魔道祖師:魔道中忘羨的武器,隨便不隨便,避塵不避塵!
    但修鬼道不修仙,任千軍萬馬,十方惡霸,九州奇俠,高嶺之花,但凡化為一抔黃土,統統收歸旗下,為夷陵老祖所用,供其驅策。世人都知藍忘機拿著忘機琴問靈十三載,可又有誰知江橙拿著陳情尋了魏無羨十三年。不說其他的,這份兄弟情又有多少人能頂得住。陳情可以說是羨羨的專屬武器了,有一定_排外性,不僅可以吹出美妙動聽的歌曲,還可以召喚無窮無盡的兇屍,可以說是強大而又實用吧,那麼你們喜歡陳情麼?
  •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再愛孩子也得有分寸,父母要堅持4個原則!
    都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這並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為了孩子的身心能夠健康成長,雖然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但如果父母不細心引導,孩子的認知就會出現偏差。孩子長大後,父母要堅持下面4個原則,讓孩子對兩性差別有正確的認知。一、分床睡我家孩子從出生就開始睡床中床,大一點之後就單獨睡嬰兒床,除了過年回老家,幾乎沒有和我們一起睡過。
  • 為什麼說「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有何寓意?為人父母不妨一覽
    老一輩口中的俗語涵蓋的範圍很廣,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則有關家庭關係的俗語,這句俗語就是「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這句話有何寓意呢?為人父母者不妨一覽。這句話從字母上來看,意思也非常的通俗易懂,即是說男孩長大了要避開自己的母親,女孩長大了則不需要避開自己的父親。古代先輩們這句話到底有何深意呢?
  • 被懷疑出軌遭妻掐 丈夫跑到派出所「避避風頭」
    值班民警看他臉上還有一個紅印子,猜測可能是跟人發生了衝突,再次追問下,男子才說出了事情原委:妻子懷疑他出軌,掐了他幾下,他這才跑到了派出所「避避風頭」。當日晚上8點多鐘,一位40多歲的男子氣喘籲籲地跑進丹東市公安局湯池派出所,神色慌張,臉上還有幾道紅印子。民警見狀趕緊上前詢問,男子擺擺手說:「沒事,我就是進來待一會兒,一會兒就沒事了。」
  • 《卜筮正宗》 避亂
    動來刑害,總教智慧也難逃;變入空亡,若被勾留猶可脫——若鬼動不傷世,任彼猖獗,不遭其禍;如被刑衝剋害,必難逃避;若官爻變入死墓空絕,則是虎頭蛇尾,雖有兇無咎之兆。日辰制伏,何妨卦裡刑傷;月建臨持,勿謂爻中隱伏——官鬼動來刑克世爻,固是兇兆,若得日辰動爻克制衝散之,皆謂有救,必不為守。唯怕月建日辰帶鬼刑克世爻,雖卦中無鬼,不免遭害。
  • 清平樂:少避長,弟避兄,還避賢,古代起名「規矩」為何那麼多?
    比如劇中的張茂則暗戀皇后,實際上是仁宗在病中說的誑語並無其是。小說的男主角,劇中的男演員梁懷吉本名為梁元亨。《清平樂》中他因為家破人亡,所以只得流落宮中,尋口飯吃。在做業務培訓時,懷吉表現的異常靈敏,但楊副都知在問起姓名時,他說「名為梁元亨,取元亨利貞之意」。氣的都知上去就將其扇倒在地,並且要從重處理。
  • 中國古代的名諱:王羲之不避「之」
    馬超跟劉備混熟了,不叫「老大」直接叫玄德,關羽就生氣要殺馬超……中國古代避諱一般只避名,不避字。  關羽吃醋  超因見備待之厚,與備言,常呼備字。關羽怒「請殺之」。馬超跟劉備混熟了,不叫「老大」直接叫玄德,關羽就生氣要殺馬超……中國古代避諱一般只避名,不避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這段話很有趣,關羽莫非吃醋了?
  • 「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不是封建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對孩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缺一不可。老話說「兒大要避母,女大卻不避父」,對於這種說法很多人並不認可,覺得是封建迷信,其實這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案例張麗有一個6歲的兒子,從小父母就對他極盡寵愛。張麗的老公因為工作很忙,在家裡呆的時間很少,陪兒子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因此兒子的生活起居,通常是由張麗一個人來照顧的,而是對張麗也非常的依賴。
  • 無論情侶或夫妻,都有兩個字最好別常提,說多了分手離婚避無可避
    無論看上去多麼和諧的伴侶或夫妻,在其相處的過程中,都不可能掙脫吵架的魔咒的。當兩個人的生活真正落實到柴米油鹽的瑣碎裡,吵架其實就會成為一種常態,這世上鮮少有見不吵架的情侶或夫妻。只不過情侶或夫妻,無論怎樣吵架,無論怎樣生氣。
  • 易經說:這四種人,天生「薄情」,遇到了,儘量避而遠之為好
    而對於薄情的 人,我們自然要保持一顆警惕之心了,特別是這四種人,天生「薄情」,見到了,避而遠之為好。首先:唯利是圖的人,天生薄情。易經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奔東西。 人活著,為了生存,去為了自己的生活而追尋利益,以此獲得豐衣足食的資本,這自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樣的追求利益,是以不害人為底線的,而唯利是圖的人,卻天生的薄情,在利益面前,他們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好朋友,乃至自己的親兄弟,都會「翻臉不認人」。
  • 曹穎和10歲兒子親吻場面「溫馨」:女大避父,兒大不用避母?
    最近在某平臺的直播中,曹穎和丈夫王斑帶著兒子王梓涵一起閃亮登場,據說這是為了慶祝兒子10歲生日的一場直播。在直播中,他們三個人穿著喜慶的親子裝,看起來真的是男帥女靚,賞心悅目,一家子其樂融融的畫面也讓大家看得眼紅。
  • 辛追夫人,還是避夫人?馬王堆女主人名字搞錯了?
    史實中的辛追是漢朝人,出生在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17年),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地位顯赫,但她丈夫英年早逝,所以辛追不到三十歲就守寡;他們育有一子利豨(xī);辛追死於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享年50歲。利蒼是誰?是漢高祖劉邦的一名親信,早年曾隨他打拼天下。
  • 為什麼說「避風如避箭」?
    為什麼說「避風如避箭」?
  • 董潔把親子照拍成「婚紗照」,舉動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
    雖然這種動作在同性親子之間無可厚非,但頂頂是一個男孩子,媽媽這樣直接親吻他的嘴唇,也顯得很不合適。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兒大避母",當兒子慢慢長大的時候,媽媽和孩子之間一些行為舉止就要注意分寸,不要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比如換衣服要迴避兒子、在家裡穿著不要過於暴露、給兒子洗澡的事情,可以讓寶爸代勞。
  • 為什麼說「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原因無非這幾個,家長多了解
    其實這部分網友的觀點也有他的道理,自古以來,就有「男大避母,女大避父」這一說法,這是引導孩子正確的性教育,讓孩子早早的明白男女有別,要注意隱私,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但是撇開這一個角度來講,從性格和情感方面來分析,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兒大避母,女大無需避父」!為什麼說「兒大避母,女大不避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