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張秋盈
電影《第一次的離別》佔盡了無數個「第一」。疫情之後,第一部全國上映的電影,第一部全部由「素人」(沒有拍攝經歷的普通人)參演的電影,第一部全程「維語」對話的電影,青年導演王麗娜的第一部作品。
可千萬別小看了這些「第一」,它不僅相繼斬獲了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第3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州未來單元最佳影片、第4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火鳥電影大獎等多個重量級獎項,連一向嚴苛的姜文,在為它頒獎時也稱讚:作為處女作,它近乎完美!
在剛剛過去的影視寒冬裡,《第一次的離別》輕鬆從國內走向國際。作為創作了多個「第一」的女性導演,觀眾們幾乎從未聽過的王麗娜也由此聲名鵲起。尤其,當這部以西北為背景的電影進入湖南觀眾的視野時,有影迷發現,影片透著南方的細膩與溫潤。再一打聽,哦,原來這個成長於西北的年輕導演竟然畢業於湖南湘南學院新聞專業。於是,有人開始好奇,從新聞領域走進影視圈,大學生涯給了王麗娜怎樣的藝術啟蒙?秀美豐潤的湘南又帶給了這個西北姑娘怎樣的薰陶和啟發?7月28日,王麗娜與今日女報/鳳網記者談起了自己的湖南求學經歷,雖是簡單敘述,卻充滿了豐富的畫面感,如同她鏡頭裡的電影……
一部難上加難的電影
沒有「流量」明星,演員還都是「素人」;沒有知名導演參與,而且還是處女作;沒有故事噱頭,甚至連戲劇衝突也不強烈。這樣的「文藝」電影放在以往,也許不會被大眾熟知,然而,作為影院復工第一天在全國上映的電影,《第一次的離別》顯得應景而熨帖。
「在第一次與電影院經歷這麼長時間的離別後,人們也需要被這樣一部帶著一點疼痛和困境,但又純真美好抱有希望的影片溫暖、治癒。」影片監製秦曉宇說。
整體來說,這是一部講述童年的電影。故事發生在新疆阿克蘇地區的沙雅縣,一個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縣城。這裡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胡楊林,幾個孩子就生活穿梭在這片沙漠之中。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叫艾薩的男孩照顧生病的媽媽以及和一個叫凱麗的女孩之間純真的友誼,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面臨各種美好,也面臨必須面對的離別。艾薩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名醫生,治癒媽媽。扮演艾薩的孩子就叫艾薩,電影中的故事也大多就是他的故事。沒有一名專業演員,孩子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拍了一部電影,不論是孩子還是老人,都是跟隨著王麗娜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表演。
故事的發生地,也是王麗娜的故鄉,她居住的庫木託卡依村距離影片小主人公艾薩和凱麗姐弟居住的村子只有30分鐘車程。讀研期間,她回到故鄉,驚訝於從小熟悉的景色在她心目中激蕩出了不一樣的情感。於是,她開始拍攝三個孩子的童年時光。王麗娜陪伴了他們一年,吃住在一起,用攝像機觀察他們,孩子們也基本當鏡頭不存在。就這樣,積攢了維語翻譯過來的素材共60萬字。
原本,王麗娜的野心很大,打算拍10年,用紀錄片的形式去記錄孩子的成長。後來畢業了,她要先找份工作,於是便到了大象電影應聘導演助理。同樣拍攝紀錄片出名的導演秦曉宇在看完她的南疆素材後非常驚喜,馬上帶著她去見了「大象」的創始人。在停電的燭光下,他們最終拍板,把這個畢業生拍攝的紀錄片改成劇情片。
「少數民族題材,難;兒童電影,難。想要挑戰難上加難的,還是個零經驗的年輕人。」影片出品方、上海易騰影視媒介負責人肖副球接受採訪時,回憶了影片攝製的艱難。當年,整個拍攝團隊只有5人,每人都身兼數職。比如王麗娜的研究生導師李勇,就擔任影片的攝影師、燈光師和司機。
「只有5個人進行拍攝,一方面是因為成本,更重要的也是因為怕陣仗太大,把孩子們嚇到了。」王麗娜說,她花了一年時間,好不容易讓孩子們熟悉攝像機旁觀的生活,她不想打破這種真實的質感。
也正因為這種真實,讓不少觀影者驚嘆:「分不清是真實故事,還是虛構。」對於這種用拍紀錄片的形式拍「劇情電影」的方式,豆瓣上有人評價王麗娜是在「刀尖上跳舞」。
電影背後的「湘西奇遇記」
「我寫劇本不能坐在家裡,必須要走出去,尋找真實的底色。」王麗娜說,這也是她在湖南讀大學時養成的習慣。
2007年至2010年,王麗娜在湖南湘南學院修讀新聞本科。在此之前,她只熟悉西北。所以剛來到郴州時,馬上就被眼前的景色觸動,「滿眼都是綠色,山清水秀,一年四季,好像永遠都是春天,永遠都有綠意」。
大學裡,王麗娜十分活躍,參加了學校的廣播社團,編輯主持一檔文學節目,因此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段閱讀經歷也讓她開始關注「人」。後來她又擔任了一本校園雜誌的負責人,這使她獲得了多次到湘西苗鄉採風的機會,「關注問題少年、留守兒童等,也就是這時候開始的」。
王麗娜清楚地記得,在湘西,她遇見了一個經歷過湘西剿匪的「壓寨夫人」,十幾歲時丈夫就死了,「她一直守寡,同時寫著女書表達對丈夫的思念」。
多年後,王麗娜坐在《第一次的離別》電影作曲人文子的車上,聽到一首文子自創的歌曲《聽說》,聽著聽著,她對文子說:「我想起了一個人。」「誰?」文子問。「湘西的一個壓寨夫人。」聽到這裡,文子張大了嘴巴,十分吃驚。原來這首歌,正是文子寫給這位湘西女子的。兩人都沒有想到,彼此竟然會在不同的年份,去到同一個地方,了解同一個故事,又在另一個時間點,通過音樂連接起來。更沒想到的是,《第一次的離別》竟然會與湖南有這麼多千絲萬縷的緣分。「所以真實的故事、情感是可以通過藝術來共同感知的。」王麗娜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去年起,她和團隊就已經在拍攝張家界一個養老院的故事,以後也會做成電影或者紀錄片和大家見面。「具體是什麼故事,現在還不方便透露。」
正在拍攝的第二部電影
作為疫情後首部全國上映的電影,《第一次的離別》關注度很高,但在各大平臺上,評分卻不盡如人意。在豆瓣上,該影片評分7.2,在淘票票上,評分為7.1。
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幾乎毀譽參半。有的人盛讚這部電影是「年度驚喜」,充滿詩意,也有人認為劇情太弱,很平庸。
對於這樣的評價,王麗娜並沒有站在藝術的高度去辯解。她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電影放映後,她會很認真的去看大家的評論。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她都很開心,因為都是一種關注。「每個片子都有自己的觀眾,而我也有自己講故事的風格和方式,我更願意去做一個『詩意』的電影。」王麗娜說,在讀書時,就有老師告訴她,「詩歌式的電影更長久」。
導演淡定,幾位登上全國各大熒幕的小主演更加淡定。這陣子,王麗娜的第二部作品《村莊的音樂》正在沙雅縣拍攝。她依舊和「艾薩」「凱麗」住在一起,影片中的小學生,現在已經是半大不小的初中少年,但卻因為故鄉淳樸的環境,保留了那份純真。「她們也會玩手機、看電視,知道電影正在上映,但是她們的生活節奏和生活態度並沒有因此有一點點改變。」王麗娜說,影片方要主演們籤名,凱麗覺得在自己的頭像上寫名字很新奇,將海報鋪滿整整一張床,然後對王麗娜說:「我是海報裡開出的一朵花。」
現在,除了《第一次的離別》後續宣傳事宜,王麗娜最重要的事,就是完成獻給故鄉的第二部作品《村莊的音樂》,這同樣是一個具有真實底色的故事。村莊裡綿延的家族,少數民族音樂帶出的人性力量……
「我心目中理想的電影就是紀實,不是拍攝手法的紀實,而是通過真實地重建和講述生活的方式,讓觀眾成為認知生活的參與者。」王麗娜的認知,正如法國著名導演戈達爾所言——偉大的故事片電影都接近於紀錄片。
編輯: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