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的東華三院文武廟建成170周年,為承此周年廟慶,並祝願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東華三院特別首次舉辦法會活動誌慶,於本年農曆正月初七至二月初五(即新曆2月3日至3月2日),舉行「東華三院文武廟建成170周年讚星法會」,邀得香港道教聯合會協辦,向文武二帝祈求香港社會祥和、百業興旺,亦同時藉此機會進一步向社會大眾推廣東華三院及文武廟的歷史。
一眾嘉賓與東華三院董事局成員親臨支持東華三院文武廟170周年廟慶
適逢新春佳節,不少市民到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文武廟祈福,希望為新的一年添福增運,而於今次長達一個月的周年廟慶活動,東華三院特意安排了一系列的公眾活動,包括在文武廟前特別搭建昇運讚星臺,讓善信祈願;廟前亦設有一株桃花樹,讓善信新春行個桃花運,吸引了一眾市民紛紛留影。善信若將包含桃花樹的相片上載至個人FaceBook後加上「#東華三院」及「#上環文武廟」標籤,便可即場獲贈桃花樹絲帶乙條,好運長繫。
東華三院早前已推出了升級版「拜神喇II」手機應用程式,市民若現場下載該手機應用程式,更可獲贈文武廟建成170周年銅幣乙枚,銅幣刻有文武通寶、富貴平安的字樣,配以金雞鳴曉圖案,別具吉祥寓意。除此之外,該院更設有四款不同尺寸的讚星木刻供善信認捐。木刻會印上善信的芳名,既為沐神恩結善緣,亦能留存作為珍貴紀念。
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為港九諸廟之冠,約建於一八四七年。文武廟因供奉文武二帝而得名,「文」代表文事,以文昌帝君為模範;「武」代表武功,以關聖帝君為典型。文武廟是香港殖民地時期,其中一座最早興建的中式廟宇,安靜的位處上環鬧市裡頭,與車水馬龍的商業區,形成強烈的對比。廟內輕煙裊裊,四處吊掛著長燃不熄的大型塔香,代表善信祈求健康、財富和快樂的祝願。
「神威普佑」牌匾意指神威護蔭,普佑眾生。中國內地五個省份於1876至78年間(清朝光緒二至四年)旱情嚴重,東華籌得白銀十六萬元善款救濟災民,清朝光緒皇帝為了表揚此善舉,於1879年御賜該牌匾。
文武廟主要由三幢築有金字屋頂的青磚建築物組成,其建築佈局雖然是四面圍合,但並不是正宗的「四合院」,而是前後兩房的「兩進三開間式建築」,正門門額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時寫的,門外有兩座花崗石鼓臺,前進置有一對紅漆屏門,稱為「檔中」。
文武廟屋脊上的石灣人物陶塑。
宏偉的文武廟,飾有石灣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精美絶倫,盡顯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廟宇有兩種山牆,即文武廟的弧形山牆和列聖宮與公所的三角山牆。文武廟的石灣陶脊於1893年建造,當中的陶塑展現粵劇戲臺的場景,造工精細。在屋脊上面的部分,中央飾有一顆寶珠,兩端有一對鰲魚。有趣的是,文武廟和公所的墀頭均飾以磚雕,而列聖宮的墀頭則以石灣陶塑為裝飾。
文武廟向香港市民提供逾世紀的廟宇祭祀服務,深受各界支持,香火鼎盛。
文武廟代表昔日香港華人社會的組織和宗教習俗,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古物事務監督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將文武廟列為法定古蹟。香港特區政府於二零一四年六月亦正式將由東華三院董事局舉辦的秋祭大典,列為「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項目之一。東華三院將繼續推廣廟宇及祭祀文化,希望廣大市民,特別是年青一代能夠認識更多傳統習俗及廟宇所蘊藏的文化歷史,讓傳統文化得以承傳。
地址:香港荷李活道124-126號
聯絡電話:25400350
開放時間:上午八時正至下午六時正,初一、十五及誕期則為上午七時正至下午六時正。
資料來源:東華三院、香港旅遊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