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授權自開始吧旗下自媒體
有束光(ID:onelight01)
一個浪子,因為一個孩子金盆洗手。這看似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其實,僅僅是個開始。
幾碗面的恩情
故事要從幾碗面開始說起。
說起來,陳爸年少時可是街上出了名的混混,入過黑幫,打架鬧事沒少幹過。2000年,他的人生軌跡卻變成為了改變2000多個孩子命運的書屋創始人。
陳爸說:「有一次,兒子的同學來家裡玩,晚飯的時候我帶他去外面吃麵,吃完一碗,我問他要不要再多吃一碗,他說好,結果結完帳就看到他臉色蒼白」。
陳俊朗被兒子的同學嚇呆了。幾碗面吞下去,孩子臉色蒼白,他直覺,「完蛋了,吃壞肚子了」。
沒想到,那個吐到泛出眼淚的孩子,抬起頭望著他,臉上全是笑容。「陳爸,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多東西」。
陳爸眼眶紅了,他拍了拍孩子的頭:「有我在,你以後就不會再挨餓」。
活了這麼一把年紀,陳爸第一次意識到世上真有吃不飽飯的小孩。混過黑道的陳俊朗,兒子的父親陳俊朗,在那個瞬間,成了「陳爸」。
接下來的日子裡,有2000多個孩子,趴在書屋的矮牆上,此起彼伏地喊他:「陳爸!陳爸!」
後來,那個吃到吐的小朋友,成了孩子書屋的首批入住者之一。
每天放學,一大幫孩子結伴來到臺東縣的土磚書屋,陳俊朗已經在這裡等候多時了。
「孩子的書屋」掛在身後,紅紙墨字,像一個喜氣洋洋的橫批,幾乎沒有人知道,陳爸為了它,差點破產好幾回。
蜂擁而至的孩子們一口一個「陳爸」,然後,走進書屋開始吃飯,寫功課、聊天、打球、年紀小的甚至洗好澡才回家。
到了周末,孩子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學射箭、拳擊、戲劇、烘焙、劃獨木舟.
這裡全年無休,就連春節都有十幾個孩子來這裡報到。
「只要孩子們需要,這裡的門就會敞開。」
「孩子的書屋」是專門為一幫無依無靠的黑孩子打造的,而且在這裡,一切都免費。
黑孩子
黑孩子,說起這個名詞,你或許有些陌生,但如果你去臺灣臺東縣隨便找個人問問,對方就會會意。
臺東縣,一直以來是臺灣收入最低的縣市。
因為窮,很多孩子出生就得被迫面對這樣的原生家庭:一個時常酗酒、家暴、甚至吸毒的父親;一個被父親折磨得病重還得掙錢養家,每天以淚洗面的母親。
在臺灣,這樣的黑孩子還有很多……
生長在這樣家庭的孩子,他們得不到父母的悉心照顧,甚至連一日三餐的溫飽都成問題,他們是一群「被放棄」的孩子,出於疼惜,人們喊他們,黑孩子。
原本這幫孩子的命運註定灰暗,直到陳爸出現。今年54歲的陳爸,孩子們都習慣叫他「陳爸」。
18年來,陳爸傾家蕩產造了9間書屋,為一幫沒人管、沒父母疼的「黑孩子」打造了溫暖的避風港,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
▲陳爸和孩子在一起
陪伴孩子成長
放學後,沒處可去的孩子總喜歡往陳爸家裡跑,陳爸就拿出一把吉他和幾本書,給他們彈一曲,或是講個故事,孩子們肚子餓了,他就買東西給他們吃。
一開始,只有4、5個孩子來陳爸家裡,後來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有六、七十個,把後院都擠滿了。
「我這個人可能天生比較雞婆啦!」陳爸笑著說。
就連陳爸的家人都表示震驚:
「一推開庭院的門,會發現這裡都是黑黑的孩子,傍晚的時候都看不到人,大部分只能看到眼睛、牙齒,還有手在黑暗裡晃來晃去.難不成我家成收容所了,還是幫派聚集所?」
其實,有段時間陳爸原本打算考公務員的,但每次考前「閉關」的時候,孩子們都會趴在庭院外的矮牆上叫著:「陳爸,陳爸.」
跟孩子們處久了,陳爸居然有些割捨不下,而漸漸了解了孩子們的原生家庭之後,這個臺灣大叔越發覺得自己得做點什麼,甚至放棄了考公務員的念頭。
「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自顧不暇,要麼是低收入戶,要麼都生著重病或者爸媽精神都有問題,像是酗酒、家暴、吸毒、甚至性侵.都是存在的,複雜的家庭問題造成孩子長期壓抑、個性怯懦、心靈封閉。」
陳爸說,這些孩子至少有一半接觸不到教育資源,一半的一半肯定會走入黑社會。
他想讓這幫弱勢的孩子們放學後有地方念書,有飯可以吃,在身心受創時有個避風港……
當得知有孩子4年都沒吃過一頓正常的晚飯時,他找了一家麵店,每月固定去幫孩子付飯錢,讓窮孩子們可以填飽肚子;
還自掏腰包找了間書屋,幫孩子補習功課,這就是「孩子的書屋」的前身;
有時還會幫孩子們包紮傷口,因為他們受到醉酒父親的家暴…
「孩子們缺乏陪伴,需要有人從旁協助,將他們帶入軌道,順利長大。」陳爸說。
▲陳爸為孩子上課
造書屋的艱辛
隨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加入,書屋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最開始的建和書屋,到後來的南王書屋、美和書屋、溫泉書屋、多元書屋……
短短幾年,陳爸就憑一己之力造了五、六間書屋,學生群體從國小、國中、高中都有。
▲分散在臺東各處的「孩子的書屋」
而為了幫助這些可憐的孩子,陳爸一直是靠著積蓄支撐著,戶頭裡的存款也漸漸從最初的7位數變成了2位數,「當初帶著500萬存款回臺東,七、八年下來,戶頭只剩下47塊。」
積蓄花光了,陳爸開始想盡辦法籌錢,賣房子、賣車子、賣棺材、和人合夥開餐廳……想盡各種辦法貼補書屋的開支,但依然入不敷出。
家人都覺得他得了失心瘋,社區覺得陳爸做的事情很可疑,說他在聚集一些壞孩子搞黑幫。
紛紛擾擾和閒言閒語中,這個硬漢的身體也出了狀況,高血壓找上門,還做了心導管手術,這些讓陳爸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扎:
「整整11年,我都是一個人在撐著,不被諒解,飽受批評。你若在乎這些東西,真的會堅持不下去,甚至活不下去。」
「可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這件事情必須要做。說白了,我就是捨不得這些孩子。」陳爸說。正是那份「捨不得」,化作一股強勁的內心力量,把他從低谷裡拉扯了回來。
後來,陳爸開始借錢,好在負債500萬的時候,社會開始關注「孩子的書屋」,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進來,並陸陸續續送來捐款,書屋才撐過了最艱難的那段時間……
你若問陳爸,那這幾年你有沒有開心的事?當然有!那就是看到一座座書屋落成的那一刻。
每次造書屋前,陳爸都會徵求孩子們的意見,他說,很多事情其實你只要讓小孩子做主,就會變得簡單而美好。
「你們最需要什麼樣的房子?」「要有溜滑梯的」「不要規規矩矩的教室」……於是,就有了溜滑梯和階梯教室結合在一起的書屋。
陳爸還會讓孩子們參與造房子,因為他想讓孩子們知道,人不是理所當然的就能擁有一個家。
對他們來講,家是要親手打造的,還要有永不放棄的信念。
每天放學之後,孩子們會先來這裡玩一玩,然後吃飯,跟著哥哥們一起蓋房子。
周末的時候,騎單車、學射箭、劃獨木舟.
「孩子的書屋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一個家在做的事情,我們是扮演父母的角色,帶著孩子去做一個孩子應該做的事情。」
陳爸說,他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說起來很簡單,就是還給孩子,作為孩子應該有的權利。
自力更生
不過,陳爸覺得這還不夠。
2014年,他和已經成年的黑孩子們一起打造「青林書屋」,想讓這些已經成年的孩子能夠自食其力。
在蓋房子的過程中,這群紋著花臂的大男孩,從一開始的害怕、逃避、對自己懷疑,到變得有耐心、不怕吃苦。
這些改變陳爸都看在眼裡,特別是房子立起來的瞬間,他從這幫男孩的眼裡看到了以前未曾見過的亮光和自信。
你很難想像,曾經令父母和老師頭痛的問題少年,會每天準時來到工地。
不管是烈日當空還是颳風下雨,都耐著性子扛重物、攪土、夯土牆……
因為這幫黑孩子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他們外表看起來滿臉怒氣,其實只要你願意給他機會,他們一點也不比別人差。」
高忠宏,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每個月只有1萬塊新臺幣的收入,後來母親中風,他就徹底過上了自暴自棄的生活,甚至一度出現失眠、幻聽、抽搐、暴力傾向……
但是書屋沒有放棄他,幫他戒掉酒癮。如今,高忠宏已經成了黑孩子工班裡的一枚好手,哪怕是做工做到中暑也不喊累。
「我以前不愛講話,喜歡呆在家裡喝酒,然後悶悶的,現在就不會這樣,好在我認識了對的人、對的同事、對的公司,我覺得這是最好的地方。」
阿勝從小就生長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裡。
他不喜歡回家,不喜歡看到自己的爸爸,因為爸爸總會對媽媽大吼大叫,喝完酒就對弟弟妹妹和自己拳打腳踢。
幾年前母親生病去世了,阿勝扛起了照顧家庭的擔子,現在在黑孩子工班裡工作,每個月收入穩定,靠自己的雙手賺錢養家。
「現在每次回家,看到弟弟妹妹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他們覺得我是一個可以讓他們依靠的人,一個可以一直照顧他們的人。
我相信去世的媽媽也會很開心看到我這樣長大,自己賺錢,照顧弟弟妹妹,不是再像我爸爸那樣。」
你很難想像,這些滿身紋身的孩子,聊起書屋會露出天真的笑容,講到動情處甚至會熱淚盈眶。
18年,陳爸靠著一份執念建成一座座「孩子的書屋」,他傾家蕩產過,也彷徨焦慮過,但幸好,他沒有放棄。
青林書屋的側面,有一個很可愛的笑臉。
看到這些曾經深受原生家庭傷害的黑孩子,能站起來,站得穩,直挺挺地,充滿自尊地面對外面的世界。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這讓人想起這樣一句話:當你真心想做某件對的事情時,哪怕遭遇挫折,只要堅持下去,最終整個世界都會過來幫助你。
不過,當問起陳爸最大的心願,他這樣講:「我希望「孩子的書屋」有一天會消失,因為那代表每個小孩,都能在正常的環境下得到照顧,而那一天,也是孩子的書屋功成身退的時候了」。
禪者Changer說
菩薩認為眾生就是自己,救度眾生就是救度自己,所以菩薩不覺得苦,反而力量無窮,能克服重重的困難!
他因為幫助這2000多位孩子,連接到了更加強大的力量,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反而幫助自己實現了更大的生命價值!
海山法師常說:「利人就是利己,救人就是救己」。
人連接得越小越渺小,連接得越小越苦難。就像一滴水沒有連接,很快風乾,億萬滴水連接起來,就是湖泊。當我們慢慢認識到眾生和我是一體的時候,就會獲得強大的足以扭轉命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