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夏,韓戰最後一戰金城戰役,一觸即發。
仗已經打了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一舉拿下,還是功虧一簣,這一戰,至關重要。
指揮部下了死命令,大部隊必須在7月13日抵達金城前線,才能保障兵力、物資充足,集中力量發動進攻…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完成的任務,志願軍部隊的進發異常困難…
頭上盤旋著美軍偵察機,時不時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轟炸。
上一秒還說著話的戰友,下一秒就陰陽相隔。
除了迅速隱藏躲避,一點辦法都沒有…
而更大的挑戰是,在志願軍趕往金城的必經之路上,有一條大河:金剛川。
河面最寬處有60米,水深6米,水流湍急…仿佛一個天然屏障,擋住了志願軍的去路。
遊泳、划船渡河,想都別想,唯一一條路是:過橋。
這一點,對手也早想到了。
在志願軍抵達之前,金剛川上原來的橋梁,都被美軍飛機炸得沒影了…
志願軍工兵連的戰士們只好就地取材,砍樹伐木,硬是在河上建起了一座木橋。
美軍當然不會眼睜睜地看著中國步兵搭橋過河。
他們晝夜不停地轟炸,志願軍剛建好的橋,幾下就被炸得支離破碎…
甚至,連金剛川沿岸的樹林都大規模轟炸了…
但志願軍不怕,你炸了,我再修,就這樣,修了炸,炸了修…
不管美軍炸多少次,只要過個幾小時回來,就發現,橋又奇蹟般地出現在金剛川上…
美軍飛行員都蒙了:這群中國人到底怎麼回事?
電影《金剛川》於23日登陸院線。
之前定檔時,影片就引發了熱議。戰爭題材、加上強大的製作班底,絕對是近期中國觀眾最期待的影片。
《金剛川》做到了尊重歷史,真實描繪了抗美援朝戰爭場景。它有慘烈的戰爭場面,令人揪心淚目,但更多的時候,它冷靜克制,拍攝手法相當高級,不爛煽情。
管虎、郭帆、路陽,三大導演聯手,三個組同時拍攝。
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雲集了中國電影圈裡最會演戲的一群演員。
可以說,是國產電影頂級製作陣容了。
導演管虎
導演郭帆
導演路陽
特別是張譯,在片中貢獻了非常突出的演技。
我不得不說,在「實力派演員」標籤泛濫的當下,張譯是為數不多的,能夠真正擔得起「實力派」這三個字的中國頂尖演員…
《士兵突擊》一舉成名,之後幾乎部部是爆款:《我的團長我的團》《搜索》《紅海行動》…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照
《搜索》劇照
《紅海行動》劇照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眾所周知,張譯,誰用誰爽,一直用一直爽。
在《金剛川》片場,張譯還會把自己對一場戲的理解和想法,主動跟年輕演員分享。
不得不說,張譯確實眼光獨到,選片很挑剔,沒有可供發揮的角色,寧可不演。
在這部《金剛川》裡,他飾演的炮兵張飛,也是全片形象最飽滿的角色。
他謹慎細心,有點唯唯諾諾,但仗打到後來,面對敵機的轟炸、戰友的陣亡,他悲憤交加,殺紅了眼…
張譯的表演自然流暢,最後的激情爆發水到渠成,直戳人心。
據說,仰天怒吼這場戲,張譯一度喊到體力透支,出現缺氧眩暈。
圖源:微博@電影金剛川
很多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會選擇描繪重要的戰役,表現正面戰場的慘烈。
但《金剛川》很特別,它選擇了大戰之前,一個並不引人注目的過橋事件,聚焦於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
影片前一個多小時,分為三個部分,時間線都是從1953年7月12日白天,到13日凌晨。
卻通過步兵、對手、炮兵三方視角,來分別展現敵我雙方對抗的真實狀態。
這是國產戰爭電影全新的嘗試,它打破了傳統的觀影習慣,通過時間上的重複,情節的互相補充印證,把同一件事說透。
儘管影片呈現的,只是戰爭的冰山一角,卻把其艱難和殘酷,展現得淋漓盡致,足以讓人震撼。
但它卻最接近真實: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取得了最後勝利,但他們真的付出太多太多了!
1950年,韓戰爆發。
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支援南韓作戰,一口氣打到了中朝邊境,鴨綠江邊。
朝鮮危在旦夕,在這個緊要關頭,金日成向中國發出求助。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一帶。
抗美援朝,不僅僅是幫助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朝鮮渡過難關,更是為了中國領土不受侵犯,是「保家衛國」之戰。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我們是一窮二白,在朝鮮戰場,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軍,裝備有天壤之別。
就說最顯而易見的服裝,美軍有防寒帽、羊毛內衣、毛衣褲,還有防風雨登山服,長靴裡有好幾層鞋墊…
而志願軍,有些部隊是從南方緊急調到了前線,入朝時間太倉促,身上還穿著南方過冬的薄棉衣、單鞋。
入朝之後就是寒冬,朝鮮深山動輒零下30℃的嚴寒,導致大批志願軍凍到截肢、死亡。
甚至出現過,一個連的步兵被凍死在雪地裡。
至死,還保持著隊形,手裡端著槍…
圖源:新浪網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醫療方面,美軍受傷,5分鐘內就能得到包紮,一小時後就能運送到後方醫院接受治療。
而志願軍,受傷後要等上一兩個小時,才能得到簡單包紮,爬8個小時,才能爬到後方醫院救治…
更不用說,武器裝備上的差距。
戰爭初期,中國沒有空軍,防空武器基本為零。
正如電影裡所呈現的,志願軍只能白天隱蔽,夜晚行軍,更不能生火、抽菸,因為頭頂上都是美軍的飛機,稍有不慎就會暴露…
中國陸軍設備落後,一個軍的火力密度,甚至遠不如美軍一個師。
美軍對付我們,招數多得很:榴炮彈、延時炮彈、燃燒彈…
就說為了炸毀金剛川上志願軍搭起的橋,美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
而我們有的,是雜牌炮,準頭不行,炮彈不夠,要數著打…
正如片中張譯的角色吐槽:轟炸機飛太高,打不著,偵察機飛太快,也打不著…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即便如此,中國人民志願軍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靠什麼?
靠的是訓練有素的作戰硬實力,靠的是親如兄弟的軍隊凝聚力,靠的是中國軍人不怕犧牲的頑強意志。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餓了,一口炒麵就一口雪,一個蘋果,大家一人一口傳著吃。
有人睡著了,其他人就用背包帶,一個牽一個,有人暈倒了,後邊的人扶起來架著他…
有的步兵大腿打斷了,堅決不下火線,有的肚子中槍了,就拿繃帶扎一下,不讓它流出來…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子彈打完了,就是近身肉搏。
美軍人高馬大,吃得飽穿得暖,中國軍人打不過也硬上。
仗打完了,志願軍戰士的屍體跟敵人的屍體抱在一起,分都分不開…
中國志願軍用血肉之軀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軍隊是一支世界一流的隊伍,中國軍人,哪怕打得只剩下一個人,也會堅守到底。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片裡有一句臺詞,樸實而動人: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
仿佛奠定了這部電影的基調:真實、慘烈。
請大家銘記一個數字:197653。
這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為國捐軀的烈士人數。
是他們用年輕的生命,守住了國家安寧。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金剛川》的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融世代血肉金剛,換當下風平浪靜。
任何一部優秀的戰爭電影,其內核都是反戰。
我們觀看這樣的電影,不是為了被激烈的戰爭場面燃爆,更不是為了滿足仇視某個國家,某個民族的心態…
而是透過電影,去了解那段遠去的歷史,牢記戰爭的殘酷。
從而更加懂得一個道理: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應好好珍惜。
來源:烏鴉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