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3日颱風來襲前的維港上空。張煒 攝
「風球」是什麼球,「風假」又是什麼假
「八號風球」掛在哪裡?在海邊嗎?有「五號風球」、「六號風球」嗎?記者曾聽到過不少不懂「行話」的外地人不解提問。「風球」並不是真的球,而是強風信號,天文臺發出的「風球」只有一號、三號、八號、九號、十號,它們對應的正式名稱分別是一號戒備信號、三號強風信號、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分為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種)、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十號颶風信號。至於黃雨、紅雨、黑雨,則分別代表暴雨警告信號,以黑雨等級最高,這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70毫米的豪雨,且雨勢可能持續。上述這些天氣警告,香港上至九旬老人下至三歲小孩,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原因就在於,這實在是太常見了,而且跟生活息息相關。2002年前香港天文臺以懸掛信號形式發布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俗稱「風球」。圖為「八號風球」信號。張煒 攝2018年9月15日為防範即將到來的超強颱風「山竹」,香港鴨脷洲的一家商場在玻璃門上貼上膠帶。張煒 攝
2018年以來的近4年間,香港經歷的八號或以上「風球」就有「山竹」「韋帕」「海高斯」「浪卡」,當中要數2018年9月的「山竹」威力最大,「十號風球」高懸10個小時。這些颱風甚至是颶風常常會將海傍的樹木吹倒,海水會將磚塊掀翻,於是香港人已經習慣了每年補一次海邊的磚地,被吹翻了,努力修補了大半年,再被吹翻,再努力修補.香港扛風擋雨有何秘訣?
防患於未然,是香港面對災情來臨時極為重要的事情。以2018年的「十號風球」為例,當「山竹」尚距離香港超過2000公裡,香港天文臺已警示「山竹」破壞力大過以往颱風,呼籲特區政府及市民儘早防範。隨後,特區政府分別在12日和14日舉行跨部門會議,涉及約30個政策局和部門,在防備、應變和善後三方面作好準備。當天文臺發出「三號風球」時,特區政府已啟動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持中心和48個臨時庇護中心,安排大巴疏散部分離島居民。2018年9月16日,強颱風「山竹」襲擊香港,地鐵站貼出告示,提示乘客部分鐵路和巴士停止服務。張煒 攝
每當颱風肆虐之際,香港會有足夠的前線救援人員堅守崗位,確保公共安全。清理樹木的工作人員、警方巡邏車、救護車的身影活躍在街道上。完善的基礎設施也是令香港能夠屢次在颱風中平安度過的一大保障,使各地區保持通訊、供電、供水的穩定,港鐵也可繼續提供有限度的服務。以水浸的情況為例,強大的排水蓄洪系統使得香港只在局部地區發生此情況。特區政府渠務署自成立以來一直不斷升級防洪系統。例如於2017年10月完工的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就提供一個容量達6萬立方米,相當於24個標準遊泳池的蓄洪池,可幫助周邊區域抵禦暴雨。根據渠務署數據顯示,香港「水浸黑點」——即易遭水浸地區,由1995年的90個降至2018年的6個。而這6個黑點也已陸續啟動排水改善工程。2020年8月19日上午,受颱風「海高斯」影響,港交所當天宣布股市暫停交易。張煒 攝
風暴前後,香港全城處於熟悉的高度警備狀態。記者曾在颱風「山竹」襲港前夕前往離島大澳漁村採訪,見到村民們手腳嫻熟地把室外垃圾桶用繩固定於電線桿或石柱上,用防水薄膜包裹住低壓配電箱。其時香港天文臺已掛起「三號風球」,海面已見風浪,是不是該趕緊撤離?村民淡定地搖手三連,「怕什麼,海水倒灌也不過到大腿,這樣就行了。」目光循著她手指的方向一看,全屋冰箱等電器均已放置到高桌上,一家人淡定地捲起褲腿吃飯。住在市區的居民通常會提前去超市「囤貨」,安心在家。商鋪和住宅也在天文臺發出的指示下,做好防範措施,如堆沙包、在門窗玻璃上用膠布貼「米」字等。然後,等風來。2018年9月15日傍晚,香港天文臺預報超強颱風「山竹」將來襲,大量船隻進入香港仔避風塘避風。張煒 攝
由此可見,香港能夠抵擋住一次又一次颱風的侵襲,不僅是經驗累積,也多虧各類「法寶」——各界的迅速反應、基建的精益求精。然而,這些「法寶」的練就,也離不開過往血淚教訓。自有紀錄以來,香港最嚴重的風災是1962年造成183人死亡或失蹤的颱風「溫黛」,雨災則是1972年的「6·18雨災」,超過130人死亡。暴雨警告信號的產生,是1992年5月8日,一場造成4人死亡的暴雨,才觸發當時政府專門制定面向大眾的黃、紅、黑三色暴雨警告信號。在颱風、暴雨和其他天氣警告信號之上,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還制定了《天災應變計劃》,從災前準備、受災期間應變到災後善後,從政府部門到公用事業應當肩負哪些角色和責任,均清晰列明。2020年10月13日市民來到香港尖沙咀海旁「追風」。張煒 攝
是天文臺不是氣象局?
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專門負責監測及預測天氣的政府部門都會稱作「氣象局」,不過在香港則稱為「天文臺」,這是什麼呢?香港天文臺前臺長岑智明就曾拍片解釋,原來是因為成立於1883年的香港天文臺在早期其中一個工作是觀象授時,即觀測氣象、紀錄時間,雖然時至今日,天文臺已不再需要循舊例報時,但名字一直沿用。那又為何香港天文臺隸屬於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岑智明說,這是由於早年的天文臺「開臺三寶」分別是氣象、授時、地磁,即氣象觀測、地磁觀測及觀象授時。當中地磁觀測,是為船長調校船上的指南針。天文臺為航運提供觀象資訊,與當時的香港經濟活動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