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愛」是為人父母給予孩子的禮物,也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情感之一;「寵」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甘霖,適度澆灌能夠讓幸福提升,過度給予則會讓樹苗澇朽。
讓寵愛變成溺愛,再好的良木也難成才,甚至有人會因父母溺愛而「喪命」,河南信陽就曾發生過這樣的案例。
溺愛長大的孩子有多懶?「懶癌」男孩父母離世,他把自己餓死了
在河南信陽一個叫做保安村的地方,有個名為楊鎖的年輕人,在父母過世5年之後,因為懶惰把自己活活給餓死了。他的故事甚至被拍成了紀錄片,讓很多人感慨不已。
楊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對於他們而言,兒子不僅是要傳續香火的「寶貝」,更是他們心頭肉、手中寶。從孩子出生後開始,愛與寵就成了這家人的育兒主旋律。
雖然楊家人過得並不算富裕,但父母一概秉持苦了自己也絕不苦了楊鎖。除了在吃上滿足楊鎖的需求之外,在日常生活當中,楊家夫妻的「愛」子行為,常常讓人費解又無奈。
據楊家人的鄰居反映,楊鎖到了七八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出門時還要用扛著或挑著,與其他農村孩子不同,楊家父母從來不會讓楊鎖幫忙幹活,就算是農忙的時候,楊鎖也不過是坐在田邊玩耍等待,看著父母辛苦種田、收割。
還有鄰居反映,即便楊鎖一天天長大,楊家夫妻似乎也沒有要讓他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就連吃飯這件事也恨不得代勞,經常是端著飯碗餵到楊鎖的嘴裡。讓鄰裡鄰居們都覺得孩子寵得有些過了頭。
在楊鎖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病去世;18歲時,母親也因過勞死離開人間。三口之家變成孤身一人,為了父母的寵愛,鄰居們原本以為楊鎖會逐漸獨立起來。然而,事情卻邁向了一個讓人嘖嘖稱奇、哭笑不得的方向。
父母離世後不久,楊鎖先是將家裡值錢的東西全部變賣,換來吃穿用度所需的資金,後來花光了家裡的錢,他就開始要飯吃。
別人給了他生肉生米,他懶得做,全部掛在房梁上直到腐爛變臭為止。天氣冷的時候要生火取暖,他懶得出去撿柴,就把家裡的桌椅板凳門窗房梁全部拆下來燒火取暖。更為奇葩的是他連上廁所都懶得去,乾脆在屋裡面刨出來一個坑,上完廁所後再用土蓋起來。生活從來不會偏袒誰,楊鎖的懶最終換來的就是活活餓死,而餓死的原因不是沒人接濟沒得吃,而是有人送食物,他懶得吃。楊鎖死後,他的事情變成了典型的「教育反面教材」,人們也看到了「溺愛成刀」的極端結局。
作為家長,在愛與溺之間該如何權衡,在教與養之間又該做哪些事呢?
1、愛而有度,寵而有限
明智的父母應當學會放手,讓孩子料理自己的事情,從孩子懂事開始,即可以逐步嘗試著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方面使孩子養成自立的性格,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在解決事情的過程中,使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行為,逐步樹立自己的邏輯思維力。
因愛而放手,能夠讓孩子受益終生,有限度的寵,有尺度的愛,才是真的愛。
2、教之有據,養之有理
父母應當依據合理的教育策略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要做到教之有據,養之有理,不做「糊塗」父母。
對孩子給予充分的愛是父母的天性,懂得在愛上收放有度才是聰明父母的所為,別用愛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養育路上做好以下三件事。
鼓勵孩子做家務引導孩子行孝道督促孩子緩進步
每一個降生的孩子都猶如一張純潔的白紙,家長是最先拿起畫筆的人,也是給這張白紙塗上顏色主基調的人,當代表「愛」的大紅色塗抹的過深,其他色彩的魅力就很容易被掩蓋,勸家長不要用「愛」成為毀掉潔白畫紙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