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廟建於清乾隆癸酉年(1753),座西北向東南,佔地面積二百二十平方米。雲霄、平和何氏開基一世祖添河公。添河公原居泉州,於元末明初攜眷遷廈門,後遷漳浦,三移平和南勝何倉。添何公次子彥保公於明初遷梘河,其後裔居雲霄、平和兩縣。何地何氏現有宗裔七千多戶,三萬多人口。分別居住在二十個行政村,二百四十三個自然村。
家廟以門廳,天井廡廊,正堂組成,面闊三間,山牆青磚砌築,硬山式,正面作榻壽式,明間內收,花崗石櫃檯腳,浮雕飛鶴正眉,團菊門簪,浮雕麒麟裙堵,青石透雕香草龍紋雌虎窗,青石旋紋門鼓,石門豎,懸「何氏家廟」匾。鏡面素麵裙堵,青磚身堵,石角柱。門廳深一間,九檁三架梁,設暗袱。室內除天井鋪墁條石外,餘皆鋪設紅地磚;正堂金柱均為圓花崗巖石柱上墩接木童柱;前廊用六方形古鏡柱礎承六方柱,十一檁二架梁,抬梁式,用材碩大,但梁架間有花板裝飾,風格相對繁褥。屋面覆筒板瓦,主堂為燕尾脊。木構面層保留有清代的梁架彩畫。正堂明間置公媽龕,奉祀何氏1至18世神位。上懸「內閣大臣」、「一等伯爵」、「廣陵鎖綸」、橫匾。前簷分掛「文魁」、「進士」「恩魁」等匾額。
何地何氏自隆慶間何彥保長子種德、次子溫樸派下赴臺開基,至乾隆二十年已達397人。天啟間何斌隨鄭芝龍墾臺再隨鄭成功復臺,其族親何義、何佑等也相繼參加鄭成功隊伍並立下戰功,是為「何地三傑」。乾隆十六年(1751年),生於臺灣並返回祖地就學的十二世孫何子祥中進士,編成《何氏家譜》9卷10冊,記載何氏1—13世家乘傳播於兩岸。乾隆十八年(1753年),移臺的十二世何猜為擴建雲霄何地大宗捐銀200圓。同時,臺灣的林仔頭、青埔、竹仔腳、西莊、西勢潭、毛蟹寮、牛銅山、大竹園、竹仔頭、燕務、快官、山仔腳、崎腳、砂轆、何厝莊、三載厝、舊社溝、荷色嶼、太子宮等聚居村297名何氏宗親,也為拓建家廟捐資捐物。1921年重修何氏家廟,臺灣何氏宗親虹五房天靜捐龍銀600圓及石楣石窗全副;又有阿枚、水盛、永芳、學詩、興化等慷慨捐資,捐資石碑仍存放於家廟門簷右側。
臺灣何氏家廟甚多。主要有臺中西屯區何厝街子旋公祠,臺中大全街崇魯公祠貽闕庭,臺中南屯區文山裡山西巷雅直公祠福昌堂,大肚鄉華山路溪水公祠謙德堂,沙鹿鎮門潭路維公祠好德堂,太平路良公祠等。1996年5月14日,臺灣嘉義縣何氏宗親會會長、何氏十九世孫何獻誠率宗親17人到雲霄何地何氏大宗謁祖。何氏十七世孫何金賜等也每次到祖地尋根,並帶來臺灣《何氏族譜》(1986年編印),內容同雲霄何氏家譜一脈相承。
雲霄何氏家廟1921年重修。解放初期,分別作為鄉公所和學校,爾後較長時間作為糧食倉庫。1999年再次重修。2006年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點。福建省人民政府(2009)375號文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轉自《梘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