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ometimes it is the people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that no one can imagine」
有時候,正是人們認為的無用之人,才能成就無人所成之事。
《模仿遊戲》在內地上映了,但票房低的可憐,上映首日票房僅280萬,不僅遇到《捉妖記》等國產勢頭正旺的強勢排片電影,而且好多人可能因為已經它的網絡資源已經泛濫早就看過好幾遍了。但這個不重要,至少,它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所以他是如何獲得這個獎的呢?
【電影《模仿遊戲》改編「計算機之父」艾倫·圖靈傳奇一生,描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其幫助聯軍破解德軍潛艇,和最高指揮部通訊密碼的過程。受政府所託破解德軍密碼工作的圖靈,打算設計一臺能夠快速破解敵方密碼的機器(計算機),卻因想法前衛與經費問題而遭遇阻礙;更棘手的是,身處封閉的年代,同性的禁忌讓讓他變得異常孤獨。】
Stay Weird, Stay Different
因本片榮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編劇GrahamMoore得獎感言是:「「16歲時,我曾想要自殺。因為我覺得自己很古怪、很與眾不同,沒有地方屬於我。但我現在站在這裡。所以我想告訴那些覺得自己很古怪、很不一樣,認為沒有容身之處的孩子:有的,我保證有地方容得下你。保持古怪,保持與眾不同。當有一天,輪到你站在這個臺上時,請把這個訊息告訴給下一個人。」
影片編劇是艾倫·圖靈的狂熱粉絲,一直在尋找將圖靈搬上銀幕的機會。當《艾倫·圖靈傳》的版權被製作人拿下後,摩爾馬上簽了劇本合約,而且一分錢酬勞都不要。這也是格拉漢姆·摩爾第一次獲得提名,第一次獲獎,《模仿遊戲》是他第二部電影編劇作品。
如何這麼傳神的表現一個比自己聰明很多的人?
據格拉漢姆·摩爾自己透露是因為他受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很多影響,熟悉這部小說的人對其中的推理橋段都很熟悉,(沒有看的可以去補下英劇《夏洛克》)比如你一言不發的站在他身旁,他都能猜出你昨天工作的情況,套路就是看你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細節如面部表情、配飾、下意識的動作推理。簡而言之就是提供觀眾所有的信息,不隱瞞一絲一毫。並且隨著他層層剝繭的並不帶有專業詞彙的推理會讓你覺得:「天哪,為什麼我沒想到呢?」而不是顯擺了天才才知道的東西後你會覺得「只有瘋了的書呆子才會那麼想!」
如何將他43年的傳奇人生濃縮成110分鐘的電影?
安德魯·霍奇斯的傳記作品《阿蘭·圖靈傳》,得益於傳記文字的不限篇幅,即使採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僅僅按照時間順序陳列圖靈43年人生中的主要事件,也可以給讀者以娓娓道來的舒緩體驗乃至人生如斯的歷史厚重感。但表現在電影中,就要提取他的人生關鍵詞」破譯恩尼格瑪「「計算機之父」、「同性戀」、並且以此設置或虛構情節讓觀眾集中在幾個特別有代入感的故事製造懸疑、衝突最終引起共鳴。
整部片的結構,可以得知《模仿遊戲》有兩條時間軸,一條是A.M Turing為英國政府效忠,與團隊致力破解德軍密碼的「當時」,一條是時間軸的「以前以後」。「以前」回溯到圖靈中學被霸凌的經歷,以及他藏在心底最溫柔的秘密──克裡斯託夫;「以後」則快轉至圖靈沒落的晚年,以氰化物結束生命。和原著不一樣的是編劇將圖靈塑造成為一個不被周遭所理解的孤獨的天才,把歷史中圖靈的性格進行了大幅修改,由原本一個幽默風趣、恃才傲物、強勢而又樂觀的人,變成了一個木訥自我、不善交際的孤獨脆弱的人。為了增加戲劇衝突,影片劇本還虛構了一場感情戲,並且在片中出現了圖靈接受「化學閹割」以後行動受到嚴重影響並讓人心疼的情節,而實際歷史上荷爾蒙藥物對於圖靈的主要影響卻是使他的雙乳開始發育,讓他羞於出門,無奈只好樂觀的圖靈甚至還以自己為對象,關於「激素類藥物對人體的影響」這個課題寫下了好幾篇論文。
劇情的主線一樣有兩條,一條是遇到瓊‧克拉克的過程,還有與她一起共事共處的生活畫面,另一條感情線則相當隱晦,從克裡斯託夫對應到圖靈跟瓊的選擇,以及圖靈的性向被不同角色發現時所遭遇的事情。
所以,電影裡的時間之所以在不同時代來回穿插,理由除了上述所言外,還有幾個:一,以這個方式說故事能增加懸疑感,使觀眾在開場便相當著迷;二,藉此帶出身為「偉人」與當時政府所控訴的「恥辱」,圖靈內心深處的挫折和質疑;三,概覽圖靈生平,給觀眾重新審度他身分與性向的機會。就劇情而言,每部電影,或者我們說每個故事,通常會用前四分之一的長度去鋪陳電影裡的世界,接著,主角或觀眾可能會發現一些懸念與線索,而不管這些東西是什麼,一部好的電影到了最後,勢必要解決所有的疑惑和懸念,將故事收尾。
顯而易見,最後警官與圖靈的質詢戲,正是在收尾。由於這是傳記類的敘事片,也因此,兩人的對話應該要能讓觀眾清楚觸摸到圖靈整個人的輪廓,了解他的所作所為有何意義。因而在那場戲裡,兩人又似針鋒相對,又似在穿針引線,引出整部作品的精髓-圖靈的核心思考。
故事的核心
看過影片的人都會對這段話印象深刻:有時候,正是人們認為的無用之人,才能成就無人所成之事。」(Sometimes it is the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that no one canimagine.)
這段話在片中出現了三次,這時候作者的意圖就安排的很明顯了,卻點出了另一層次的思考,由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引導出了圖靈的特殊性,不論是他的性向或是天份,都是建立他往日成就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影片最後圖靈對警官說: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為什麼有人就硬是想要讓大家的想法、行為方式都一樣呢?警官沒有讓他明白,他自己也不明白,直到100多年後,英國女皇后來追認他的功勳,世界明白了。但是,這個故事總歸是「因為和大家不一樣就被迫害」的主題。這聽起來也難免仍有一個哀傷和可惜的氛圍,對照著最後團隊成員佇立望著所有燒掉的,努力數把個月的機密文件的場景,好似真實的自己都被抹滅,徒留空殼的『我』。
儘管劇情還有為了增強衝突而違和的地方,但因為有傳記色彩和本尼缺最有腔調的演出加持,所以本片總的說來是一部好電影,精緻、動人。也不怪乎一些大V在微博上可惜這麼好的片子在中國沒相應的排片,也許像羅永浩說的那樣,叫「神奇密碼俠」真的會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