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埃裡克·侯麥
編劇: 埃裡克·侯麥
主演: 讓-路易·特蘭蒂尼昂 / 弗蘭西絲·法比安 / 瑪麗-克裡斯汀·巴洛特
類型: 劇情 / 愛情製片
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69-05-15(坎城電影節) / 1969-06-04(法國)
片長: 110分鐘 / 102分鐘(葡萄牙) / 105分鐘(美國)
又名: 慕德家的一夜 / 幕德家的一夜 / My Night at Maud's
《慕德家一夜》是一部由埃裡克·侯麥執導,讓·路易·特蘭蒂尼昂、瑪麗-克裡斯汀·巴洛特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虔誠的天主教徒路易斯和他暗戀的女大學生以及慕德夫婦間展開的關於愛情、欲望與信仰的討論。
電影為侯麥《六個道德故事》系列之一。故事講述一個34歲的天主教徒讓-路易斯(簡-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 飾)愛上了一個年輕的女大學生。
他偶遇老朋友維塔爾(安東尼·維特茲 Antoine Vitez 飾),被邀請到一個性情豪放的離婚女人慕德(弗蘭西絲·法比安 Françoise Fabian 飾)家中共進晚餐。飯桌上,持有不同道德思想的三人大談宗教、無神論、愛情、道德、以及哲學家帕斯卡爾的生活與哲學著作等話題。
聊到深夜,外面下起了大雪,維塔爾離去,慕德勸說讓-路易斯留宿一夜。慕德是情場高手,她極盡挑逗之能事去引誘他。保守忠誠的天主教徒讓-路易斯面對了兩難之境,一方面心中已有所愛,另一方面美豔的慕德實在又難以抗拒。他半推半就,最終還是抵制住了美色的誘惑。後來,他與心愛的女孩結婚,卻發現她竟然曾是慕德丈夫的情婦。
埃裡克·羅默
法國電影導演,電影評論家,記者,小說家,編劇和老師。
羅默(Rohm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新浪潮導演中最後一位被任命的導演。
1957年至1963年,他編輯了頗有影響力的電影雜誌《電影電影院》,而他的大多數同事(包括讓·盧克·戈達爾和弗朗索瓦·特魯弗特)正在從批評家過渡到電影製片人,並贏得了國際關注。
在1969年左右獲得了國際讚譽,他的電影「我在莫德的夜晚」(My Night at Maud's)被提名奧斯卡金像獎。
羅默(Rohmer)於2010年去世後,他在《每日電訊報》上的告詞將他描述為「法國新浪潮中最持久的電影製片人」,在同行中名列茅,並且在職業生涯後期「仍在製作公眾想看的電影」。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1969年坎城電影節上獲得金棕櫚獎的提名
1969年梅利埃獎
一個品行高尚的天主教信徒,滿腹宗教哲學理論,暗戀一個女大學生,他跟風情誘人的少婦獨處一室,為外面的風雪夜和內心迷惑所困但是最終抵制住了誘惑。
一個無拘無束的少婦,她邀請了讓-路易斯和另一個朋友到家裡吃飯,飯畢勸說路易斯留宿,竭盡挑逗之能事,兩人從帕斯卡到詹森主義,從丈夫的小三到現在的生活,無所不談,別有情致。
讓-路易斯的一個老朋友,他作為中間人邀請了路易斯去慕德家吃飯,三個有著不同道德思想的人整晚都在討論帕斯卡爾,最後維塔爾一個人離去。
《慕德家的一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悶片,它所反映的道德焦慮跟侯麥個人有重要聯繫。電影裡男女雙方的對手戲堪稱經典,他們沒有拖泥帶水,不會故意引導和迷惑觀眾,話中有話的奧妙也不是世故兩字所能形容。
《慕德家的一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侯麥呆板背後的機智風趣和沉悶伴隨的意味深長,影片將看起來不適合轉化為影像的文學故事成功的搬上了銀幕,一半時間都在談論宗教與感情,表達出所有的浪漫愛情與固執道德都是風中塵埃,而故事裡人物的行為言談只是遮蔽思想外衣的主題。
新學期伊始
電影館將重磅推出「大師研究公開課」
電影電視學院的老師們將為大家
連續推薦四位大師級導演及他們的代表作品
歡迎同學前來觀片並參與討論
▲從左至右:羅蘭·波蘭斯基、比利·懷爾德、埃裡克·侯麥、讓-呂克·戈達爾
第三講:侯麥的情感
觀察時間:11月5日、12日、19日、26日
(每周四14:00-17:00)
文案:王雅玲
排版:王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