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
袁紹家族身世顯赫,袁紹的高祖父袁安。
袁安為司徒。
袁安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袁京,小兒子袁敞。
袁敞為司空。
袁京的兒子袁湯是太尉。
袁湯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兒子袁成、四兒子袁隗分別是司空、司徒。
史書說袁氏家族「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可見其家族顯赫。
袁紹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是名副其實的「官五代」。
後來袁紹也被漢獻帝封為太尉,後改任大將軍。
由此袁氏家族可是名副其實的「五世居三公」。
袁紹的成名與顯赫的家族背景有關,但決定的因素還是袁紹自己。
有趣的是袁紹的人生前後兩個時期,判若兩人,前期的袁紹大有作為,後期的袁紹碌碌無為。
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述說這個問題。
一,前期的袁紹是英雄中的英雄。
列舉三件事情,證實前期的袁紹是英雄中的英雄。
第一件事情,反對董卓專權。
董卓專權,脅迫朝廷更換皇帝。
朝廷上的文武百官,唯唯諾諾,只有袁紹一人勇於向董卓叫板,反對董卓更換皇帝。
反對董卓更換皇帝失敗,袁紹面對董卓,揚長而去。
之後,董卓忌憚於袁氏家族勢力,不得已還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
此時的曹操默然無聲。
儘管曹操也反對董卓專權,但是曹操反對的方式是企圖刺殺董卓。
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是從小路逃回家鄉。
兩相比較,袁紹的大無畏相對於曹操猥瑣,自然是英雄壯舉。
第二件事情,公開反對董卓。
十八路諸侯起兵反對董卓,袁紹被推舉為盟主,此時的曹操僅僅是代行奮武將軍。
儘管討伐董卓失敗,但給社會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第三件事情,計取冀州。
袁紹當初的渤海郡太守,是冀州牧韓馥的部屬。
袁紹為奪取韓馥的冀州,派人對公孫瓚說,讓公孫瓚派兵與自己一道攻佔冀州,事成後,大家平分勝利果實。
公孫瓚採納了袁紹的建議。
公孫瓚在當時的北方名氣很大,勢力也很大。
韓馥聽說公孫瓚要奪取冀州,十分震驚。
袁紹又派人對韓馥說,要守住冀州,只有袁紹有這樣的能力。要保住冀州,只有將冀州交給袁紹管理。一旦袁紹管理冀州,公孫瓚就不敢侵犯冀州了。冀州保住了,袁紹也會厚待你。
由此韓馥將冀州拱手送給了袁紹。
此時的曹操儘管由於陳宮的緣故,做了兗州牧。但沒過多久,又被呂布奪走了大部分。
呂布佔領了兗州的大部分土地,讓曹操沒有了立足之本,軍糧也沒有了來源。
袁紹派人對曹操說,來我這裡,與我聯合吧!
曹操對袁紹的建議動心了,準備離開兗州,去投奔袁紹。
曹操的謀士程昱反對曹操這樣做,曹操才沒有去投奔袁紹。
二,後期的袁紹是英雄中的狗熊。
自從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之後,袁紹才開始走下坡路。
曹操利用漢獻帝的旗號,徵討四方,勢力逐漸壯大,這給袁紹帶來危機,袁紹準備起兵聲討曹操。
對於與曹操開戰,袁紹的謀士沮授、田豐阻止說:「應先派人向漢獻帝獻策,建議漢獻帝大興農業,保境安民。如果遭到曹操反對,就指責曹操控制了皇權。然後進軍黎陽經營河南,做好長期戰鬥準備,拖垮曹操。」
袁紹沒有採納沮授、田豐的建議,而是採納審配、郭圖的建議,急於向曹操宣戰。
事後,袁紹與曹操展開了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初期,袁紹處於絕對優勢。
由於袁紹決策失當,官渡之戰,袁紹戰敗。
袁紹面對英雄曹操,成了狗熊。
三,兄弟紛爭毀了袁紹開創的事業。
官渡之戰,袁紹敗於曹操,但是袁紹的實力仍然很強大。
袁紹家族徹底滅亡的原因,不是官渡之戰,而是袁紹家族的分裂。
袁紹家族的分裂,其原因就是在王位繼承上出了問題。
按宗法制,很多官員贊成袁紹讓長子袁譚繼承王位。
由於袁紹喜愛小兒子袁尚,理由是袁尚很帥。
袁譚與袁尚身邊都有一定的勢力。
審配、馮紀依附於袁尚;辛評、郭圖依附於袁譚。
袁紹一時沒有辦法決定王位繼承人,於是將袁譚調到青州任職。
與此同時,袁紹將另一個兒子袁熙調到幽州任職;將自己的外甥高幹調到并州任職。
袁紹這樣做的理由是讓這些人外出鍛鍊。
理由很不錯,但是袁尚卻仍然留在京城。
留在京城的袁尚,逐漸控制了京城。
袁紹死後,袁尚便近水樓臺先得月,順利成了王位繼承人。
遠在青州的袁譚,本應是王位繼承人的合法人選,當他得知自己父親去世後,趕回京城,來爭奪王位繼承權時,袁尚已經大權在握,由此兄弟開始內耗。
此時的曹操成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那個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