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董卓之亂後,春秋戰國時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類似的節目再次隆重上演,中原大地率先成為了各路諸侯粉墨登場的舞臺。一時間群雄並起,亂鬨鬨一片,你方唱罷我登場。然而用不了多久,喧囂之聲即趨於平靜,配角龍套們剛混了個臉熟就被後來者搶了鏡,很快就沒他們什麼事了。激烈的競爭過後,在逐鹿中原的舞臺上,最後的一出壓軸戲是袁曹兩家的二人轉。
贏得最後決賽資格的袁曹兩家,在角逐之初,袁紹似乎更有勝算的把握,而他的對手曹操相對處於劣勢。首先兩家實力懸殊,更重要的是在袁曹兩人矛盾越來越表面化的時候,曹操四周的威脅並沒有解除;呂布張繡劉備袁術的勢力還沒有完全肅清,關中馬騰韓遂坐等撿便宜,江東的孫策也是蠢蠢欲動,荊州當看客的劉表顯然也是更傾向於袁紹。更令曹操防不勝防的是,後院還會隨時起火。曹操搶到皇帝這張王牌,皇帝本人顯然是不願意總是演木偶戲,而追隨皇帝的官僚士大夫們對曹操架空皇帝的行為也是越來越不滿意,甚至董承等人已經把曹操當做董卓第二了,總想重施王允的故技,來一場兵變幹掉曹操。可惜這招只是為董卓之流的土皇帝量身定做的,用來對付三國第一強人曹操就不靈了。
袁紹相對他的對手在各方面壓力小,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比較順利,他想要的東西相對也容易到手。首先袁紹家底厚,其次跟他爭河北的對手都比較昏聵懦弱。且他的這些不入流的對手偏又佔據著河北平原最富庶的土地,這就如同幼兒坐擁萬貫家財,想要從幼童手裡搶奪財產還不容易?無須動刀動槍,興師動眾,也不用三番五次勒索逼迫敲竹槓,一點一點蠶食,而是一哄一唬就夠了,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袁紹就這樣從韓馥手中騙到富庶的冀州。而另外一個對手公孫瓚有勇無謀,袁紹雖然在後來表現的也不怎的,但是對付一介武夫公孫瓚還是綽綽有餘,何況袁紹手下也是人才濟濟,這些人豈是白給的!
袁紹稱雄河北之所以如此順利,最主要就是因為他沒有遇到了真正的對手。而跟他爭奪北方的霸權的對手曹操非公孫瓚韓馥這樣的庸碌之輩可比,袁紹謀士也曾一再的提醒袁紹,曹操非公孫瓚可比,是我們的勁敵,不能用對付公孫的方法對付曹操。更關鍵的是曹操先袁紹一步搶到了皇帝。曹操代表朝廷,袁紹儘管強大,卻代表地方,甚至袁紹的官職也高於曹操,但是曹操卻是皇帝的代言人,時不時以皇帝的名義給袁紹發詔書,批評袁紹幾句,這使得袁紹勃然大怒兼非常不爽之餘,更加後悔沒能及時把皇帝搶到手。
當袁紹發現皇帝的妙用後,就想把這張王牌搶過來自己玩玩,尤其是曹操把皇帝搶到手之初,以皇帝的名義將自己升為了大將軍,位在袁紹之上,袁紹非常不爽。他認為曹操以前不過是自己的馬仔,沒有他袁紹姓曹的不知道死過多少次了,現在盡然挾天子以令我袁紹,爬在我頭上拉屎拉尿了。曹操實力不夠,還不敢跟袁紹撕破臉,於是把大將軍的位子讓給了袁紹。
曹操有句名言「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而袁紹似乎相反,太好面子了,在跟曹操的爭奪霸權中也沒少吃慕虛名的虧。其實此時地方各自為政,沒有不斷的軍事勝利和實力作為後盾,挾天子又能如何,除非你能擊敗敵人,才可以以天子的名義號令諸侯,否則你連誰也號令不動。皇帝尚且不大管用,朝廷的官位早已不是桓帝靈帝時期的搶手貨了,已經一錢不值,大將軍跟小將軍沒有多大的分別。亂世裡「有槍才是草頭王」,沒有槍貴為天子也不過是軍閥手中的玩物,甚至三公九卿之類的高官死在小兵手裡都不足為奇。所以曹操把這些虛的東西很慷慨就讓出去了,但是袁紹偏就喜歡這些無關緊要的頭銜,號稱「四世三公」的家族還稀罕要這些虛銜來裝點門面嗎?也算是一方霸主了還不改其公子哥兒做派,難怪最後會失敗!
袁曹二人在性格方面截然相反;袁紹好虛名,外寬內忌,剛愎自用,志大才疏,好謀無斷以及不聽逆耳忠言,只接受那些令他心曠神怡的馬屁,這在他對曹的軍事行動中都有所表現。而他的對手曹操恰好跟他相反,比較務實,這多半跟袁曹兩人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
曹操出身在「閹宦遺醜」的家庭,很受人鄙夷的,尤其很受士大夫看不起。而曹操認為自己也是讀書人,一直想跟士大夫靠攏,在何進聯合士大夫誅殺宦官的那時,曹操一直跟士大夫站在一起就可以看得出。所以在他打天下的時候一定是很看重士大夫,很願意接受這些人的意見。
而袁紹「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就是一張閃亮的名片,他藉助家族的影響力早就學做孟嘗君了,門下聚集很多文人士大夫,在這些人中間袁紹就是中心人物。文人相輕很厲害,文人互相捧臭腳也是不得了。袁紹一定是眾星拱月似的被那些吃他喝他的人圍繞著,早就被慣壞了,加上從謀誅宦官到討伐董卓——儘管袁紹所起的都是負面作用,但也出盡了風頭,何況河北取得重大的勝利,早就開始飄飄然了,哪裡還能聽的進去其他的意見。
曹操可以讓出無關大局的頭銜,但是實實在在管用的皇帝這張王牌他卻牢牢的攥在自己的手裡,袁紹很想要過來自己玩玩,曹操當然不會把這個寶貝讓給他。當袁紹以許縣潮溼不宜當做帝國的首都為理由,要皇帝來他的地盤上住。他說他的地盤甄城才是最合適的帝都,皇帝應該遷到他的地盤上來。曹操當然不會那麼傻,而是皇帝的名義發詔書批評袁紹早點不來勤王保駕,都什麼時候了才想起皇帝來!袁紹也無可奈何,但是自恃勢力大,想跟曹操爭奪這張王牌,其實在這樣的亂世裡,要搶到這張王牌也不是沒有機會,只是一再被他錯過了機會。
在曹操親往徐州討伐劉備的時候,袁紹的謀士田豐很快就意識到這是搶王牌最好的機會。但是袁紹卻因為愛子生病白白的將這個機會錯過,氣的田豐以仗擊地,大呼可惜!本來曹操也擔心他親自討伐劉備,袁紹會趁機把他的王牌搶去。但是他的謀士郭嘉打消了他的顧慮;郭嘉認為袁紹好謀無斷,不會抓住這次好機會,此人不足畏。而劉備卻是潛在的敵人,趁其羽翼未成,一舉消滅,如果讓此人佔據徐州,形成勢力,就很難一時半刻消滅得了。
但是在錯過了這次機會後,袁紹卻決定要討伐曹操,爭奪王牌,更主要的是爭奪北方的霸權。袁紹的謀士田豐認為現在已經失去了時機,應該休整,不宜大規模的用兵。而應利用我們的地理優勢和兵力優勢,以小股兵力擾敵後方,使其疲於奔命,不出三年,可以消滅對方。但是另外一個謀士郭圖大肆吹捧袁紹英明了得;郭圖說我們的軍隊糧草都是敵人的很多倍,圍而不打都能困死敵人。拍馬屁的話容易撓到袁紹的癢處,他當然是願意接受令他全身汗毛都舒展開來的建議了。而田豐的建議不但沒有被採納,田豐本人還以擾亂軍心罪被下了大牢。田豐多半是為人比較耿直,不會拍上司的馬屁,而且提的建議儘管都是忠言,但是不講策略,從勸袁紹襲擊許都就可以看得出來。當著袁紹的面就以仗擊地,說曹操打劉備一時半會打不下,我們趁機搶皇帝,如果錯過了這次機會,我們就完了!田豐對他的上司袁紹,很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可以想像,在平時如果袁紹做出的決策是錯的,田豐一定是直接指出,並提出自己的正確意見,顯得比上司還高明。袁紹這樣自以為是,嫉賢妒能又死要面子的領導肯定受不了,恐怕早對田豐不滿了,這一次總爆發,所以借題發揮,把田豐關起來了。袁紹實在該敗,養著謀士就是要謀士比自己高明,如果謀士什麼都沒有自己高明,光知道拍馬屁,那他的謀士豈不都成了一班混飯吃的幫閒文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