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與曹操

2021-02-07 平民讀歷史

  漢末董卓之亂後,春秋戰國時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類似的節目再次隆重上演,中原大地率先成為了各路諸侯粉墨登場的舞臺。一時間群雄並起,亂鬨鬨一片,你方唱罷我登場。然而用不了多久,喧囂之聲即趨於平靜,配角龍套們剛混了個臉熟就被後來者搶了鏡,很快就沒他們什麼事了。激烈的競爭過後,在逐鹿中原的舞臺上,最後的一出壓軸戲是袁曹兩家的二人轉。


  贏得最後決賽資格的袁曹兩家,在角逐之初,袁紹似乎更有勝算的把握,而他的對手曹操相對處於劣勢。首先兩家實力懸殊,更重要的是在袁曹兩人矛盾越來越表面化的時候,曹操四周的威脅並沒有解除;呂布張繡劉備袁術的勢力還沒有完全肅清,關中馬騰韓遂坐等撿便宜,江東的孫策也是蠢蠢欲動,荊州當看客的劉表顯然也是更傾向於袁紹。更令曹操防不勝防的是,後院還會隨時起火。曹操搶到皇帝這張王牌,皇帝本人顯然是不願意總是演木偶戲,而追隨皇帝的官僚士大夫們對曹操架空皇帝的行為也是越來越不滿意,甚至董承等人已經把曹操當做董卓第二了,總想重施王允的故技,來一場兵變幹掉曹操。可惜這招只是為董卓之流的土皇帝量身定做的,用來對付三國第一強人曹操就不靈了。


  袁紹相對他的對手在各方面壓力小,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比較順利,他想要的東西相對也容易到手。首先袁紹家底厚,其次跟他爭河北的對手都比較昏聵懦弱。且他的這些不入流的對手偏又佔據著河北平原最富庶的土地,這就如同幼兒坐擁萬貫家財,想要從幼童手裡搶奪財產還不容易?無須動刀動槍,興師動眾,也不用三番五次勒索逼迫敲竹槓,一點一點蠶食,而是一哄一唬就夠了,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袁紹就這樣從韓馥手中騙到富庶的冀州。而另外一個對手公孫瓚有勇無謀,袁紹雖然在後來表現的也不怎的,但是對付一介武夫公孫瓚還是綽綽有餘,何況袁紹手下也是人才濟濟,這些人豈是白給的!


  袁紹稱雄河北之所以如此順利,最主要就是因為他沒有遇到了真正的對手。而跟他爭奪北方的霸權的對手曹操非公孫瓚韓馥這樣的庸碌之輩可比,袁紹謀士也曾一再的提醒袁紹,曹操非公孫瓚可比,是我們的勁敵,不能用對付公孫的方法對付曹操。更關鍵的是曹操先袁紹一步搶到了皇帝。曹操代表朝廷,袁紹儘管強大,卻代表地方,甚至袁紹的官職也高於曹操,但是曹操卻是皇帝的代言人,時不時以皇帝的名義給袁紹發詔書,批評袁紹幾句,這使得袁紹勃然大怒兼非常不爽之餘,更加後悔沒能及時把皇帝搶到手。


  當袁紹發現皇帝的妙用後,就想把這張王牌搶過來自己玩玩,尤其是曹操把皇帝搶到手之初,以皇帝的名義將自己升為了大將軍,位在袁紹之上,袁紹非常不爽。他認為曹操以前不過是自己的馬仔,沒有他袁紹姓曹的不知道死過多少次了,現在盡然挾天子以令我袁紹,爬在我頭上拉屎拉尿了。曹操實力不夠,還不敢跟袁紹撕破臉,於是把大將軍的位子讓給了袁紹。


  曹操有句名言「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而袁紹似乎相反,太好面子了,在跟曹操的爭奪霸權中也沒少吃慕虛名的虧。其實此時地方各自為政,沒有不斷的軍事勝利和實力作為後盾,挾天子又能如何,除非你能擊敗敵人,才可以以天子的名義號令諸侯,否則你連誰也號令不動。皇帝尚且不大管用,朝廷的官位早已不是桓帝靈帝時期的搶手貨了,已經一錢不值,大將軍跟小將軍沒有多大的分別。亂世裡「有槍才是草頭王」,沒有槍貴為天子也不過是軍閥手中的玩物,甚至三公九卿之類的高官死在小兵手裡都不足為奇。所以曹操把這些虛的東西很慷慨就讓出去了,但是袁紹偏就喜歡這些無關緊要的頭銜,號稱「四世三公」的家族還稀罕要這些虛銜來裝點門面嗎?也算是一方霸主了還不改其公子哥兒做派,難怪最後會失敗!


  袁曹二人在性格方面截然相反;袁紹好虛名,外寬內忌,剛愎自用,志大才疏,好謀無斷以及不聽逆耳忠言,只接受那些令他心曠神怡的馬屁,這在他對曹的軍事行動中都有所表現。而他的對手曹操恰好跟他相反,比較務實,這多半跟袁曹兩人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


  曹操出身在「閹宦遺醜」的家庭,很受人鄙夷的,尤其很受士大夫看不起。而曹操認為自己也是讀書人,一直想跟士大夫靠攏,在何進聯合士大夫誅殺宦官的那時,曹操一直跟士大夫站在一起就可以看得出。所以在他打天下的時候一定是很看重士大夫,很願意接受這些人的意見。


  而袁紹「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就是一張閃亮的名片,他藉助家族的影響力早就學做孟嘗君了,門下聚集很多文人士大夫,在這些人中間袁紹就是中心人物。文人相輕很厲害,文人互相捧臭腳也是不得了。袁紹一定是眾星拱月似的被那些吃他喝他的人圍繞著,早就被慣壞了,加上從謀誅宦官到討伐董卓——儘管袁紹所起的都是負面作用,但也出盡了風頭,何況河北取得重大的勝利,早就開始飄飄然了,哪裡還能聽的進去其他的意見。


  曹操可以讓出無關大局的頭銜,但是實實在在管用的皇帝這張王牌他卻牢牢的攥在自己的手裡,袁紹很想要過來自己玩玩,曹操當然不會把這個寶貝讓給他。當袁紹以許縣潮溼不宜當做帝國的首都為理由,要皇帝來他的地盤上住。他說他的地盤甄城才是最合適的帝都,皇帝應該遷到他的地盤上來。曹操當然不會那麼傻,而是皇帝的名義發詔書批評袁紹早點不來勤王保駕,都什麼時候了才想起皇帝來!袁紹也無可奈何,但是自恃勢力大,想跟曹操爭奪這張王牌,其實在這樣的亂世裡,要搶到這張王牌也不是沒有機會,只是一再被他錯過了機會。


  在曹操親往徐州討伐劉備的時候,袁紹的謀士田豐很快就意識到這是搶王牌最好的機會。但是袁紹卻因為愛子生病白白的將這個機會錯過,氣的田豐以仗擊地,大呼可惜!本來曹操也擔心他親自討伐劉備,袁紹會趁機把他的王牌搶去。但是他的謀士郭嘉打消了他的顧慮;郭嘉認為袁紹好謀無斷,不會抓住這次好機會,此人不足畏。而劉備卻是潛在的敵人,趁其羽翼未成,一舉消滅,如果讓此人佔據徐州,形成勢力,就很難一時半刻消滅得了。


  但是在錯過了這次機會後,袁紹卻決定要討伐曹操,爭奪王牌,更主要的是爭奪北方的霸權。袁紹的謀士田豐認為現在已經失去了時機,應該休整,不宜大規模的用兵。而應利用我們的地理優勢和兵力優勢,以小股兵力擾敵後方,使其疲於奔命,不出三年,可以消滅對方。但是另外一個謀士郭圖大肆吹捧袁紹英明了得;郭圖說我們的軍隊糧草都是敵人的很多倍,圍而不打都能困死敵人。拍馬屁的話容易撓到袁紹的癢處,他當然是願意接受令他全身汗毛都舒展開來的建議了。而田豐的建議不但沒有被採納,田豐本人還以擾亂軍心罪被下了大牢。田豐多半是為人比較耿直,不會拍上司的馬屁,而且提的建議儘管都是忠言,但是不講策略,從勸袁紹襲擊許都就可以看得出來。當著袁紹的面就以仗擊地,說曹操打劉備一時半會打不下,我們趁機搶皇帝,如果錯過了這次機會,我們就完了!田豐對他的上司袁紹,很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可以想像,在平時如果袁紹做出的決策是錯的,田豐一定是直接指出,並提出自己的正確意見,顯得比上司還高明。袁紹這樣自以為是,嫉賢妒能又死要面子的領導肯定受不了,恐怕早對田豐不滿了,這一次總爆發,所以借題發揮,把田豐關起來了。袁紹實在該敗,養著謀士就是要謀士比自己高明,如果謀士什麼都沒有自己高明,光知道拍馬屁,那他的謀士豈不都成了一班混飯吃的幫閒文人了嗎!

相關焦點

  • 袁紹 VS 曹操
    袁紹禮節下士,所以「士多附之」。在後來袁紹主導的與宦官之戰中,雖然曹操出身宦官世家,他的假爺爺曹騰是東漢的大宦官,父親曹嵩官至太尉(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按理說宦官與朝臣勢同水火,但曹操敬重袁紹的為人,那時候的曹操認定袁紹是一輩子的大哥的。 二、在袁紹守孝的這六年裡,發生了二件大事。
  • 曹操和袁紹有什麼關係
    然而卻被曹操在官渡一戰中打敗,成就了曹操,令他有了真正實力令諸侯,成為天下的眾矢之的。曹操和袁紹縱看袁紹和曹操的生平,他們走的是從合作到分裂的一種道路。當曹操還是少年的時候,他還是很崇拜袁紹的。建寧二年(公元169年),曹操進入太學,得以同袁紹相識,而且有著親密的聯繫。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和袁紹同任朝廷官職。
  • 徐復觀:袁紹與曹操
    JZHPRESS 書齋袁紹與曹操(電視劇《三國》劇照)在那末,你寫一篇董卓與曹操,怎樣?"在我心目中的董卓,是一個太醜惡的東西。人生幾何,提起筆來總以少寫這種醜惡的東西為妙。所以我只好說,"寫袁紹與曹操吧"。少夫點點頭。題目是這樣逼出來的,文章的內容早可想見。我之所以敢寫袁紹與曹操,並不是我對這兩位古人特別有興趣或研究,而是當時的謀士之一的郭嘉,對這兩人早有論定,可供我的抄襲。
  • 袁紹為何敗給了曹操?都以為袁紹剛愎自用,偉人一語令人大悟
    袁紹麾下謀士看起來挺多,但真有才華的只有田豐沮授二人,剩下的除了許攸謀略較為出眾外,剩下的郭圖逢紀等人都是一幫小人而已。最慘的是,最後許攸也投奔了曹操,給了袁紹致命一擊,導致官渡之戰的慘敗,曹操大獲全勝。2.袁紹太過寬厚。有人說,太寬厚也是錯的嗎?的確如此,在亂世之中,寬厚待人是可以的,但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也要有一定的威信。
  • 袁紹死後,曹操為什麼要去哭喪?
    袁紹和曹操爭霸天下是眾所周知的,結果只能是一死一存。曹操不僅打得袁紹吐血而亡,還奪了他的土地,搶了他的財富,包括女眷,甚至連袁紹的兒子也不放過。但這些事實雖然無法爭辯,明擺著嘛,可表面功夫還得做得好看才行,否則如此勾當與盜匪何異。
  • 袁紹究竟為曹操貢獻了多少員名將?
    而且許多人都是主動投奔曹操,這一點讓所有人不禁感嘆,曹操究竟是多有魅力……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想,良禽擇木而棲嘛……而在龐大繁雜的名士群體中,作為北方曹操最大對手的袁紹陣營,究竟向曹操輸送了多少名將?結果袁紹聽信郭圖,不聽張郃的勸阻,派他攻打曹操軍營,結果不但沒攻下,缺乏救援的烏巢也被劫了。郭圖將計謀失敗後,誣陷張郃失敗後出言不遜,張郃等將領懼怕被追究,於是投降了曹操。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感到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此後擔任著偏將軍、封都亭侯。如果說朱靈是最早加盟曹操的袁紹將領,那張郃就是最有名及最有成就的一位了。
  • 郭嘉對袁紹和曹操的影響,一個捶胸頓足,一個仰天大笑!
    談及三國歷史,免不了談一談梟雄身邊的謀士,除了荀彧或司馬懿等人之外,其中一代梟雄曹操身邊的將士郭嘉,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史書記載其「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郭嘉原本是袁紹的部下,對袁紹也是忠心耿耿,毫無抱怨。
  • 【讀通鑑】曹操大破袁紹,誰是最大的功臣?
    因此,堅持在官渡吃掉曹操,似乎是袁紹的最優策略。我個人認為,袁紹的決策是正確的。雙方在官渡已經僵持半年,曹軍缺糧,官兵疲憊,曹操心憂。見到押運糧草的人,曹操安撫說,大家再給我十五天時間,到時一定為你們擊敗袁紹,不再辛苦你們運糧了。袁紹的糧車即將到達,袁紹派淳于瓊等人率一萬餘人馬迎接運糧車隊。沮授說,可再派將領蔣奇支援淳于瓊,防止曹操偷襲糧隊。袁紹不聽。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答案很簡單
    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曹操為保持許都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
  • 曹操、袁紹與關東軍:論「酸棗聯盟」
    --《典論 自敘》「河內之甲」毫無疑問指代袁紹,「兗豫之師」的指代則頗值玩味。曹丕形容袁紹,是「軍」於孟津,即駐紮;頗有貶損之意。而形容兗豫之師,則明確使用「戰」字,褒揚之音溢於言表。曹操出身豫州,可知所謂「兗」者,必然是「兗州出身」或「掛兗州牧守頭銜」的酸棗諸侯。操出身豫州沛國,張邈、衛茲出身兗州陳留。至於同行者曹洪、夏侯惇亦沛國人。
  • 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
    之後,董卓忌憚於袁氏家族勢力,不得已還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此時的曹操默然無聲。儘管曹操也反對董卓專權,但是曹操反對的方式是企圖刺殺董卓。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是從小路逃回家鄉。兩相比較,袁紹的大無畏相對於曹操猥瑣,自然是英雄壯舉。第二件事情,公開反對董卓。
  • 袁紹當時在天下的威望很高,怎麼就輸給了曹操
    袁紹當時在天下的威望很高,怎麼就輸給了曹操大家都知道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諸侯都割據一方,而一開始實力最為強悍的就是佔據了冀、並、青、幽四州的袁紹,而且這個時候的他在天下世族豪門中的威望也是最高的,手下人才濟濟,大有一統天下的氣勢,但是卻最終還是輸給了在實力上面遠不如他的曹操,這到底是註定如此,還是人為使然?
  • 荀攸是曹操五大謀士裡名氣最小的,卻是曹操擊敗袁紹的首席謀士?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荀攸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他生前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鍾繇知道。鍾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後世不得而知。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消滅曹操,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袁曹兩家的決戰,一觸即發。戰前,袁紹兵多糧多,袁紹的統治核心——冀州,在漢末三國時期,「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
  • 此時的最強者還是袁紹,欺負曹操、滅公孫瓚,幹什麼成什麼!
    曹操沒想錯,惦記皇帝人可不止他一個,就在遷都的路上,就有人企圖帶兵攔截,不過並沒有成功,東漢的都城還是遷到了許縣,這就是我們熟悉的許都。自此之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大將軍武平侯,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展開。雖說曹操這會左手拿著皇帝,右手握著精兵強將,可天下有兵有槍的人不在少數,不說黃巾軍,不說袁紹公孫瓚這樣的大勢力,就一個個小股子地方軍閥也多了去了,所以曹操在公元196年之後,就以天子的名字發動了不少的戰爭,他先後跟張繡袁紹呂布劉表等部交戰,整體來說是勝多負少,這實力也就一天強似一天。曹操這頭一天天壯大,有一個人可就不高興了,誰哪,他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袁紹。
  • 刺殺 招降 遊擊 袁紹在官渡的操作震撼曹操一整年
    然而世人對於官渡之戰的印象,大多只留存於曹操偷襲烏巢,燒糧草而袁紹兵敗,然而事實上此間的過程更為艱辛,袁紹也並非演義中顯現的那樣一無是處。相反在戰役的絕大多數時間裡,曹操一方都處於被袁紹壓著打的境地,接下來各位主公就跟隨月半叔的腳步一起看看袁紹在此戰中的操作吧。
  • 沮授為什麼主張緩進並堅決反對袁紹與曹操進行快速決戰?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袁紹與曹操爆發了「官渡之戰」。有意思的是,袁紹的重要謀士沮授在戰前主張緩進並堅決反對實力明顯佔優的袁紹與曹操進行快速決戰。這是為什麼呢?袁紹最大的優勢是兵多糧足,曹操最大的優勢是兵精將勇,兵多糧足自然有利於消耗戰。優秀的軍事家都會儘可能避免自己的劣勢,發揮自己的優勢,而快攻急戰卻是袁紹用自己的劣勢去對抗曹操的優勢,自然遭到了沮授的反對。而顏良、文丑的戰死也證明袁軍的戰鬥力確實不如曹軍。
  • 建安七年的春天,曹操親率大軍再赴官渡,而這一年袁紹掛了
    曹操的目光射過來了。很很,很陰沉。一句話,他不希望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特別是此二人都姓劉。所以曹操的一個下意識動作是準備引兵攻擊。程昱卻認為,人世間的事,講究一個輕重緩急。現在攻劉表有必要嗎?沒有!因為背後有袁紹。袁紹未除,遽攻荊襄,傻子都知道後果很嚴重。當然這句話他是不敢如實跟曹操說的。
  • 曹操和袁紹在打官渡之戰時,劉表和孫策在幹什麼?
    其次,江東的孫策也是看不慣曹操的,孫策本人號稱江東小霸王,武力和領軍方面都是很不錯的,如果孫策此時攻擊曹操,曹操必敗,可是因為孫策在江東起家,可謂是刀光劍影,所以在打獵時被人殺掉了
  • 袁紹如此強大,官渡之戰後為何卻消亡了?看看曹操都幹了些啥
    但是曹操集團雖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勢力,但是相比較於那一時期實力最強勁的袁紹軍隊來說,顯然還是不夠看的,曹操為了發展自身勢力,一開始也不得不委身於袁紹帳下。袁紹在東漢末年時的實力有多強大呢?這一時期,曹操自己拉攏起了一支隊伍,並以兗州為根據地,開始蠶食其他勢力,而袁紹也在冀州繼續擴大地盤。曹操在這時候算得上是黃金時期,先後擊敗多位諸侯,勢力迅速發展壯大。當然,相對於已經掌握四州的袁紹來說,還是遜色不少。當然,雖然遜色不少,並不代表曹操就要差得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