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州地面,劉備驚喜地發現,劉表出郭三十裡親自迎接。表情誠懇,望眼欲穿,仿佛是迎接失散多年的兄弟。劉備忙三步並作兩步,上前緊握住劉表的手,千言萬語凝成三個字和一個感嘆號:緣分吶!
曹操的目光射過來了。很很,很陰沉。一句話,他不希望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特別是此二人都姓劉。所以曹操的一個下意識動作是準備引兵攻擊。程昱卻認為,人世間的事,講究一個輕重緩急。現在攻劉表有必要嗎?沒有!因為背後有袁紹。袁紹未除,遽攻荊襄,傻子都知道後果很嚴重。當然這句話他是不敢如實跟曹操說的。
曹操雖然有時很大度,可有時又很多疑,很易惱羞成怒。程昱不好判斷的一點是,曹操此時此刻的心情。他只能委婉地對曹操說,咱現在不如還兵許都,養兵蓄銳,待來年春暖,然後引兵先破袁紹,後取荊襄,一個都不放過,一個都不饒恕,你看怎麼樣?曹操還能怎麼樣呢?站在建安六年的冬天裡,曹操只能等待,等待春暖花開,等待人生的下一個柳暗花明。
建安七年的春天是殺氣騰騰的春天。因為袁紹蠢蠢欲動想出擊,目標是許都。出擊似乎是男人的本能。但袁紹的蠢蠢欲動,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去年冬天以來他就一直感冒吐血,現在整個人站在那裡搖搖欲墜,令人擔憂不已。可袁紹一顆蠢蠢欲動的心卻不準備將息。人生就是只爭朝夕。身體健康的時候要只爭朝夕,感冒吐血的時候更要只爭朝夕,袁紹深諳其中的道理,卻已來不及。因為曹操也出擊了,先他一步出擊了。
曹操親率大軍再赴官渡,目標是冀州。還有袁紹的性命。袁紹憂懼交加,已然不能披掛上陣了。披掛上陣的那個人是他兒子袁尚。袁尚披掛上陣的結果是大敗而回。這樣的結果同時產生了另一個副結果。袁紹掛了。袁紹死之前吐血不止。他老婆劉氏見了忙上去追問:袁尚是否可以繼承你的大業?大敗而回的袁尚也在父親跟前緊盯住他的嘴巴,希望能夠聽到那個人世間最激動人心的消息。
袁紹沒有說出那個在袁尚聽來激動人心的消息,而是點了點頭,表達他對這個人世最後的意見。劉氏如釋重負,長嘆一口氣。袁尚也如釋重負,長嘆一口氣。袁紹如釋重負,閉上一口氣,從此不再呼吸。
曹操最終還是沉住氣了,沒有對劉表下手,而是等待時機,對袁紹下手。這人啊,還是不能太衝動了,還是得三思而後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