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的春天,曹操親率大軍再赴官渡,而這一年袁紹掛了

2020-12-24 鍾俊說歷史

在荊州地面,劉備驚喜地發現,劉表出郭三十裡親自迎接。表情誠懇,望眼欲穿,仿佛是迎接失散多年的兄弟。劉備忙三步並作兩步,上前緊握住劉表的手,千言萬語凝成三個字和一個感嘆號:緣分吶!

曹操的目光射過來了。很很,很陰沉。一句話,他不希望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特別是此二人都姓劉。所以曹操的一個下意識動作是準備引兵攻擊。程昱卻認為,人世間的事,講究一個輕重緩急。現在攻劉表有必要嗎?沒有!因為背後有袁紹。袁紹未除,遽攻荊襄,傻子都知道後果很嚴重。當然這句話他是不敢如實跟曹操說的。

曹操雖然有時很大度,可有時又很多疑,很易惱羞成怒。程昱不好判斷的一點是,曹操此時此刻的心情。他只能委婉地對曹操說,咱現在不如還兵許都,養兵蓄銳,待來年春暖,然後引兵先破袁紹,後取荊襄,一個都不放過,一個都不饒恕,你看怎麼樣?曹操還能怎麼樣呢?站在建安六年的冬天裡,曹操只能等待,等待春暖花開,等待人生的下一個柳暗花明。

建安七年的春天是殺氣騰騰的春天。因為袁紹蠢蠢欲動想出擊,目標是許都。出擊似乎是男人的本能。但袁紹的蠢蠢欲動,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去年冬天以來他就一直感冒吐血,現在整個人站在那裡搖搖欲墜,令人擔憂不已。可袁紹一顆蠢蠢欲動的心卻不準備將息。人生就是只爭朝夕。身體健康的時候要只爭朝夕,感冒吐血的時候更要只爭朝夕,袁紹深諳其中的道理,卻已來不及。因為曹操也出擊了,先他一步出擊了。

曹操親率大軍再赴官渡,目標是冀州。還有袁紹的性命。袁紹憂懼交加,已然不能披掛上陣了。披掛上陣的那個人是他兒子袁尚。袁尚披掛上陣的結果是大敗而回。這樣的結果同時產生了另一個副結果。袁紹掛了。袁紹死之前吐血不止。他老婆劉氏見了忙上去追問:袁尚是否可以繼承你的大業?大敗而回的袁尚也在父親跟前緊盯住他的嘴巴,希望能夠聽到那個人世間最激動人心的消息。

袁紹沒有說出那個在袁尚聽來激動人心的消息,而是點了點頭,表達他對這個人世最後的意見。劉氏如釋重負,長嘆一口氣。袁尚也如釋重負,長嘆一口氣。袁紹如釋重負,閉上一口氣,從此不再呼吸。

曹操最終還是沉住氣了,沒有對劉表下手,而是等待時機,對袁紹下手。這人啊,還是不能太衝動了,還是得三思而後行啊!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後曹操袁紹陷入對峙階段;袁尚的戰略沒問題但無人可用
    東漢末期,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奠定了其統一北方的基礎,但是實際上,官渡之戰還並未完全令曹操獲得戰局主動,而是在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死後
  • 梳理曹操消滅袁氏的過程,「官渡之戰」後,曹操還花費了七年時間
    "官渡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或者整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戰役。一般認為"官渡之戰"對曹操掃平河北地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並不是說"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勢力就徹底消滅了。其實從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花費了七年的時間才算徹底消滅袁氏的勢力。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答案很簡單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大決戰。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 曹操火燒烏巢,扭轉官渡戰局,烏巢究竟在哪裡
    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經過數月的激戰之後進入對峙階段。袁紹集團雖然幾經失利,但依然兵精糧足,一直佔據著戰場的主動權。曹操集團雖然接連取得了局部勝利,但仍舊處於弱勢地位,尤其是後勤補給方面,出現了巨大的困難。
  • 官渡之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曹操為什麼獲勝了呢?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軍與袁紹軍之間的戰役,這場戰役意義非凡,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官渡之戰的經過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
  • 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的,為了搶一個地方——河內郡!
    官渡之戰是影響漢末三國局勢的一場關鍵性戰役,歷來大都認為官渡之戰袁紹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曹操則是被動防守。其實如果仔細分析,這樣說並不準確,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了的,為了搶佔河內郡。袁紹並河北青、冀、並、幽四州,曹操兼併河南司、豫、兗、徐四州。兩大集團旗鼓相當,軍事上袁強曹弱,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優於袁紹。一山難容二虎,袁曹爭雄必然爆發,袁紹和曹操心裡都清楚這一點。建安四年(199年)發生的一件事,讓袁紹和曹操的決戰提上日程。
  • 官渡之戰,被無知文人抹黑千年的袁紹才是真正的高手
    官渡之戰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戰役。曹操早期最大的勁敵自然就是袁紹了。在官渡一戰,曹操以弱勝強,從此奠定自己的基業。
  • 他到底是曹操還是袁紹的孫子?
    #袁紹#公元202年,官渡之戰後的第二年,袁紹又病又氣,終於不起,含恨而逝。可想不到,讓他更恨的事在身後,禍起蕭牆,他的兒子們為了爭權奪利,竟然束甲相攻,這可讓曹操笑歪了嘴,順手就撿了個大便宜,將他們各個擊破。建安九年(204年)還搶佔了袁家的老巢鄴城。袁家以袁譚為首的三個兒子都沒保住腦袋,曾經四世三公的中原豪族自此式微。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和袁紹,到底誰強誰弱? | 劉三解
    上期節目,我們辨析了官渡之戰記錄中的第一個真相。那就是,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曹操,而不是袁紹,那麼,在我們熟悉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之中,曹操屬於絕對弱勢一方,他的主動挑釁不是有悖常理嗎?答案很簡單,在曹操主動進攻的建安四年八月,正是雙方實力差距最小的時候。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和袁紹,到底誰強誰弱?|文史宴
    官渡之戰的發起者是曹操,而不是袁紹,那麼,在我們熟悉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之中,曹操屬於絕對弱勢一方,他的主動挑釁不是有悖常理嗎?答案很簡單,在曹操主動進攻的建安四年八月,正是雙方實力差距最小的時候。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已有討論,各書中記錄曹操在官渡戰後,坑殺袁軍七萬或八萬人,又收降張郃、高覽所部,加上在烏巢擊破的淳于瓊萬餘人,可知南下攻曹的袁軍應該在10萬左右。這是兵,再來說地盤。
  • 官渡之戰中的傳奇故事裡摻雜了多少謊言? | 劉三解
    問題是,袁紹遠比曹操更「得人心」,楊醜旋即被眭固所殺,率領河內軍投奔袁紹,並屯兵射犬待援,沒想到,袁紹的援兵沒等來,曹操派出的史渙、曹仁、于禁、徐晃卻來了,在野戰中迅速斬殺了眭固,曹操本人也北渡黃河,帶領大軍進入河內郡。
  • 袁紹敗於曹操,並不在官渡之戰,而在於倉亭之戰及袁氏兄弟內鬥
    袁紹畫像 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分別率大軍於官渡大戰,在這次大戰中,曹操以不到袁紹五分之一的軍力大敗袁軍。此戰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而袁紹則一敗塗地,僅兩年後就逝世了。 出身官宦世家的袁紹為何敗給了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況且在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依然要強於曹操,為何仍會分崩離析?
  • 83萬大軍!曹操赤壁時號稱的兵力坑嚇了多少人,其實三國總兵力總共只有……
    官渡曹操曾對劉先說:「今孤有熊羆之士,步騎十萬,奉辭伐罪,誰敢不服?」這個話是曹操自誇的大話,這個「步騎十萬」自然是誇大其詞了,我們分析曹操此時部隊最多就是七、八萬人。我們算了一遍漢末群雄,還剩下一個實力最大的袁紹。
  • 建安四年的袁紹,顯然是中國最閃耀的人物
    孫策願意離開袁術,曹操自然舉雙手歡迎。江東暫時還離他太遠,顧之不及,你能自動來投靠,那便是極好的。所以曹操這就派人與之聯絡,先是在建安二年,派議郎到江東,授予孫策會稽太守兼騎都尉的官職與烏程侯的爵位。可是,孫策顯然覺得區區一個騎都尉太小瞧自己,想要個將軍頭銜。
  • 袁紹 VS 曹操
    二十歲,袁紹的目標很明確,他要繼續祖上的榮光,官至三公。 二十歲,曹操的人生很迷茫,我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 袁紹有孝心,母親去世時,他守孝三年。三年後,又為他剛出生不久就去世的父親,再守孝三年,袁紹前後一共守孝六年。對於一個出生名門貴族的子弟來說,如果不是出自孝心和真心本意,是難以做到的。
  • 袁紹究竟為曹操貢獻了多少員名將?
    官渡之戰,曹操率軍偷襲烏巢,袁紹從郭圖之請,僅以輕騎救援,而命高覽、張郃率重兵攻曹營,營堅不能下,糧谷被燔,郭圖慚其計失,復譖於紹,高覽等忿懼,遂焚攻具,率眾降於曹操。降又復叛的高幹高幹並沒有直接參與官渡之戰,作為袁紹外甥的他給予了物資的支持。但在隨後曹操進佔鄴城之後,高幹選擇了投降曹操。不過……高幹最終又一次舉起了反抗曹操的大旗,雖然最後失敗,但依然不失袁家名將的風採!
  • 刺殺 招降 遊擊 袁紹在官渡的操作震撼曹操一整年
    然而世人對於官渡之戰的印象,大多只留存於曹操偷襲烏巢,燒糧草而袁紹兵敗,然而事實上此間的過程更為艱辛,袁紹也並非演義中顯現的那樣一無是處。相反在戰役的絕大多數時間裡,曹操一方都處於被袁紹壓著打的境地,接下來各位主公就跟隨月半叔的腳步一起看看袁紹在此戰中的操作吧。
  • 【名著】《三國演義》人物分析之曹操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徵西討。先後平定關東、關中一帶。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當時袁紹盤據幽、冀、並、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雲。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袁紹有一定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最後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袁兵見軍糧被燒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