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時的曹操和袁紹,到底誰強誰弱?|文史宴

2021-03-05 文史宴

官渡之戰的發起者是曹操,而不是袁紹,那麼,在我們熟悉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之中,曹操屬於絕對弱勢一方,他的主動挑釁不是有悖常理嗎?

答案很簡單,在曹操主動進攻的建安四年八月,正是雙方實力差距最小的時候。

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觀裡,袁紹兵臨官渡時,已經佔據四州之地,有百萬之眾,面對曹操彷如泰山壓頂之勢,但是,評書裡的數字和地理,向來是不及格的。

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提及袁紹所部,除了《討曹操檄》中文學修辭誇張的「長戟百萬,胡騎千群」,提到袁紹的兵馬,虛指有數十萬的,實指有「精兵十萬、騎萬匹」,《世說新語》中更少,只有步卒五萬,騎八千,終究也就是「十萬為單位。

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已有討論,各書中記錄曹操在官渡戰後,坑殺袁軍七萬或八萬人,又收降張郃、高覽所部,加上在烏巢擊破的淳于瓊萬餘人,可知南下攻曹的袁軍應該在10萬左右。

這是兵,再來說地盤。

袁紹吞滅公孫瓚之後,號稱有「四州之地」,實際上呢?

四州之中,冀州最為富庶,也是袁紹的根本之地,在攻佔此地後,曹操對崔琰說,「昨案貴州戶籍,可得三十萬眾」,翻譯過來,就是曹操看冀州一地的戶籍,可以徵發三十萬男丁,注意,可不是三十萬兵,這裡要畫重點的,但也是非常恐怖的人力資源了。

但是,除此之外的三個州就寒磣多了。

青州的袁譚,之前的節目裡提到過,他任青州刺史期間,地盤一直在平原國一地徘徊,青州各處實際上處於自行其是的狀態,待到臧霸、孫觀等人進兵,連齊國和北海郡都丟掉了,也就剩個小半。

幽州的情況類似,儘管袁紹將兒子袁熙派為幽州刺史,可早在公孫瓚的時代,就已經被尊奉劉虞兒子劉和的鮮于輔、鮮于銀、閻柔等人聯合鞠義打出了幽州,鮑丘一戰,白馬公孫被鮮于輔和鞠義的10萬聯軍大敗,僅斬首就有2萬多,這才龜縮到易京樓裡屯田自守。

此戰之後,幽州諸郡紛紛叛離公孫瓚,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都殺死公孫瓚任命的長吏,響應劉和、鮮于輔,而鮮于輔本為漁陽人,本郡又推舉他為太守,在公孫瓚滅亡後,鮮于輔也沒有投靠袁紹,反而在長史田豫的建議下歸附曹操,被任命為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軍務。

漁陽、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正好是五個郡,遼東郡已經被公孫度割據,接壤的就剩下涿郡和遼西郡兩處,公孫瓚的易京樓就建在涿郡易縣,又為袁紹所滅,自然不會吐出來,則鮮于輔的勢力範圍,應該再加上遼西郡,恰巧包圍了袁紹所控制的涿郡。

最後再說并州,由於南匈奴勢力在東漢的崛起,并州實際上就剩下太原郡、上黨郡,又被縱橫太行山的黑山軍所阻隔,所以哪怕袁紹派出了外甥高幹擔任并州刺史,一樣控制不了多大地盤。

正因為如此,儘管曹操明知袁紹有兵十餘萬,仍舊躍躍欲試,主動挑戰,因為袁紹兵多,敵人也多,北面是最多時達到10萬人的幽州六郡兵,西面太行山中是張燕的10萬黑山軍,青州有臧霸、孫觀牽制,自己再北渡黃河,就形成了四面包圍之勢,讓袁紹顧此失彼,運氣好的話,襲取鄴城,大業也就成了一半了。

只是沒想到,袁紹在建立對四州之地的名義統治之後,戰略重心轉向了南方,曹操精心謀劃的進攻失敗了。

原因也很簡單,袁紹「兵盛」。

這就涉及到了袁、曹雙方的真實力量對比,曹操到底有多少兵馬?

《三國志》中對官渡之戰中曹軍人數的記載只有「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對此,古代史家已經極為不滿意,現代史學界更做了諸多考證,一般認為,曹軍兵力在3-4萬左右。

裝備上的差距,則更為明顯,曹操在《軍策令》中自述說道:

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披甲率,是考察古代軍隊戰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政權物質條件的重要指標,袁紹大軍10萬,披甲率1/10,而曹操軍隊4萬,披甲率1/200,騎兵的馬鎧則相差30倍,可以說是天淵之別。

更為懸殊的,還有兵員的質量。

蔡文姬之父蔡邕在給漢靈帝的《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中說道:

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皆天下精兵,國家瞻仗。四方有事,軍師奮攻,未嘗不取辦於二州也。

翻譯過來就是,幽州的精銳突騎和冀州的強弩射士都是天下知名的強兵,屬於國家關注、倚仗的對象,四方發生戰事,莫不自此二州徵募兵馬。

早在西漢末年,漢光武帝劉秀在河北創業之時,幽州突騎已經成名,吳漢勸彭寵支持漢光武時就說道:

漁陽、上谷突騎,天下所聞也。

彭寵最終站在劉秀一邊,派出大批幽州兵進攻王郎,野戰大勝,劉秀大喜過望,贊道:

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乃見其戰,樂可言耶?

通俗地翻譯下,就是我早就聽說幽州突騎是天下有名的精兵,今天看到他們發揮,實在太牛叉了!

自此之後,東漢王朝對幽州突騎一直重視,比如設置在冀州的黎陽營,就以幽州突騎千人為主力,一直到漢朝末年,討伐羌人叛亂,平定黃巾起義,幽州突騎仍是戰鬥力擔當,公孫瓚的起家老本,就是朝廷為了平定涼州而調集的幽州突騎3000人,結果西面沒去成,東邊就張純叛亂了,這才留在幽州,奠定了基業。

而冀州強弩就更不必說了,在界橋之戰中,袁紹部下大將鞠義以強弩千張支援八百先登,總共1800步兵力挫公孫瓚3萬步兵、1萬多騎兵,史書中的描寫是:

強弩雨發,所中必倒。

此戰中,袁紹中軍被騎兵圍困,也是靠強弩脫困,而類似的,能夠與幽州突騎相抗衡的強弩士,僅史書有記錄的,就不下1萬人。

《九州春秋》一書中記載,韓馥「讓冀州」之時,有冀州都督從事趙浮、程奐二人,統帥強弩萬張屯河陽,又從黃河孟津一路東下,直入鄴城,有船數百艘,也就是以水軍機動。

這些強弩、戰船後來自然都歸屬於袁紹,至於幽州突騎,袁紹手中也不缺,他不但授予了三部烏桓單于的印綬,甚至還應允了烏桓王蹋頓的和親之請,換取其出兵攻打公孫瓚。

也就是說,幽州突騎、冀州強弩,袁紹手中應有盡有,兵馬總數多達10萬之眾,甲冑、馬鎧無不碾壓曹操,單比這些數字,曹操完全可以直接投降。

但是,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是,在袁紹一方的軍議中,談到軍隊質量時,意見很一致,原話竟是:

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

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

翻譯一下,就是曹操軍隊法令執行順暢,士兵訓練精熟,不是公孫瓚這種坐困愁城任由包圍的貨色,河北的兵馬雖然數量多,但是戰鬥力不及河南的曹軍。

是不是感覺哪裡有些不對?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多多!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和袁紹,到底誰強誰弱? | 劉三解
    上期節目,我們辨析了官渡之戰記錄中的第一個真相。那就是,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曹操,而不是袁紹,那麼,在我們熟悉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之中,曹操屬於絕對弱勢一方,他的主動挑釁不是有悖常理嗎?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觀裡,袁紹兵臨官渡時,已經佔據四州之地,有百萬之眾,面對曹操彷如泰山壓頂之勢,但是,評書裡的數字和地理,向來是不及格的。
  • 曹操和袁紹在打官渡之戰時,劉表和孫策在幹什麼?
    其次,江東的孫策也是看不慣曹操的,孫策本人號稱江東小霸王,武力和領軍方面都是很不錯的,如果孫策此時攻擊曹操,曹操必敗,可是因為孫策在江東起家,可謂是刀光劍影,所以在打獵時被人殺掉了
  • 【讀通鑑】曹操大破袁紹,誰是最大的功臣?
    自從跟隨曹操徵伐,運籌帷幄,時人及荀家子弟都不知他與曹操之間的言談內容。曹操每稱讚荀攸說,公達(荀攸字)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自誇,不爭功,智可及,愚不可及也(他的智慧也許有人能夠達到,但他裝傻的本事,無人可及)。荀攸和鍾繇關係很好,荀攸前後為曹操謀劃了十二條奇策,只有鍾繇一個人知道。鍾繇打算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但還沒完成就去世了,所以,荀攸的計策,基本上沒有流傳下來。
  • 官渡之戰後曹操袁紹陷入對峙階段;袁尚的戰略沒問題但無人可用
    東漢末期,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奠定了其統一北方的基礎,但是實際上,官渡之戰還並未完全令曹操獲得戰局主動,而是在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死後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答案很簡單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袁紹敗於曹操,並不在官渡之戰,而在於倉亭之戰及袁氏兄弟內鬥
    此戰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而袁紹則一敗塗地,僅兩年後就逝世了。 出身官宦世家的袁紹為何敗給了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況且在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依然要強於曹操,為何仍會分崩離析?
  •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什麼沒有馬上統一北方?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就成為了中國北方的霸主,袁紹陣營迅速土崩瓦解,很快就被曹操所殲滅。《三國演義》中所展示的情節也大體如此。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 官渡之戰結束後的19個月裡,袁紹疏忽了一件事,埋下覆滅的伏筆
    這句話用來描述官渡之戰後的袁紹集團,也是恰如其分。是的,官渡之戰中袁紹被實力與運氣兼備的曹操擊敗,敗得很慘,被坑殺的士卒多達七八萬人,一線大將幾乎喪盡,這樣的打擊對於袁氏集團是非常沉重的。但是袁氏集團根基雄厚,他的基本盤尚在,只要假以時日,富庶的冀州之地又可以為袁紹拉扯出一支強大的部隊。曹操經歷了官渡之戰後,同樣也是元氣大傷,短時間內無法吞併袁氏集團。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大決戰。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 官渡之戰前袁曹力量對比,當下境況,袁紹究竟敗亡何因?
    導語:官渡之戰改變了北方的格局。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而歸,後兩年袁紹病死,自此曹操統一整個北方,雄據北方八州之地,一躍成為整個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割據勢力。但兩個勢力的一場重大的會戰絕不是在戰場上就能概括的。袁曹兩家比的不只是軍力,更是政治,國力,凝聚力。兩方官渡之戰前各自的境地。
  • 梳理曹操消滅袁氏的過程,「官渡之戰」後,曹操還花費了七年時間
    "官渡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或者整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戰役。一般認為"官渡之戰"對曹操掃平河北地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並不是說"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勢力就徹底消滅了。其實從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花費了七年的時間才算徹底消滅袁氏的勢力。
  • 袁紹究竟為曹操貢獻了多少員名將?
    曹操徵討陶謙時,袁紹派朱靈統率三個營援助曹操,作戰有功。袁紹所派來的那些大將大多要被送回。朱靈說:「我閱人很多,沒有像曹公這樣辦事的,這真是明主啊!現在已碰上了真的明主,還要投奔誰呢?」便留下來不再離開,他所帶的將士都仰慕曹操,全跟著朱靈留下了。而朱靈從此在曹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跟隨曹操南徵北戰,得以善終!
  • 刺殺 招降 遊擊 袁紹在官渡的操作震撼曹操一整年
    談及三國時期中的經典戰例,有三場戰役的發生永久改變並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這三場戰役就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形成的基礎,夷陵之戰則預示著蜀國的敗亡,官渡之戰則代表著曹操徹底掌控了中原成為了諸侯中最強的勢力
  • 此人為曹魏名將死後配享太廟,但為何官渡之戰前被曹操奪去兵權?
    但其實,曹操的很多謀士大將都是從其他陣營過來的,比如荀彧、郭嘉也是當初從袁紹處投靠曹操的,荀彧、郭嘉的理由也和朱靈一樣,都是看好曹操,認為曹操是明主。五子良將中有四人最早也是跟隨他人的,張遼、張郃更是在和曹操打完仗後才投降的,這不比朱靈主動投靠曹操要更加不被信任嗎?因此這一點不成立。
  • 袁紹兵敗官渡,多虧此人相救,否則將死無葬身之地
    縱觀漢末三國歷史,官渡之戰無疑是其中最具轉折性的一戰。經由官渡一戰,實力最強的袁紹集團由盛轉衰,而實力稍弱的曹操集團則勢力大增,最終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
  • 官渡之戰,曹操通過3個方面展現了自己的統帥能力
    這其中,官渡之戰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戰役之一,它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官渡之戰直接改變了袁曹兩家軍事實力的對比,使曹操成為北方實力最強的勢力,助長了曹操的氣焰。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勝利,與他的非凡的統帥能力分不開,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一、從整體上把握戰局,分析利弊。當我們今天在研究前代戰爭的時候,很容易就能看出某一次戰役中,戰敗或者戰勝的主要原因來。
  • 官渡之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曹操為什麼獲勝了呢?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軍與袁紹軍之間的戰役,這場戰役意義非凡,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官渡之戰的經過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
  • 袁紹 VS 曹操
    而討伐董卓,袁紹是最有號召力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的家世地位,還因為他有誅滅宦官之功和不與董卓合作的舉動。 初平元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馬上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袁紹還沒討伐董卓就已經付出了血的代價,是整個家族的血。
  • 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的,為了搶一個地方——河內郡!
    官渡之戰是影響漢末三國局勢的一場關鍵性戰役,歷來大都認為官渡之戰袁紹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曹操則是被動防守。其實如果仔細分析,這樣說並不準確,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了的,為了搶佔河內郡。到了公元200年,北方除關隴和遼東兩個邊隅地區外,八州之地為袁曹兩大軍事集團所分割。袁紹並河北青、冀、並、幽四州,曹操兼併河南司、豫、兗、徐四州。兩大集團旗鼓相當,軍事上袁強曹弱,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優於袁紹。一山難容二虎,袁曹爭雄必然爆發,袁紹和曹操心裡都清楚這一點。建安四年(199年)發生的一件事,讓袁紹和曹操的決戰提上日程。
  • 《三國隨筆》:官渡之戰
    另外,袁紹的兩個重要的謀士審配和郭圖也支持袁紹打曹操,更加堅定了袁紹發動戰爭的決心。田豐還是一再堅持,認為現在打實在不合時宜,他的主張被袁紹認為是在長敵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其用心何其毒也!如此包藏禍心,妖言惑眾不關他關誰?於是田豐以擾亂軍心罪被下了大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