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前袁曹力量對比,當下境況,袁紹究竟敗亡何因?

2020-12-23 李月史記

導語:官渡之戰改變了北方的格局。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而歸,後兩年袁紹病死,自此曹操統一整個北方,雄據北方八州之地,一躍成為整個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割據勢力。但兩個勢力的一場重大的會戰絕不是在戰場上就能概括的。曹兩家比的不只是軍力,更是政治,國力,凝聚力。兩方官渡之戰前各自的境地。真實的袁紹,睿智,勇敢,有氣概,得人死力,望之即人主。

這是我看過最客觀的評價,沒有這些品質在身,袁紹是無法成長為一個漢末時最強大勢力的。這在當時是公認的。可總有人從演義中看到袁紹的無能,也總有人用官渡一戰之結果評定袁紹無為。可若真是如此,袁紹何以雄據幽并冀青四州之地。

兩方這時候都是號稱佔據四州,當然都各自有水分在裡面。袁紹的并州是在袁紹掃平黑山軍在太行上的勢力後由高幹取得上黨太原兩郡之地。幽州之地是新近掃清公孫瓚以後佔據了半州之地,另一半也還在公孫度掌控之下。

青州之地雖然完整,但業已疲弊,這是袁紹同公孫瓚三戰之地,勞民傷財。更有曹操曾經「百萬黃巾軍移民」。力量薄弱。只有冀州一地,力量完整,又是袁紹啟事之地,將養多年。這一州之力可鼎力支持。

曹操方面剛從劉備手中奪下的徐州自不必提,曹操屠城讓徐州與曹操離心離德。南部的豫州也是黃巾軍發源地,汝南更是袁紹老家,袁紹在此地有人望。江淮一帶更是袁術禍亂之地,同樣疲弊不堪。

自己的大本營兗州也同樣力量薄弱,多年徵戰也耗盡了戰爭潛力。只有穎川屯田三年初見成效。所以同樣號稱雄據四州之地,袁紹遠比曹操強大的多。

這裡有個關鍵時間點,公元196年,這一年曹操迎來天子,一面穎川人士反鄉然後有屯田制。強大力量,曹操正是這時候開始發力,三年間,拿下豫州,司州,徐州。三年打下三州,當然第三不牢固;

三年打下三州,當然勞民傷財;三年打下三州,當然軍隊疲勞。所以同樣的勢力曹操力量薄弱,政治統治不穩定。補給也更困難

公元196年正是袁紹拿下并州兩郡的時間,這時候袁紹基本佔據三州之地,開始和公孫瓚死磕,那是背靠三州打一州,打的同時一樣將養國力。如果說這幾年曹操是窮兵黷武,那袁紹就是在韜光養晦。

又是佔據多年,政治統治力量也比曹操強的太多,比其穩固許多。將養國力所以力量強大,又是一直在打公孫瓚,所以軍隊實力不弱。長時間的安靜發展讓袁紹比曹操強大很多。

然後正式開啟戰端,「眾數十萬,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這是當時袁紹的軍事力量。精簡之下還是湊齊十萬兵馬。這樣的動員能力就比曹操強了很多。但袁紹也有自己頭疼的地方,就是內部派系的鬥爭。

袁紹手下三大派系,河北本地人,南陽人和潁川人。三大派系各自有各自的利益,而內部決斷採用哪一方,那一方自然在結果上能獲取更多的利益。所以派系鬥爭下,袁紹陣營內耗太嚴重了。

這一次的官渡就有田豐,沮授等人反對。大軍開拔,沮授能說出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公孫,眾實疲弊,而將驕主忲,軍之破敗,在此舉也。給人一種沮授屁股都沒有坐穩的感覺。

可在他的角度這沒錯,會戰勝利,這件事是我反對的,我背後的利益派系得不到什麼,反而如果輸了,正好證明我的正確。內耗到了如此地步,難怪史書上說袁紹好謀無斷,這實在是大大的冤枉。

相比之下曹操集團這樣的鬥爭就幾乎不會出現。曹操集團中武將集團全是譙縣人,以曹操為首,文官集團內全是潁川人士,以荀彧為首。決策團隊基本不會出現內耗,派系統一還是文武集團各自統一。

這種權力結構的穩定是曹操巨大的優勢。而荀彧有了那個著名的預言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另一個改變這次會戰的格局的是賈詡。本來曹操打袁紹還得防禦南方的張繡,劉表。袁紹也敏銳地感知到了這一切,然後派遣使者說服張繡,劉表二人。張繡一方被賈詡用嚴正的外交辭令趕走了。

劉表那邊則表示出兵確無能為力,因為長沙太守作亂投曹操而且拖住了劉表。本來的劣勢成了優勢,收附張繡不僅少了一個麻煩,更多了一支生力軍,而且官渡之戰張繡多有大功。

總結:官渡之戰影響巨大,改變了北方局勢,讓曹操守住基業,更是為日後戰勝死後袁紹的勢力奠定基礎。自此曹操雄據整個北方,幾乎立於不敗之地。而兩個割據勢力間一次大的會戰,打的不止軍隊,更是包括武將謀臣等一系列力量的的總和。袁紹敗官渡,敗在巧合,更敗在必然。內耗下必然產生的結果。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大決戰。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 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的,為了搶一個地方——河內郡!
    官渡之戰是影響漢末三國局勢的一場關鍵性戰役,歷來大都認為官渡之戰袁紹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曹操則是被動防守。其實如果仔細分析,這樣說並不準確,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了的,為了搶佔河內郡。到了公元200年,北方除關隴和遼東兩個邊隅地區外,八州之地為袁曹兩大軍事集團所分割。袁紹並河北青、冀、並、幽四州,曹操兼併河南司、豫、兗、徐四州。兩大集團旗鼓相當,軍事上袁強曹弱,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優於袁紹。一山難容二虎,袁曹爭雄必然爆發,袁紹和曹操心裡都清楚這一點。建安四年(199年)發生的一件事,讓袁紹和曹操的決戰提上日程。
  • 官渡之戰,被無知文人抹黑千年的袁紹才是真正的高手
    因為官渡之戰實際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戰役,惜墨如金的陳壽在《三國志》中都花了大量篇幅,不光曹操自己《本紀》,其他人的傳記中相關記載也非常多。不過關於官渡之戰,一直以來形成的一些說法錯誤還是比較多的,原因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話,文人不懂軍事,問題太大。袁紹作為當時最強有力的諸侯,如果從《三國志》的描述來看,會得出是個草包的結論。
  • 《聽書:三國演義》第055回 錯用計袁紹失官渡
    現在郭圖這麼一看袁紹~~哦~~~~是要取官渡,所以他就在旁邊兒一個勁兒地給袁紹出主意。說乘著曹操不在官渡,官渡肯定空虛,你就把這兒,給他拿下來得了。取了官渡之後曹操聽說官渡丟了,他必然從烏巢翻回來,這時候您可以在路上設下伏兵,是曹操可滅呀。「此乃~~~孫臏之圍魏救趙~之計也!」郭圖哇,還給袁紹說了個典故。這孫臏是幹什麼的呀?孫臏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兵法家啊。《孫子兵法》嘛。
  • 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
    因果與心理學: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許攸建議燒了曹操的糧草,袁紹不聽,許攸反投曹操,建議遭操燒了袁紹的烏巢,斷了袁紹的糧道……袁紹之所以會敗,完全是敗給了自己的心理,如何解讀袁紹的心理呢?1、難道真的是袁紹不懂許攸的的計謀嗎?非也,只是如果按許攸的計謀勝了,他袁紹就沒有了價值感,所從他要按自己的方法取勝。(這也是心裡裝不下比自己有能耐的人)2、他不會預料許攸會去投奔曹操,就算有,也不會放在心上。
  • 刺殺 招降 遊擊 袁紹在官渡的操作震撼曹操一整年
    談及三國時期中的經典戰例,有三場戰役的發生永久改變並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這三場戰役就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形成的基礎,夷陵之戰則預示著蜀國的敗亡,官渡之戰則代表著曹操徹底掌控了中原成為了諸侯中最強的勢力
  • 此人為曹魏名將死後配享太廟,但為何官渡之戰前被曹操奪去兵權?
    從曹操這兩次徵討陶謙來看,曹操並不需要袁紹的幫助,所以朱靈應該不是在這兩個時候歸順曹操的,而應該是在曹袁的共同軍事行動中,受袁紹派遣來援助曹操的。曹袁的共同軍事行動又與陶謙有關係的是哪一次呢?朱靈說這番話之前,可能已經與曹操有過一次交心的會談,否則不會無緣無故的說,我見過那麼多的老闆,還沒有發現能比得上曹老闆的人,所以這裡面應該有曹操的遊說。朱靈的兵馬大概有一到兩千人左右,而此時的曹操實力還相對弱小,朱靈棄袁投曹,無異於從大公司跳槽到小公司,還帶來了不少兵馬,擴充了曹操的實力。
  • 《三國隨筆》:官渡之戰
    戰亂之後,一片恐怖的死寂,喧囂之聲若有若無,然而這並不是乍現和平的曙光,而是進入最後決賽前短暫的寧靜。  經過了慘烈的淘汰賽,袁紹曹操贏得了最後的決賽資格。於是逐鹿中原的舞臺上袁曹兩家進入了最後的決賽階段,北方的大地上出現了兩雄並立的局面。然而不管袁紹還是曹操,他們都清楚的知道一山不容二虎,非一決雌雄不可。袁紹認為兩家遲早要有一戰,雄厚的勢力讓他底氣十足,信心滿滿。
  • 官渡之戰,郭嘉:十勝十敗,荀彧:四勝四敗,全是忽悠曹操的話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我曾說過,這話不過是曹操的自我吹噓,曹操自己都不信的。若袁紹真的「不足數」,官渡之戰前,曹操還用愁得頭髮都快薅光了?當初迎天子入許昌,曹操領了大將軍一職。被袁紹知道了,對方表示:本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曹操乖乖將大將軍印送往河北。袁紹在官渡輸了,因為失敗,所以郭嘉、荀彧等人對袁紹的評價坐實了。
  • 官渡之戰,曹操通過3個方面展現了自己的統帥能力
    這其中,官渡之戰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戰役之一,它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官渡之戰直接改變了袁曹兩家軍事實力的對比,使曹操成為北方實力最強的勢力,助長了曹操的氣焰。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勝利,與他的非凡的統帥能力分不開,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一、從整體上把握戰局,分析利弊。當我們今天在研究前代戰爭的時候,很容易就能看出某一次戰役中,戰敗或者戰勝的主要原因來。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答案很簡單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什麼沒有馬上統一北方?
    「官渡之戰」以袁紹兵敗告終,自此曹操和袁紹的實力對比由北強南弱轉變為南強北弱。然而要在此時說袁紹陣營已經徹底沒戲那還為時尚早。由此可見,袁紹雖然遭遇了「官渡之戰」的慘敗,但也沒到完全無法自保的地步。
  • 第四十九戰:官渡之戰(7)曹公掃北,險定烏桓
    並沒有,此戰的最重要意義,就是袁紹不再有龐大優勢了,曹操則成功續命,在最後一口氣時緩了過來。袁紹大將蔣義渠在黎陽收攏了敗兵,穩住了陣勢,曹操也並沒有追過黃河徹底剿滅袁紹團夥。官渡鏖戰終於勝了,曹操緩過了一口氣並殺了袁紹的八萬降兵,但他此時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 三國爭雄:袁紹手下四大謀士,是死於袁紹的無能嗎?
    這主要來源於《三國志》中曹操手下第一謀士荀彧的話,荀彧在官渡之戰前,曾對舉棋不定,擔心袁紹手下智謀韜略之士能力超群的曹操,說過這樣一番話:「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袁紹的手下謀士何足懼哉?荀彧目光如炬,知人善斷,未卜先知,基本上把袁紹手下四大謀士的命運提前給圈定好了,用現在的話說,八字相剋,荀彧既咒又克,把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們一鍋都給燴了。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和袁紹,到底誰強誰弱? | 劉三解
    上期節目,我們辨析了官渡之戰記錄中的第一個真相。那就是,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曹操,而不是袁紹,那麼,在我們熟悉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之中,曹操屬於絕對弱勢一方,他的主動挑釁不是有悖常理嗎?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已有討論,各書中記錄曹操在官渡戰後,坑殺袁軍七萬或八萬人,又收降張郃、高覽所部,加上在烏巢擊破的淳于瓊萬餘人,可知南下攻曹的袁軍應該在10萬左右。這是兵,再來說地盤。
  • 官渡之戰:賭袁紹不出,賭孫策必亡!曹操哪來這麼大的膽子?
    在三國故事中,曹操以弱勝強戰勝袁紹的官渡之戰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都極為有名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在這一戰中,曹操的足智多謀,對麾下謀士的信任,對袁紹的了解,戰局發生變化時的果斷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讀懂了官渡之戰,就讀懂了曹操一生的智慧所在。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和袁紹,到底誰強誰弱?|文史宴
    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觀裡,袁紹兵臨官渡時,已經佔據四州之地,有百萬之眾,面對曹操彷如泰山壓頂之勢,但是,評書裡的數字和地理,向來是不及格的。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已有討論,各書中記錄曹操在官渡戰後,坑殺袁軍七萬或八萬人,又收降張郃、高覽所部,加上在烏巢擊破的淳于瓊萬餘人,可知南下攻曹的袁軍應該在10萬左右。這是兵,再來說地盤。
  • 【讀通鑑】曹操大破袁紹,誰是最大的功臣?
    袁紹不同意,說,我一定能包圍曹操,我要捉個活的曹孟德。許攸心生不滿。衣賜履說:從前面的分析來看,許都如果能打,劉備早就打了,許攸的計策行不通。從史書記錄來看,在官渡主戰場,袁盟主碾壓曹老闆,但官渡之外的其他軍事行動,則全部被曹操挫敗。如果攻打許都,兵少了不行,若派出重兵,則官渡優勢不再。因此,堅持在官渡吃掉曹操,似乎是袁紹的最優策略。
  • 袁紹的謀士哪個強?此人當之無愧第一——第三十章:官渡之戰(1)謀士辯論會
    當然,曹操在袁紹滅掉公孫瓚後,也已經有越來越強烈的預判,袁紹必定會調轉槍頭來和自己決戰。袁紹就像是曹操背後那巨大陰影,隨時都可能覆蓋下來,將曹操罩住。袁紹與曹操之間的戰爭,只差一點火苗就可以點燃了。而直接引起袁曹兩人之間戰爭的火苗就是眭固。眭固,字白兔,初為黑山賊,被曹操所敗後投靠河內太守張楊。曹操在下邳圍攻呂布時,張楊打算援救呂布而被部下楊醜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