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官渡之戰改變了北方的格局。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而歸,後兩年袁紹病死,自此曹操統一整個北方,雄據北方八州之地,一躍成為整個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割據勢力。但兩個勢力的一場重大的會戰絕不是在戰場上就能概括的。袁曹兩家比的不只是軍力,更是政治,國力,凝聚力。兩方官渡之戰前各自的境地。真實的袁紹,睿智,勇敢,有氣概,得人死力,望之即人主。
這是我看過最客觀的評價,沒有這些品質在身,袁紹是無法成長為一個漢末時最強大勢力的。這在當時是公認的。可總有人從演義中看到袁紹的無能,也總有人用官渡一戰之結果評定袁紹無為。可若真是如此,袁紹何以雄據幽并冀青四州之地。
兩方這時候都是號稱佔據四州,當然都各自有水分在裡面。袁紹的并州是在袁紹掃平黑山軍在太行上的勢力後由高幹取得上黨太原兩郡之地。幽州之地是新近掃清公孫瓚以後佔據了半州之地,另一半也還在公孫度掌控之下。
青州之地雖然完整,但業已疲弊,這是袁紹同公孫瓚三戰之地,勞民傷財。更有曹操曾經「百萬黃巾軍移民」。力量薄弱。只有冀州一地,力量完整,又是袁紹啟事之地,將養多年。這一州之力可鼎力支持。
曹操方面剛從劉備手中奪下的徐州自不必提,曹操屠城讓徐州與曹操離心離德。南部的豫州也是黃巾軍發源地,汝南更是袁紹老家,袁紹在此地有人望。江淮一帶更是袁術禍亂之地,同樣疲弊不堪。
自己的大本營兗州也同樣力量薄弱,多年徵戰也耗盡了戰爭潛力。只有穎川屯田三年初見成效。所以同樣號稱雄據四州之地,袁紹遠比曹操強大的多。
這裡有個關鍵時間點,公元196年,這一年曹操迎來天子,一面穎川人士反鄉然後有屯田制。強大力量,曹操正是這時候開始發力,三年間,拿下豫州,司州,徐州。三年打下三州,當然第三不牢固;
三年打下三州,當然勞民傷財;三年打下三州,當然軍隊疲勞。所以同樣的勢力曹操力量薄弱,政治統治不穩定。補給也更困難。
公元196年正是袁紹拿下并州兩郡的時間,這時候袁紹基本佔據三州之地,開始和公孫瓚死磕,那是背靠三州打一州,打的同時一樣將養國力。如果說這幾年曹操是窮兵黷武,那袁紹就是在韜光養晦。
又是佔據多年,政治統治力量也比曹操強的太多,比其穩固許多。將養國力所以力量強大,又是一直在打公孫瓚,所以軍隊實力不弱。長時間的安靜發展讓袁紹比曹操強大很多。
然後正式開啟戰端,「眾數十萬,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這是當時袁紹的軍事力量。精簡之下還是湊齊十萬兵馬。這樣的動員能力就比曹操強了很多。但袁紹也有自己頭疼的地方,就是內部派系的鬥爭。
袁紹手下三大派系,河北本地人,南陽人和潁川人。三大派系各自有各自的利益,而內部決斷採用哪一方,那一方自然在結果上能獲取更多的利益。所以派系鬥爭下,袁紹陣營內耗太嚴重了。
這一次的官渡就有田豐,沮授等人反對。大軍開拔,沮授能說出「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公孫,眾實疲弊,而將驕主忲,軍之破敗,在此舉也。」給人一種沮授屁股都沒有坐穩的感覺。
可在他的角度這沒錯,會戰勝利,這件事是我反對的,我背後的利益派系得不到什麼,反而如果輸了,正好證明我的正確。內耗到了如此地步,難怪史書上說袁紹好謀無斷,這實在是大大的冤枉。
相比之下曹操集團這樣的鬥爭就幾乎不會出現。曹操集團中武將集團全是譙縣人,以曹操為首,文官集團內全是潁川人士,以荀彧為首。決策團隊基本不會出現內耗,派系統一還是文武集團各自統一。
這種權力結構的穩定是曹操巨大的優勢。而荀彧有了那個著名的預言「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另一個改變這次會戰的格局的是賈詡。本來曹操打袁紹還得防禦南方的張繡,劉表。袁紹也敏銳地感知到了這一切,然後派遣使者說服張繡,劉表二人。張繡一方被賈詡用嚴正的外交辭令趕走了。
劉表那邊則表示出兵確無能為力,因為長沙太守作亂投曹操而且拖住了劉表。本來的劣勢成了優勢,收附張繡不僅少了一個麻煩,更多了一支生力軍,而且官渡之戰張繡多有大功。
總結:官渡之戰影響巨大,改變了北方局勢,讓曹操守住基業,更是為日後戰勝死後袁紹的勢力奠定基礎。自此曹操雄據整個北方,幾乎立於不敗之地。而兩個割據勢力間一次大的會戰,打的不止軍隊,更是包括武將謀臣等一系列力量的的總和。袁紹敗官渡,敗在巧合,更敗在必然。內耗下必然產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