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

2020-12-23 兩面真相

因果與心理學: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

許攸建議燒了曹操的糧草,袁紹不聽,許攸反投曹操,建議遭操燒了袁紹的烏巢,斷了袁紹的糧道……

袁紹之所以會敗,完全是敗給了自己的心理,如何解讀袁紹的心理呢?

1、難道真的是袁紹不懂許攸的的計謀嗎?非也,只是如果按許攸的計謀勝了,他袁紹就沒有了價值感,所從他要按自己的方法取勝。(這也是心裡裝不下比自己有能耐的人)

2、他不會預料許攸會去投奔曹操,就算有,也不會放在心上。(這是草率、自大、輕敵)

總結:其實,一個人之所以會愚蠢,這完全都是由於他的心理世界所引起的,特別是心裡裝不下比自己有能耐的人,這是一個最危險的心理世界。

備註:原創作品!來源於生活的最小細節。記得關注兩面真相,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前袁曹力量對比,當下境況,袁紹究竟敗亡何因?
    導語:官渡之戰改變了北方的格局。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而歸,後兩年袁紹病死,自此曹操統一整個北方,雄據北方八州之地,一躍成為整個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割據勢力。但兩個勢力的一場重大的會戰絕不是在戰場上就能概括的。袁曹兩家比的不只是軍力,更是政治,國力,凝聚力。兩方官渡之戰前各自的境地。
  • 官渡之戰結束後的19個月裡,袁紹疏忽了一件事,埋下覆滅的伏筆
    這句話用來描述官渡之戰後的袁紹集團,也是恰如其分。是的,官渡之戰中袁紹被實力與運氣兼備的曹操擊敗,敗得很慘,被坑殺的士卒多達七八萬人,一線大將幾乎喪盡,這樣的打擊對於袁氏集團是非常沉重的。但是袁氏集團根基雄厚,他的基本盤尚在,只要假以時日,富庶的冀州之地又可以為袁紹拉扯出一支強大的部隊。曹操經歷了官渡之戰後,同樣也是元氣大傷,短時間內無法吞併袁氏集團。
  • 官渡之戰,被無知文人抹黑千年的袁紹才是真正的高手
    因為官渡之戰實際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戰役,惜墨如金的陳壽在《三國志》中都花了大量篇幅,不光曹操自己《本紀》,其他人的傳記中相關記載也非常多。不過關於官渡之戰,一直以來形成的一些說法錯誤還是比較多的,原因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話,文人不懂軍事,問題太大。袁紹作為當時最強有力的諸侯,如果從《三國志》的描述來看,會得出是個草包的結論。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大決戰。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答案很簡單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曹操和袁紹在打官渡之戰時,劉表和孫策在幹什麼?
    其次,江東的孫策也是看不慣曹操的,孫策本人號稱江東小霸王,武力和領軍方面都是很不錯的,如果孫策此時攻擊曹操,曹操必敗,可是因為孫策在江東起家,可謂是刀光劍影,所以在打獵時被人殺掉了
  • 《三國隨筆》:官渡之戰
    把曹操罵的一無是處,連討伐董卓袁紹不出力,曹操獨自追擊這件事也貶低醜化。罵曹操其他方面還能說的過去,而這次還是值得肯定的,儘管敗了,但是雖敗猶榮,而袁紹壓根就沒動。但是也被陳琳說成是貪功冒進,喪師失地。一次英勇的戰鬥,被文人的一管筆歪曲成了軍事白痴的冒險行動,真是軟刀子殺人不見血!當然,陳琳在袁紹帳下服務,自然是從袁紹的角度出發攻擊敵人。
  • 官渡之戰:賭袁紹不出,賭孫策必亡!曹操哪來這麼大的膽子?
    在三國故事中,曹操以弱勝強戰勝袁紹的官渡之戰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都極為有名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在這一戰中,曹操的足智多謀,對麾下謀士的信任,對袁紹的了解,戰局發生變化時的果斷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讀懂了官渡之戰,就讀懂了曹操一生的智慧所在。
  • 「官渡之戰」以後,許褚為什麼殺死許攸
    「官渡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以不足2萬的兵力對戰袁紹10餘萬的兵力,最後曹操卻反敗為勝,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官渡之戰之所以會勝利,這裡面有幾個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分別是荀彧,許攸,劉曄,是這三個人幫曹操扭轉了局面,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這三個人中的其中一個,許攸。
  • 袁紹敗於曹操,並不在官渡之戰,而在於倉亭之戰及袁氏兄弟內鬥
    此戰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而袁紹則一敗塗地,僅兩年後就逝世了。 出身官宦世家的袁紹為何敗給了身為宦官之後的曹操?況且在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依然要強於曹操,為何仍會分崩離析?
  • 官渡之戰後曹操袁紹陷入對峙階段;袁尚的戰略沒問題但無人可用
    東漢末期,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奠定了其統一北方的基礎,但是實際上,官渡之戰還並未完全令曹操獲得戰局主動,而是在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死後
  •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什麼沒有馬上統一北方?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就成為了中國北方的霸主,袁紹陣營迅速土崩瓦解,很快就被曹操所殲滅。《三國演義》中所展示的情節也大體如此。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 三國中,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養精蓄銳?
    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堅守北方拖垮曹操,那麼袁紹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袁紹有三點不如曹操。第一是袁紹手下的人才質量不如曹操,第二是袁紹本人的能力不如曹操,第三是袁紹的合法性不如曹操。
  • 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的,為了搶一個地方——河內郡!
    官渡之戰是影響漢末三國局勢的一場關鍵性戰役,歷來大都認為官渡之戰袁紹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曹操則是被動防守。其實如果仔細分析,這樣說並不準確,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了的,為了搶佔河內郡。到了公元200年,北方除關隴和遼東兩個邊隅地區外,八州之地為袁曹兩大軍事集團所分割。袁紹並河北青、冀、並、幽四州,曹操兼併河南司、豫、兗、徐四州。兩大集團旗鼓相當,軍事上袁強曹弱,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優於袁紹。一山難容二虎,袁曹爭雄必然爆發,袁紹和曹操心裡都清楚這一點。建安四年(199年)發生的一件事,讓袁紹和曹操的決戰提上日程。
  • 刺殺 招降 遊擊 袁紹在官渡的操作震撼曹操一整年
    談及三國時期中的經典戰例,有三場戰役的發生永久改變並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這三場戰役就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形成的基礎,夷陵之戰則預示著蜀國的敗亡,官渡之戰則代表著曹操徹底掌控了中原成為了諸侯中最強的勢力
  • 官渡之戰,郭嘉:十勝十敗,荀彧:四勝四敗,全是忽悠曹操的話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我曾說過,這話不過是曹操的自我吹噓,曹操自己都不信的。若袁紹真的「不足數」,官渡之戰前,曹操還用愁得頭髮都快薅光了?當初迎天子入許昌,曹操領了大將軍一職。被袁紹知道了,對方表示:本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曹操乖乖將大將軍印送往河北。袁紹在官渡輸了,因為失敗,所以郭嘉、荀彧等人對袁紹的評價坐實了。
  • 官渡之戰真相大白,顛覆歷史,學者:難怪史書不敢記載
    八月初,震動華夏、舉世矚目的官渡之戰,正式打響。曹操駐兵中牟縣西北的官渡,袁紹親提十萬機動兵力,從黎陽南渡黃河,在官渡以北與曹軍相接。袁紹大軍東西連營幾十裡,遮雲蔽日,排山倒海,欲以雷霆萬鈞之勢,無情碾壓曹軍,將曹操踏平在官渡。曹軍這邊,則寒磣得多,機動兵力不滿萬人,而且十分之二、三都是傷員。是的,曹操不得不用七千多人,對抗袁紹十萬大軍。八月,袁紹連營稍前,東西數十裡。曹操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袁紹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
  • 官渡之戰中袁紹比曹操差在哪
    官渡之戰袁紹一門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坐擁冀、幽、青、並四州。袁紹一、格局小 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不能從戰略大局出發,以自己的小兒子身體不適,不宜進軍為由失去有利戰機。其實從很多地方都能看出袁紹的戰略格局與曹操不是一個檔次的,最開始是袁紹和曹操共謀十常侍。進宮以後曹操是先救火,然後請太后出面平定局面,最後去尋找少帝,但此時袁紹卻在忙著追殺十常侍的家屬。還有身為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在董卓兵敗時,曹操提出趕緊追擊,不能失去一戰平定天下的機會,但袁紹以軍士需休養生息為由宣稱宜緩圖之。
  • 袁紹兵敗官渡,多虧此人相救,否則將死無葬身之地
    縱觀漢末三國歷史,官渡之戰無疑是其中最具轉折性的一戰。經由官渡一戰,實力最強的袁紹集團由盛轉衰,而實力稍弱的曹操集團則勢力大增,最終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
  • 《聽書:三國演義》第055回 錯用計袁紹失官渡
    從這兒到烏巢去這一路上的關卡都是我袁紹的人馬,那曹操他怎麼過去的呢?這時候啊,袁紹有點兒舉棋不定了。他又想派人馬呀,去解烏巢之圍,又想呢~~哎~~~曹操領著人馬去劫烏巢,那麼我是不是能趁這個機會,把官渡拿下來呀?曹操領人馬走了官渡肯定空虛呀。袁紹這種舉棋不定的心情啊,被他手下的謀士,郭圖給看出來了。這郭圖哇,是一個善觀氣色善變風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