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賭袁紹不出,賭孫策必亡!曹操哪來這麼大的膽子?

2020-12-23 以史為鑑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在三國故事中,曹操以弱勝強戰勝袁紹的官渡之戰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都極為有名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在這一戰中,曹操的足智多謀,對麾下謀士的信任,對袁紹的了解,戰局發生變化時的果斷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讀懂了官渡之戰,就讀懂了曹操一生的智慧所在。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面臨的局勢極為險惡。

北方是袁紹和遊牧民族騎兵組成的巨大壓力;南方是劉表、張繡組成的騷擾勢力;更南方一點是正在陰謀乘亂突襲曹操大本營許昌,解救漢獻帝的江東小霸王孫策……

在這個時候,曹操內部又發生了著名的衣帶詔事件,雖然曹操迅速除掉了衣帶詔的發起者董承等人,但是主要參與者劉備卻早就藉故逃離曹操,佔據了小沛北連袁紹抗擊曹操。

這個時候的曹操可以說四面皆敵,先打誰,後打誰是個大問題,要是弄錯了順序,極有可能被四面圍攻,曹操集團也就危險了。

這個時候,曹操麾下的謀士們都建議先打袁紹,袁紹是最大也是最主要的敵人,只要擊破了袁紹,其他人都不足為懼。

但是曹操力排眾議,決定先攻擊剛剛叛逃的劉備。

這個時候大家都非常擔心大軍都去 攻打東邊的劉備了,袁紹乘勢南下,那曹操的勢力就全完了……

倒是曹操一點都不擔心,反而跟大家解釋說:袁紹我太了解他了,他性格多疑,等他想清楚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再出兵早就來不及了。但是劉備是個梟雄,要是不乘他立足未穩就擊潰他,他肯定會成為我的心腹大患。這是我們影響到我們存亡的一戰,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曹公之東徵也,議者懼軍出,袁紹襲其後,進不得戰而退失所據。公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劉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智囊-曹操》

於是在曹操的堅持下,曹軍直接東進,打敗了劉備,俘虜了關羽,而袁紹最終還是因為兒子生病這樣的理由沒有出兵,氣的謀士田豐拿拐棍敲地大罵:「夫遭此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故失其會,惜哉!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敢賭袁紹不會出擊的理由就是兩點:

第一,曹操從小就了解袁紹的性格——性格遲鈍而多疑!等他想清楚一件事的時候,關鍵節點已經過去了。

第二,曹操通過和劉備的接觸了解了劉備的性格特點——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要是不乘此機會打破劉備,等劉備穩定下來,肯定成為自己的致命威脅。

基於以上這兩點,曹操做出了看似冒險實則十拿九穩的決定:捨棄強大的袁紹,而首先攻擊弱小的劉備。經此一役,曹操也清除了東邊的威脅,讓自己可以專心對陣袁紹大軍的威脅,還收穫了關羽這樣一位大將,也是很值了。

再說曹操為何敢賭孫策不能北伐?

孫策當時剛剛平定江東,小霸王之名天下流傳。而且孫策也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反對!

孫策看著曹操率領主力隊伍和袁紹在官渡僵持,孫策打算率領一支隊伍直接攻佔許都,解救漢獻帝!這一招可以說非常要命,要是真的做到了,曹操不但軍事上將面臨軍心不穩,而且政治上也不再有巨大的優勢,可以說這一謀劃本事都對曹操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也難怪曹操在聽到孫策佔據江東後長嘆:"犭析兒難與爭鋒也",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孫策極高的評價了。

但是郭嘉卻表示:孫策剛剛平定江東,殺了許多英雄好漢,這些都是有死士的人。而且孫策這個人自持武力,根本不太防備刺殺。這樣的人雖然有百萬部下,但和孤家寡人沒啥區別。孫策這樣的白龍魚服,以後必定死於刺客之手。

結果就為了驗證鬼才郭嘉的話一樣,孫策還沒來得及準備過江突襲曹操,就被自己殺掉的許貢的門客給刺殺了。

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三國志-郭嘉傳

從這一點上看,曹操敢賭孫策不能突襲許昌,一方面是相信郭嘉的判斷,賭孫策從江東北上到許這一路上的局勢變化;另一方面曹操其實也是做好了準備,曹營的一員大將李通在戰勝張繡、劉表後,擔任了汝南太守。李通所在的汝南其實也承擔了防守南方勢力突襲的重任。

曹操為什麼經常能在面臨性命攸關的時候,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除了曹操天賦驚人,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人傑;另一個原因就在於曹操極為善於收集資料,能判斷一個人的性格,進而判斷他的行動。

比如前文提到的袁紹,曹操就通過袁紹性格多疑,反應遲鈍的特點,做出先攻擊劉備的重要決定。

再比如曹操決定先不管孫策,專心對付袁紹。這也是因為曹操相信自己麾下收集的資料,相信關於孫策自持武力,保鏢很少,而孫策又得罪了許多江東大族的死士,這一邏輯推導的結果是孫策大概率會被刺客刺殺。後面果然如此。

如今我們讀歷史,其實就是再間接學習古人的聰明才智,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才能知興替!

明代的馮夢龍把曹操、郭嘉、陸遜等歷史上極為有名的聰慧之人的經典案例,匯集成這本著名的《智囊全集》,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名人、智囊故事1200餘則,學習古人如何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這些經典的案例在如今的職場、經商、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現在僅需69元就可以拿下原價120元的《智囊全集》(上下兩冊),一頓飯錢賺回兩千年古人的智慧,可以說超值了。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答案很簡單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官渡之戰,被無知文人抹黑千年的袁紹才是真正的高手
    因為官渡之戰實際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戰役,惜墨如金的陳壽在《三國志》中都花了大量篇幅,不光曹操自己《本紀》,其他人的傳記中相關記載也非常多。不過關於官渡之戰,一直以來形成的一些說法錯誤還是比較多的,原因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話,文人不懂軍事,問題太大。袁紹作為當時最強有力的諸侯,如果從《三國志》的描述來看,會得出是個草包的結論。
  • 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
    因果與心理學: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許攸建議燒了曹操的糧草,袁紹不聽,許攸反投曹操,建議遭操燒了袁紹的烏巢,斷了袁紹的糧道……袁紹之所以會敗,完全是敗給了自己的心理,如何解讀袁紹的心理呢?1、難道真的是袁紹不懂許攸的的計謀嗎?非也,只是如果按許攸的計謀勝了,他袁紹就沒有了價值感,所從他要按自己的方法取勝。(這也是心裡裝不下比自己有能耐的人)2、他不會預料許攸會去投奔曹操,就算有,也不會放在心上。
  • 三國最經典的三大戰役,每場都驚心動魄,此人以「賭技」贏得兩場
    縱觀三國歷史,發生過數不清的戰爭,也湧現出了千古留名的名將,如呂布、關羽及張飛等人。按照戰爭的規模及影響力來看,有三場大戰最為經典,每一場都驚心動魄,也改變了當時的格局。一、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交戰雙方分別是曹操和袁紹大軍。
  • 三國中,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養精蓄銳?
    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堅守北方拖垮曹操,那麼袁紹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袁紹有三點不如曹操。第一是袁紹手下的人才質量不如曹操,第二是袁紹本人的能力不如曹操,第三是袁紹的合法性不如曹操。
  • 官渡之戰結束後的19個月裡,袁紹疏忽了一件事,埋下覆滅的伏筆
    這句話用來描述官渡之戰後的袁紹集團,也是恰如其分。是的,官渡之戰中袁紹被實力與運氣兼備的曹操擊敗,敗得很慘,被坑殺的士卒多達七八萬人,一線大將幾乎喪盡,這樣的打擊對於袁氏集團是非常沉重的。但是袁氏集團根基雄厚,他的基本盤尚在,只要假以時日,富庶的冀州之地又可以為袁紹拉扯出一支強大的部隊。曹操經歷了官渡之戰後,同樣也是元氣大傷,短時間內無法吞併袁氏集團。
  • 「官渡之戰」以後,許褚為什麼殺死許攸
    曹操以不足2萬的兵力對戰袁紹10餘萬的兵力,最後曹操卻反敗為勝,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官渡之戰之所以會勝利,這裡面有幾個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分別是荀彧,許攸,劉曄,是這三個人幫曹操扭轉了局面,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這三個人中的其中一個,許攸。
  • 官渡之戰後曹操袁紹陷入對峙階段;袁尚的戰略沒問題但無人可用
    東漢末期,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奠定了其統一北方的基礎,但是實際上,官渡之戰還並未完全令曹操獲得戰局主動,而是在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死後
  • 袁紹兵敗官渡,多虧此人相救,否則將死無葬身之地
    縱觀漢末三國歷史,官渡之戰無疑是其中最具轉折性的一戰。經由官渡一戰,實力最強的袁紹集團由盛轉衰,而實力稍弱的曹操集團則勢力大增,最終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
  • 官渡之戰真相大白,顛覆歷史,學者:難怪史書不敢記載
    八月初,震動華夏、舉世矚目的官渡之戰,正式打響。曹操駐兵中牟縣西北的官渡,袁紹親提十萬機動兵力,從黎陽南渡黃河,在官渡以北與曹軍相接。袁紹大軍東西連營幾十裡,遮雲蔽日,排山倒海,欲以雷霆萬鈞之勢,無情碾壓曹軍,將曹操踏平在官渡。曹軍這邊,則寒磣得多,機動兵力不滿萬人,而且十分之二、三都是傷員。是的,曹操不得不用七千多人,對抗袁紹十萬大軍。八月,袁紹連營稍前,東西數十裡。曹操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袁紹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
  • 他是袁紹手下頭號猛將,騎兵的剋星,如果不死官渡之戰不會輸
    本是冀州牧韓馥手下的部將董卓討伐戰結束後麴義背叛韓馥與袁紹結盟助袁紹奪取了冀州,次年公孫瓚大舉南下,在界橋與袁紹爆發激戰,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5000輕騎兵,中間則是戰鬥力最為強悍的騎兵部隊白馬義從。
  • 《三國隨筆》:官渡之戰
    袁紹覺得實力強過敵人就夠了,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只有書呆才信。另外,袁紹的兩個重要的謀士審配和郭圖也支持袁紹打曹操,更加堅定了袁紹發動戰爭的決心。田豐還是一再堅持,認為現在打實在不合時宜,他的主張被袁紹認為是在長敵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其用心何其毒也!如此包藏禍心,妖言惑眾不關他關誰?於是田豐以擾亂軍心罪被下了大獄。
  • 曹操和袁紹在打官渡之戰時,劉表和孫策在幹什麼?
    其次,江東的孫策也是看不慣曹操的,孫策本人號稱江東小霸王,武力和領軍方面都是很不錯的,如果孫策此時攻擊曹操,曹操必敗,可是因為孫策在江東起家,可謂是刀光劍影,所以在打獵時被人殺掉了,留下一個亂攤子給孫權,我們很多人都覺得孫權是繼承了父親和哥哥的江山,其實孫權在成功的路上也是相當的不容易
  • 官渡之戰前袁曹力量對比,當下境況,袁紹究竟敗亡何因?
    導語:官渡之戰改變了北方的格局。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而歸,後兩年袁紹病死,自此曹操統一整個北方,雄據北方八州之地,一躍成為整個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割據勢力。但兩個勢力的一場重大的會戰絕不是在戰場上就能概括的。袁曹兩家比的不只是軍力,更是政治,國力,凝聚力。兩方官渡之戰前各自的境地。
  • 袁紹敗於曹操,並不在官渡之戰,而在於倉亭之戰及袁氏兄弟內鬥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說官渡之戰的失敗沒有打垮袁紹,那麼倉亭之戰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官渡之戰結束後不久,袁紹所佔據的冀州便發生了多起叛亂,反叛的原因並不難猜,在經過如此大的沉重打擊後,袁紹麾下便有一部分將領見風使舵,認為袁紹氣數已盡,便趁著袁紹兵敗之時起兵反叛,意圖另謀高就。
  •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什麼沒有馬上統一北方?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就成為了中國北方的霸主,袁紹陣營迅速土崩瓦解,很快就被曹操所殲滅。《三國演義》中所展示的情節也大體如此。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 刺殺 招降 遊擊 袁紹在官渡的操作震撼曹操一整年
    談及三國時期中的經典戰例,有三場戰役的發生永久改變並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這三場戰役就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形成的基礎,夷陵之戰則預示著蜀國的敗亡,官渡之戰則代表著曹操徹底掌控了中原成為了諸侯中最強的勢力
  • 官渡之戰中袁紹比曹操差在哪
    官渡之戰袁紹一門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坐擁冀、幽、青、並四州。袁紹一、格局小 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不能從戰略大局出發,以自己的小兒子身體不適,不宜進軍為由失去有利戰機。對陣之時又把沮授逐出決策圈,以無腦之師對智謀之軍,怎麼可能不敗!對比袁紹,曹操幾乎把每個人都用在適合他們的地方,哪怕是剛投降的許攸、張郃、高覽等人,只要有才,都能給予充分信任,委以重託!而袁紹連自己兄弟袁術都不能相容,怎麼還能奢望他能真心對待手下之人,所以最後孫策和劉表都沒有發兵去救袁紹。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大決戰。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 第四十九戰:官渡之戰(5)「函谷關」合肥,「獨木橋」官渡
    孫策新並江東,殺的都是當地能得人死力的英豪,這大哥又輕浮不愛防備,就算有百萬之眾也不知道配幾個像樣的保鏢,放心吧!這就快死在刺客手上啦!(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