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以後,許褚為什麼殺死許攸

2020-12-19 佳寧說歷史

「官渡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以不足2萬的兵力對戰袁紹10餘萬的兵力,最後曹操卻反敗為勝,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官渡之戰之所以會勝利,這裡面有幾個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分別是荀彧,許攸,劉曄,是這三個人幫曹操扭轉了局面,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這三個人中的其中一個,許攸。

許攸本是袁紹的謀士,許攸之所以會叛變袁紹轉頭曹操,源於袁紹和曹操兩軍僵持不下之時,作為謀士的許攸也是急火攻心,於是他就心急火燎的向主公袁紹獻計策,讓袁紹從另外的道路偷襲許昌,將曹操手中的王牌漢獻帝接走,斷了曹操的後路,這麼一來,曹操就會瞬間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對優勢。

然後再反過來調頭和曹操對打,時間一長,曹操必定會因糧草不濟而投降,不知為什麼這麼一條看似天衣無縫的絕妙好計,袁紹卻沒有採用。袁紹的做法讓許攸憤恨不已。但是這也不至於他背叛袁袁紹啊。 許攸之所以背叛袁紹,那是因為許攸的一家老小被袁紹收押當了人質。

《三國志》記載:審配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

許攸的家人被袁紹收押,再加上以前的種種。讓許攸對袁紹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於是轉投曹操。 許攸的家人被收押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曹操聽說許攸要來,高興的手舞足蹈,沒來的急穿鞋,赤腳跑出去迎接。曹操是一個愛才之人,他恨不得周圍所有的聰明人都為自己所用,那時候曹操正是用人之際,許攸要來他高興的不能自己。

許攸投靠了曹操之後,馬上就告訴新主人曹操說,他之前告訴袁紹偷襲許昌之計,沒有被袁紹採納,曹操聽完,頓時對許有佩服的五體投地,因為這是一條釜底抽薪的絕妙好計,袁紹幸虧沒有用,否則自己將一敗塗地。

曹操虔誠的向許攸討教徵討袁紹的方法,許攸建議曹操想辦法燒掉袁紹的糧草,這樣袁紹支撐不了幾天必敗無疑。曹操聽完許攸的計策也是拍手稱快,然後火速命令下人,偽裝成袁軍去燒掉袁紹的糧草,結果袁紹的糧草真的就變成了灰燼 。於是,曹操乘勝追擊,一舉擊敗袁紹的10萬大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最後勝利。 官渡之戰大獲全勝以後,許優就開始以功臣自居,居功自傲。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對所有人都狂妄無理。

有一天許又在城門外碰到了許褚,他先是在許褚面前自我炫耀一番,說官渡之戰完全就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要是沒有他官渡之戰不可能勝利。許褚聽後,立即反駁他,誰知道這時候得意忘形的許攸竟然勃然大怒,並且大罵許褚不識抬舉,徐褚不吃他這一套,於是拔劍將其殺死。 許褚殺了許攸之後,戰戰兢兢的來到曹操面前,他本以為曹操會重罰於他,因為他知道曹操是個愛才之人,殺了他的一個謀臣,罪過有點大。

但是讓許褚感到意外的是,曹操並沒有過多的責怪於他,起碼沒殺他的頭,從這點看出許優早已經得罪曹操,官渡之戰以後,許攸居功自傲,竟然在私下裡多次喊曹操小名「曹阿瞞」這樣曹操很不爽。

許攸這麼做,曹操覺得許攸明顯就是看不起他。 許攸之所以會這樣,完全是因為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地位,荀彧比他厲害,但是在曹操面前還不是戰戰兢兢,許攸情商有點低,照現在的話說就是太高調了他的去世,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相關焦點

  • 曹操為何殺死自己發小許攸,是不夠大度?還是許攸愚蠢?
    許攸(?-204年),字子遠,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 袁紹敗於曹操,並不在官渡之戰,而在於倉亭之戰及袁氏兄弟內鬥
    官渡之戰示意圖 官渡大敗並沒有動搖袁紹根基 袁紹之所以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公認的原因是曹操在許攸的建議下,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說官渡之戰的失敗沒有打垮袁紹,那麼倉亭之戰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曹操殺許攸,算不算忘恩負義?看清一點就知道許攸純屬咎由自取
    曹操從螞蟻變大象,「官渡之戰」打殘袁紹,是其一生中最關鍵的轉折點。官渡之戰前,「小矬子」曹操,除了手上掐著漢獻帝這張唬人的招牌,跟袁紹差了幾個量級。如果不是郭嘉等人給他打氣,曹操都沒有膽量跟袁紹開槓。曹操能在力量懸殊的戰鬥中,掰折袁紹的大粗腿,奇襲烏巢是最關鍵的勝負手,而這個計謀就出自許攸。
  • 三國殺:阿瞞和許攸之間的相愛相殺
    那時許攸的想法一直不被眾人認可,於是覺得不被重視,一氣之下,想到投靠曹操。(這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官渡之戰時,許攸的家人犯了法,偷盜東西,被袁紹抓了起來)。遊戲中臺詞:吾才滿腹,袁本初竟不從之。袁本初指袁紹,本初是他的字。還有一句臺詞:狹目之見,只能窺底。
  • 許攸這個人
    關於許最出名的,當然是「曹操赤腳迎許攸」這個典故,可惜在這個典故裡,主角仍是曹操,主題也是表現曹求賢若渴,其實這個主旨有待商榷,我們後面再講。 要說許攸這個人,也有點才,以一介書生,立於朝堂之側,敢於生出廢帝造反的心,還能付諸行動,膽量確實不能小覷,失敗後,不安分,又去袁紹哪兒獻計獻策,爭取出人頭地,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瞬間反水,賣主求榮,富貴險中求,孤注一擲,不顧身前身後事, 為了功名利祿,不擇手段,除卻不知羞恥不說,也算是膽識過人。
  • 南陽人許攸,一個聰明絕頂的謀士何以成了刀下鬼?
    官渡之戰此時,許攸正在袁紹帳下充當幕僚。他勸袁紹緩攻曹操,可是袁紹自以為強盛,不聽勸諫,令許攸非常失望。這當口,正值官渡之戰相持階段,袁軍兵強馬壯穩居上風,而曹軍兵少糧缺難以為繼。聽說許攸來了,正在歇息的曹操,「倒屐跣足以迎」,鞋都顧不上穿,光著腳出門迎接,甚至屈身下拜。
  • 許攸之死:為什麼很多有能力的人卻混得差
    真正讓曹操升級成一方霸主的是那場經典的戰役——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的勝敗決定著誰才是真正的北境之王,而曹操成了那個笑到最後的人。能夠以少量的兵力幹掉強大自己十倍的袁紹,曹操不得不感激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謀士許攸。可以這麼說,沒有許攸,官渡之戰的結局很可能是袁紹笑到了最後,曹操的人生也將被改寫。
  • 許攸意外被殺,觸碰了慎言的處世古訓,警醒世人
    其一曹操之所以在官渡能以七萬破袁紹七十萬大軍,許攸起著關鍵的因素。其二、曹軍攻打冀州,屢攻不下,許攸獻計決漳河之水,一戰成功。許攸是一位著名的大謀士,可也是一位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的傲慢之士。下面我們就以《三國演義》裡的許攸來探討一下他的功過是非。烏巢燒糧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兩軍對壘於官渡。
  • 趙雲一槍刺死高覽,為何30回合殺不了與高覽戰平的許褚?
    大家記得,袁紹和曹操兩位梟雄各率人馬在官渡展開了一場震驚天下的曠世之戰。當時在兩軍陣前,曹軍陣中張遼率先出陣搦戰,袁紹軍中張郃挺槍躍馬來迎,兩將刀槍並舉,「鬥了四五十合,不分勝負」,隨後曹軍第一猛將許褚飛馬掄刀,直出助戰,而袁紹麾下高覽「挺槍接住,四員將捉對兒廝殺」。
  • 曹操唯才是舉很少處決自己的謀士,為何要殺掉「足智多謀」的許攸
    官渡之戰時許攸在曹操與袁紹對峙的關鍵節點投靠了曹操,並獻上偷襲烏巢的妙計,幫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決定性勝利。後來曹操攻打冀州,許攸獻計破城,因為出言不遜而被殺。 《三國演義》說許攸口出狂言被許褚所殺,而歷史上的許攸是被曹操所殺。
  • 趙雲戰許褚的典故 為什麼說許褚怕趙雲
    至於趙雲戰許諸,有各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許諸被趙雲用刺槍一槍刺飛第二種說法:趙雲在力戰八十萬曹家的時候,將許諸打得吐血,從此,許諸都懼怕趙雲第三種說法:趙雲跟許諸只打過一次,打了三十回合還是打成平手至於這些說法是真的還是假的,也不好說哪一種才是真的不過我個人覺得還是第三種說法比較接近現實,因為趙雲,他武藝雖然高超,也很英勇善戰,但是他的體力卻和許褚不能比,雖然趙雲武藝比許諸好了不少
  • 官渡之戰,曹操通過3個方面展現了自己的統帥能力
    這其中,官渡之戰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戰役之一,它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官渡之戰直接改變了袁曹兩家軍事實力的對比,使曹操成為北方實力最強的勢力,助長了曹操的氣焰。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勝利,與他的非凡的統帥能力分不開,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一、從整體上把握戰局,分析利弊。當我們今天在研究前代戰爭的時候,很容易就能看出某一次戰役中,戰敗或者戰勝的主要原因來。
  • 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
    因果與心理學: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許攸建議燒了曹操的糧草,袁紹不聽,許攸反投曹操,建議遭操燒了袁紹的烏巢,斷了袁紹的糧道……袁紹之所以會敗,完全是敗給了自己的心理,如何解讀袁紹的心理呢?1、難道真的是袁紹不懂許攸的的計謀嗎?非也,只是如果按許攸的計謀勝了,他袁紹就沒有了價值感,所從他要按自己的方法取勝。(這也是心裡裝不下比自己有能耐的人)2、他不會預料許攸會去投奔曹操,就算有,也不會放在心上。
  • 許攸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利用謀士許攸出的計策,夜襲烏巢,燒毀了袁紹的糧草,取得了官渡之戰的最終勝利。
  • 放大炮的許攸為什麼會死?
    我們對官渡之戰後,曹操下令燒掉己方和袁紹往來書信的故事記憶猶新。一般而言,我們將其解讀為曹操要收買人心。這當然不假,但除了這一點之外,言他君認為曹操此舉「不敢」甚於「不願」,也就是說曹操是不敢追究而不是不願追究。
  • 官渡之戰中袁紹比曹操差在哪
    官渡之戰袁紹一門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坐擁冀、幽、青、並四州。袁紹一、格局小 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不能從戰略大局出發,以自己的小兒子身體不適,不宜進軍為由失去有利戰機。進宮以後曹操是先救火,然後請太后出面平定局面,最後去尋找少帝,但此時袁紹卻在忙著追殺十常侍的家屬。還有身為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在董卓兵敗時,曹操提出趕緊追擊,不能失去一戰平定天下的機會,但袁紹以軍士需休養生息為由宣稱宜緩圖之。
  • 《三國隨筆》:官渡之戰
    自董卓之亂以後,天下震蕩,中原大地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各路諸侯紛紛起兵,一時間群魔亂舞,數雄並起,爭當大時代的主角。曹操派大將張遼並新降曹操的關羽增援白馬,關羽陣斬袁紹王牌將領顏良,白馬之圍遂解。曹操初戰告捷,撤回官渡,袁軍追擊。袁紹謀士沮授說不應該追擊,我軍糧足宜堅守,敵軍兵精然補給不足,所以積極求戰的應該是敵軍。我們不用跟他們硬碰硬,利用我們糧秣豐足的優勢跟他們打消耗戰,用不了多久敵軍糧盡,不戰自亂,我軍吃飽喝足,養足精神,再跟他們打。不管敵軍多麼能打也要吃飯,餓著肚子還能有什麼戰鬥力!
  • 虎將許褚為何不是統兵大將?
    許褚是靠自己拉隊伍起家,跟隨曹操每戰皆有功,對曹操更是忠心耿耿,可為什麼這樣一個「虎將」,沒有像五子良將一樣成為曹操統兵一方的大將呢?先看看許褚的經歷和戰功。許褚字仲康,譙國譙縣人。許褚於是來到陣前,一把拽住牛尾,拽牛拖著逆行一百多步,敵人對他的勇猛非常吃驚,最終連牛也不敢要就撤走了。因此淮河、汝水、陳、梁一帶聽說後都畏懼他。曹操率兵佔領淮河汝水地區,許褚率領部下歸順曹操。曹操見到許褚就誇獎說:「這是我的樊噲啊!」當天就授官都尉,讓他進帳侍衛。後跟隨曹操徵伐張繡,因功升為校尉。官渡之戰,許褚跟隨曹操討伐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