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炮的許攸為什麼會死?

2021-02-13 言他君

在聯盟討伐董卓的關東軍眾諸侯中,曹操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不同於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所代表的「中央軍」,也不同於孫堅陶謙之類代表地方實力派的「晉綏軍」,曹操屬於這兩者之間的邊緣人物。

像袁術、袁紹,孫堅、陶謙這樣的人的官職不是太守就是刺史,誇張一點的如韓馥,已經是冀州牧(漢地九州之首)了。而日後大放異彩的曹操曹孟德和自己的好朋友鮑信在那個時候的職務卻是頗為尷尬的董卓所授的驍騎校尉和濟北相。

究其原因,曹操的家庭背景看似是中央高官,但實際上一直是被袁紹之類的士族看不起的贅閹遺醜:其父是個認了宦官當爹的、靠買官才當上三公的new money,以至於實際上曹操其實在到底是跟董卓還是繼續給袁紹當小弟的選擇上猶豫了一段時間。


濟北相鮑信也談不上是東漢末年士族派系的人,濟北相這個職務是東漢末年「濟北國」的國相,一般認為是皇族派到地方去制衡王國權力的這麼一個職務,明面上是國相,說難聽點更接近皇族特務。

不只是曹操、鮑信,像袁紹這樣的新興實力派,在袁氏家族裡也不是被支持的,真正被支持的是太僕袁基和後來變成諸侯笑柄的袁術。原因呢也不過是因為袁基、袁術是嫡子,袁紹是庶子罷了。


總之,東漢末年直到魏晉,說是出身決定了一個人的上限也是不過分的。但也正因為這樣,那些出身不好但卻才華橫溢的人總會想盡辦法、抓住機會。

比如說上面說到的袁紹,我們現在覺得袁紹反應慢,不如曹操,那都是比出來的。實際上袁紹曾一度掌握了天子禁衛,是有能力和董卓在首都火拼,直接靠宮廷政變解決掉董卓的。除了投鼠忌器之外,言他君相信,出身於四世三公家族的袁紹可能比曹操更明白士族的力量和規矩所在。

明白這一點的袁紹並沒有熱血上腦,比起以為能靠「擊殺董卓」這個功勞真正進入「上流社會」的曹操,袁紹選擇了離開長安,回到自己的封地組建關東聯軍。結果就是,實權掌握在董卓手裡的長安朝廷將太傅袁隗、太僕袁基滅族。這兩個人一個是袁紹的叔叔、一個是袁紹的的哥哥。
這一招陽謀版的「借刀殺人」一下子就將袁氏家族裡能對袁紹吆五喝六的人統統清除掉了。出身於袁氏家族的袁紹尚因為不是嫡子而被迫刀尖上跳舞,出身宦官家庭的曹操所面臨的阻力也絕不會因為袁紹戰敗而「天下歸心」。

我們對官渡之戰後,曹操下令燒掉己方和袁紹往來書信的故事記憶猶新。一般而言,我們將其解讀為曹操要收買人心。這當然不假,但除了這一點之外,言他君認為曹操此舉「不敢」甚於「不願」,也就是說曹操是不敢追究而不是不願追究。

能讓曹操這種殺人如麻的人心中升起「不敢」可不容易,但這種不敢卻又是理所當然的。舉例來說,曾經擔任曹操主簿的楊修楊德祖的父親是太尉楊彪,母親則是袁氏——對!就是汝南袁氏。具體是東漢名臣袁安的曾孫女。而這場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的「政治聯姻」在董卓篡權時期和袁曹爭霸時期,到底庇護了多少袁氏子弟,我們是不得而知的。

有一個側面可以讓我們窺探到這種士族之間的穩固,那就是上面提到的楊修楊德祖的出生時間。楊修生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這個時候曹操完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偉業,擊敗了袁術、呂布,佔據了兗州、徐州,逐漸開始成長為亂世中一個舉足輕重的軍閥。稍微有一點戰略眼光的人都知道,袁紹和曹操必有一戰。而就在這一年,楊修出生了。這也就意味著楊氏家族在此之前就已經和袁氏家族結成了親家,曹操的小朝廷裡的「裡通外國」可不是官渡之戰才開始的。

楊氏的選擇並不出人意料,不管你曹操怎麼戰功卓著,怎麼匡扶天下,死太監的養子就是死太監的養子,不配我士族嫁女。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被瞧不起在曹操的一生中應該是從未少過,因這種「他不是我們的人」而誕生的刺殺、背叛、兩面三刀對於曹操來說更是家常便飯。可憐的曹孟德自己雖有英雄之氣,卻無英雄之貌,本就被士族看不起的出身再加上自己長得醜,連通過聯姻穩固一下自己的地位都做不到。

所以我們看曹操的兩位夫人就明白了,丁夫人疑似是曹操母親同族家的女子、卞夫人乾脆則是倡伎家庭出身,這種喜歡二手貨喜歡到成為後世談資的「曹魏好人妻」之中到底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呢?

所以說,即便你許攸是曹操年輕時候的好友、即便你許攸在官渡之戰中有逆轉乾坤的大功,即便你許攸在平定袁氏家族的過程中出謀劃策,曹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得容忍許攸的放大炮。要知道許攸年輕的時候就曾密謀廢掉漢靈帝;官渡之戰中又背刺過袁紹;現在又因為覺得自己有功勞、有背景,整天亂放炮,誰知道他後面會怎麼做呢?

至少對於曹操而言,這麼個不停對外宣傳他曹操「得國不正」的謀士,遠不只是居功自傲的表現,至少也是一個讓依靠荀彧勉力維持的後方愈發蠢蠢欲動的存在,這才是曹操最不能容忍他的地方。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在許攸又一次公開表示:「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後,曹操收押了許攸。再後,許攸死。可嘆曹操終究被時代的生產力所限制,以至於為除後患殺掉了自己的老友。要是曹操活在現代社會,相信只要查一查許攸的經濟問題,就可以讓他閉嘴了吧。

相關焦點

  • 許攸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按理來說此後許攸的身份應該是水漲船高,但是結果卻並不是這樣的,最終許攸還被曹操所殺。那麼許攸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從他的死因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道理呢?官渡之戰後,曹操獲得了袁紹的大本營——鄴縣。經過一番整改後,曹操一行人抵達了鄴縣。但是曹操等人剛到城門口,就聽到城門上有人在喊曹操的小名。曹操有兩個小名,一個是吉祥,一個是阿瞞。
  • 曹操殺許攸,算不算忘恩負義?看清一點就知道許攸純屬咎由自取
    許攸之死告訴我們:躺在功勞簿上的人必然被淘汰,躺在功勞簿上要挾老闆的人會死得很慘,假如人設又出問題會死成笑話。曹操從螞蟻變大象,「官渡之戰」打殘袁紹,是其一生中最關鍵的轉折點。官渡之戰前,「小矬子」曹操,除了手上掐著漢獻帝這張唬人的招牌,跟袁紹差了幾個量級。如果不是郭嘉等人給他打氣,曹操都沒有膽量跟袁紹開槓。
  • 「官渡之戰」以後,許褚為什麼殺死許攸
    曹操以不足2萬的兵力對戰袁紹10餘萬的兵力,最後曹操卻反敗為勝,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官渡之戰之所以會勝利,這裡面有幾個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分別是荀彧,許攸,劉曄,是這三個人幫曹操扭轉了局面,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這三個人中的其中一個,許攸。
  • 曹操為何殺死自己發小許攸,是不夠大度?還是許攸愚蠢?
    許攸(?-204年),字子遠,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 虎痴許褚一劍殺了謀士許攸,一向愛才的曹操為何沒有動怒?
    曹操和袁紹都是官宦子弟,但是袁家四朝三公,有錢有兵還有將,所以當時許攸就選擇去了袁紹的陣營,為他出謀劃策。如此一來,許攸就站在了曹操的對立面。 可是袁紹很固執,不肯聽許攸的話。後來許攸因為家裡人犯事被抓勃然大怒,立馬就背叛了袁紹,轉身就投靠了曹操。
  • 許攸這個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這個猛將如雲,英雄輩出的三國亂世裡,許攸實在是個不值一提的小人物。 官渡之戰的勝利,是曹操稱霸北方的決定性一戰,若戰敗,則必定一蹶不振,從此銷聲匿跡,發動這個戰爭,有些孤注一擲的意思,但限於實力,戰前已經糧草不濟,還得玩一出陣斬押糧官的把戲來穩定軍心,再撐幾天,如果還沒改觀,肯定就是軍心大亂,兵敗如山倒,報許攸來見,曹操當然是如獲至寶,在絕望中飄來了一根救命稻草,要說許攸的作用,或許就是官渡之戰勝利的決定性的因素,確實也是居功至偉。
  • 許攸意外被殺,觸碰了慎言的處世古訓,警醒世人
    誰料此人被袁軍擒獲,送與謀士許攸大營,許攸看過信後,往見袁紹,說明此事,並獻計袁紹派一支精銳騎兵,連夜奔襲許都,曹操必敗可擒。袁紹聽後不以為然,一臉不屑,回絕了許攸的提議。正在這時,許攸家裡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自覺前途渺茫,無可希望,只好投奔了曹操。後人有詩嘆曰:本初豪氣蓋中華,官渡相持枉嘆嗟。
  • 許攸之死:為什麼很多有能力的人卻混得差
    能夠以少量的兵力幹掉強大自己十倍的袁紹,曹操不得不感激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謀士許攸。可以這麼說,沒有許攸,官渡之戰的結局很可能是袁紹笑到了最後,曹操的人生也將被改寫。對曹操的人生有著如此重大影響和幫助的許攸,最終卻慘被許褚一刀給砍了。今天,哈叔就來擼一擼許攸之死背後的真相。
  • 三國殺:真當許攸無敵了?這些武將反過來把許攸手牌控的死死的
    言歸正傳,許攸的輸出能力確實有但這並不是主要的,許攸的強體現在可以控制下家的手牌,這一點才是最噁心的,例如鬥地主時下家的甘寧,用一手紅牌放牌堆頂,打的甘寧一點辦法都沒有或者放一些廢牌幹擾下家爆發,這些才是他的核心.
  • 南陽人許攸,一個聰明絕頂的謀士何以成了刀下鬼?
    向死而生,也許能活得更好。許褚忍無可忍,於是拔劍出手,提著許攸的頭顱來見曹操謝罪。許褚說:「許攸太過無禮,讓我給斬了。」曹操見狀,深深責備許褚:「許攸與我是故交,他說的不過是戲言,你怎麼能殺他呢!」於是下令厚葬許攸。
  • 曹操麾下神秘謀士:攻劉表降許攸卻少有人知!
    難道說劉州牧會是個撥亂反正的主子,而規勸長者您依附於他嗎?您如果連續不停地表現自己的才能,就不是我的朋友了。我就要和您斷絕交情了!」繁欽情緒激昂地說:「請讓我接受您的教誨。」杜襲於是南下到長沙。建安初年,曹操迎接天子建都許昌。杜襲逃回故鄉,曹操任命他為西鄂長。這個縣靠近南部邊境,匪賊活動猖獗。當時的縣官都聚合百姓守衛城郭,無法從事農業生產。
  • 曹操唯才是舉很少處決自己的謀士,為何要殺掉「足智多謀」的許攸
    預感到袁紹會失敗的許攸,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猶豫就調轉槍口投靠了曹操。 為了利益誰都可以出賣,正是許攸這類毫無道德底線之人的生動寫照。許攸為了眼前的利益今天可以出賣漢靈帝、袁紹,難保明天不會在曹操受困的關鍵時刻「反水」。這樣的人長時間待在身邊,就是給自己埋下了一顆「地雷」,難保哪一天不會一不留神踩上去,所以在曹操眼裡許攸這種人不能久留。
  • 三國--許攸之死
    本為袁紹帳下六大謀士之一,六大謀士有田豐、沮授、郭圖、審配、逄記、、許攸。官渡之戰之時袁紹坐擁冀幽青並四洲,兵多將廣糧草充足,曹操兵少糧缺。袁紹就是乾耗也能耗死曹操。許攸獻計分兵襲取許都,端掉曹操老窩。
  • 三國殺:阿瞞和許攸之間的相愛相殺
    曹操是個愛惜人才的人,並且與許攸還是髮小。高興地答應了下來。當時曹操糧草缺乏,突然得知許攸叛逃想來輔佐自己,並且還有袁紹的重要機密。高興的鞋都沒穿就來迎接許攸,許攸本來就佩服曹操,再加上曹操現在這樣的誠懇,深受感動。為曹操出謀獻策,「妙算奇襲烏巢」。官渡之戰曹操大勝袁紹。
  • 三國殺:許攸和王元姬,哪位更勝一籌
    #三國殺移動版#許攸和王元姬許攸【成略】:轉換技,出牌階段限一次。陽:你可以摸一張牌,然後棄置兩張手牌。陰:你可以摸兩張牌,然後棄置一張手牌。若如此做,直到本回合結束,你使用與棄置牌相同花色的牌無距離和次數限制。
  • 紅四方人說三國丨棄暗投明的許攸
    上篇,說的是陳宮明珠暗投,但也有棄暗投明的,那就是許攸。袁曹相持官渡,曹操軍中缺糧,令使前往許昌催促,使者持書前往,剛走出三十裡,被袁軍捉住,來見許攸。許攸小時候曾與曹操為友,此時正在袁紹帳下為謀士。當下搜出使者所帶曹操的催糧書信,急來報告袁紹:「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
  • 許攸之死:與曹操開玩笑,結果曹操惱了
    許攸叛變有著很多的因素,不過他畢竟是做了叛徒,自己也沒有落得什麼好下場,就在曹操打敗袁紹之後沒多久,他就被曹操給殺掉了。許攸到底為什麼被殺,這件事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他死得確實有些太蹊蹺了,明明之前還是功臣,可轉眼間就被曹操果斷殺掉,這裡面有怎樣的原因呢?
  • 三國殺:許攸,三國BB機,對局騷話王!操作之子,傷害不凡!
    今天,羊毛給大家介紹一個三國殺裡比較特殊的武將「朝秦暮楚」-許攸。為什麼說他特殊呢?一是說他的技能「特殊」,二是說他的臺詞「特殊」。這是一個大家碰到都會頭痛的武將,也是大家在遊戲之餘經常用來「調侃」、「做表情包」的對象。原因就是他太能「裝」了。武將正史許攸,字子遠,南陽人士,少時與曹操是同窗好友。中平元年,與王芬、周旌等人密謀廢除漢靈帝。
  • 許攸之死
    許攸,何許人也?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袁紹手下謀士,因為叛袁投曹,獻偷襲烏巢之計,助曹操官渡之戰勝袁紹而聞名。
  • 紅衣大炮射程近,威力弱,為什麼沒有被清朝逐漸淘汰?
    以清軍普遍裝備的紅衣大炮來說,這種武器是明朝時從西洋人手裡引進仿製。從明朝到鴉片戰爭,中間幾百年的時間,紅衣大炮一直沒有被淘汰。而且,因為技術缺失,到了鴉片戰爭時製造的火炮,反而不如清朝初期的水準。紅衣大炮沒有被淘汰,自然是因為清朝一直沒有出現更好的替代品,讓他們誤以為這是最好的火炮。出現這種情況,背後有許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