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老話:「伴君如伴虎。」最是無情帝王家,不管你是他的兄弟姐妹、嬌妻寵妾,還是曾經生死與共、並肩作戰的好兄弟,作為一個領導者,即便是高處不勝寒,他也不會希望有人和他一起站在這高處欣賞美景的,這份孤獨他喜歡獨享。作為親信,你不能把他看得太透,又不能太過疏遠,也不可過於親密,所以這個尺度還是挺難掌握的。
就好比楊修,他的才華不在司馬懿之下,為何他年紀輕輕就被處死了,而司馬懿卻活過了曹家三代人,最後司馬家坐收漁翁之利,成為了三國爭鬥中最大的獲利者?就是因為楊修太招搖了,他看透了曹操的心思,卻不加掩飾,反而搞得人盡皆知。他本就是漢臣,曹操雖然愛才,心中卻頗為忌憚。
所以楊修惹禍上身,因為一個「雞肋」丟掉了自己的小命。要說曹操疑心太重、殺人如麻,可若是他有一絲的婦人之仁,恐怕也不會成就當時的霸業,畢竟能夠讓「三國第一神兵」、從不服管的青州軍只聽命於他一個人,這種魄力一般人是沒法擁有的。
因為不懂得掌握分寸被殺的不只楊修一個,還有一個叫許攸的謀士。這人是曹操和袁紹的髮小,三人從小在一起玩耍。曹操和袁紹都是官宦子弟,但是袁家四朝三公,有錢有兵還有將,所以當時許攸就選擇去了袁紹的陣營,為他出謀劃策。如此一來,許攸就站在了曹操的對立面。
當時他還給袁紹支招,建議他組建一支人數不多的精兵強將,因為曹操手中沒多少兵力,所以只需要在他們兩軍對壘之際派出這支小隊去突襲許都,曹操必然是首尾難以兼顧。可是袁紹很固執,不肯聽許攸的話。後來許攸因為家裡人犯事被抓勃然大怒,立馬就背叛了袁紹,轉身就投靠了曹操。
曹操是個惜才的人,許攸雖然目光短淺,但是腦子確實好使。為了顯示出自己的誠心,曹操連襪子都來不及穿,赤著腳就去迎接許攸了。一個梟雄能夠不計前嫌,將自己看得如此重要,對於袁紹的薄待,許攸心中很是欣慰。為了報答曹操的恩情,許攸獻計燒掉了烏巢,毀了袁紹的後勤陣營,讓數十萬袁軍在飢餓中軍心渙散,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場景,最終不戰而敗。
袁紹沒多久就病逝,之後他的長子和幼子因為內訌兩敗俱傷,最終曹操輕鬆拿下了冀州,許攸自然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然而許攸卻拿著兒時的矯情和自己的功績,竟然多次當眾怠慢曹操,時不時地就提醒一下曹操是在怎麼「火燒烏巢」和「攻下冀州」的。小編覺得,許攸雖然是曹操的髮小,但是他太不了解曹操了,雖然每次曹操都沒有說什麼,但是以他的做事風格來看,心裡都不知道殺許攸多少回了。
許
褚一劍殺了謀士許攸,為什麼愛才如命的曹操毫不計較呢?
因此,殺他只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和機會,至於是誰殺的對於曹操來說並不重要,因為不管是誰,只要有名目,那麼他就不會怪罪對方。所以當許褚告發許攸的時候曹操心裡應該挺高興的,所以小編認為,並非曹操因為手中人才多而不計較死了一個謀士,只是因為許攸的死都是他自己作的,許褚沒有被降罪,完全是因為他殺許攸都是曹操默許甚至授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