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痴許褚一劍殺了謀士許攸,一向愛才的曹操為何沒有動怒?

2020-12-25 騰訊網

古人有句老話:「伴君如伴虎。」最是無情帝王家,不管你是他的兄弟姐妹、嬌妻寵妾,還是曾經生死與共、並肩作戰的好兄弟,作為一個領導者,即便是高處不勝寒,他也不會希望有人和他一起站在這高處欣賞美景的,這份孤獨他喜歡獨享。作為親信,你不能把他看得太透,又不能太過疏遠,也不可過於親密,所以這個尺度還是挺難掌握的。

就好比楊修,他的才華不在司馬懿之下,為何他年紀輕輕就被處死了,而司馬懿卻活過了曹家三代人,最後司馬家坐收漁翁之利,成為了三國爭鬥中最大的獲利者?就是因為楊修太招搖了,他看透了曹操的心思,卻不加掩飾,反而搞得人盡皆知。他本就是漢臣,曹操雖然愛才,心中卻頗為忌憚。

所以楊修惹禍上身,因為一個「雞肋」丟掉了自己的小命。要說曹操疑心太重、殺人如麻,可若是他有一絲的婦人之仁,恐怕也不會成就當時的霸業,畢竟能夠讓「三國第一神兵」、從不服管的青州軍只聽命於他一個人,這種魄力一般人是沒法擁有的。

因為不懂得掌握分寸被殺的不只楊修一個,還有一個叫許攸的謀士。這人是曹操和袁紹的髮小,三人從小在一起玩耍。曹操和袁紹都是官宦子弟,但是袁家四朝三公,有錢有兵還有將,所以當時許攸就選擇去了袁紹的陣營,為他出謀劃策。如此一來,許攸就站在了曹操的對立面。

當時他還給袁紹支招,建議他組建一支人數不多的精兵強將,因為曹操手中沒多少兵力,所以只需要在他們兩軍對壘之際派出這支小隊去突襲許都,曹操必然是首尾難以兼顧。可是袁紹很固執,不肯聽許攸的話。後來許攸因為家裡人犯事被抓勃然大怒,立馬就背叛了袁紹,轉身就投靠了曹操。

曹操是個惜才的人,許攸雖然目光短淺,但是腦子確實好使。為了顯示出自己的誠心,曹操連襪子都來不及穿,赤著腳就去迎接許攸了。一個梟雄能夠不計前嫌,將自己看得如此重要,對於袁紹的薄待,許攸心中很是欣慰。為了報答曹操的恩情,許攸獻計燒掉了烏巢,毀了袁紹的後勤陣營,讓數十萬袁軍在飢餓中軍心渙散,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場景,最終不戰而敗。

袁紹沒多久就病逝,之後他的長子和幼子因為內訌兩敗俱傷,最終曹操輕鬆拿下了冀州,許攸自然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然而許攸卻拿著兒時的矯情和自己的功績,竟然多次當眾怠慢曹操,時不時地就提醒一下曹操是在怎麼「火燒烏巢」和「攻下冀州」的。小編覺得,許攸雖然是曹操的髮小,但是他太不了解曹操了,雖然每次曹操都沒有說什麼,但是以他的做事風格來看,心裡都不知道殺許攸多少回了。

褚一劍殺了謀士許攸,為什麼愛才如命的曹操毫不計較呢?

因此,殺他只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和機會,至於是誰殺的對於曹操來說並不重要,因為不管是誰,只要有名目,那麼他就不會怪罪對方。所以當許褚告發許攸的時候曹操心裡應該挺高興的,所以小編認為,並非曹操因為手中人才多而不計較死了一個謀士,只是因為許攸的死都是他自己作的,許褚沒有被降罪,完全是因為他殺許攸都是曹操默許甚至授意的。

相關焦點

  • 曹操唯才是舉很少處決自己的謀士,為何要殺掉「足智多謀」的許攸
    官渡之戰時許攸在曹操與袁紹對峙的關鍵節點投靠了曹操,並獻上偷襲烏巢的妙計,幫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決定性勝利。後來曹操攻打冀州,許攸獻計破城,因為出言不遜而被殺。 《三國演義》說許攸口出狂言被許褚所殺,而歷史上的許攸是被曹操所殺。
  • 曹操為何殺死自己發小許攸,是不夠大度?還是許攸愚蠢?
    許攸(?-204年),字子遠,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 曹操麾下神秘謀士:攻劉表降許攸卻少有人知!
    然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另一位神秘謀士——杜襲杜襲是一個文人,出生在豫州穎川郡定陵縣,張魯投降曹操時,他在曹操下面當丞相府長史(秘書長)。曹操給他以「駙馬都尉」的官銜,叫他主持漢中三郡的政務。臨陣殺劉表軍數百人,而杜襲的部屬也死了三十多人,其餘的十八人都負了傷,賊寇才得以攻入城內。杜襲帶領負了傷的官吏百姓突圍出城,他們幾乎全都戰死,但卻沒有一個叛變的。杜襲於是聚集逃散的百姓,轉移到摩陂紮營,官吏百姓都敬慕他,跟著他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國,杜襲與王粲、和洽等同被任命為侍中。
  • 曹操殺許攸,算不算忘恩負義?看清一點就知道許攸純屬咎由自取
    曹操為何背信棄義,殺了自己的大恩人?首先許攸這傢伙,躺在功勞簿上,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常常輕慢曹操,耗盡了曹操對他的感激之情。像許攸這種人,社會上不罕見,因為對人有恩,就以此實施道德綁架,進入無休無止的索取甚至訛詐,讓自己蛻變為小人。
  • 南陽人許攸,一個聰明絕頂的謀士何以成了刀下鬼?
    公元189年,大軍閥袁紹從董卓處逃出,投奔冀州,許攸跟隨,並成為袁紹的謀士。許攸足智多謀,善於用兵,而且對袁紹忠心耿耿,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這樣描述:曹操率軍進入冀州城,許攸縱馬近前,於大庭廣眾之下,以馬鞭指著城門,直呼曹操的小名說:「阿瞞,你沒有我,不會得到冀州。」 曹操一笑置之,而隨同將士都憤憤不平。曹操情知自己能有今天,許攸功不可沒。儘管他有所不恭,但講的是實話,只好嘻笑著回應:「你說得對啊。」然而內心深處,頗有幾分芥蒂。
  • 三國殺:阿瞞和許攸之間的相愛相殺
    比楊修還要高傲,楊修也只是自我炫耀,最多再猜一下曹操的心思,而許攸則比較過分一些。這裡我們來講講曹操和許攸之前的故事。許攸一開始是袁紹手下的謀士,袁紹和曹操還是勁敵。那時許攸的想法一直不被眾人認可,於是覺得不被重視,一氣之下,想到投靠曹操。(這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官渡之戰時,許攸的家人犯了法,偷盜東西,被袁紹抓了起來)。
  • 許攸意外被殺,觸碰了慎言的處世古訓,警醒世人
    且說曹操當時是兵微將寡,糧草不濟,急派人往許都送信催糧。誰料此人被袁軍擒獲,送與謀士許攸大營,許攸看過信後,往見袁紹,說明此事,並獻計袁紹派一支精銳騎兵,連夜奔襲許都,曹操必敗可擒。袁紹聽後不以為然,一臉不屑,回絕了許攸的提議。正在這時,許攸家裡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自覺前途渺茫,無可希望,只好投奔了曹操。
  • 許攸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按理來說此後許攸的身份應該是水漲船高,但是結果卻並不是這樣的,最終許攸還被曹操所殺。那麼許攸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從他的死因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道理呢?官渡之戰後,曹操獲得了袁紹的大本營——鄴縣。經過一番整改後,曹操一行人抵達了鄴縣。但是曹操等人剛到城門口,就聽到城門上有人在喊曹操的小名。曹操有兩個小名,一個是吉祥,一個是阿瞞。
  • 「官渡之戰」以後,許褚為什麼殺死許攸
    許攸本是袁紹的謀士,許攸之所以會叛變袁紹轉頭曹操,源於袁紹和曹操兩軍僵持不下之時,作為謀士的許攸也是急火攻心,於是他就心急火燎的向主公袁紹獻計策,讓袁紹從另外的道路偷襲許昌,將曹操手中的王牌漢獻帝接走,斷了曹操的後路,這麼一來,曹操就會瞬間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對優勢。
  • 曹操是愛才之人,為何非殺楊修不可,因為雞肋?真當曹操是傻子啊
    楊修,也是三國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筆,曹操身邊屢出奇策的謀士數不勝數,楊修卻是那個畫風最出眾的,沒了楊修,不知會少了多少軼事!而把曹操和楊修放在一起看,那典故就多了,什麼「一人一口酪」,「門上加活」「絕妙好辭」,最出名的就是「雞肋說」,公認這是楊修惹怒曹操自取其禍的直接原因。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 三國殺:許攸,三國BB機,對局騷話王!操作之子,傷害不凡!
    三國殺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國產良心遊戲,在遊戲元素的設計當中,力求做到「語出有典」,每個武將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盡最大的程度還原歷史。讓每個玩家在享受遊戲快樂的同時,更能增加自己對遊戲的認知以及對歷史的了解。今天,羊毛給大家介紹一個三國殺裡比較特殊的武將「朝秦暮楚」-許攸。
  • 袁紹為何敗給了曹操?都以為袁紹剛愎自用,偉人一語令人大悟
    可以說,當時的世家貴族都是以袁氏為首,袁氏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連日後的魔王董卓也是袁氏的門生,曹操早期也是袁紹的小弟。可見袁氏的威望之高。然而,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紹明明坐擁河北四州之地,實力當屬第一,為何卻敗給了實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原因。1.派系之爭。我們知道,袁紹比袁術比起來,還是非常出色的。
  • 三國爭雄:袁紹手下四大謀士,是死於袁紹的無能嗎?
    在一眾群雄中,相比較曹操當時土地貧瘠,兵微將寡的情況,袁紹就是最大的績優股,現代人都明白一個道理,玩垃圾股肯定會玩死,但是績優股玩得不好,也會傾家蕩產,譬如袁紹手下謀士們的命運。人們普遍認為,袁紹手下有四大謀士:田豐、許攸、審配和逢紀。
  • 三國時期曹操帳下的五大謀士,你知道幾個
    曹操作為東漢末年佔據了整個北方的最強勢力,手下自然人才眾多,武有夏侯兄弟,五子良將攻城掠地,鎮守一方;文有五大謀士運籌帷幄,決勝千裡。那麼曹操的五大謀士到底是哪五個,而他們又各自有什麼樣的功績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 曹操手下一百零二謀士完整名單,看完知道為何不需要諸葛亮
    喜歡三國的朋友經常會問一個問題,曹操為何不需要找諸葛亮,或者是諸葛亮為何不投靠曹操。
  • 三國中最坑的謀士,出的淨是餿主意,他叫誰主公誰就要被滅亡
    —阿諾德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十八路諸侯加各大勢力紛紛起兵,每路勢力都想打下屬於自己的一片江山,然而走到最後的僅僅剩了魏蜀吳,這三個國家能走到最後的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身邊有著一群謀臣輔助,比如說劉備身邊的諸葛亮,曹操身邊的許攸,孫權身邊的周瑜,但並不是所有的謀士都能獻出良計,此人可以說是三國之中最坑的謀臣,出的全是餿主意,他叫誰主公誰很快就被滅亡掉。
  • 程昱:三國好謀士,智慧又忠誠|百家故事
    (程昱劇照)《三國演義》這部不朽的名著裡塑造了無數個鮮活的謀士,比如最為有名的按照出場順序依次為,為袁紹出謀劃策的陳宮、田豐;為曹操獻計獻策的那就更多了,如郭嘉、許攸;為劉備掌握國家命運的諸葛亮;為東吳孫權赤膽忠心的周瑜、魯肅、陸遜等等。
  • 曹魏的一位謀士,深受曹操器重,曾擔任曹真、司馬懿的軍師
    就文臣謀士來說,則有司馬懿、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陳群等人。其中,在曹操的謀士之中,杜襲明明勞苦功高,卻沒有相對應的名氣,也即經常被人們所忽略。杜襲(生卒年不詳),字子緒,潁川郡定陵縣(今河南省襄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官吏,東漢末年潁川「四大名士」之一,濟陰太守杜根的孫子。杜襲的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在前代很有名氣。
  • 三國中到死都沒有出山的兩位頂級謀士,究竟有多厲害?
    三國時期,諸侯間的內亂,謀士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官渡之戰,田豐和沮授建議袁紹先戰略休整,然後派遣精銳騎兵騷擾曹軍,使曹軍無法休整,在袁紹糧草充足,兵強馬壯之後,才與曹操決戰,但袁紹沒有採納。在赤壁之戰爆發後,許攸又建議袁紹乘機進攻曹操的老巢許昌,但袁紹仍然不肯,這讓袁紹錯失了幾次打敗曹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