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曹操為什麼獲勝了呢?

2020-12-23 天奇成語故事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軍與袁紹軍之間的戰役,這場戰役意義非凡,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

官渡之戰的經過

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袁紹因為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屢次拒絕部屬的正確建議,一再喪失良機,最終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全軍潰敗。

官渡之戰的結果

官渡之戰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結束。曹操出奇制勝,以兩萬左右的兵力擊破袁軍十萬。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徵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併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什麼沒有馬上統一北方?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就成為了中國北方的霸主,袁紹陣營迅速土崩瓦解,很快就被曹操所殲滅。《三國演義》中所展示的情節也大體如此。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 梳理曹操消滅袁氏的過程,「官渡之戰」後,曹操還花費了七年時間
    "官渡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或者整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戰役。一般認為"官渡之戰"對曹操掃平河北地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並不是說"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勢力就徹底消滅了。其實從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花費了七年的時間才算徹底消滅袁氏的勢力。
  • 袁紹敗於曹操,並不在官渡之戰,而在於倉亭之戰及袁氏兄弟內鬥
    官渡之戰示意圖 官渡大敗並沒有動搖袁紹根基 袁紹之所以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公認的原因是曹操在許攸的建議下, 建於官渡之戰上的官渡古寺 但是僅在短短數年後,曾割據一方的袁氏政權便分崩離析,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此等局面?
  • 官渡之戰,曹操通過3個方面展現了自己的統帥能力
    這其中,官渡之戰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戰役之一,它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官渡之戰直接改變了袁曹兩家軍事實力的對比,使曹操成為北方實力最強的勢力,助長了曹操的氣焰。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勝利,與他的非凡的統帥能力分不開,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一、從整體上把握戰局,分析利弊。當我們今天在研究前代戰爭的時候,很容易就能看出某一次戰役中,戰敗或者戰勝的主要原因來。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答案很簡單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官渡之戰」以後,許褚為什麼殺死許攸
    「官渡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以不足2萬的兵力對戰袁紹10餘萬的兵力,最後曹操卻反敗為勝,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官渡之戰之所以會勝利,這裡面有幾個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分別是荀彧,許攸,劉曄,是這三個人幫曹操扭轉了局面,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這三個人中的其中一個,許攸。
  • 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的,為了搶一個地方——河內郡!
    官渡之戰是影響漢末三國局勢的一場關鍵性戰役,歷來大都認為官渡之戰袁紹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曹操則是被動防守。其實如果仔細分析,這樣說並不準確,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了的,為了搶佔河內郡。到了公元200年,北方除關隴和遼東兩個邊隅地區外,八州之地為袁曹兩大軍事集團所分割。袁紹並河北青、冀、並、幽四州,曹操兼併河南司、豫、兗、徐四州。兩大集團旗鼓相當,軍事上袁強曹弱,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優於袁紹。一山難容二虎,袁曹爭雄必然爆發,袁紹和曹操心裡都清楚這一點。建安四年(199年)發生的一件事,讓袁紹和曹操的決戰提上日程。
  • 《三國隨筆》:官渡之戰
    檄文傳到曹操手裡,氣得曹操七竅生煙,但是也無可奈何。袁紹宣傳工作做的好,但是人家的實力也在那裡擺著呢,儘管可以看不起袁紹,但是他的實力卻是真的。袁紹消滅了公孫瓚,沒有後顧之憂了,曹操也消滅了呂布,打跑了劉備,降了張繡,安撫了關中,而觀望中的劉表是無用之人,不足慮,江東的孫策不夠強,也不足畏,可以專心迎戰袁軍了。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和袁紹,到底誰強誰弱? | 劉三解
    上期節目,我們辨析了官渡之戰記錄中的第一個真相。那就是,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曹操,而不是袁紹,那麼,在我們熟悉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之中,曹操屬於絕對弱勢一方,他的主動挑釁不是有悖常理嗎?袁紹吞滅公孫瓚之後,號稱有「四州之地」,實際上呢?
  • 曹操和袁紹在打官渡之戰時,劉表和孫策在幹什麼?
    其次,江東的孫策也是看不慣曹操的,孫策本人號稱江東小霸王,武力和領軍方面都是很不錯的,如果孫策此時攻擊曹操,曹操必敗,可是因為孫策在江東起家,可謂是刀光劍影,所以在打獵時被人殺掉了
  • 鑑史百戰:官渡之戰(現)
    幾乎每個逃到許昌投奔曹操的江東士族,聊天的第一句話就是:可算找到親人了,差點就死在江東啊,孫策那個殺人魔王太他喵的可怕了!並且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傅子》,說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那麼郭嘉為何會作出判斷,孫策一定會被暗殺呢?
  • 官渡之戰後曹操袁紹陷入對峙階段;袁尚的戰略沒問題但無人可用
    東漢末期,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奠定了其統一北方的基礎,但是實際上,官渡之戰還並未完全令曹操獲得戰局主動,而是在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死後
  • 中牟官渡古戰場上螢屏:紀錄片《官渡之戰》將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這場戰役對於三國的走向甚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 第四十九戰:官渡之戰(5)「函谷關」合肥,「獨木橋」官渡
    上一章中我們寫了一些孫策手黑的例子,這幾年孫策在江東殺人殺到了啥地步呢?《吳書》裡面是這麼記載的:「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這個「鄰國」,其實主體就是曹操主導的中原。公元200年,曹操已經和袁紹對陣於官渡之時,孫策準備偷襲許都,迎獻帝回江東,並派小弟廬江太守李述為先驅殺了曹操的揚州刺史嚴象,撕破了親家的這張臉。(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孫策所置廬江太守李述攻殺揚州刺史嚴象)孫策為啥要襲許都呢?
  • 官渡之戰真相大白,顛覆歷史,學者:難怪史書不敢記載
    八月初,震動華夏、舉世矚目的官渡之戰,正式打響。曹操駐兵中牟縣西北的官渡,袁紹親提十萬機動兵力,從黎陽南渡黃河,在官渡以北與曹軍相接。袁紹大軍東西連營幾十裡,遮雲蔽日,排山倒海,欲以雷霆萬鈞之勢,無情碾壓曹軍,將曹操踏平在官渡。曹軍這邊,則寒磣得多,機動兵力不滿萬人,而且十分之二、三都是傷員。是的,曹操不得不用七千多人,對抗袁紹十萬大軍。八月,袁紹連營稍前,東西數十裡。曹操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袁紹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
  • 曹操火燒烏巢,扭轉官渡戰局,烏巢究竟在哪裡
    當曹操在困局面前出現反覆、謀士出現分歧時,荀彧力排眾議,在想方設法解決後勤補給的同時,建議曹操堅守官渡等待轉機的出現,這才堅定了曹操繼續留在官渡與袁紹決戰的決心。第二位則是背叛袁紹投靠曹操的許攸。許攸叛投袁紹,這是荀彧早就預料之中的事情。但是,誰也沒想到,在曹操最焦慮,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許攸突然背叛袁紹投靠了自己。許攸的到來,對曹操集團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和袁紹,到底誰強誰弱?|文史宴
    官渡之戰的發起者是曹操,而不是袁紹,那麼,在我們熟悉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之中,曹操屬於絕對弱勢一方,他的主動挑釁不是有悖常理嗎?袁紹吞滅公孫瓚之後,號稱有「四州之地」,實際上呢?四州之中,冀州最為富庶,也是袁紹的根本之地,在攻佔此地後,曹操對崔琰說,「昨案貴州戶籍,可得三十萬眾」,翻譯過來,就是曹操看冀州一地的戶籍,可以徵發三十萬男丁,注意,可不是三十萬兵,這裡要畫重點的,但也是非常恐怖的人力資源了。
  • 官渡之戰前後的幾個關鍵影響
    從公元191年兩人交惡,到公元199年春公孫瓚自殺,雙方連兵九年之久。袁紹贏了,但河北四州也因此殘破凋零,袁紹的軍隊最飢困的時候,以桑椹為食。那麼,當公元199年,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拉開序幕之時,袁紹勢力的內部整合還很有限,而曹操通過許下屯田、整編青州兵,內部已經高度整合,對呂布、劉備的攻伐進一步鍛鍊了戰爭動員能力。
  • 【讀通鑑】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誰先開的第一槍?
    衣賜履按:從這一回開始,我們進入官渡之戰。前面我們一直在強調,袁紹和曹操是同盟,甚至可以說曹操是袁紹的小弟。如果大哥和小弟,都有大志向,都想當話事人,則必有一戰。這一回,我們分析曹、袁對決,誰先翻的臉,誰開的第一槍。先簡單回顧一下袁紹的擴張史。
  • 官渡之戰中的傳奇故事裡摻雜了多少謊言? | 劉三解
    上期文章中,我們已經提到了裴松之指責陳壽對官渡之戰曹軍兵力的記載「欲以少見奇」,這裡,重點談談「形勢」。如果我們把《三國志》當故事書看,很容易得出和《三國演義》小說一樣的結論,就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不畏強敵,面對袁紹的主動進攻,主動出擊,屢戰屢勝,只是由於寡不敵眾,才節節敗退,在官渡穩住陣腳,又靠著超人的毅力和更優質、更團結的謀士團隊一舉翻盤。問題是,這次戰爭,明顯是曹操主動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