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謝么。
作為一個陽光自信Boy,我向來不認為「外國的月亮更圓」,可前兩天卻聽見一個說法:
「同樣是高清(HD)規格的劇,國產的就是品質不如同期的歐美日劇。」
若是吃瓜路人這麼說,隨便聽聽便罷。可告訴我這事的偏偏是阿里文娛(優酷)的一位音視頻技術專家,江文斐。老淺友肯定認識他,在《一個視頻網站的技術觀》一文中有他的友情出演。
江文斐拿了幾張圖給我看。
2011年的國產劇《愛情公寓》:
2012年的國產劇《錯點鴛鴦·戲點鴛鴦》:
2012年的英劇《唐頓莊園》:
各位用手機可能看不太清,我當時用電腦一看,都是高清,卻高下立判。
我上網一查,發現也有知乎網友在問:
美劇英劇日劇都比咱國產劇清晰,這什麼原理?
後來我發現,這事兒牽扯到一段非常神奇的高清視頻發展史。
時間回到1992年,中國為高清視頻技術發展立了項,決定追趕歐美發達國家的步伐。
擺在全世界專家面前的最大難題不是技術題,而是一道「邏輯題」:
「先製作高畫質電視節目,還是生產高畫質電視機?」
這是一道送分題,也是一道送命題。你來品一品:
選項A:先拍高清節目。沒有高畫質電視機,拍給誰看?
選項B:先生產高畫質電視機。沒有高清節目,高畫質電視機賣給誰?
這就相當於:到底先有雞還是現有蛋?
1997年,一個叫數源科技的電視廠商吃了螃蟹,率先生產出我國第一臺數字處理彩電,還因此拿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掌聲、鮮花紛紛獻上,圍觀群眾不計其數,真到掏錢時吃瓜群眾就立馬一鬨而散。
由於太「超前」,技術創新的先鋒,成了市場競爭的炮灰,後來數源科技還是靠著轉型成市場型企業才慢慢恢復元氣。
高清節目從哪兒來?這道題出現了兩種解法。
中國的答案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政府引導做高清內容。
1999年10月1日上午八點,我國第一條高畫質電視頻道正式開通了,播的內容是什麼呢?50周年國慶大閱兵。
中國人民邁向新世紀,也走進「高清時代」。
高畫質電視機漸漸多了起來。2004年,高畫質電視總銷量已經超過80萬臺,儘管跟3億的總量相比還差得遠,但萌芽已經展現出潛力。
另一個推動高清內容發展的因素也是一件舉國歡呼的事:北京奧運會。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國際奧委會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有了一條規定:
「凡是申辦奧運會的國家,其所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有高清晰度電視的轉播。」
國家發改委就發話了:「要制定我國地面數位電視標準,儘快在全國各大城市開播地面高畫質電視,保證2008年奧運會全面實現高清轉播。」
簡而言之,要讓咱中國老百姓2008年看上高清的奧運會。
發改委發完話,廣電總局繼續往下交代:「大力推進高畫質電視製作,開播高清頻道,為終端用戶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高清節目。」
國家一發話,比啥都管用。
尤其2006年之後,高畫質電視頻道明顯增多。
想想,那兩年你家的電視機旁邊是不是多了一臺影碟機大小的機頂盒?
於是到了2008年,中國觀眾就真的透過高清直播畫面見證了一枚又一枚獎牌。
資本主義國家的解法又是什麼?
最典型的是歐洲,政府投不了那麼多錢,產業就自己聯合起來做。
影視製作公司、電視臺、設備廠商結成產業聯盟,坐到一起聊天。電視機廠商財大氣粗:「你們電視臺儘管去播高清節目,我們設備廠商給你們補貼錢,按小時計費,怎麼樣?」
節目製作方代表們左右相望,這主意不錯。
而之所以設備廠商那麼積極,道理很簡單,從標清邁入高清,人們才願意把原本計劃用十幾年的舊電視換掉。
隨著第一批節目的播出,一部分觀眾看過高清,就再也回不去了,主動掏錢買高清內容和新設備,一個死局就這麼盤活。
看到這裡,似乎一切都好,為啥多年以後,中國的高清就不如外國的清了呢?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不知不覺就進入了高清時代,仿佛從來沒有為高清付過費。」江文斐問我。
他這一問,直接命中答案。
俗話說,步子邁太大容易扯著蛋。高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人們的消費習慣完全沒跟上。
「有線」變成機頂盒,高清頻道慢慢增多,畫面變清晰,一切發生得太自然。大部分人沒覺得自己為高清付費,也沒有這習慣。
2006年之後,家庭寬帶普及,視頻網站崛起,人們悄無聲息地從電視轉向電腦和手機。
在那個盜版影視漫天飛的年代,別說為高清付費,能為正版內容付費就謝天謝地了。
高清視頻再好看,哪有免費來得香?
中國視頻網站從一開始就都是跑馬圈地的邏輯,先免費來獲取用戶,再用廣告流量變現。
對內容製作者來說,拍高品質的內容,未必能帶來更多廣告回報,卻必定帶來額外的製作成本和時間,這意味著風險。
拍片子畢竟是商業行為,不是慈善,投入也很大。
更何況,你拍了高清,觀眾也不一定能看得了高清。
一個影視作品需要經過製作方、內容平臺(視頻網站和APP)、終端播放設備才能到觀眾眼睛裡,它的質量決定於整個環節中最差的那一環。
為了確保在線播放的流暢,內容平臺會把所有視頻壓縮轉碼,處理成幾個擋位,比如360P、480P、720P、1080P,觀眾可以自選,也可以根據網絡自動適配不同碼率。
2010年,我們國家的平均下載速度大約100kb/s,一部720P的高清電影少說也有2個G,大部分人根本沒法流暢播放。
視頻內容平臺為了節省帶寬成本,也給不了太高碼率,會壓縮視頻。
製作方就會想:即便我拍出畫質超高的片子,觀眾看到的還是被內容平臺壓縮轉碼之後的普清版本。既然如此,節省一些製作成本和時間豈不更好?
於是,高清視頻就分成了兩種:「踏踏實實的高清」和「湊合能看的高清」。有生意頭腦的都選了後者,並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幹掉了選前者的人。
國外是個啥情況?電視節目且不論,在線視頻網站有兩個典型:
1)以 Netflix 為代表的「會員派」
Netflix 做光碟出租起家,從一開始就是內容付費,要麼買片要麼買會員,掏錢看片天經地義,同一個片子,清晰度越高價格越貴。
由於國外內容版權貴,Netflix 很早就「被迫」自己投錢拍片,進入了「想讓觀眾掏錢,就做更優質內容」的良性循環。
結果就是,這些年 Netflix 拍的片子單從畫面質量來看幾乎無可挑剔,不愧為世界第一內容大佬。
2)以 Youtube 為代表的「免費派」
國內大部分視頻網站一開始都跟 Youtube 模式類似,靠免費內容和廣告,只可惜YouTube 十幾年如一日地虧損,全靠 Google 爸爸養著才越做越大。所以國內三大視頻網站: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也常年虧損,背靠著各自的爸爸。
本質上,還是因為我們看廣告產生的那點價值根本不夠支付我們看的內容成本,不是白嫖,勝似白嫖。所以這些年他們也一直探索會員制度、付費觀看和自製劇,從 Youtube 往 Netflix 的方向轉。
如今我們上網看片子,動不動就讓充會員,罵歸罵,還是得理解一下背後的商業邏輯和苦衷。
電視劇是這樣,電影也一樣,靠著國家大力打擊盜版影視,人們才慢慢養成了上電影院付費看片的習慣,才有了如今國產電影的崛起。
講到這就有結論了,為啥當年國產劇的高清質量只夠「及格分」?答:因為我們觀眾掏的錢只夠買「及格分」的高清。
歷史不一定重複,但經常押韻。
2019年3月1日,國家有關部門定了個小目標,眼瞅著「超高清時代」又要來了。
簡單解釋一下,按照國際標準,「超高清」意味著:
幀率要達到每秒60幀,畫面更流暢,沒有抖動和重影;
解析度達到4K,像素大約是1080P的四倍,畫質更細膩;
HDR高動態範圍成像,簡單來說就是亮的地方更亮,暗的地方更暗,顏色更細膩;
更多細節就不一一提及,總之觀影體驗上了一個臺階。
這回,人們不再需要糾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產業跑在政策前面,支持4K、8K播放的電視、手機早已兩開花。
可是,超高清製作的質量控制問題卻依然擺在面前。
資深影視從業者、銳藝多吉的董事長謝昆告訴我,要做超高清,至少有四個大難題擺在面前:
1)存儲
一個劇,按照以往2K的標準製作,素材大概60Tb(1T=1024Gb),如果按照超4K高清的製作標準,簡單算一下,存儲量大概要翻16倍,差不多1000T,存儲成本和便利性都是個問題。
2)計算能力
現代影視作品用到大量視覺特效,尤其是古裝、玄幻類,按照超高清標準,這些視覺效果需要非常強大的運算能力,現在普通機器的計算力已經到瓶頸,需要更新換代。
3)後期製作時間
按照高清標準,假設一個人一天可以做3集,按照超高清標準,一個人1天1集都做不完。真要是1000T的素材量,速度不知道要慢多少。
4)內容審查
在中國,每一部影視作品都要提交內容審查,一般是上新之前一個月才開始,審完之後一般只有半個月左右的修改時間,按超高清來,修改再輸出,半個月根本不夠。
在這種情況下,製作方要麼就乾脆不做超高清,非做不可,只好折中,先做一版高清,等過一陣子再上超高清版本。
但這又導致另一個魔幻的情況:最狂熱的那批粉絲一定會第一時間追劇,他們永遠得不到最好的視頻體驗。
當然,也有人會選擇湊合著做一個「60分的超高清」。
如果不做點什麼,眼瞅著歷史就要押韻,我們要從「60分的高清」過渡到「60分的超高清」。
內容平臺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江文斐告訴我,很多製作方都說4K、8K的超高清,只要有預算就能走,他們說的「有預算」是指無限預算,不計成本。
「很多時候,實際拿到東西一看,說是超高清,好像也沒有特別製作優良。」
大家都明白怎樣對大局有利,可身在其中一環,被眼前的形勢和自身利害所逼,就沒工夫顧及,只能假裝看不見。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質量控制這種事,靠機制也行,靠監督也罷,別指望人們自覺。
廣播電視這邊誰來主導?那當然是國家廣電總局。
據我所知,廣播電視規劃局就做了一套「超高清節目技術質量測評系統」,用技術手段鑑別真假4K。
在網絡內容這塊,還有一個適合幹這件事的角色——分發平臺,也就是我們說的視頻網站。
打個比方,蘋果iOS系統的APP質量為什麼口碑好?因為亂獲取權限、搞全家桶的應用都被擋在 AppStore 應用商店的大門之外了。蘋果靠得不是開發者自覺,而是嚴格把關。
視頻網站同樣可以做「超高清的 AppStore」。
國內其他兩家視頻網站我還不清楚,優酷目前就在這麼做。
江文斐告訴我,他們打算拉上內容製作方和設備廠商一起來做這件事,在超高清內容的陣地豎起一桿大旗,上面寫著倆字兒:「幀享」
來,跟我一起念:
首先,優酷設計了一張「考卷」,給平臺上現有的每一個視頻內容的製作水平打分,不看別的,只看製作水平。
水平足夠,就能貼上『幀享』的標,優酷會對這些香噴噴的內容特供一條視頻流,放開帶寬,按最高碼率來跑。
對於新片子,如果製片方願意嚴格按照「幀享」的標準來拍,比如一定要到規定列表裡的拍攝設備,打光、機位等一定硬設施一定要夠……集齊「幀享」的所有拍攝所有條件,就能召喚優酷的兩位大哥。
「我們可以直接調用阿里雲的算力和存儲,並且用達摩院的算法來協助他們後期製作。」江文斐說。
其次,他們會對一些後期工作室進行「幀享」認證。
「很多片子在後期製作的環節不斷壓縮成本,不斷地接新單子,每周頂著很大的上線壓力,很難保證品質。」
江文斐說,優酷會認證一批對超高清這件事有追求的後期工作室,聯合起來,確保製作出真正的超高清。
超高清內容做出來,還有一個問題:並不是所有設備都放得了,也不是所有設備都能播出最佳效果。
所以還得做一件事:給播放設備做「幀享」認證和校準。
優酷同樣設計一張考卷,那些適合播放,或者原始畫面的保真度足夠高的設備,就能通過認證。
只有這些設備在觀看「幀享」的內容時,藍光1080P的上面會出現一檔「幀享影音」。
江文斐跟我聊到杜比(就是杜比音效)這家公司。他說自己非常欣賞和尊重杜比的高品質體驗,杜比本身也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商業公司。
「但我們並不希望只有一小部分用最好設備的人才能看高品質內容,也不希望人們只能看到少量的超高清內容,我希望超高清能實現普惠。」
對於那些中等成本的設備,優酷會聯繫廠商專門做適配。
「好晶片跟便宜晶片最大的差距在於,好的晶片能適應各種播放場景和內容,便宜晶片不能。」
為了「幫三千塊錢的設備做出六千塊錢的效果」,江文斐他們做了一套技術,播放視頻時,優酷會一邊給設備晶片傳輸視頻碼流,一邊發出指令,根據每一部片子的內容和設備情況,「在線輔導」設備晶片上的算法,教它們如何處理能讓畫面達到最佳效果。
什麼是最佳效果?
毫無疑問,每一個設備廠商都想告訴觀眾,我家的屏幕顯示效果最好,所以有些廠商就會把自家屏幕效果調得很豔麗,這樣更好賣。
「假如畫面是下雨時人們參加葬禮,如果設備追求色彩豔麗或者明快,會發生什麼?畫面就很亮堂,憂鬱感就沒有了。也許單獨截一張圖來看,畫質確實沒什麼不好,可觀眾看完整個片子,就感覺哪裡不對。」
江文斐說:「把導演想表達的東西原封不動的讓我們的用戶看到,這個是我們今天真正應該幹的事。」
我有個疑問,優酷這麼忙活一通,如果最後人們還是不願意付費,這個成本誰來承擔?
江文斐告訴我,目前看來情況還算樂觀,去年初,他們做了個小試驗,在一些片子的1080P擋位上面又新加了一檔品質更高的「HDR」,結果點進去購買會員的人翻了4倍。
這讓他們更堅信,越來越多中國觀眾願意為高品質的內容付費。
依照前文提到的那份《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就在這兩年,大量超高清內容會向我們湧來,新的大門即將打開。
有些人可能心想,不就是看電視、視頻更清晰一些嗎?
我總說科技像是一座冰山,超高清表面上意味著影視娛樂,背後還關乎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看過去,如果沒有高清技術,醫院就沒有高清影像設備,醫療水平要打折扣;路上就沒有高清的安防、道路監控,人身安全要打折扣;在線教育、遠程醫療、視頻會議……這些都離不開高清技術。
牽一髮而動全身,科技向來如此。
當年,人們追求更清晰、數據量更大的視頻內容,不經意就推動著家庭寬帶提速降費,從2G走到3G、4G,現在奔向5G。
如今,我們又一次站在新時代的大門口,決定是否買票入場。
再介紹一下我自己吧,我是謝么,科技科普作者一枚,日常是把各路技術講得通俗有趣。想跟我做朋友,可以加我的個人微信:xieyaopro。不想走丟的話,請關注【淺黑科技】!(別忘了加星標哦)
在這裡讀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