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馮健文)特區政府對「明日大嶼願景」計劃進行粗略的造價估算,包括交椅洲人工島、欣澳和龍鼓灘填海,以及基建與交通運輸網絡的總造價,預計共6,240億元。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指出,單是交椅洲人工島的私人住宅和商業發展土地收益,最保守估計已有7,070億元,最高更可達11,430億元,足以抵消造價,且有關估算尚未計及其他土地項目收益,絕對不會掏空庫房、令政府一貧如洗。
「明日大嶼」造價估算昨日出爐,黃偉綸在記者會上指出,香港面對土地供應嚴重短缺,政府必須以多管齊下方式增加土地供應,「明日大嶼願景」建議在交椅洲發展人工島,可提供一片較大面積土地,透過整套規劃,締造更具生活質素的宜居社區。
黃偉綸昨日表示,「明日大嶼」計劃絕不會掏空政府庫房。
交椅洲人工島可建26萬夥住宅他指,交椅洲人工島提供約1,00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15萬至26萬個住宅單位,當中70%即10.5萬至18.2萬個屬公營房屋,大大紓緩本港房屋短缺情況,亦可避免繼續依賴發展新界北,讓新界無需再承受人口不斷增加的壓力。計劃亦可有效紓緩現時西鐵和屯門公路的交通負荷。
經濟方面,黃偉綸表示,人工島可成為本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為本港經濟作出直接貢獻,帶來每年約1,410億元的增加值,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5%。商業區亦提供40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並創造約20萬個高端、高增值就業機會,對香港年輕一代及未來社會發展有極大幫助。
列數據證庫房不會被掏空他表示,政府一般不會在規劃工程研究前提供造價估算,惟因社會十分關注計劃會否掏空庫房,部分人又擔心香港一貧如洗,他認為政府不停口號式地說「不會」並沒意思,故今次破例基於現時所掌握的資料和專業判斷,作出估算假設。
他指出,參考多個近年同類型工程項目價格及前期技術研究結果等資料,他們初步粗略估計,參照去年9月價格計算,交椅洲人工島及其他主要項目包括欣澳填海、龍鼓灘填海、屯門沿海發展區和優先推展的主要幹道和鐵路,總造價約6,240億元,其中填海及土地基建工程費用約3,510億元,交通網絡費用為2,730億元 (表一)。
融資採「鐵路加發展」或發債券他續說,雖然項目成本需6,240億元,但人工島將帶來巨大土地收入,根據香港測量師學會估算,假設興建7.8萬個私人房屋單位的上限,透過賣地所得收入最高可達11,430億元。
就算按政府以參數的下限計算,只要興建4.5萬個單位,人工島土地收益最少仍有7,070億元 (表二及表三),且尚未包括其他項目的土地收益及大量公營房屋單位,故掏空庫房的說法絕不成立。
他又提到,會考慮不同融資方法,不排除採用「鐵路加發展」的模式,亦會考慮發債券集資,但此舉並不代表政府財力不夠,因政府可分開10年至15年支付6,000多億元造價,每年投放的資金約400億元至500億元,絕對在財力能承擔的範圍內。
政府昨日交代「明日大嶼」計劃工程造價,粗略估算約6,240億元,而人工島私人住宅和商業收益下限為7,070億元,據此指出所謂「明日大嶼」計劃掏空庫房的說法不成立。按照政府對「明日大嶼」計劃的效益估算,造地計劃不僅可以做到收支平衡,更帶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解決土地供應不足,滿足住房的殷切需求,提升香港競爭力。那些所謂「掏空庫房」、「倒錢落海」的指責,如果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撐理據,便是誤導公眾,製造障礙,寧願香港坐困愁城也不讓香港著眼長遠發展。相信市民經過認真思考,會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支持「明日大嶼」計劃,不受為反而反輿論的誤導。
「明日大嶼」計劃提出後,反對派就以「大白象工程」、「史上最貴工程」、「香港最大騙局」等汙名抹黑,重重複複炒作「嚴重低估造價」、「浪費公帑、耗盡儲備」的所謂擔憂。反對派刻意誇大計劃的工程成本,卻隻字不提日後人工島的土地收益和社會效益,正是其以偏概全、扭曲事實的一貫手法。
眾所周知,土地是本港最重要的資源,賣地更是政府庫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明日大嶼」計劃固然需要動用龐大資金,但是日後的賣地收入也相當可觀,足以覆蓋計劃的支出,甚至會有數以千億元計的利潤。發展局長黃偉綸昨日指出,6,240億元工程估算只是最粗略的估算,不排除日後價錢「有上有落」,實際造價有待工程研究後才有更準確的數字;但他重申,政府預計的收益同樣是最保守估算,因部分賣樓收益都沒有計算在內。發展局引用香港測量師學會的估算,指人工島私人住宅及商業發展的土地收益估算上限為9,740億至11,430億元;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亦認為,當局的估算參考了過往基建的建造費,有根有據,釋除了坊間對填海造價的疑慮。
更要看到的是,「明日大嶼」計劃中的填海工程將分15至20年進行,6,000億工程費分攤下來,每年不過300億至400億元,而政府未來5年每年的工務工程支出預算都超過1,000億元,意味著工程即使每年增加100億,政府財政還是綽綽有餘,絕不至於因計劃而令庫房一貧如洗。
財政司長陳茂波早前在發表第二份財政預算案時,曾強調政府有足夠的財政能力實現「明日大嶼」計劃,強調當局在制訂推展策略時,會詳細分析財務,兼顧財政可持續性及政府承擔能力等因素,分階段推展相關項目。
目前本港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土地房屋問題,土地供應不足已成為阻礙發展、不利社會和諧的深層次矛盾。「明日大嶼」計劃填海後可供應15萬至26萬個住宅單位,當中70%為公營房屋,佔10.5萬個至18.2萬個,可大大紓緩房屋短缺問題,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和質素,同時為香港開拓更多土地,打造新的核心商業區,配合香港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創造的無形資產難以估量。「明日大嶼」計劃解決過百萬人的居住問題,提供就業機會和商機。早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佈的公眾諮詢結果,大部分市民都支持填海造地建屋,相信他們不僅不反對「明日大嶼」計劃,反而會對計劃充滿期待。